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考试必备!)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内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日珥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1.3 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两 地
⑶计算:①昼长
=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 =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经度㈢区时的计算
差 所求地的区时 =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
换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 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算
两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 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 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 时区相加。

时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 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
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
间一东一
差;西 ,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判断★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两地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东西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 方 入⑵计北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
6 月 22 日; 12 月 22 日;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课本 P8 图 1.7 )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 燃 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 站 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专业资料分享
Word 格式
1
专业资料分享
格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知识框架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转偏向


第四节 地球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3、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4、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5、地球圈层结构特征
③核心地理概念(准地理概念)
1、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恒星、行星 2、太阳、太阳辐射、太阳活动 3、自转、公转、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
• 仅供参考,
太阳能量
来源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为地球提供能量 直接提供能量:光热资源,影响地球环境的形成 和变化
间接提供能量:化石燃料,影响人们生产、生活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光球、色球、日冕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黑子、耀斑 对通信、交通的影响
对地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等
更线、地转偏向、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 度、四季 4、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生物 圈、岩石圈
④典型地理事物
1、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太阳及太阳系成员 2、地球内、外部各圈层
⑤典型地理现象
1、八大行星运动、流行、陨星 2、太阳活动(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 3、昼夜更替、时差 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5、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
阳高度变化、四季变化、五带
第一单元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1、宇宙究竟介绍多少? (课内普及漫谈——图文并举;课外拓展——举办讲座。重在激发学 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2、地球运动如何展示? (动漫课件——黄赤交角、二分二至光照、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等) 3、太阳视运动怎么处理?
(会图示,重在说明地理现象) 4、光照图学到什么程度?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 一 知识框架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

3 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知识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地理环境的构成及特征2.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的影响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陆地与海洋1. 陆地的构成和分类2. 陆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3. 海洋的构成和特征4. 陆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第三节大陆的分布与人类活动1. 大陆的分布与形成2. 大陆的物质组成与资源分布3. 大陆的人口分布与人类活动4. 大陆的地区分化与相互联系第四节水资源与人类活动1. 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2.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第五节自然灾害与人类防护1.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2. 自然灾害的原因与发生机制3. 人类的防灾减灾措施4.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人口与城市第一节人口的数量与分布1. 世界人口总量及其分布特点2.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3.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及其原因4. 人口分布的影响与调控第二节人口问题与发展1. 人口问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2. 人口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3. 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及评价4. 人口问题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城市的功能与结构1. 城市的定义、特征及功能2.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层次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4. 城市规划与实践第四节城市化与人口迁移1. 城市化的内涵和表现2. 城市化的阶段和主要内容3. 人口迁移类型和原因4. 人口迁移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第五节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城市问题的类型和表现形式2. 城市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4.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2.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益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4. 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1. 区域差异的概念和表现2.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3. 区域差异的调控和均衡发展4. 区域发展规划的意义和实践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发展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3. 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1. 区域规划的概念和内容2. 区域规划的目标和原则3.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 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第四章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第一节土地资源的特点与利用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2.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3. 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变化4. 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农业区划1. 农业的地理环境适宜性2. 农业的类型和区划3. 农业发展的原则和模式4. 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可持续性第三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2. 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和路径3. 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趋势4. 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第四节城乡发展差距与农民工问题1. 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2. 城乡发展差距的影响和危害3. 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和特点4.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途径和措施第五章工业化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工业化与城市化1. 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2. 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阶段3.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第二节工业体系与区域发展1. 工业体系的定义和特征2. 工业体系的分类和空间布局3. 工业体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优化工业体系的目标和措施第三节工业转移与城市更新1. 工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 工业转移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作用3. 城市更新的概念和目标4. 城市更新的方式和实施策略第四节可持续工业与工业节约1. 可持续工业的概念和特征2. 可持续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工业节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4. 工业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全部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 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太阳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必修一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总星系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外部条自身条 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第二节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 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 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 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 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来自地球内部液态的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 26’ S2.. 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 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 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 1 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 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以供大家参考!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1.自然界的水循环(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

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

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

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一)昼夜交替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二)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三)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高一地理必修一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考试必考学问点总结梳理5篇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把握目前的学问,还要把高中的学问与学校的学问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学校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期望能关怀到大家!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11、推断依据:第一步,依据最冷月、最热月推断南北半球假设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那么该地处在北半球;假设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那么该地处在南半球其次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第三步,推断降水的季节支配类型,夏雨型(1500---2000)2、位置: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来线之间的大陆东岸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4、气候形成缘由: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象,孔雀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纺城孟买,城市和麻纺城加尔各答,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内、港口和工业中心胡志明市、老挝的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亚,台湾港口高雄。

历史名城台南,菲律宾首都马尼拉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状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2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①昼夜长短的转变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毁灭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毁灭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转变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到达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转变 23??26S以南在冬至日到达值越大南北回来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推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推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推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假设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假设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局部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那么,计算出地方时(4)推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推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假设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假设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依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推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推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推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推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依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推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假设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留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其次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推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假设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那么减24,日期加1天,假设时间为负值,那么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其次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根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根本原料、臭氧—吸取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疼惜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 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取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冗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亲热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3地表形态的塑造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地理是一门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为他们深入了解地球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提供基础。

下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框架,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

第一章地理学科基础知识1. 地理学科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地理学科的含义、发展历程和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为学生提供地理学科的整体认知,对未来的地理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2. 地球的基本概念本节主要涵盖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等基本概念,以及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物质组成等基础知识点。

3. 地球的坐标系本节主要介绍地球表面的坐标系,包括经纬度系统、时区划分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

第二章自然环境基础知识1. 自然环境要素本节主要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和生命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 影响自然环境的因素本节主要介绍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人类活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3. 自然环境变化本节主要介绍地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两个方面。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本节主要介绍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政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介绍了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

2. 城市的定义和特点本节主要介绍城市的定义、发展阶段和城市内部结构,同时介绍了城市的各种功能。

3.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本节主要介绍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原因和特点,重点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影响。

第四章资源与环境保护1. 资源类型和特点本节主要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并着重介绍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能源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特点。

2. 资源开发与利用本节主要介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传统资源开发方式和现代资源开发方式,以及资源利用的原则和限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

冬季: 冬季:干冷 晴朗 秋高气爽 干燥 夏季:伏旱 夏季:
低压与高压是相对于气压状 低压与高压是相对于气压状 况而言、气旋与反气旋是相 而言、 对于气流运动状况而言 气流运动 对于气流运动状况而言
锋 的 特 征 与 天气
类 暖 型 气团运动 锋面 坡度 雨区 位置 锋前 较宽 锋后 为主 较窄 范围 宽广 过境时 天 气 连续性降水 时间较长范 围较广 冬季大风寒 潮,春季沙 尘暴, 尘暴,夏季 暴雨 阴雨连绵, 阴雨连绵, 梅雨” “梅雨” 过境后 天 气 晴,气 温升, 温升, 气压降 晴,气 温降, 温降, 气压升 晴
O3 水 汽 杂 质
大气各层的特点
大气 气温垂直变化 分层 规律 原因 大气 运动 天气 现象 复杂 多变 晴朗 与人类 关系 天气复杂多 变与人类关 系密切 臭氧层保 护; 高空飞行 电离层反 射无线电 波
随高度 地面是 对流运 对流层 升高气 主要热 动显著 温降低 源 臭氧吸 水平运 平流 随高度 升高气 收紫外 动为主 层 温升高 线 高层 大气
依据 2个不连续面 个不连续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比较 地壳、地幔、 软流层的位置 特征、 的位置、 软流层的位置、特征、地理意义 大气圈
组成 垂直分层
生物圈
物质 形态 空间 分布 相互 联系
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主要作用
大气组成
干洁 空气
N2 O2
CO2
主要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 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最完整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超详细)

最完整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超详细)

最完整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超详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是指宇宙中的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

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包括:宇宙、星系、恒星、行星系、卫星系和小行星带等。

太阳系是行星系的一种,包括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其中太阳是中心天体。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它的普通性体现在: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相同,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外部自身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有液态水等。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是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品。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此外,太阳辐射还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包括太阳能和风能,其开发条件评价包括能源丰富程度、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和政策等。

新能源的优点是清洁无污染、可再生,但缺点是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层。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考试必备!)(共63张PPT)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考试必备!)(共63张PPT)

大气垂 直运动
水平气 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大 气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运 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产 生
地转偏向力
平空 运气
摩擦力
原 因
动的

热力环流 基本形式
七压 六风 三圈环流
温带季风气 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热带季风气 候
40º季 风
30º环 流
湿润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10º 0º
• 单一气压带、风带形成降水单一的气候类型
•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降水有季节变化的气候类型
• 海陆分布将气压带风带分割为块状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气候
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流水作用
沉积地貌
侵蚀地貌
风力作用
沉积岩
沉积地貌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地垒 地堑
沟谷、瀑布、溶洞 黄土高原的沟壑
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风蚀洼地、风蚀沟谷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沙丘\沙漠 沙垄、黄土高原等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变质岩
变外 质力
沉积岩
岩浆 重融再生 岩浆岩
冷却凝固
从岩浆到形成各 种岩石,又到新 岩浆的产生,这 一运动变化过程, 构成了地壳物质 循环。
地理 环境 的整 体性 和地 域分 异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各要素相互影响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整体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黄赤交角23 26' 黄赤交角2326' 23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 季节变化 度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 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 纬度变化 度纬度变化 昼夜长短 纬度变化 纬度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形成
有关的图像
1,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点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标出其经纬度(经度是昼弧中点所 点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标出其经纬度( 在经线的经度,纬度要看晨昏圈是与极点还是极圈相切来确定). 在经线的经度,纬度要看晨昏圈是与极点还是极圈相切来确定). 3,确定日期和节气. 确定日期和节气. 4,计算地方时或区时,计算某点的昼长或夜长(赤道,极圈) 计算地方时或区时,计算某点的昼长或夜长(赤道,极圈) 5,比较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情况 比较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
温带海洋性 气候
冰 原 气 候 苔 原气 候
90
温带大陆 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 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热带季风气 候
60
湿润
盛行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
干燥 干燥
副热带高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风 30 环 流
10
40 季
东北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湿润 赤道低气压带
0
单一气压带,风带形成降水单一的气候类型 单一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降水有季节变化的气候类型 海陆分布将气压带风带分割为块状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气候 海陆分布将气压带风带分割为块状高低气压中心,
冬季: 冬季:干冷 晴朗 秋高气爽 干燥 夏季:伏旱 夏季:
低压与高压是相对于气压状 低压与高压是相对于气压状 况而言,气旋与反气旋是相 而言, 对于气流运动状况而言 气流运动 对于气流运动状况而言
锋 的 特 征 与 天气
类 暖 型 气团运动 锋面 坡度 雨区 位置 锋前 较宽 锋后 为主 较窄 范围 宽广 过境时 天 气 连续性降水 时间较长范 围较广 冬季大风寒 潮,春季沙 尘暴, 尘暴,夏季 暴雨 阴雨连绵, 阴雨连绵, 梅雨" "梅雨" 过境后 天 气 晴,气 温升, 温升, 气压降 晴,气 温降, 温降, 气压升 晴
O3 水 汽 杂 质
大气各层的特点
大气 气温垂直变化 分层 规律 原因 大气 运动 天气 现象 复杂 多变 晴朗 与人类 关系 天气复杂多 变与人类关 系密切 臭氧层保 护; 高空飞行 电离层反 射无线电 波
随高度 地面是 对流运 对流层 升高气 主要热 动显著 温降低 源 臭氧吸 水平运 平流 随高度 升高气 收紫外 动为主 层 温升高 线 高层 大气
气 候 的 形 成
大气环流的 气压 季风 季风
热力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垂 直运动 水平气 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差异.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天气图的判读
垂直方向上等压面的分布
判断: 判断:气压 值高低, 值高低,大 气运动状况 (水平,垂 水平, ),天气 直),天气 状况. 状况.联系 热力环流的 形成, 形成,地面 受热状况以 及气压状况
大气环流图1 大气环流图
侧视图
大气环流图2 大气环流图
垂直剖面图
气候类型的判读之一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判断
C A D
A
掌握自转,公转的方向, 1,掌握自转,公转的方向, 晨昏线的画法 确定各点的时间, 2,确定各点的时间,节气太阳 直射点的位置 点出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 3,点出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并标注日期 4,各点或各段自然现象特点的变化
地震波定义,分类及特征 地震波定义,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球外部圈层 水圈 地球内部圈层 划分
依据 2个不连续面 个不连续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比较 地壳,地幔, 软流层的位置 特征, 的位置, 软流层的位置,特征,地理意义 大气圈
组成 垂直分层
生物圈
物质 形态 空间 分布 相互 联系
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主要作用
大气组成
干洁 空气
N2 O2
CO2
主要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 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 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太阳辐射
气候,水文, 气候,水文, 地貌,生物, 地貌,生物, 土壤等要素 基本因素 直接因素 海陆差异
气候 在地 理环 境中 的作 用
大气环流
形成气候 的因素
下垫面因 素
洋流影响 地形影响 释放废热
人类活动
改变大气成分 改变下垫面性质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必修一知识结构
必修1各章节 必修 各章节
宇宙— 宇宙—地球在
宇宙中的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比较 地球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比较 适宜生命形成和发展的宇宙环境 适宜生命形成和发展的自身条件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 太阳系—地球
是普通行星
地球— 地球—存在生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 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主要特征
类型 低压 气压 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水平方向 天气 我国典型 垂直方向 特征 的天气 上升 下沉 阴雨
台风 夏秋) (夏秋)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流 低四 入,北逆南顺 气旋) (气旋) 周高 高压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流 高四 出,北顺南逆 反气旋) (反气旋) 周低
暖气团主动爬 锋 升,冷气团后 较小 退 锋 冷气团直线前 进,暖气团被 较大 迫抬升 移动缓慢 小

准静止锋
有关图像
图2

图1
判断季节,气候特征及成因, 气压场分布图 判断季节,气候特征及成因, 风向及风力大小,未来天气的变化,气压状况, 风向及风力大小,未来天气的变化,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 气流状况,中心天气状况
洋流分布及规律


⑾ ③ 太平洋 ① ⑿ ④
D
⑩ 大西洋 30 °N
A

C


0° B ⑧
⒀ ⒁ 30 °S
南印度洋

⑥ ⑦
洋流流向 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南半球中高纬海区 北印度洋海区
北顺南逆 逆时针
西风漂流
洋流性质
东寒西暖 东暖西寒 寒流 暖流
气压带风带ຫໍສະໝຸດ 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南北纬10° 南北纬10°之间 10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多雨
单一 副热带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 30 气压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旱 高压带 之间内陆和西岸 带或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它是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有重要的影响, 南北纬40° 60° 40 风带 中纬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 南北纬40°至60°之间大 . 重要的气候形成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重要的气候形成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终年温和湿润 候 陆西岸 气压 带风 带交 替控 制 西风带与副 高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 南北纬30°至40 °之间 冬季温和多雨 30 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少雨
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水平气压 度 平 运 动 空 气 的 水
大 气 运 动 产 生 原 因
热力环流 七压 六风 季节 移动
基本形式
大 气 运 动 的 规 律
三圈环流 东亚
基本规律 季风环流
南亚 气旋 反气旋 局部环流
三圈环流
形成三圈环流的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①高低纬度之 间受热不均 ②地转偏向力
命的特殊行星
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的 天体系统的 层次
自身条件
距太阳位置适 中,有适宜的 温度 具有适当的体 积和质量吸引 大气层
太阳光照一直比 较稳定
各行星各行 其道绕日公 转,地球有 较安全的宇 宙环境
地球上 存在生 命物质 的条件
地球表面有丰富 的液态水
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 阳 对 地 球 的 影 响 太阳辐射对 地球的影响 太阳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 太阳大气结构 太阳活动对 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现象 地理环境形成和变 化的重要因素 人类生产生活的最 重要能量来源 光球---黑子 光球---黑子 --色球--色球---耀斑 影响气候 干扰电离层 产生磁暴, 产生磁暴,极光等
B C A D A
1,各点的日期,节气名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各点的日期,节气名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各段太阳直射点的半球位置,移动方向, 2,各段太阳直射点的半球位置,移动方向,不同地区 (B以北;D以南;AB,DA,BD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昼 以北; 以南;AB,DA,BD之间)正午太阳高度, 之间 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3,与"一球图"或"四球图"相结合综合分析一些问题; 一球图" 四球图"相结合综合分析一些问题; 4,判断各点或各段的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 10°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 全年高温 赤道低压与信 热带草原气候 风带交替控制 之间大陆西岸 干湿季节分明 南北纬10°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 全年高温 10 热带季风气候 之间大陆东岸 旱雨季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