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反腐倡廉理论研究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反腐倡廉理论研究述评
李家文1李文佳2舒晓兵3
(1华中师范大学纪委2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武汉 430079 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腐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反腐倡廉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因此,对反腐倡廉的理论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反腐倡廉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
将众多理论细化分为八个主题,并对每一主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述评。
最后从学科视野、研究角度、对象、理论、方法等方面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反腐倡廉的研究工作应重视和加强对反腐倡廉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反腐倡廉机制和制度研究、国外反腐倡廉的研究、反腐倡廉与电子化政府的研究等宏观性、潜在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反腐倡廉; 理论; 研究述评
一、导言
腐败问题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十分复杂、极其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因而,它也成为今天面临着的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腐败往往导致大量国家财政收入的浪费,破坏政府的合法性,阻碍私人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问题更加突出。
正如南非行政管理学专家保罗·哈里森说:行贿受贿是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恶性肿瘤,它蚕食着人民与统治者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加重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两个关键性弱点:一个弱点是政治势力与经济势力之间不光彩的联姻;另一个是“国家的软弱性”,即无力实施自己的法律和法规。
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切除腐败这个政治之癌,我们才能真正彻底地告别灾难深重的20世纪,在21世纪里舒心、稳步的走好 [1]。
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期,各种各样导致腐败产生的因素不断出现,这些腐败问题的出现是我们国家党和政府面临着的一项重大而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引起高度的警觉和重视。
有关资料显示,腐败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亿元到12570亿元之间,相当于GDP的13.2%到16.8%[1],这个数字不能不让人触目惊心。
因此,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反腐倡廉势在必行。
同时,对于我们的决策者和理论工作者要认真地进行反腐倡廉理论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有效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笔者对近十年来我国反腐倡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探讨,藉以为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二、近十年来国内反腐倡廉理论研究的回顾
文章来源出自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
在数据库检索栏中输入“反腐倡廉”一词进行检索,从1998年——2008年6月,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内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反腐廉政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共有234篇。
全部论文的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和图1:
表1 不同年份所发表的论文数
篇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1998
19 8.1 8.1 1999
19 8.1 16.2 2000
16 6.8 23.0 2001
23 9.8 32.8 2002
26 11.1 43.9 2003
26 11.1 54.0 2004
27 11.5 65.5 2005
20 8.5 74.0 2006
23 9.8 83.8 2007
35 15.0 100.0 合计 234 100.0 100.0
10
20
30
40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图1 1998—2007年反腐倡廉研究成果分布图
从图1可以看出,对反腐倡廉的理论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998~2000年是第一阶段,特点是在研究数量上每年大体相等,研究总量上相对较少;2001~2004是第二阶段,特点是在研究数量上逐年增加,研究总量超过了第一阶段;2005~今是第三阶段,特点是在研究数量上逐年增加,尤其是2007年的研究数量明显高于前几年。
所选取的234篇论文分布在90余种期刊中,《求是》16篇,《瞭望》13篇,《领导科学》
10篇,《理论导刊》6篇,《理论学刊》、《中国审计》各5篇,《中国高等教育》、《中国行政管理》各3篇,其他173篇文章散见于80余种学术期刊中。
对这234篇文章继续进行筛选,去掉了一些内容较散,不具代表性的文章,比如会议、通知、读后感、观后感、影评、书评等等,总共选取了95篇学术水平较高的文章。
另外,对反腐倡廉这一问题的研究角度繁多,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反腐倡廉思想(30篇)、不同行业的反腐倡廉(23篇,其中高校6篇,审计5篇,经贸3篇,会计和发改委各2篇,交警、银行、报业、统计和计生系统各1篇)、反腐倡廉机制和制度(16篇)、反腐倡廉教育(13篇)、反腐倡廉治理(6篇)、国外反腐倡廉经验(4篇,其中新加坡2篇,智利和突尼斯各1篇)、反腐倡廉实地调查(5篇)、反腐倡廉与科技(1篇),各部分所占比例见表一所示。
其中,《强化法制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学习邓小平关于加强法制惩治腐败的思想》一文既划分在党的三代领导人,又在法制一栏中;《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深化反腐倡廉工作——审计署召开全国审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一文既划分在领导人的反腐倡廉思想,又在不同行业的反腐倡廉一栏中;《反腐倡廉必须警钟长鸣——深圳市福田区纪律教育学习目的五个特点》一文既划分在反腐倡廉教育,又在实地调查一栏中。
(各部分所占比例见表一)
表2 不同研究角度研究反腐倡廉文章(1998~2008)
研究角度党的三代领
导人的反腐
倡廉思想
各行业
的反腐
倡廉
反腐倡
廉机制
和制度
反腐
倡廉
教育
反腐
倡廉
治理
实地
调查
国外反
腐倡廉
经验
科
技
合
计
篇数30 23 16 13 6 5 4 1 98
百分比%30.6 23.5 16.3 13.3 6.1 5.1 4.1 1 100
三、研究的主题及其主要结论
(一)党的三代领导人反腐倡廉思想研究
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反腐倡廉思想是最重要的研究主题。
有学者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反腐倡廉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三代领导集体反腐倡廉思想的不同历史特点:“毛泽东时代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群众运动的急风骤雨方式反腐败;邓小平时代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反腐倡廉既要依靠群众又不搞群众运动。
江泽民时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反腐倡廉要反防结合,标本兼治。
”总结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反腐倡廉的共同经验教训:“以执政党的力量推动反腐廉政建设;重视通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来防止
腐败;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
1、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研究
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内容和特点、措施以及现实意义或启示。
肖勇(1999,2008)认为,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反腐倡廉的重大决心;对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的剖析——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搞好廉政建设要走民主治腐和从严治党之路;重视防腐思想的构建;加强群众监督[3]。
另有学者将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内容之一 [4][5]。
毛泽东反腐倡廉的主要措施包括:思想教育、制度(法制)建设、党内整风、民主监督、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严治党严惩贪污、奖励典范、反贪污浪费、提倡艰苦奋斗、领导干部自身垂范[3]。
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得益于吸收“清正廉洁”,“廉洁奉公”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雏型阶段。
这一时期把保持廉洁、反对腐败作为治党治军和保持革命政权的重要措施;第二阶段,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框架的初成阶段。
这一时期党内进行了整风运动,对腐败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第三阶段,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八大”,是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整党整风;第四阶段,从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后至“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曲折发展的时期。
针对党内官僚、腐败等问题发动了一系列运动,采取了许多手段[3]。
喻仕平(2002)认为,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具有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创造性、科学性、综合性的特点[4]。
林德时(2002)认为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要密切联系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加大惩腐力度以取信于民;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实施标本兼治”[5]。
梁承忠(2006)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总结出“思想教育是必要的,但仅靠思想教育是不够的;以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式是无法消除和根治腐败现象发生的;制度建设是从源头上根治腐败现象的有效途径”[6]。
2、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
张田水(1997)等认为,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以依靠人民群众为基础,以建立“法制、监督和教育相结合”为机制,是以抓好党的领导干部为关键[7]。
陈以根(1999)认为,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突出,讲究实效,并将反腐败纳入到法制化轨道[8]。
关于邓小平反腐倡廉的具体措施,王亚媛(1997)认为,邓小平反腐倡廉采取了深化改革,加
强制度建设,加快立法,严格执法、坚决惩治犯罪分子,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党风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措施 [9]。
谢志军(1999)根据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针对新时期腐败的特点,提出新时期反腐斗争的方略:从教育入手,建立内心防线;深化改革,从制度上健全对腐败现象的监督制约和防范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惩戒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发挥各种监督职能[10]。
汪松明(2001)根据邓小平关于加强法制惩治腐败的思想,提出要重点加强法制建设,科学运用法律这一反腐斗争的税利武器[11]。
龚高健(2007)等则认为,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站在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来高度来审视腐败问题,十分重视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坚持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道路,同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制约[12]。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反腐倡廉思想研究
(1)反腐倡廉思想体系及其特点
李正南(2003)则认为江泽民反腐倡廉思想特点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切中时弊的针对性,旗帜鲜明的坚定性,唯物辩证的思辨性。
”[13]
路景山(2007)认为江泽民时期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倡廉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封建残余思想、机制和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党员个人思想的腐败等;反腐倡廉的领导力量是党和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反腐倡廉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战略是将反腐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
反腐倡廉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4]。
这个时期的反腐倡廉思想具有先进性、完整性和时代性的特点[14]。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反腐倡廉研究。
关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反腐倡廉,周琳(2001)认为,要深刻认识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深入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提高全党和各级干部对反腐倡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加大从源头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处于权力中心地位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他们正确行使和运用手中的权力[15]。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内在联系,冯秀珍(2002)认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求反腐倡廉斗争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中心,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为目的;坚持第一个“代表”,才能更有效地遏制腐败。
反腐倡廉是维护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
举措,反腐败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先进文化的弘扬为反腐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反腐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腐败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靠,维护和体现人民的利益是反腐倡廉不竭的力量源泉[16]。
郑昌华(2003)认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有效指导和推进反腐倡廉的实践[17]。
(二)各行业的反腐倡廉研究
高校部门反腐倡廉的居多共有8篇,审计5篇、经贸3篇、会计和发改委2篇、交警部门和银行、报业、统计、计生部门各1篇。
对高校反腐倡廉的研究可以分为高校反腐倡廉机制、教育、对策、成效评价体系以及实践等五个主要方面。
耿彦莉(2000)等论述了高校反腐倡廉应加强教育,加强监督,健全制度[18]。
杜立明(2002)提出,高校反腐倡廉应建立健全以人格力量为基础的自律机制,以规范高校领导干部行为为重点的权力约束机制,以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追究制为主轴的工作机制,以校务公开为主导的全体师生参与的监督机制[19]。
李玉华(2004)等构建了反腐倡廉工作成效的评价体系,在设计中主要应用了目标分解法,将高校反腐倡廉工作划分出四大目标,在此基础上又细化分出十个具体目标,此种目标体系的确立,为高校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20]。
吕松(2004)等以浙江大学为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论述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在反腐倡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考核机制,开展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民主评议工作,抓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加大监督和查办案件力度[21]。
蒋旋新(2007)提出高校反腐倡廉思路与对策,他认为,高校应不断开拓创新反腐倡廉新思路,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建设拒腐防变的主体自律机制,完善反腐倡廉的制度保障体系,强化反腐倡廉的监督机制,建设廉政文化,构建和谐校园[22]。
彭玲娜(1999)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探讨了该公司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引入“离任审查”这一手段,作者指出,在审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审查程序的规范性和审查方法的科学性,必须保证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同时要坚持离任审计与经常性审计相结合[23]。
章加锦(2007)探讨了报业集团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大力开展进行反腐败斗争,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审计工作,突出对经济责任的审计 [24]。
牛晓闽(2007)对以人民银行为例,探讨了银行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
作者指出,银行反腐倡廉的两个主要对象是,银行内部的干部和职工以及银行外部的腐败分子。
在反腐倡廉中必须坚持的理念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公平正义的理念、民主法治的理念、制度反腐的理
念和服务大局的理念。
银行系统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构建惩防体系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严格执法执纪加大防范和惩治腐败力度等[25]。
关于交警部门的反腐倡廉研究中有学者引入了系统原理,认为交警系统应按照系统原理的相关性原则、分层划分原则、动态性原则、协调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一个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26]。
而会计部门的研究则集中在会计集中核算和会计控制两个方面。
潘经民(2001)认为腐败是会计失控的直接表现,而强化会计控制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腐倡廉办法,提出要通过建立健全会计控制机制,优化会计管理等手段进行反腐倡廉[27]。
其他部门,如统计系统、计生系统、发改委、经贸系统,对这些部门反腐倡廉的研究都属于会议摘要或综述,作者自身的观点都不明显,在此不做太多赘述。
(三)反腐倡廉机制和制度研究
反腐倡廉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真正管用的监督制度和机制。
反腐倡廉应从制度着手,要加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源头扼杀腐败[28]。
反腐倡廉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反腐倡廉机制的分类。
董承耕(1999)和陈伟达(2001)认为反腐倡廉有四大机制,即防范机制、制约机制、监督机制、惩处机制[29]。
董金友(2005)认为,应构建反腐倡廉的四大长效机制,分别是思想教育机制、监督机制、维护群众利益机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30]。
2、反腐倡廉的监督机制。
高新民(2000)提出,应建立事前防范性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对高级干部的监督制度,建立一套行使民主权利的操作程序、规则,同时,明确领导者权利制约的具体规范[31]。
周作翰(2000)高度重视发挥民主党派、人民政协、群众团体的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平行制约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我国监督体制[32]。
3、反腐倡廉制度设计。
胡果文(2003)提出反腐倡廉的三项制度设计,即建立廉政公积金制度、用财产申报制度取代现行的收入申报制度、公务员在从事正常公务活动中接受馈赠的限额规定制度[33]。
李永宁、刘治斌(2007)提出“警示训诫防线”制度,认为这一反腐倡廉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预防腐败的发生,从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从被动预防变为主动预防,形成了用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权力运行、规范人事管理的有效机制[34]。
(四)反腐倡廉教育研究
反腐倡廉教育在反腐倡廉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大力开展对反腐倡廉教育的研究会对反腐倡廉的实际工作产生有效促进。
徐建国(2002)认为,要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反腐案件的警示教育以及反腐斗争形式的宣传教育[35]。
杨晓光(2005)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关系:把握重点和覆盖全社会的关系、教育与制度的关系、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自身力量与整体合力的关系[36]。
张晓英(2005)对反腐倡廉教育创新方面做出了研究,如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拓宽教育思路,增强教育的持久性[37]。
董俊峰(2006)认为,要发扬革命传统,坚持我党反腐倡廉的传统理论,同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38]。
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党员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一环,王永建(1998),重点探讨了对职工进行反腐倡廉教育。
他认为,应对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39]。
张辉(2003)以深圳福田区为例,探讨了反腐倡廉教育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40]。
周汉生(2005)认为,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融入到实际工作中;要把反腐倡廉教育与全党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反腐倡廉教育要紧密结合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反腐倡廉教育要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41]。
关于反腐倡廉教育的研究对象,孙载夫(2005)认为,反腐倡廉教育应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对领导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必须坚持因岗因时因人施教,要进行先进性教育,加强权力观教育,加强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教育,加强以典型案例剖析为内容的警示教育[42]。
(五)反腐倡廉治理研究
对反腐倡廉的治理是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反腐倡廉能否取得实际成效。
关于反腐倡廉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德治与法制两大方面。
德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大方面:一是“以德治国”,如刘亚玲(2002),探讨了“以德治国”与反腐倡廉的关系,即反腐倡廉要求“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推进反腐倡廉,认为要通过“以德治国”来反腐倡廉,就要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优良传统的教育,激发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等[43]。
二是“以德养廉”,如吴新凯(2002),站在“以德养廉”的新视角,提出反腐败要立足于防腐败,即注重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社会道德教化,培养人们以腐败为耻的良好思想意识,最终达到既从思想源头上彻底治理腐败,又能大大节省反腐败成本的目的[44]。
法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大方面:一是总结历史经验,如吴小妮(2001)总结
了50年代反腐倡廉与法制建设的经验,即廉政制度的建设——加强干部管理和奖惩制度的建设,健全行政监察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群众监督,加强对财政部门的管理, 杜绝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并与专门的监察机制相结合;对惩治贪污受贿的刑事法规进行及时地制定或修订[45]。
二是反腐倡廉法制建设,如于滨(2004)对反腐败法的制定以及远景规划进行了展望[46]。
(六)反腐倡廉实地调查研究
实地调查是在周详严密的架构之下,由调查人员直接向被访问者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相互来往过程。
国内学者对反腐倡廉的实际开展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方法、手段。
徐剑萍(1998)对某建筑工程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工作实践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行了探讨,认为,要对干部和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具体通过组织收看反腐倡廉的录像,邀请区检察院反贪局的同志上法制课,剖析市、区一些千部堕落的典型案例,分析当前经济犯罪的特征,参观监狱、宣传好人好事;建立严格的制度以保障反腐倡廉的顺利实施;对整个工程进行全程监督,做到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47]。
叶敏(2006)对某公司的反腐倡廉工作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一套反腐倡廉的手段,即强化党风廉政教育——构建廉政宣传教育格局,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运用正反典型进行示范和警示教育;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责任制,加强组织协调,完善科学决策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加强检查监督——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强化党内监督;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深化企业效能监察,提高管理效能 [48]。
(七)国外反腐倡廉经验、教训研究
对十年核心期刊进行搜索,结果为新加坡反腐倡廉的文章两篇以及智利和突尼斯的各一篇。
这四篇文章都介绍了该国的反腐倡廉经验,如匡自明(1998)将中国与新加坡反腐倡廉的理论认识成果进行了分析,还有实践及成功经验进行了比较[49]。
刘纪新(2007)概述了智利反腐倡廉的经验,总结出如下的经验,即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取得实效的基础;强大的政治意愿和执行力是反腐倡廉取得实效的保证;公民参与是反腐倡廉取得实效的重要力量;良好的道德风气是反腐倡廉取得实效的根本条件[50]。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一) 主要特征
1.在研究主题上,纵观十年反腐倡廉研究,可以发现,众多专家学者对党的三代领导人反腐倡廉思想、不同行业的反腐倡廉、反腐倡廉机制和制度、反腐倡廉教育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占到总数的83%之多,特别是关于党的三代领导人反腐倡廉思想的研究文章为最多,占到了总数的30%。
可以看出领导人的反腐倡廉思想、反腐倡廉机制和制度、反腐倡廉教育是最重要的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