福建省厦门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本届代表委员关心的议题包罗万象
....,遍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表达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诉求。

②一本好书在图书市场中脱颖而出
....,除了出版营销,书的内容也很关键,只有契合了读者的期待,他们才会买账。

③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本无可非议
....,但也要有个度,不要事事依从、宠溺。

④冬训期间,外籍教练指导苏炳添改变先出右脚的习惯,苏炳添在此后比赛中如鱼
..
得水
..,取得优异的成绩。

⑤精准脱贫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只有讲求科学方法,抓住
关键,才能纲举目张
....。

⑥我们应该秉持兼收并蓄
....的态度,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并加以消化吸收,使之为我所用。

A. ②⑤⑥
B. ①③④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只有弄清楚40年来教育战线的是非得失,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
总体要求,才能改革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B. 实施《环保税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和践行“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理念,打好环境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C. 綦江本地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都很丰富,但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及原有水利设施
老化等原因,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仅有3%
D. 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打造出一大批优秀新作,
培养出众多优秀新人,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弟弟很顽皮,喜欢到处乱跑,妈妈怕他摔倒,满屋追,边追边喊道:“你咋像
只大马猴似的”
B. 手术室里,医生正忙着抢救一名重症病人,他朝一旁的女护士喊道:“快,麻
烦你把止血钳递给我!”
C. 主持人走上展台致辞:“先生们、女士们,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我们有幸相
聚在这‘奔向未来’车展盛会。


D. 项目组来了新成员,经理开心地对他说:“有你忝列其中,我们就多一份力量,
离成功也就更近了。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4 )《劝学》中荀子指出君子资质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______”,以夸张手法描写人行蜀道,手可触摸星辰的情景,表现了蜀道高入云天的特点。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处不超过15个字。

建立能够激励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要从两个方面为人才评价机制松绑。

①______,标准是解决“门槛”问题,②______,也不能把“伪人才”引入门内。

另一方面要在评价模式上松绑,③______,让各类人才在差异化的评价中找准位置,在合适的舞台上建功立业。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0分)
7.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

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

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护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

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

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

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

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

费氏的“差序格局”
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

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的“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

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

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

有学者指出的,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
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

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

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思想上相互激发,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

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

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

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
(选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智”“仁”“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差序格局”
概念。

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创造。

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

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8.文学类文本阅读
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

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

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

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

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

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

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

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
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

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

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

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

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

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

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

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

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

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

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

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

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

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

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

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

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

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

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
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
....,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條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
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
..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
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
..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
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0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 年,你们刚刚成年,我们的共和国正度过 70 岁生日。

2049 年,你们年近半百,我们的共和国即将迎来百年华诞。

假如现在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和自己的信念决心,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 2049 年开启,给那时的自己阅读。

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画面,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①包罗万象:形容内容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与“议题”搭配不当。

②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正确。

③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句子指无可厚非,望文生义。

④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句子指比赛顺利,不合语境。

⑤纲举目张:比喻做事抓住主要的环节,带动次要环节。

也形容文章条理分明。

正确。

⑥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要熟记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2.【答案】B
【解析】
A.成分残缺。

“才能改革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关联词放在句首,使句子缺少主语。

把“改革教育”放到“才能”前面。

B.正确。

C.成分赘余。

“但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及原有水利设施老化等原因”中“由于……的原因”,只能用一个,去掉“由于”或“……的原因”。

D.语序颠倒。

“焕发出无穷的活力”的主语是“我国戏曲艺术”,意思应紧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所以,位置应调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
的后面。

故选: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要从句子的结构来考虑。

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从搭配、语序、逻辑等方面入手考虑。

辨析病句就是对病句的辨别和认识,要想快速而准确的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名著,增强语感外,掌握一定的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语感审读法。

在审读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觉察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

用这种方法做题,要做到胆大心细。

胆大就是要敢于大胆地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二者需要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2.筋脉梳理法。

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3.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不好从语法上查,这时要从事理上对其进行分析,看其是否违反事理。

进行逻辑分析,要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4.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

5.规律标志法。

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

3.【答案】A
【解析】
A.表达得体;
B.手术室里的紧急情况,不需要不必要的客套,应去掉“麻烦”;
C.主持人致辞要简洁,“阳春三月,繁花似锦”多余,应去掉;
D.“忝列”是谦辞,指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不用在别人身上。

故选:A。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

“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
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表达得体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考虑对象。

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2)要考虑场合。

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3)要考虑目的。

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

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
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

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

(4)要考虑语体。

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

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

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
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4.【答案】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扪参历井仰胁息
【解析】
故答案为: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重点字: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