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料的收集、鉴别与整理
一、目的意义
资料是区域分析与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相关研究的前提。
资料的收集、鉴别与整理是区域分析与规划工作的基础。
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
抓好粮食这个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的生产和供应,关系到一个地区甚至国家的命运。
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包括气候、耕地面积、农资投入等多个方面,因此,鉴别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二、相关概念及方法
(一)资料的概念及分类
资料是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各种思想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的统称,它通常指书籍、报纸、期刊、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产品目录、产品样本、设计图纸、实物样品、历史档案、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等。
资料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如下4类:
1. 文字资料:档案、书籍、报纸、刊物、公文、宗谱、手稿等。
此类资料的优势:便于保存,传之久远;信息明确,使用方便;覆盖广阔,易于传播。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传统的手段。
其缺陷:为历史各个进程的产物,受历史的限制,有时更受时代和阶级的限制,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所以,利用文字资料时,首先必须认真鉴别其时间性和归属性。
2. 实物资料:文物、遗址、艺术品、日常用物等。
此类资料的优势:真实可信、确凿无误。
但是,实物资料往往要与文字资料相互印证,互补说明,利用起来方能准确。
有的实物资料还需要科学手段的鉴定,盲目判断或随意推理是不能成立的。
3. 口碑资料:民歌、俗语、传说、回忆、谈话、采访等。
此类资料的优势:鲜活、生动、明确,并能及时地深入挖掘。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资料欠准确,失真的概率大于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利用时必须与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相佐证,以利客观。
再者,口碑资料是流动的、容易消逝的,采集、利用时要抓住机会,以至于要抢救,否则就会消失。
4. 音像资料:影片、照片、录音、录像、电脑软盘等。
此类资料的优势是及时、广泛、受众面大,应用时必须借助当代的科技手段,并且使用者还必须受过相应的训练。
此类资料的缺陷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消失以至失真。
另外,根据获取资料的途径分为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
直接资料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观察、访谈、体验、感受、实验、调查而得来的。
间接资料是人们通过阅读书籍报刊、听看广播电视及微机、因特网等各种传播媒介所获得的,比如统计年鉴、公报等。
(二)对资料的要求
1. 求“准”
有效的资料,科学的资料,无不以准确为其先决条件,惟其准确,才是有生命的,才是可以利用的。
在应用资料时,不能偏爱或囿于某一种类型的资料,应多加搜集,相互参照,配以辅证,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求“全”
即资料的“准确”与“全面”。
某些资料,经过鉴别,确认是真实的、准确的,但是在利用的时候,却不一定能够反映问题的本质。
这就涉及到资料的全面性问题。
只有“准确”而“全面”的资料,才可能具备赖以研究此事物的基本资料。
3. 求“精”
要不会被其观点、立论所迷惑,必须对资料采取极其慎密严谨的态度,慎之又慎,严格把关,杜绝不准、不全的资料;因为作为研究成果的基石资料,若是“伪劣”以至虚无的话,其观点、立论、研究成果都是空中楼阁,无从立足。
对于一些不能确定的资料,务求追根求源,深究起始资料。
有许多错误的资料,都是辗转传抄,以讹传讹,致使谬误流传,一错再错。
究其原委,都是没有采取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没能深究起始的资料。
4. 求“新”
科学的发展,学术的繁荣,离不开科学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人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在突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中最可贵的精神,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灵魂。
但是,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创新一定是在科学性的前提下完成的,盲目地追“新”,追“前沿”,追“超前”,绝不是科学的态度。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猛增,但是难免泥沙俱下,信息垃圾泛滥,这些信息垃圾包括伪科学以及东搬西抄的重复、移花接木的伪装、凭空想象的杜撰。
在获取资料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具备较强的鉴别能力,才能准确判断资料的内容是“科学地创新”还是“盲目地追新”,避免伪科学混淆视听。
(二)收集资料的途径
1.通过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标准、会议文献等;
2.通过文摘,索引,全文数据库;
3.通过互联网;
4.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5.通过与他人交流。
比如:访谈、问卷调查。
(三)资料的鉴别与整理
1. 资料的鉴别
鉴别资料就是对搜集来的原始资料进行质量上的评价和核实,对材料进行一番筛选、取舍,寻找出所需要的材料。
在鉴别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资料的认识,对资料的性质、真伪、价值等学会判断,这也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
在鉴别资料过程中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要鉴别资料的真伪。
因为资料不一定完全真实,而资料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所研究课题的真伪。
如果用了不真实的资料进行分析,那么,结论很可能就是不真实的。
要想鉴别真伪,就要鉴别资料的客观实在性和本质真实性,也就是弄清楚它是否真的发生、存在,是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事物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个别还是一般;是现象还是本质;是主流还是支流。
我们要从事物的总体本质及其联系上挖掘事物本质的真实性,还要结合各方面的材料综合思考,分清真伪,进行比较分析,不要被局部或暂时现象迷惑。
其次,要鉴别程度。
同是真实材料,必定有深浅程度的区别,如果我们刚开始鉴定时,也可能难于一眼看透,但只要认真鉴别,多熟悉资料,你就能学会对资料的质量进行鉴别的。
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比较法和专注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同一资料对比,以确定正误和优劣。
例如,把资料本身的论点和论据相比;把正在阅读的资料和已经确认可靠的资料相比;把宣传性广告和产品目录相比,等等。
专注法,就是注意专门的鉴别性文章,在学术界经常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甚至产生针锋相对的论点的争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争论中往往会发现原理论的不足之处,甚至错误之处,争论中理论也会得到发展。
2. 资料的整理
资料的整理就是将所获取的信息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使原来分散的、个别的、局部的、无系统的信息资料,变成能说明事物的过程或整体,显示其变化的轨迹或状态,论证其道理或指出其规律的系统的信息资料。
资料的整理一般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进行分类。
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
例如,可以把资料按年代分类,把调查资料按地区分类等。
第二步,进行资料汇编。
汇编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
汇编有三项工作要做。
一是审核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和全面,不真实的予以淘汰,不准确的予以核实准确,不全面的补全找齐。
二是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对资料进行初次加工。
如:给各种资料加上标题,重要的部分标上各种符号,对各种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编上序号等。
三是汇编好的资料要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
还要用简短明了的文字说明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并注明资料来源和出处。
第三步,进行资料分析。
即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所占有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特定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过程及内外各种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构成理论框架。
三、实验内容
(一)根据某市粮食生产状况表(见表1-1)提供的数据,计算粮食作物面积比重、粮食作物单产、农作物复种指数。
计算公式:
(1)粮食作物面积比重=粮食作物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
(2)粮食作物单产=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3)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二)根据某市粮食生产状况表(见表1)提供的数据,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并用线性回归分析法预测2010年耕地面积数据。
步骤:
1.判断原始数据的准确性
(1)分析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2)分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3)计算粮食作物面积比重;
(4)分析总产量变化;
(5)分析粮食单产变化;
(6)判断出原始数据有误差。
2.确定数据
结合背景资料,最终确定哪些数据可以作为预测分析的基础资料。
3.预测
结合Excel软件,利用其数据分析功能来预测。
表1-1 1991-2003某市粮食生产状况表
年份
耕地面积
(千公顷)
农作物播种
面积(千公
顷)
粮食作物播
种面积(千
公顷)
粮食总
产量
(吨)
粮食作物
面积比重
(%)
粮食单产
(公斤/公
顷)
农作物平均复
种指数
1991 39.29 92.67 67.65 489078
1992 39.01 90.37 66.28 464652
1993 38.20 88.58 62.86 448651
1994 38.01 82.56 63.96 475038
1995 37.89 79.82 62.90 477626
1996 40.01 80.12 62.50 476089
1997 40.00 80.89 62.00 476100
1998 39.52 78.60 60.00 412038
1999 38.26 80.89 61.00 405203
2000 38.98 83.20 62.01 478609
2001 38.82 84.20 61.23 457100
2002 38.67 84.87 60.58 449700
2003 37.99 82.21 57.64 425642
备注:(1)1995年全国的土地详查工作结束,1996年的数据是全国详查以后的数据;(2)1998年该市遭受洪灾。
实验二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目的意义
明确区域发展水平,有利于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选择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避免因为盲目的过高或过低估计而造成决策的失误。
度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选取合理的指标和指标体系。
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人类发展的三个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
二、相关概念及方法
(一)概念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现在已经应用到大区域的评价。
此指标是对传统的GNP指标挑战的结果。
(二)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由来以及变化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
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发布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指数(HDI)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颇有影响。
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开始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成绩指数和实际人均GDP指数三大指标复合而成的人文发展指数义(HDI)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
在1991 年的《人文发展报告》中,又增加了环境破坏和居民自由程度两个因素。
联合国在《1994 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指出:地区差距扩大及行政分割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
联合国《1994年人文发展报告》列出了全球四个地区差距较大的国家,我国即是其中的一个。
1995 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其《发展纲领》中宣称:人民的幸福是发展的定义,人民的特征决定持续的人文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在联合国开发署《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中,将世界各国国民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等与国民素质关系密切的指标,合成为人文发展指数。
《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资料显示,2001年世界人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939。
2001年中国人文发展指数为0.718,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居中等人文发展水平。
资料显示2004 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956,瑞典和澳大利亚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
(三)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原则
①能测量人类发展的基本内涵;
②只包括有限的变量以便于计算并易于管理;
③是一个综合指数而不是过多的独立指标;
④既包括经济又包括社会选择;
⑤保持指数范围和理论的灵活性;
⑥有充分可信的数据来源保证。
(四)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及公式
人类发展指数由三方面构成: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
1. 人类发展指数计算的三个指标
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
受教育程度:用成人受教育比率(2/3权重),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
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指数(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
(备注:国际上通用“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来计算。
购买力平价,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但是,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
2. 每个指标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
出生时预期寿命:25岁和85岁;
成人识字率:0%和100%;为15岁以上识字者占15岁以上人口比率。
综合入学率:0%和100%;指学生人数占6至21岁人口比率(依各国教育系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100美元和40000美元;
3. HDI指数的计算步骤及公式
指数值=(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1)预期寿命指数= (LE-25)/(85-25) ;
例如,若某地区的人均寿命年龄为55岁,则预期寿命指数为:(55-25)/(85-25)=0.5。
(2)教育指数= (2/3) • ALI+(1/3) • GEI
(3)成人识字率指数(ALI)= (ALR-0)/(100-0) ;
例如:某地区成人识字率为75%,则成人识字率指数为(75%-0)/(100%-0)=0.75;
(4)综合入学率指数(GEI)= (CGER-0)/(100-0)
例如:若某地区的综合入学率为96%,则综合入学率指数为(96%-0)/(100%-0)=0.96;
(5)教育指数为:
教育指数=成人识字率指数• (2/3)+综合入学率指数• (1/3)
=0.75• (2/3) +0.96• (1/3)
=0.82
(6)GDP指数= [log(实际数值)-log(100)]/[log(40000)-log(100)]
(7)HDI= (1/3) •预期寿命指数+(1/3) •教育指数+(1/3) • GDP指数
4. 判别区域发展水平
根据HDI,可以把世界上的国家或地区、城市分为:
低水平:HDI为0.500及其以下;
中等水平:HDI为0.500-0.799;
高水平:HDI为0.800及其以上。
二、实验内容
根据表2-1所提供的数据和以上计算步骤,计算某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并判断其发展水平。
表2-1 某地区发展水平表
年份人均寿命
(岁)
15岁以上
人口(万
人)
15岁以上
识字人口
(万人)
6至21岁
人口(万
人)
6至21岁
人口中的
学生人数
(万人)
实际人均
GDP(美
元)
HDI
1991 68.5 361.1 300.5 120.1 72.3 950 1995 69.5 387.9 328 131 86 997 2000 72 429.1 390.5 140.2 120.5 1326 2001 74 430.1 391 160 140 1454 2002 75 430.9 396.9 162 145.6 1615 2003 75 430.6 420.1 164 148.9 1825
实验三 区域竞争力评价
一、目的意义
评价和研究区域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从而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在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决策提供了新思路。
二、相关概念及方法
(一)概念
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我国区域竞争力按照层次划分为:三大区域竞争力评价、省级区域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评价。
不同层次的竞争力评价指标有所不同。
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应包含:城市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对外开放度、人口竞争力、生活质量、政府效率等八个方面。
(二)方法
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多因素综合评价法、SWOT 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其中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用的较多。
此次实验采用多因素评价法。
(三)步骤及计算公式
(1)确定因素因子
即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
(2)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处理的方法有位序标准化和极值标准化两种。
此次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
公式:min
max )(100X X X X j a Y j ij ij --⨯
⨯=
Y ij ——第i 个城市的第j 项因子分值;
X j ——当第j 项因子指标与城市竞争力正相关时,a(j)=1且X j =X min ;当第j 项因子指标与城市竞争力负相关时,a(j)=-1且X j =X max ;
X ij ——第i 个城市第j 项指标值; X max ——各城市指标的最大值; X min ——各城市指标的最小值。
(3)确定因素因子权重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特尔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
此次实验采用因素成对比较法。
(4)计算因素因子值
采用加权平均数法。
某一因素分值按照公式计算:
)(1
ij kj n
i ik Y W F ⨯=∑=
F ik——第i个城市第k个因素分值;
W kj——第j项因子对应上层第k个因素的权重值;
Y ij——第i个城市的第j项因子分值;
n——第k个因素包含的因子个数。
(5)计算城市竞争力综合分值
公式:∑
=⨯
=
n
k
ik k
i
F W
S
1
) (
S i——第i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分值。
W k——第k个因素的权重值;
F ik——第i个城市第k个因素分值;
n——因素个数。
(6)结果排序和分析
将综合分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得到城市竞争力的顺序,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三、实验内容
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两个城市1990和2000年的竞争力,并进行排序和分析。
表3-1 某两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