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元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3)查阅资料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4)初步了解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建立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难点】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流程】一、设疑自探1.激情导入:缺钙了吃什么?出示图片(播放)。

其实元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出示图片)那么:什么是元素?与物质间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构成物质奥秘课题3 元素,板书课题:课题3元素(1)。

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和生活中接触的物质围绕课题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

(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⑴什么是元素?⑵化学变化前后元素是否改变?⑶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⑷构成物质的微粒与元素什么关系?依据本节学习目标,我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细化补充成下面几个问题:3、出示自探提示⑴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共有几种?举例说明什么是元素?⑵结合图示思考P59下方的讨论题?⑶结合P60图示和资料卡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⑷请结合图3-18谈谈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和微观构成的关系与区别。

⑸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什么有关?认真自学课本59-60页内容完成以上自探提示。

(约8分钟 )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

课题3元素【基础主干落实】一、元素1.概念: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3.在地壳中的含量:按质量分数,含量在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4.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

二、元素符号1.书写:“一大二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2.意义(1)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如“N”表示氮元素。

(2)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如“C”表示1个碳原子。

3.物质的组成与构成(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2)微观上,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三、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

(2)单元格信息【漫画辨析】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与该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妙法指引】(1)元素的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该元素就位于第几周期。

(2)每个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重点案例探析】考点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典题1】(2023·绥化中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原子序数为7和15的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O2-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

(3)铝、硅、磷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是因为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典题2】(2023·湘潭中考改编)2023全球6G技术大会3月22日在南京召开。

硅(Si)是制作芯片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请结合图2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编号09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 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思考,列举生活中的含钙食品(或药物)。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

【提出问题】请思考: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 指的是什么?(分子, 原子,还是……?)合作共建【讲述】其中的“钙”、“锌” 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一一元素。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知能应用元素,这个概念对丁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如前面的学习中知道, 1-20号元素如:H、H8 CX Na等。

教师给出如下两组物质:巩固小结交流讨论,学生的意见不完全一致,有说分子的,有说原子的,还有说元素的。

倾听教师讲述,认识生活的元素,如吸进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讨论交流,得出:(1)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另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氢元素;(2)不同物质中的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不同物质中的氢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

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学习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CO. SJ P J O J.nfi. ML MX 40;FcftHCh 、H印4 间尸H/X)% HNO y诊断评价伺仰与" I【提出问题】请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讲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倾听思考,并理解什么是氧元素,什么是氢元素。

讨论交流,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

(1)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2)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解“将质子数都是 8的氧原子统称氧元 素,质子数都是1的氢原子统称氢元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 素种类的是什么?【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同 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即元素的概念 是什么)?【讲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 种类,不论个数。

课题3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3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元素的分布、含量及其作用。
2.学生就环境污染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元素的负面影响。
(五)总结与拓展
1.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生活中含有特定元素的食物、药品等,并分析其作用。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元素的概念、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化学知识的能力。
2.利用实验、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元素的性质、周期性规律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能够理解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性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可能对元素周期律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显不足。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教学设想:通过动态演示周期表的构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周期表的结构。同时,设计相关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周期表的应用。
2.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这是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掌握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等性质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想:采用图表、实验等多种教学,并运用这些规律解释实际问题。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3 元素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内容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

以课题1《分子和原子》和课题2《原子的结构》为知识基础主要介绍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涉及的是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是学习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重要基础。

同时这部分知识是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课程标准分析二、学情分析1、通过对本单元及前面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2、学生已初步具有“宏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科学认知。

3、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周期表的认知;将元素与物质、原子混淆;不能将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的概念、种类、分类、分布及一些常见的元素(2)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意义(3)理解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2)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四、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教学,讨论交流。

七、教学媒体PPT课件,视频八、课时安排1课时(45min)十、板书设计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一、元素1、种类:100多种2、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布及含量:地壳中(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氧>碳>氢>氮);空气中(氮>氧)二、元素符号1、表示方法:元素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大写),几种元素相同则附加一个小写字母“一大二小”2、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3、分类: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三、元素周期表1、7个横行,18个纵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自主探究
一、认识元素,理解涵义【投影展示】质子数6,中子数7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6质子数6,中子数8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9;
质子数8,中子数10
观察两组原子。
每组原子的质子回答:数相同。倾听,观看屏幕。.
提出问题它们有何共同点?【投影展示】这些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这些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提问:根据以上内容,你们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分析元素的定义:1.找到元素定义的主干2.明确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反馈提问:结合定义,如何区分氧元素与碳元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投影展示:,中子数7
九年级化学学科
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2.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组成的;成千上万1234567无数优美的乐章是由个英语单词是由26个英语字母组成的,那么大千世界中的物质,比如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些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在第三章我们学过水是由什么组成?那么什么是元素,元素又如何分类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
提出问题: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元素,那么它和物质和分子及原子间有什么关系呢?
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观察偏旁与它们组成的单质种类状态之间的联系,并尝试列举一些教师提出的元素
观看图片,说出地壳中,生物体中和空气中元素的含量。【思维创新】练习元素在物质中的含量
合作交流.
元素、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投影:四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氧气为例,说明四者间的联系我们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分类和在一些物质中的含量,那么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又如何呢?大家一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案(新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2、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
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教学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元素符号: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理解题意,规范解答过程,确保答案正确。
2.结合课堂所学,查阅资料了解三种以上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小短文,分享给同学。
要求:短文内容要真实可靠,字数在300字左右,注意用词准确性,体现元素性质与应用的关系。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分类、典型元素性质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定义,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
2.了解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原理,能够分析化学反应中元素的转化过程。
3.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掌握周期表的使用方法,能够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4.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各类元素的性质,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和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要求:手抄报内容要全面、系统,版面设计美观,色彩搭配合理,字迹清晰。
4.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了解一位著名化学家在元素研究方面的贡献,撰写一篇介绍性文章。
要求:文章内容要真实、客观,字数在500字左右,重点突出化学家在元素研究方面的成就及其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中常见物品的元素组成,列出物品名称、元素组成及性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手机、电脑、自行车等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由哪些基本物质组成的。通过这个话题,自然引入元素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元素知识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呢?”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4.元素性质:分析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等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请看下列练习。

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①错误。

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

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应该不是。

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元素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课题3元素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主要内容涉及的是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这部分知识是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分析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二级主题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物质的化学变化二、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2.学生已有的科学认知:宏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3.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学法分析元素概念抽象。

因此一开始采用了类比的方法,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接着将其概念进行微观角度拆分分析,其一:分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逐层深入引导,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认识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其二,从微观分析几种物质的构成,说明“质子数相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逐层深入,启发引导,突破了这一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辅以学生活动,及时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质量守恒定律1(1)知道元素的含义以及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初步认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3)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守恒。

2.过程与方法:(2)运用比较、分类、推理、归纳等方法加深对元素概念、元素组成物质、微粒构成物质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启发和引导,初步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善于合作等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2)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3)了解化学变化中的元素2.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2)元素组成物质、微粒构成物质的理解(3)对元素守恒的认识四、教学过程1.流程图22.教学过程【练一练】从微观角度说明下列分子的构成:H2O、CO2SO2、P2O5回忆已有知识,得出每个分子中都有氧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复习提问,检测上节课知识(1)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2)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2、导入:(展示)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0.0596…(单位mg/L)。

这里的硒、锶等是指元素、原子、还是…?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

对于每一格,均包括、、、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和做了区分。

(2)每一横行: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个横行,有个周期。

(3)每一纵行:周期表的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个族。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元素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几种原子我们把质子数都是6的一类原子叫做碳元素,而质子数都是8的一类原子叫做氧元素等等。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

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顺序为:氧、硅、铝、铁。

1.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A. 4H2 B 4H C. 2H2 D.H42.“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H20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02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H20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H20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D.H202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3.“H-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属于一种新元素B.跟氢原子相同的原子C.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D.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4.连线:⑴纯净物 A.由同种元素组成⑵混合物 B.由不同种物质组成⑶化合物 C.分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原子⑷单质 D.由一种物质组成⑸氧化物E.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5.下列各组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的是()A.铁、锌、钠B.钙、铝、铜C.铝、银、镁D.碳、钙、氯。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案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元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在地壳中和人体细胞中的含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挥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碘盐、高钙奶、加铁酱油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名词,你知道这里的“碘”“钙”“铁”指的是什么吗?二、推进新课1.元素的概念[过渡]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6质子数6,中子数7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8质子数8,中子数9质子数8,中子数10上述每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归纳总结]同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上述的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内容,并思考“元素”的定义中“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前面我们学习过原子,那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呢?[归纳总结]“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一些原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讨论交流]下述化学反应中:硫+氧气二氧化硫(S) (O 2) (SO 2) 过氧化氢水 + 氧气 (H 2O 2) (H 2O) (O 2)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归纳总结]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和元素都不发生变化。

[拓展延伸]原子可构成物质(微观),元素可组成物质(宏观),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如下:2.元素的分类及分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内容,并思考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元素在自然界是如何分布的呢?元素又是如何分类的呢?(提示学生可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归纳总结]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分别为氧、硅、铝、铁、钙。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观点,掌握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干系,能够列举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素的观点,掌握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干系。

2. 教学难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的记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元素周期表卡片、常见元素的实物图片(如铁、铜、氢气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包含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

3. 准备学生用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元素周期表卡片,便于记忆和练习。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元素的相关知识,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列举几种常见元素名称。

2. 展示元素周期表,请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3. 引出课题:元素(二)新课教学1. 介绍元素定义,了解元素种类。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介绍氧、氢、碳、氮、钙等常见元素,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存在形式和性质,引导学生总结元素定义。

2. 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读法。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元素符号,并讲解其书写规则和读法。

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和读法。

3.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周期表中的周期、族等观点,并诠释周期表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4. 介绍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氧、氢、碳、氮、钙等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这些元素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5. 教室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元素性质和物质性质之间干系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明确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了解元素在物质世界中的分类及重要性。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例如一大二小的原则,并能熟练书写前20个元素的符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课后练习,特别是与元素周期律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完成。
-绘制前20个元素的符号,并按照周期表的结构进行排列,强化对元素符号的记忆和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2.研究性学习任务:
2.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周期表的构成,初步认识元素周期律。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元素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等,并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
3.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某些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如原子序数、电子层数、价电子数等,并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变化规律。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记忆是基础技能的重点。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并能正确书写。
-设想:采用歌曲、顺口溜、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记忆效果。
3.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理解元素周期律的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原子序数、电子层数、价电子数等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设想:利用模型、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原子结构,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元素的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3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3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用语和概念,能够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元素的学习既有兴趣,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学生对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和元素周期表的使用尚不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练习和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初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自然的联系,但对元素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元素知识的能力。
2.利用元素周期表作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了解元素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与元素相关的资源、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7.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学生对元素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举例说明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观察元素符号的排列规律,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
2.对于难点内容,设计梯度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从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入手,分析元素性质的规律性变化,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元素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3.3 元素 教案03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3.3 元素 教案03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一、教材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元素的概念,能够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统一起来。

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科学思维: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及其相关信息。

科学探究: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与责任:学习了元素及意义后,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元素观,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路《元素》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章节,承上启下,既是对之前原子、分子知识的深化,又为后续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以元素的概念为核心,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清晰的逻辑,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认识物质的组成。

本节内容不仅涉及元素的基本定义、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还初步引入了元素周期表这一重要化学工具,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

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元素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针对《元素》的教学,我将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通过生活化实例引入元素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其学习兴趣。

其次,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分子模型、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建立元素与原子之间的直观联系,深化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此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元素周期表这一工具,引导学生学会查阅、分析和应用其中的信息,培养其信息处理能力。

最后,通过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其化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反思在《元素》这一章节的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寻求改进。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元素【新课引入】这里的“铁”“氟”“钙”指的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这里的“铁”“氟”“钙”指的是元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元素》。

【温故知新】前两节课我们已经从微观世界认识了物质的构成,人类对物质的研究是多元的,科学家还引领我们从另一角度认识物质,就是我们“早有耳闻”的“元素”角度。

人们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

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CaCO3),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

那什么是元素呢?怎样理解物质是元素组成的呢?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

【学生活动】分析下列分子的构成。

(1)氧分子由构成。

(2)二氧化碳分子由和构成。

(3)水分子由和构成。

【学生讨论并展示】氧气由大量氧分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由大量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水由大量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教师引导】这三种分子当中都含有氧原子,里面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他们统称为氧元素,化学上,将质子数(核电荷数)都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活动】想一想:它们属于哪种元素?它们的质子数都是,属于。

它们的质子数都是,属于。

【师生总结】质子数(核电荷数)均为1的一类原子属于氢元素,质子数(核电荷数)均为6的一类原子属于碳元素。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同一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可能中子数是不同的,只要这质子数相同,科学上就将这些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归为一类,统称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教师引导】交流讨论:电子数能决定元素的种类吗?【学生讨论并展示】钠原子和钠离子都是11个质子,他们都是钠元素,但是电子数不一样,说明电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种类。

【师生总结】元素的种类与电子数无关,由质子数决定。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课题课题3元素单元第三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2022新课标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对有关元素符号知识的自主学习,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体会元素符号的科学性。

科学思维: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分析,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包含的信息。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重点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难点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元素符号和元素中文名称的由来引入新课。

了解元素符号的由来。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讲授新课一、元素符号1.书写规律:(1)一个字母的大写(碳C 氧O)(2)两个字母的前面大写后面小写(钠Na 镁Mg)书写元素符号,熟记33种元素符号通过对有关元素符号知识的自主学习,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宏观)(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3)部分元素符号有三个意义。

(对于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单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单质。

)【注意】元素符号前面有系数,就只表示微粒个数!只表示微观意义,不表示宏观意义。

【练习应用】1.用化学用语填空3个氢原子_________2个锌原子_________ 10个碳原子________n个硫原子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2H_________ Zn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g2+__________3Mg2+___________ 号,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体会元素符号的科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元素
教学目标
1. 知道元素的含义,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 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4. 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 元素的概念。

2. 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1. 元素概念的形成。

2. 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8世纪末,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经过长期努力,终于知道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这些元素是如何存在的?
二、新课教学
1. 元素的概念
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

元素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宏观概念。

它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理解元素的概念请把握“同质子,类原子”六个字。

(1)“同质子”是指元素在原子的基础上,以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为标准进行种类划分的,与原子中的中子数、电子数无关。

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不相同。

1
(2)“类原子”是指一种元素可能有不止一种原子。

它包括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例如:氢元素有3种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分别为0、1、2的氢原子:氕、氘、氚);也包括质子数相同,而电子数不同的原子和离子(例如:Fe、Fe2+、Fe3+均属于铁元素)。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当然不包括多个原子所形成的分子或离子。

例如:水分子(H2O)、氖原子(Ne)都含有10个质子,但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原子,所以两者不符合元素定义;同样含有11个质子的Na、NH4也不能用元素来表述。

故“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是错误的说法。

只有质子数相同的单核原子或离子才属于同一种元素。

由以上可知元素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O2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
生了变化?
明晰: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2. 原子和元素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
使用范围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即水是由氢元
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元素和原子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并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元素的存在和分类
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其中有十几种是人造元素。

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等。

根据元素性质的不同,可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如钠、铁、汞)、非金属元素(如碳、氢、溴)和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氙、氡)。

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氢、氯、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

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都是元素。

4. 元素和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三、课堂小结
点燃
2
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分子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下面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中,你能观察到什么规律?
以各种不同的部首偏旁的汉字来给元素命名,固然比较形象化,但是书写十分不便;若在不同文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则尤为困难,怎么办呢?这节我们来学习更简单的表示元素的符号。

二、新课教学
1. 元素符号
假如一个不熟悉中文的外国化学家来中国进行了学术交流,要在实验室做一个实验,面对众多标有中文名称的药品,他能怎么办?
借用一个情景,引出元素符号,进而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及含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果用文字来表示一百多种元素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将十分麻烦。

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

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如果几种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例如用Cu表示铜元素,Cl表示氯元素,Ca表示钙元素。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元素符号“O”既表示氧元素,又表示氧元素的一个原子。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2页表3-4,熟记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用语,它是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是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中采用陈述、复现的方法,效果较好。

完成上述步骤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2页“资料卡片”,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

3
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

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 元素周期表简介
(1)元素周期表出现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思考问题。

超级市场里有成百上千种商品,为了便于顾客选购,必须分门别类、有序地摆放。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构成的,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

科学家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2)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
通过化学史,介绍门捷列夫,使学生了解门捷列夫对科学的贡献。

然后引出元素周期表,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表中一些数字的意义。

了解元素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为了便于查找,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元素周期表上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的颜色做了分区,并标上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3)探究: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附录(元素周期表)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探究”。

第一题:教师可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观察氧、铝、铁等元素,引导学生看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然后让学生观察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适时总结。

第二题: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通常都是以什么元素开始,再过渡到什么元素,最终止于什么元素。

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电子层数与周期的关系、最外层电子数与主族的关系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它为什么叫周期表。

练习: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面从该图获取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A.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2
B. 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 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2.00%
D. 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
参考答案:D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大家交流交流。

4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65页“练习与应用”1~6题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