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O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52(2006)06-0154-04
量子力学发展综述
乌云高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软件系,深圳518055)
摘 要:量子力学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是对牛顿物理学的根本否定。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基础之一,在低速、微观的现象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论述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以及与量子力学相关的物理概念,讨论了量子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量子力学;振子;粒子
Summ ary of development of quantum mechanics
WUY UN G ao2wa
(Softw are Dep artment,Shenzhen Polytechnic College,Shenzhen518055,China) Abstract:Quantum mechanics overturns classical physics,and negates Newton physics totally.Quantum me2 chanics is one of the basis of m odern physics,it is applicable generally in low-speed and microcosmic phe2 nomena.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quantum mechanics and relates physical concepts,and als o talks over the main content of quantum mechanics researching.
K ey w ords:quantum mechanics;vibrator;particle
1 量子力学的起源
19世纪末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欢呼的时候,一系列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

在经典力学时期,物理学所探讨的主要是那些描述用比较直接的试验研究就可以接触到的物理现象的定律和理论。

在宏观和慢速的世界中,牛顿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是很好的自然定律。

而对于发生在原子和粒子这样小的物体中的物理现象,经典物理学就显得无能为力,很多现象没法解释。

量子力学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

它有很多基本特征,如不确定性、波粒二象性等,在原子和亚原子的微观尺度上将变的极为显著。

爱因斯坦、海森堡、波尔、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对其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量子力学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四位物理学家。

德国的海森伯于1926年作出了量子力学理论的第一种表述。

利用矩阵力学的理论,求得描述原子内部电子行为的一些可观察量的正确数值。

接着,奥地利的薛定谔发表了波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另一种数学表述。

同年,德国的伯恩对上述两种数学表述作出可以接受的物理解释,并首先使用“量子力学”这个名词。

1928年,英国的狄拉克又把上面的理论加以推广,并与狭义相对论结合起来。

量子力学是对牛顿物理学的根本否定。

牛顿认为物质是由粒子组成的,粒子是一个实体,量子力学认为粒子是波,波是无边无际的。

牛顿认为宇宙是一部机器,可以把研究对象分成几部分,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研究。

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是深深地连通着的,一定不能把微观体系看成是由可以分开的部分组成的。

因为两个粒子从实体看可以分开,从波的角度他们是纠缠在一起的。

牛顿认为宇宙是可以预言的,而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在微观层次上是由随机性和机遇支配的。

牛顿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连续的,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以不连续的方式发生的。

收稿日期:2005-11-02
作者简介:乌云高娃(1971-),女,副教授,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读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

2 与量子力学相关的物理概念
211 光不是粒子是波
当我们见到光时,是什么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是发光体发出了极小的粒子进入了眼睛,还是发光体内某种振动产生的波扰动了眼睛?用波的干涉可以判别光是粒子还是波。

1801年托马斯・杨的双缝试验说明光是一种波。

那么光是一种什么样的波呢?光是一种电磁波,它不存在任何实物的真空传播,光传播时所通过的介质是电磁场。

光不仅仅是电磁波,也是一种具有能量动量的粒子。

212 电磁波
自然界中的各种东西都具有引力现象和电磁现象。

万有引力与电力的区别在于:前者作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而后者只作用于两个带电荷的物体之间;前者只有引力,后者还增加了斥力,这就决定了后者的现象将更加丰富多彩。

研究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另外一种自然现象———电磁场。

电磁场新概念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也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电磁场的发现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事,与此相联系的最重要的名字是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

为了想象电力和磁力,英国人法拉第引入了力线的概念来表示电荷和磁体附近的空间状况,他把每个电荷或磁体的周围都配上了一定数量的力线。

当时在剑桥大学读书的麦克斯韦则把法拉第的力线概念变换成了有利于数学计算的数学形式。

由于力线存在于空间之中,麦克斯韦和法拉第用电场和磁场这两个术语来表征电力线和磁力线对周围空间的影响。

场的概念引入对电荷和磁体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在场的概念中,相互作用要分为二步走:第一步是电荷(或磁体)在周围空间产生场;第二步是另一个电荷(或磁体)感受到电场所产生的力。

麦克斯韦把电学和磁学原理概括成包括由电荷和电流产生的电场和磁场的四个方程。

麦克斯韦方程组告诉我们:静止的电荷产生电场,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麦克斯韦方程组还告诉我们:可以完全不涉及到电荷或电流,变化的磁场就可以产生电场,这意味着电场可以由电荷产生,也可以由磁场的变化产生。

1888年赫兹用实验方法产生并检测到了电磁波。

电磁波谱分为5个区域。

213 原子的行星系模型及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于1911年提出原子模型的设想。

他把原子描绘成一个缩小的太阳系,在中心有一个非常小的,带正电的原子核,核外有带相同数目负电的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转,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有核原子模型是在卢瑟福提出之后约十年才被完全确认为成功的原子模型。

电子是很小很小的微观粒子,目前我们还不能用仪器直接观察到它的运动行为,但是人们发现,原子光谱能反映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早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人们就对原子的发光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了解到原子光谱的很多规律,由此逐步地认识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因此研究原子光谱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重要途径。

人们按照电子离核远近在核外分成7个电子层,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是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是第二层,由里往外一共7层,由此把电子看作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3 量子力学的形成
311 量子假说的提出
1900年12月14日,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柏林德国物理学会一次会议上提出了黑体辐射定律的推导,这一天被认为是量子力学理论的诞辰日。

在推导辐射强度作为波长和绝对温度函数的理论表达式时,普朗克假设构成腔壁的原子的行经像极小电磁振子,各振子均有一个振荡的特征频率。

振子发射电磁能量于空腔中,并自空腔中吸收电磁能量,因此可以由在辐射平衡状态的振子的特性而推出空腔辐射的特性。

而关于原子的振子,普朗克作了两项根本的假设,现简述如下:
①振子不能为“任何能量”,只能为:
E=nhv(1)
式中v为振子频率,h为常数(现称为普朗克常数),n只能为整数(现称为量子数),(1)式断言振子的能量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而不能是连续的,即振子能量是量子化的。

②振子并不连续放射能量,仅能以“跳跃”方式放射,或称“量子式”放射。

当振子自一量状态改变至另一态时,即放出能量量子。

因此,当n改变一个单位时,放射之能量为:
ΔE=Δnhv=hv
只要振子仍在同一量子状态,则既不放射能量也不吸收能量。

上述两个假设完全与经典物理学背道而驰,连普朗克本人也抱着怀疑的态度,迟迟不敢接受。

普朗克辐射定律的完整形式表达如下:
Eλ=c1Πλ5(еc1ΠΛt-1)-1(2)
式中C
1及C2,其值与(3)式中的值相等。

普朗克公式可以复盖维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

当波长
很短而温度不过高时,еC2ΠΛt>>1。

若波长较长,而温度T较高时,则将еC2ΠΛt展开成级数,可将(1ΠλT)的平方及各高次幂略去。

综上所述,为了解释黑体在一定温啡下辐射能量的分布,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即能量只能取某一基本量(能量量子或作用量子)的整数倍。

这一作用量子也称普朗克常数(h),它是微现世界的基本标志,是自然界的一个新的基本常数。

312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假说揭开光电效应之谜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设之后,有四年的时间其见解得不到支持,甚至连普朗克本人也想抛弃它。

但是他的想法迅速得到了爱因斯坦的肯定,而且爱因斯坦于1905年应用此观念揭开了光电效应的谜底。

爱因斯坦根据普朗克的量子假设推理认为:如果一个振动电荷的能量是量子化的,那么它的能量变化只能是从一个允许的能量瞬时地跃迁到另一个允许的能量,因为根本不允许它具有任何中间的能量值。

而能量守恒就意味着,发射出的辐射必须是以一股瞬时的辐射迸发的形式从振动电荷产生出来,而不是电磁波理论所预言的长时间的连续波。

爱因斯坦得出结论:辐射永远以一个个小包、小粒子的形式出现,但不是象质子、电子那样的实物粒子。

这些新粒子是辐射构成的;它们是可见光粒子、红外光粒子、X射线粒子等等。

这些辐射粒子叫做光子。

光子和实物粒子不同:它们永远以光速运动;它们的静止质量为零;振动的带电粒子产生光子。

爱因斯坦指出,如果一束光的能量是集中在光子上而不是散布在整个光波中,那么对光电效应就有一个简单的解释: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能量为hv的光子就像机关枪的子弹一样被电子所吸收。

电子把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力,另一部分就是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这个能量关系可以表示为:
(1Π2)μv2=hv-w0(3)
式中μ是电子的质量,v是电子脱出金属表面
后的运动速度,w
是电子脱出金属表面所需要做的功,称为脱出功。

如果电子所吸收的光子的能量hv
小于w。

则电子不能脱出金属表面,因而没有光电子产生。

光的频率决定光子的能量,光的强度只决定光子的数目,光子的数目越多,所产生的光电子也越多。

这样,在爱因斯坦想出用光子解释光电效应之后,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变得出奇地简单明了。

光电效应的规律如下: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不取决于光强,只取决于频率。

②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入射光照射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9~10s。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单位时间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4 量子力学的宇宙观
在原子的量子理论的探讨中,从对氢原子的研究中发现,氢原子有无数个量子态。

而电子多于一个的原子有更复杂的量子态,这些量子态都从求解适合于该特定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并且要求其Ψ场刚好环绕原子核产生驻波而求得。

由于这些量子态的每一个都是有特定频率的驻波,并且波的频率和它的能量相联系,预期每个量子态只有一个特殊的能量。

这就是说,预期任何一个态的能量不会有任何量子不确定性。

可以对每个态的能量大小作合理的猜测。

由于质子作用于电子的力是吸引力,要把一个电子向外拖到离原子核更远的地方就必须做功。

因此电子离原子核越远,电子的电磁能量就越高。

每个量子态的精确值可以用薛定谔方程算出来,在能级图上可以形象地表示出来。

每一个这样的量子态表示一个不发生变化的孤立原子,当发生变化时会出现新的情况。

例如,如果一个氢原子发生辐射,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我们知道辐射是以能量包即光子的形式发射的。

一个原子只要是在辐射,它就必须至少发射一个光子。

在发射光子时,一个原子必定失去能量,因此它开始时必定处于激发态,并且必定变到另一能量较低的态。

这种从一个量子态到另一个量子态的转变必须在瞬时完成,因为能量守恒要求,只要光子的能量一发射出去,原子的能量就必须立刻降低同样的大小。

这样一个量子从一个量子态到另一个量子态的瞬时转变叫做量子跃迁。

量子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切东西都由不可预言的粒子构成,但这些粒子的统计行为遵循一种可以预言的波动图样。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发现,这种波粒二象性意味着,微观世界具有一种内
禀的,可以量化的不确定性。

为了对海林伯的论据有所了解,让我们只考虑只有一个电子穿过虚空运动的情况,把电子运动的方向叫做X轴。

由于电子的位置是不可预言的,它的Ψ场一定沿着x轴作某种伸展。

这种在可能的位置上的伸展叫做位置不确定量,用符号Δx表示,它代表如果我们精确测量电子位置的话有可能找到电子地点范围。

一个如上所述只伸展在有限距离上的行进Ψ场叫做一个波包。

它是表示位置有某种程度不确定的运动粒子的标准方法。

量子理论的最大特点也许是它的不确定性。

量子不确定的实质是,完全相同的物理情况将导致不同的结果。

哥本哈根学派解释的结论是,微观事件真的是不可预言的。

而且,当我们说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时候,意思并不仅仅是我们缺乏有关其位置的知识。

相反,意思是这个粒子的确没有确定的位置。

例如,由一个波包描述的粒子没有确定的位置,也没有确定的速率。

粒子在某种意义上位于其全部Ψ场的范围内,它充满了它全部的可能性疆域ΔxΔv。

用海森伯的话讲,一个粒子的Ψ场“引进了处事件观念和真实的事件之间的某种东西,一种奇怪的物理实在,它正好处于可有性与现实之间。


不确定原理使一个精确的x和一个精确的v不能同时存在。

这就像是说一个篮球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是球形的,但不能同时既是白的又是球形的。

由于其中一种属性的存在,我们说这两种属性互补。

量子理论的含义是和观测相联系的。

观测能够即时地根本改变被观测的体系。

只有联系整个实验环境,粒子的属性才有意义,因为这个环境对确定粒子的Ψ场起作用。

例如,一个电子的位置指的是将由某个位置测量装置定了的位置。

把电子想成是在不发生测量的情形下也有一个位置是不恰当的。

正如波尔所说,微观粒子属性并不属于这个粒子本身,而是存在于“整个测量环境”之中。

这种认为粒子的属性是由有关的实验装置产生的观点叫做关联的实在,或观测生成的实在。

微观粒子不具有1分硬币所具有的那种实在地位。

一个宏观物体,可由牛顿物理学很好地描述,因此在通常意义下说它的位置和速率是有意义的。

但是到了一个物体的行为必须用量子理论来描述其程度,这个物体就是具有“一种奇怪的物理实在,它正好处于可能性与现实的中间”。

但是微观粒子绝非主观的或仅存在于心灵中。

一个电子在屏幕上打出的闪光是真实的。

微观粒子是真实的,但是它的实在地位不是习惯的那种。

纠缠代表关联实在的一种极端形式。

当两个粒子纠缠在一起时,每一个粒子的本性是和另一粒子连结在一起的。

每个粒子都变成另一粒子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两个粒子构成一个单一物体,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而已,绝不能把纠缠在一起的粒子想象成两个单独的粒子,就像绝不能把一个波包中的电子想象成真的是在一点x和绝不能把双缝实验中的一个电子想象成穿成一条狭缝一样。

任何这样做的企图将造成与实验的矛盾。

量子力学在低速、微观的现象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它是现代物理学基础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低温超导物理、量子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中,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了从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的重大飞跃。

参考文献:
[1] 曾谨言.量子力学导论[M].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Shankar R.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M].2nd ed.Plenum,
1998.
[3] 杨仲耆,申先甲.物理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4] 张德兴,桂起权.通向人类思想的深层:哲人科学家———玻恩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杨 敏
(上接第88页)
4 结论
随着人们对现代通信过程中的信号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自适应滤波器的算法越来越复杂。

本文通过自适应去噪滤波器的设计,为自适应滤波器的硬件实现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何振亚.自适应信号处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 潘松,黄继业,王国栋.现代DSP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
大学出版社,2003.
[3] Diniz Paulo S R.自适应滤波算法与实现[M].刘郁林,等译.北
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高清运,李学初.自适应滤波器的FPG A实现[J].电子测量与
仪器学报,2005,19(1):25-28.
[5] 朱亮,韩方景,张尔杨,等.基于FPG A的定点LMS算法的实现
[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5,27(4):62-65.
责任编辑:么丽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