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在大规模的养鸡生产中,对鸡的性别控制越来越重要,养鸡的目的不同,就要求
不同的性别,在肉鸡生产中一般选择公鸡,蛋鸡生产中则选择母鸡。
因为是鸡雌异体,
zz型为公鸡,zw型为母鸡,哺乳动物是雄异体,XX为雌性,XY为雄性;所以不能像
哺乳动物那样用分离X型精子Y型精子的方法来获得单纯的雌性或雄性。
本文主要论
述在不同的时期,既从亲体营养水平,生长环境,受精卵(鸡蛋)的形成,受精卵的发
育(鸡蛋的孵化),到雏鸡的生长等几个方面,各是怎样鉴别控制鸡的性别,以尽可能
的减少养鸡生产中的损失,增大效益。
关键词:性别控制,性别鉴定,染色体型
1 雏鸡出生前的性别控制
1.1 亲体的营养水平
亲体的营养水平不同,子代的性别比例不同。
子代的性别比例与双亲体内氧化还原
过程的强弱对比有关,如果父亲体内的氧化过程一定程度的高于母亲,子代雄性个体比
较多;如果母亲体内的氧化过程一定程度的高于父亲,子代雌性个体比较多。
喻传州等
曾以此做过实验,结果处理组的平均雌雏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1.5%,其中公母及同时接
受处理的组合效果更好,雌雏率提高了19.2%。
(喻传洲,龙良起,陈明久. 1992)
1.2 利用遗传变异来控制鸡的性别
有些个体稳定的趋向生产一性别占多数的后代,如果,这种倾向可能有遗传性,那
就可以通过遗传选择区改变一群体的平均性比例。
W.H.Fosteria等经过连续六年的试验,
对白来航鸡在出孵时的性别比例进行了分析,在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
说明在性别比例上不存在遗传变异。
(W.H.Fosteria等1980)
1.3 蛋形指数,蛋重,比重
有报道蛋形指数,蛋重,比重依次是影响母雏比率的主要因素。
蛋形指数、蛋重、
比重分别在72%~75%、60.5 g~63.0g、1.080~1.092 的情况下为最优水平组合, 母雏
比率可达58.11%。
(王世成1997)然而, 多数人认为蛋形指数与鸡性别比例无直接关
系( 喻传洲等, 1994; 盛建华等, 1994; 彭秀丽等, 2002) 。
综上所述, 利用蛋形指数鉴别
雌雄是不可取的。
1.4 配子的状况
Rorie 等(1999)发现A配子作用的时间、配子成熟和老化的程度也影响着性别比率; (Dominko 等2000)发现当卵母细胞在排出第一极体后处于MII 期时进行人工授精, 受精
卵多为雌性胚胎; 而推迟8h 授精, 受精卵多为雄性胚胎。
而据Lecniak(2000)等报道, B精子在授精前孵育6h 和24h, 胚胎多为雌性。
1.5 孵化温度对鸡胚性别的影响
汪植三( 1991)报道不同的孵化温度( 前10d)雌雄比例不同, 孵化温度比正常温度低时, 孵出的雌雏鸡较多; 孵化温度比正常温度低高时, 孵出的雄雏鸡较多。
不过孵化率较低。
如何保证在孵化率不下降的前提下, 用孵化温度完全控制鸡的性别,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6 激素对性别的控制
1.6.1 雌性激素诱导
易治明(鸡性别控制的研究)报告,用市售的苯甲酸雌二醇,在蛋入孵72小时候,注入卵黄囊中,封口,继续孵化至雏鸡出壳然后对雏鸡进行解剖,观察性腺形态判定性别。
试验结果发现,苯甲酸雌二醇组的全部是母雏,孵化率43.4%。
但用雌二醇处理雄性ZZ 能使胚胎发育呈现雌性化,虽然这种效应不是永久的。
(Oehme-FW, Pickrell-JA. 1997)
1.6.2 免疫学方法诱导
用免疫学方法诱导性别反转是以皮质诱导系统和髓质诱导系统能产生类似于抗原- 抗体拮抗性的诱导物质为基础, 即诱导组织在放出刺激诱导物质的同时, 也产生一种抑制因素, 一个诱导系统诱导物质的抗原, 能引起另一诱导系统产生抗体。
因此, 用睾丸和卵巢制成的抗血清处理性别未分化的鸡胚, 可以诱导性反转。
有人采用免疫学方法, 用雏鸡的睾丸和卵巢制成组织抗原免疫家兔, 制成两种不同的抗血清, 然后用这两种抗血清分别处理性腺分化前的鸡胚, 结果性别比例分别为公/母=175 /77 及母/公=192 /78。
1.6.2 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抑制剂诱导
常用的雄性激素有睾丸酮,丙酸睾丸素,雌性激素抑制剂有芳香化酶抑制剂等。
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合成途径中一个重要酶,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处理性腺尚未分化的雌性ZW 鸡胚,可以抑制芳香化酶的合成,进而抑制了雌激素的合成,使鸡体内雌性激素含
量减少,雄性激素含量相对增多。
有利于睾丸组织的发育,使雏鸡持久地诱导雌性向雄
性的性反转(于桂阳2004)。
1.6.3 鸡胚内尿囊液鉴定
由以上两种方法知,利用鸡胚内尿囊液中雌雄激素的相对含量,也可以推断出鸡胚的性别,美国国家专利和商标局以利用此方法申请了专利,雌性激素含量相对高的孵化出来的雏鸡就是雌性的,雄性激素含量相对高的孵化出来的雏鸡就是雄性的。
1.7 用照蛋方法鉴别控制
在种蛋入孵3天后,照蛋可以观察到,雄胚主血管明显,血管较粗,分布均匀; 雌胚血
管纤细, 粗细均匀, 分支较多,呈不规则状(唐剑林等2001 李振纲等2005 李振纲, 高建华2005)采用类似的研究鸡胚蛋方法进行了判别,结果正确率为84%。
1.8 性腺的形态学鉴别
性腺的形态学鉴别就性别而言, 性别分化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的5d 左右。
在此之前, 发育的性腺处于未分化阶段, 即在雌雄间没有差别。
到孵化的第8d, 睾丸和卵巢已可从形态学进行区分。
(李碧春等2002 李碧春,陈国宏. 2001)研究认为鸡胚胎性腺在孵化5d 时尚未具睾丸和卵巢特征, 处于未分化期, 孵化6d 时, 性腺已具卵巢特征, 孵化7d 时, 明显具备睾丸特征,此时卵巢特征更为明显。
雌性中右侧的卵巢退化,导致卵巢在两侧发育不平衡; 雄性中两侧的睾丸对称发育, 这种现象可以在低倍放大镜下观察到, 从而可以鉴别出胚胎的雌雄。
1.9 依染色体核型鉴别
用显微摄影分析染色体的组成,确定胚胎性别。
有ZZ 染色体的胚胎发育为雄性, 而
具有ZW 染色体的发育为雌性。
此法非常准确,但是耗时,并对胚胎损坏大,难以在生
产上推广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家畜繁殖学(第三版)[M].2001.267- 270)
1.10 依据细胞DNA含量测定
雄鸡的染色体型为ZZ型,雌鸡的染色体型为ZW型,Z和W两种染色体上DNA不同,
而使性细胞DNA含量2.0%左右(雄>雌)。
流式细胞仪(FCM) 能根据细胞大小及DNA、RNA、蛋白质、抗原等物理或化学性质进行细胞的筛选,用于X、Y 精子的分离, 用于
鉴别雌雄。
1.11分子水平上的性别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性别鉴定利用性连锁DNA 序列进行鸡性别鉴定,是通过DNA 印迹杂交(southernblot hybridization)、细胞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W 染色体来实现的。
分子水平杂交的依据是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
2 雏鸡出生后的性别鉴别方法
2.1 翻肛鉴别法
翻肛性别鉴别法是一种比较原始但是在生产中应用广泛的方法。
此方法是根据雏鸡
的生殖突起及八字状襞的形态、质地来分辨雌雄(杨宁2002)但是,在用翻肛法进行
性别鉴别时,会有一定的误差,也会造成低死亡率。
翻肛鉴别法是最复杂的一种雌雄鉴
别法, 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 工作量大且极其枯燥乏味。
2.2 伴性遗传鉴别法
此方法应用了伴性遗传规律, (蒋东1983)通过专门品种或品系之间的杂交, 就可以
根据初生雏的某些伴性性状准确地辨别雌雄。
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伴性性状有: 慢羽对快羽,它是在杂交组合中,由不同种性别的快慢、羽鸡的祖代进行科学的组合,使后代因性别的不同,其羽毛生长速度也不同。
在育雏阶段就可以根据羽速的生长规律来鉴别雌雄。
这种雌雄鉴别主要用于蛋鸡,因为蛋鸡只有雌性才能生蛋,而雄鸡是不会产蛋的。
用羽速伴性遗传规律,及早地留下雌鸡,并按产蛋鸡的培育要求进行育雏、育成和上笼的饲养。
雄鸡则可能在进入育成阶段前就挑出来,按肉鸡的生长要求进行饲养,就更经济了。
在肉鸡上,利用羽速伴性遗传规律,可以较早地知道这是快速型肉鸡还是慢速型肉鸡,以确定不同的饲养方法和饲料供给。
其它的伴性性状还有横斑( 芦花) 对非横斑( 非芦花) 、银色羽对金色羽(谢后清,周铁茅1985)。
3 结论
前面提到的方法都不太理想,都会对胚胎或雏鸡造成伤害,造成经济损失。
直到现在,还没有像控制哺乳动物性别那样成熟的方法。
通过性腺的形态学进行鉴别,但这是基于将胚胎取出后观察而得, 这显然不能用于继续孵化出雏, 不可能用于生产, 如果可以用物理方
法( 如超声波扫描) 在不破坏胚胎的前提下探测性腺的不同而达到雌雄鉴别的目的。
也可以找出决定性别的基因,加以控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科学的发展,快速鉴别的胚胎性别的方法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Dominko T,First N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urational state of oocytes at the tine of insemination and sex ratio of subsequent early bovine embryos [J].Theriogenology,
1997,47:1041- 1050
[2] 蒋东.鸡胚发育图谱[M].科学出版社,1983.8- 9
[3]李碧春,陈国宏.鸡胚PGCs 迁移与性腺发育关系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1)
[4] 李碧春,陈国宏.鸡胚胎性腺发生发育的研究[J].中国家禽,2001,23(8)
[5]Oehme2-FW, Pickrell-JA. The comparative toxicology of polyether ionophores [ J ]. Journal of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1997, 20 (1) : 326.
[ 6] 彭秀丽, 邓干臻, 阮国庆. 蛋形指数对孵化率及性比例的影响[ J ]. 四川畜牧兽医, 2002, 29 (2) : 23-24.
[7]Rorie RW,Lester TD,Lindsey BR,et al.Effect of timing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n gender ratio in beef cattle [J]. Theriogenology,1999,52:1035- 1041
[ 8 ] 盛建华, 王向阳, 陈宝国. 蛋形指数与孵化性能及性比例关系的探讨[ J ]. 畜牧兽医杂志, 1994, (2) : 7-11.
[ 9 ] 唐剑林, 周玉兰. 鸡胚早期雌雄鉴别[ J ]. 贵州畜牧兽医,2001, 25 (5) : 29.
[ 10] 王世成, 傅传漠, 孙国强, 等. 蛋形指数、蛋重及比重对孵化率和性比例的影响[ J ].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7, 14 ( 3 ) : 206-209.
[11] 汪植三.生态因子对鸡性别比的影响[J].家畜生态,1995, 16(1):24- 26
[12]W.H.Fosteria等British Poultry Science,1980(21) NO.2,131-134
[13]谢后清,周铁茅,等.成都白鸡快慢羽纯系的选育及羽型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
报,1985,3(1):9- 14
[14]杨宁.家禽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75- 78
[15]喻传洲,龙良起,陈明久. 亲体状态对子代性比的影响畜牧与兽医,1992(24),4,182-183
[16] 喻传洲, 余梅, 龙良启. 禽类性别及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 J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3 (6) : 594-600.
[17]于桂阳. 肉鸡马杜霉素中毒的诊治[ J ]. 中国家禽, 2004, 26 (11) : 29.
[18]中国农业大学.家畜繁殖学(第三版)[M].2001.267-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