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2017·通辽)读下面某大洲轮廓图,关于该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B. 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C. 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D. 所有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答案】 A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大洲是亚洲。
亚洲人口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从半球位置来看,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亚洲国家中日本属于发达国家,故选A。
2.南通地区滨江临海,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居住总人口约730万人。
读“南通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县(市)中,既濒长江又临黄海的是()
A. 海门
B. 如东
C. 如皋
D. 海安(2)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南通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
A. 11人/平方千米
B. 91人/平方千米
C. 110人/平方千米
D. 910人/平方千米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南通地区位于江苏省南部,滨江临海,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居住总人
口约730万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1)以上四个县中,既濒临长江又临黄海的是海门县,海安市没有濒临长江,如东县没有濒临长江,如皋市没有濒临黄海,故选A。
(2)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由南通市的面积和人口总数可知,南通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910人/平方千米,故选D。
故答案为:(1)A;(2)D;
【点评】(1)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上即可得出答案,比较简单。
(2)考查人口密度的计算,关键是学生要记住计算公式,同时要注意单位变化。
3.小明计划到澳大利亚留学。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小明需要加强学习的语言是( )
A. 英语
B. 法语
C. 西班牙语
D. 阿拉伯语(2)为更好的适应当地生活,他最好了解以下哪种宗教习俗(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英语是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
澳大利亚通用英语,故选:A。
(2)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澳大利亚主要信仰基督教,故选:C。
【点评】(1)世界六大语言的分布区域:汉语主要分布于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英语主要分布于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几亚洲南部等地区;俄语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部分地区;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国家。
(2)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4.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
A. 643.3人/平方千米
B. 0.001 6平方千米/人
C. 0.064人
D. 15.54平方千米/人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通过公式计算可知台湾的人口密度是23160000/36000= 643.3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A
【点评】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主要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交界处,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
它的主要工业类型为进口加工出口型工业。
5.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江苏、内蒙、云南和东北四地传统民居邮票,读图可推知()
A. ①地降水充沛,河网密布
B. ②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
C. ③地冬季严寒,降雪较多
D. ④地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答案】 A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
A.①表示的是江苏民居,是江南水乡特色,说明了该地区降水充沛,河网密布,A符合题意;
B.②是位于内蒙古民居——蒙古包,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布,B不符合题意;
C.③是位于云南等地的竹楼,说明当地气候湿热,降水丰富,C不符合题意;
D.④是东北民居,屋顶是斜顶,说明了该地冬季降雪丰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6.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岡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图为某区域景观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域()
A. 河流是内流河
B. 有高原和平原
C. 森林多在平原
D. 桥梁跨越河流
(2)图中()
A. 农田主要分布在山区
B. 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
C. 山区修路取最短路线
D. 城市建设要靠近湖泊
(3)“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在()
A. 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
B. 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
C. 山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 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
【答案】(1)D
(2)B
(3)C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河流流入海洋,是外流河,主要地形类型为山地和平原,没有高原,森林多分布在山地,桥梁跨越河流。
(2)由图可知,农田主要分布在平原,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山区修路选择最平缓的路线,城市建设靠近河流,农田靠近湖泊。
(3)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引发水土流失;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不利于农田的发展;山区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故答案为:(1)D;(2)B;(3)C;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
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7.读“世界人口增长及预测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A. 一直很快
B. 一直缓慢
C. 1900 年后逐渐变缓
D. 1950年后迅速加快
(2)我国人口现状是()
A. 人口基数已变小
B.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 人口素质下降
D. 城市人口比重过低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特别是1930年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到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结合题意。
(2)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同时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1)D ;(2)B。
【点评】(1)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了很大的控制,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每年人口还是在不断增长。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8.(西双版纳)下列景观属于乡村聚落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ABD主要是高楼大厦,人口密度大,属于城市聚落。
C为乡村聚落,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根据题意。
故选:C
【点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9.读“世界人口增长表”和“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表”,回答下面小题。
(1)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每增加10亿人口,所经历时间最短的是()
A. 10亿→20亿
B. 20亿→30亿
C. 30亿→40亿
D. 40亿→50亿
(2)下列大洲,人口数(2010年)最多的是()
A. 非洲
B. 欧洲
C. 大洋洲
D. 亚洲【答案】(1)D
(2)D
【解析】【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各大洲差异很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大部分是人口增长缓慢,人口问题困扰着许多国家的发展。
(1)由表格数据可知,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每增加10亿人口,所经历时间最短的是40亿→50亿,只经历了12年,故选D。
(2)由2010年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数可知,各大洲中亚洲的人口数量最多,约41.56亿人,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故选D。
故答案为:(1)D;(2)D;
【点评】(1)考查学生读表分析能力,答案完全在表里可以得出来,这种题目学生要细心和耐心一般都能答对。
(2)同样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读图能力也是地理教学一块重要的内容,要注意在平时多练习。
10.(黑龙江)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中,属于意大利的是()
A. 平遥古城
B. 丽江古城
C. 皖南古村落
D. 威尼斯城【答案】 D
【解析】【分析】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都属于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11.下图是某人根据某地宗教建筑绘制的简图,据图回答下列两题。
(1)上图反映当地人们所信仰的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2)该宗教的主要分布区多属()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
D.混血人种种
【答案】(1)B
(2)A
【解析】【分析】(1)由图中宗教建筑可知,图中宗教建筑以尖塔、尖拱或圆拱、小窗为特征,建筑有十字架标志,是基督教的教堂,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世界上三大人种是指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从图可以看出,该宗教建筑是基督教的教堂,信仰该宗教的多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这些地区的人种主要属于白色人种,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1)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差异划分的。
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等地的人种主要是黄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主要是黑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北非以及北美洲、大洋洲。
12.下图为阿拉斯加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阿拉斯加位于五带中的()
A. 北温带和
B. 北寒带和北温带
C. 南温带和热带
D. 南寒带和南温带
(2)阿拉斯加面积约12万km2,总人72万(2011年),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大约为()
A. 0.42人/千米2
B. 4.2人/千米2
C. 42人/千米2
D. 420人/千米2
(3)分析判断阿拉斯加的支柱产业之一是()
A. 畜牧业
B. 种植业
C. 渔业
D. 纺织工业【答案】(1)B
(2)A
(3)C
【解析】【分析】(1)读阿拉斯加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北部有北极圈穿过,北极圈是北温带和北寒带分界线,所以阿拉斯加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
故选B。
(2)人口密度表示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所以该地的人口密度等于总人口除以总面积,计算可得该地的人口密度为0.42人/平方千米。
(3)阿拉斯加州拥有全球最纯净的天然海洋环境,是美国的第一大渔业州,捕鱼产量占美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渔业不仅是阿拉斯加的一项经济来源,也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由于受纬度高,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影响,阿拉斯加的畜牧业、种植业都不发达,纺织工业也不发达。
故选C。
故答案为:(1)B;(2)A;(3)C。
【点评】(1)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一年中有阳光直射的现象。
回归线至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到极点为寒带,均没有阳光直射现象。
(2)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平方公里;人/公顷。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积是指领土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
(3)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端,东与加拿大接壤,另三面环北冰洋、白令海和北太平洋。
东南部与中南部为温带气候,全年气温约0℃~15℃;内陆为大陆型气候,夏季极昼时可达26℃,冬季极夜时可达-15℃;西部与西南部受洋流影响,寒冷风大;北极圈内
为极地气候,气温全年处于零下。
13.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近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引起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下列不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问题是()
A. 就业困难
B. 劳动力短缺
C. 国防兵力不足
D. 社会养老压力增大
【答案】 A
【解析】【分析】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和社会养老的压力增大,就业困难是由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的。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就业困难不属于,人口老龄化主要是适龄劳动力减少。
14.日本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台风、暴雪、地震、泥石流时常发生。
“合掌造”(见图)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又厚又陡(屋顶角度为60°),利于防灾减灾。
199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此完成小题。
(1)“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来源于()
A. 渔业和牧业
B. 种植业和林业
C. 渔业和林业
D. 种植业和牧业
(2)“合掌造”的结构有利于防御()
A. 地震和暴雪
B. 泥石流和台风
C. 地震和台风
D. 泥石流和暴雪
【答案】(1)B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合掌造”民居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可见此类居所所用的建筑材料应该是种植业和林业。
故B正确。
(2)日本的西部沿海地区,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暴风雪天气。
“合掌造”屋顶厚,可以防寒保暖,该地屋顶陡,冬季暴雪不易在屋顶堆积,压坏屋顶,木质结构是为了应对日本多地震灾害而选择的建筑材料。
故A正确。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本题考查“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农业的关系,了解其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木材和稻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合掌造”的结构特点的好处,理解解答即可。
15.读北半球地区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四地人口分布最稀疏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地区南部临地中海
B. 甲地区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
C. 乙地和丙地都以白色人种为主
D. 丁国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人口分布最稀疏的是乙地,这里是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干旱,人口稀疏,故选B。
(2)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甲地区是欧洲,南部临地中海;甲地区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乙地和丙地都以白色人种为主;丁国是印度,人口总数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故选D。
【点评】(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
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2)亚洲主要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是面积最大的大洲;欧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非洲位于南北半球和东半球;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和南半球,是面积最小的大洲;北美洲主要在西半球和北半球;南美洲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南极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半球,是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大洲。
16.下图,为1750年—2100年世界人口增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最高出现在()
A.1850-1900年间
B.1950-2000年间
C.2000-2010年间
D.2050-2100年间
(2)图示反映出()
A.1750-18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都低于0.5%
B.1800-19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持续增加
C.195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25亿,增速开始放缓
D.201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70亿,增速逐步下降
(3)预计2100年()
A.世界人口超过100亿,耕地资源可能更短缺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差异缩小
C.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均衡
D.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人口、环境问题
【答案】(1)B
(2)D
(3)A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最高出现在1950-2000年间。
(2)读图分析可知,1750-18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首先是低于0.5%,后来高于0.5%;1800-19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首先是降低,后来增加;195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25亿,增速持续增加;201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70亿,增速逐步下降。
(3)读图可知,预计2100年世界人口超过100亿,耕地资源可能更短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差异加大;受自然条件影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科技进步不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人口、环境问题。
故答案为:(1)B;(2)D;(3)A;
【点评】(1)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
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的总人口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
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最高的大洲是非洲。
17.李老师出国考察,在图示阴影区某地拍摄了一张传统民居照片,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阴影区位于()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洲
(2)根据该地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推知当地居民可能信奉()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所示的是西亚地区的民居,其特点是墙厚,窗户小,墙厚有利于隔热,窗户小有利于减少风沙的侵入,西亚属于亚洲。
(2)该地位于西亚地区,西亚或北非地区大多是阿拉伯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点评】(1)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穿过亚洲,是地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的大洲。
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
(2)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
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18.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均表示乡村聚落。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公路
B. 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及河流交汇处
C. 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丙处
D. 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右下方所示,那么图示区域位于炎热多雨地区
【答案】 D
【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河流。
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交汇处。
乙处位于河流两岸,且有公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故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乙处。
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右下方所示,那么图示区域应位于炎热多雨地区。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19.“骑楼”是岭南(南岭以南)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它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结合下图,回答下题。
(1)长廊的突出作用是()
A.体现当地民族特色
B.体现房屋的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答案】(1)D
【解析】【分析】修建骑楼的突出作用是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20.(宜宾)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在()
A. 罗马
B. 北京
C. 南京
D. 洛阳
【答案】B
【解析】【分析】北京是著名古都,更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荟萃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有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故选:B
【点评】北京市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