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第二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州第二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8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自强,包含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自强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范畴。
文化自信涉及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文化自强则需要通过发挥文化建设铸魂、塑形、启智、润心、赋能等独特功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价值固基、文化体系完善,文化动力强盛的目标,一方面,需要我们提振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另一方面,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理念,使文化建设成果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同国家社会建设趋向相协调。
我们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开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寻根、承续与拓展旅程,从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新成果;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发展视域中全面审思检视,从观念、制度、行为、物质和精神等层面,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尤其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将文化自信自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谱写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
(摘编自蔡劲松《以文化自信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人民论坛网”2022年12月3日)
材料二:
中华创世神话学术高地建设工程以学理上能贯通、学术上集大成为学术目标,通过历时五年的辛勤工作,首次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梳理和探索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考古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类文明起源并非一种模式,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独特的路径。
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分析既是建立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从而完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的尝试,也是与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起源叙事进行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涵盖了人类文明起源的一切要素,更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华路径,是独特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研究表明,中华创世
神话是以神话叙事方式建构的文明起源过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起源的诸方面,如自然和人类的起源,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道德文明的起源,民族与国家的起源等,作为独特的文明起源叙事,中华创世神话不仅诠释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观与民族精神,还表现了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的趋向于坚守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渐进性思维。
对中华创世神话谱系的植理,不仅是对人类文明起源进行的系统性建构,也揭示出中华创世神话内容的演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事实,是当代进行中西文明对话的重要材料。
研究表明,具有文明奠基意义的中华创世神话不仅对自然和人类起源进行了解释,也追溯了早期社会关系的产生,并对国家的产生和治理规则进行了建构,最终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文明精神性、符号化和思维模式的源头,与西方神话相比毫不逊色。
这种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客观认知将极大地改变过去重视西方神话,忽视乃至轻视中华创世神话的现象,有助于中西文明的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工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中华文明史的追溯提供了庞大的、系统性的实证,不仅为过去主要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形成成果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在神话与考古、历史文献的比照研究中帮助当代人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诞生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表明,中华创世神话具有重视文化制度创制、强调科学发明、弘扬创造精神的特色,说明制度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长处,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创世神话体现的科技创新传统此前常被
忽视,但女娲神话讲述的制陶与冶金技术的发生,燧人氏神话所讲述的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神农氏神话讲述的中草药的发现,黄帝神话讲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嫘祖神话讲述的养蚕缫丝技术的出现,帝喾神话讲述的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等,无不体现了申华先民对发明创造的热爱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这些结论将帮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被西方文明中心论遮蔽的中华文明的光辉真相。
研究还表明,中华创世神话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当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和精神资源,因此研究、传承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有助于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也有益于人类命运共体的建构。
(摘编自任小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源头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文汇报》2022年12月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建设要实现价值固基、体系完善、动力强盛的目标,就必须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发挥文化建设独特功能,走创新之路。
B.中华创世神话强调科学发明,体现了中华先民对发明创造的热爱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优势。
C.中华创世神话是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文明精神性、符号化和思维模式的源头,因而具有文明奠基意义。
D.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而且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明中心论重视西方神话,忽视中华神话,因而遮蔽了人类
文明的真相。
B.在坚守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渐进性思维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D.中华创世神话内容的演进既有中华路径,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张载“横渠四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B.钱锺书《谈艺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C.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
D.王蒙《传统文化与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联,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
4.“天人合一”出自《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它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协同推进中华创世神话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①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
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
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
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
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
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
她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
“没什么,挺好。
”她说。
“我很替您高兴。
总比那边好一些。
”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
”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
”
“那边好人多得很。
”她说。
“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
”聂赫留朵夫说。
“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
”她说,接着微微一笑。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
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
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
”她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
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
”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
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象瞅着他的脸,又象瞅着别的地方。
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
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
”她好容易忍住笑说。
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
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象在叫我。
”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
”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
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
这样的联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
玛丝洛娃回到放有八张童床的病房里开始铺床。
她铺床单的时候腰弯得太低,脚底一滑,差点儿跌一跤。
一个脖子上扎着绷带的男孩,正
在休养,看见她差点儿跌一跤,笑起来,玛丝洛娃也忍不住,在床边上一坐,发出响亮而富有感染性的笑声,逗得几个孩子都哈哈大笑。
这天白天,当房间里没有人时,玛丝洛娃几次从信封里取出照片,欣赏一下。
晚上下班以后,她回到同另一个助理护士合住的房间里,又把照片从信封里取出来,含情脉脉地一动不动仔细察看着照片上的那几个人、他们的服装、阳台的台阶、灌木丛,以及灌木丛前面他的脸、她的脸和两位姑妈的脸,看了好半天。
她看着这张发黄的褪色照片,怎么也看不够,特别是对她自己,对她那张额上鬈发飘飞的年轻美丽的脸看得出了神。
她看得这样专心致志,连那个跟她同住的助理护士走进屋子,她都没有发觉。
“这是什么?是他给你的吗?”身体肥胖、心地善良的助理护士弯下腰来看照片,问道。
“难道这是你吗?”
“不是我又是谁?”玛丝洛娃笑吟吟地瞧着同伴的脸说。
“那么这是谁?就是他?这是他母亲吗?”
“是姑妈。
难道你认不出来?”玛丝洛娃问。
“怎么认得出来?整个模样都变了。
我看离现在都有十年了吧!”“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
”玛丝洛娃说。
她的活泼样儿顿时消失,脸色变得阴郁,眉毛之间凹进去一条皱纹。
“怎么样?那边的生活一定很轻松吧?”
“哼,轻松,”玛丝洛娃闭上眼睛,摇摇头说,“比服苦役还要苦。
”“那为什么不抛下这种生活呢?”
“抛是想抛的,可是办不到。
说这些做什么!”玛丝洛娃说着,霍地站
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好容易忍住愤怒的眼泪,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
同伴的话使地想起她现在的处境,也使她想起当年在那边的生活,那些痛苦的夜晚,特别是谢肉节的夜晚。
她想起那天她穿着一件酒迹斑斑的袒胸红绸连衣裙,蓬乱的头发上系着一个大红蝴蝶结,精疲力竭,浑身虚弱,喝得醉醺醺的,直到深夜两点才把客人们送走。
她在那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弹钢琴女人旁边坐下,向她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
弹钢琴女人也诉说她处境的苦恼。
她们立刻决定抛弃这种生活。
她们以为这个夜晚已经过去,刚要走散,忽然听见有几个喝醉酒的客人在前厅喧闹。
一个穿燕尾服、系白领带的矮小男人,满头大汗,酒气熏天,打着饱嗝,走过来一把搂住她的腰。
他们旋转,跳舞,叫嚷,喝酒……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过着同样的日子。
一个人怎么能不变!归根结蒂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
对他的旧恨顿时又涌上她的心头。
她真想把他训斥一番,痛骂一顿。
她后悔今天错过机会没有再对他说:她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她决不受他欺骗,不让他在精神上利用她,就象从前在肉体上利用她那样,也不让他借她来显示他的宽宏大量。
她在走廊长凳上坐了一会儿,然后回到小屋子里,为自己饱经沧桑的身世哭了好半天。
(选自《复活》第二部第13章,有删改)
【注释】①节选部分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医院去看望任助理护士的玛丝洛娃。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时,本不想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
向他伸出手,说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行为内心有所触动。
B.玛丝洛娃离开聂赫留朵夫时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反映出她此时的拘谨与羞怯。
C.“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
”玛丝洛娃的话道出了内心的痛苦与愤恨:就是在“那个地方”,就是“那个人”,把她的一生毁掉了。
D.最后一段表明,玛丝洛娃当时受生活逼迫,根本没有办法与那种墮落的生活决裂,也没有勇气真正摆脱那种生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真实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文中对玛丝洛娃晚上回到房间独自一人看照片时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玛丝洛娃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C.教材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在“你”“您”之间转换,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本文一直称“您”,表现他对她的亲昵与尊重。
D.“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这一连串动作生动地展现出玛丝洛娃内心的痛苦。
8.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都一样”各有怎样的内涵。
9.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①,文公奔翟。
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
不得也。
及文公反国,披求见。
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
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
除君之恶。
惟恐不堪。
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
”君乃见之。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
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
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
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
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
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
材料二: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
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
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
”遂解兵遁于野。
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
”
因戲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
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
”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
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
拜辞而遁。
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
”命释之。
(选自《贞观政要·忠义》,有删改)
[注]①祛,袖口,文中指衣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多假之A资B自C以为贤D而不戒E则虽无F后嗣G不亦H可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有,指有什么,与《曹刿论战》中“又何间焉”的“何间”,两者结构相同。
B.直,指只是,仅仅是,与《荀子·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直”字意思不同。
C.东宫,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
亦用来代指太子。
D.“太宗数之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文公,文公差点被寺人披杀害,后来惠
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但是也没有抓获文公。
B.文公返回晋国后,寺人披来求见,文公先是拒绝召见寺人披,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文公还是召见了寺人披。
C.冯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不杀之恩,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
D.谢叔方担任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在玄武门战斗中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直到看到李元吉被杀后,谢叔方才离开了军队逃走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
(2)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14.为什么材料二把冯立的行为视作忠义?请结合材料一“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的含意对此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人才
[宋]毛珝①
但得人才即治安,不忧外侮敢相干。
学关世道方为士,业晓农家始是官。
国力在兵堪用少,虏情如鬼欲驱难。
岂无一代奇男子,抱膝无言静处看②。
[注]①毛珝,字元白,号吾竹,三衢(今浙江衢州)人。
有诗名于南宋理宗端平年间。
②“抱膝”句:《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垄
亩,好为《梁父吟》”裴松之注引《魏略》:“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
”
1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首句开门见山阐明人才的重要性,呼应了题目,下笔直露。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边境局势之紧张。
C.尾联用典,作者用诸葛亮奇智超绝对比自己才华平庸,苦闷至极。
D.本诗语言质朴,抒情直切,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风有相似之处。
16.在“治安”方面,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才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中常塑造年轻人一心为国、斗志昂扬的英雄形象,如陆游《书愤》中写年轻的自己“ ”,高适在《燕歌行》中想象出征前“ ”的形象。
(2)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论语·先进》中面对子路的率性作答,孔子用“ ”表明治国之道;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 ”一句,强调要注重家庭之礼。
(3)“窗”之内外,景色大异。
古人常以“窗”入诗,表达独特的视点与情思,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7分)
三五好友围坐火炉旁煮茶,茶香氤氲;再搭配上现烤的红薯、桔子、
板栗,氛围感十足。
围炉煮茶本是美事一桩,但如在封闭的室内进行,极易引发安全问题。
在室内使用炭火围炉煮茶,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轻度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嗜睡…… ①,会危及生命。
②,氧气含量会不断下降,积聚二氧化碳。
当室内含氧量低至10%以下时,也可能危及生命。
而围炉煮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相关套餐价格在电商、团购平台上出售从几十元左右到一两百元不等。
点燃的炭炉时有火星溅出,炭烧时间过长、炉子外表面温度过高,都可能引起周边可燃物燃烧。
“才烧了两次,底盘就烧出一个洞来,桌子都烫坏了。
”在一名买家晒出的照片中,铸铁炭火烤炉底部的洞清晰可见。
此外,一些经营围炉煮茶的商家默认顾客了解围炉煮茶的程序,③,顾客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18.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0.为了安心舒适地围炉煮茶,请针对上文内容,拟写两条安全提示标语。
要求:每条不超过20字,且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完成20—22题。
测时是一项枯燥细致的工作。
观测者需要一边操作中星仪____①____地跟踪恒星,一边需要记录,跟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观测精度。
中星仪是一个庞大的设备,身材娇小的叶叔华操作起来十分困难,于是她加了一块木板,站在上面跟踪观测恒星,无论寒暑,_____ ②__ _。
筚路蓝缕的生活,并没有阻挡叶叔华追求天文科学的热情。
她取得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共用的“北京时间”在自己主持下诞生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宇宙中一颗小行星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九十多岁高龄的叶叔华,依然是____③____,志在千里,丝毫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她积极支持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推动上海建设SKA数据中心,推动我国天文观测向太空、向月球不断拓展。
在叶叔华的心里,天文是一辈子的浪漫事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宇宙如此浩瀚,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存在,都应该珍惜自己短暂且唯一的生命。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地去做一些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些有趣的数字等式,代入不同的情景往往有一种全新的理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