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主讲人简介:
王杰,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中外哲学教研室副主任。

同时还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实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委员,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领导决策参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等学术职务。

在《哲学研究》、《理论前沿》、《新视野》、《齐鲁学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及图书评论150余篇。

出版《荀子注释》(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等著作,主编了《古今中外争鸣集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反贪历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著作。

今天这次课给大家交流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参天大树,任何的外来文化都要汇入我们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在这个时候我们中国人很少能够反思自己的文化,即使有一些反思也不是一种根本性的反思。

那么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船坚炮利、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由一个强势的国家一夜之间变成被人任人宰割的羔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批的仁人志士开始思考我们的文化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国家究竟怎么了?那么思考的结果把中国近代被动落后挨打的这个板子就打到了传统文化的身上,打到儒家文化的身上,也打到了孔夫子身上,所以他们承担了中国近代被动落后挨打的总的责任。

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从鸦片战争以后,就试图以最大的都有各种能力、各种方法来毁灭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所以一百多年的去中国化,对我们这种民族造成了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造成了数典忘祖的仪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没有感情,没有知识,无知无为的一代,完全西化的一代。

那么一百多年的去传统化我们的目标达到了吗?没有,让我们现代人和传统之间有了很深很深的隔阂,没有心灵的沟通,所以把传统的东西当成封建的垃圾、保守的东西给抛弃掉了,所以一百多年的反传统,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那么结果呢,我们说孔夫子依然和我们面对着微笑,三国、红楼、西游、唐诗、宋词、元曲,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大餐。

所以传统文化在一百多年被否定以后,在当今的时代又有涓涓溪流逐渐回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中,又回涌成了江河湖海,成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资源。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好的,好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说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等等,但是我们不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切都是好的,因为它毕竟是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血缘关系为母带这么一个农耕国家。

它有很多落后的、保守的东西这一点是毋庸讳言的,比如说官本位、小农意识产生创新精神等等,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不问不闻,过去那种对传统的文化像洗澡水和孩子一块抛掉、一块倒掉的那么一种做法这是非常不对的。

那么当今我们都在谈传统文化,谈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究竟还有没有作用,它在当今社会究竟还有没有价值?我们说是有的,那么它这个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究竟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一种思想包袱?
第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当今搞市场经济、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究竟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一种思想包袱?也就是说它究竟是动力还是阻力?那么鸦片战争以后,我们中国是被动的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那么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然面临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你绕不过传统文化这个问题,那么一百来年,我们这种民族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化关系呢?基本上采取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方式,也就是说你要么A、要么B,你要实现A就必须以否定B作为代价,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双赢的思维方式。

那么我们看看我们周围的一个国家,比如说我们看看韩国,那么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它的现代化程度比我们中国要高得多,但是韩国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它不是在否定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而是在充分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肯定,比如说韩国的成均馆大学,这所大学到目前为止他们的校训还是仁义礼智,那么每年的2月份和8月份韩国人还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文庙去祭祀孔子,为了传承儒家的伦理,韩国人在大、中、小学都设立了关于儒家伦理方面的课程。

那么在韩国还有很多现学书院等等,他们教授孩子的教材就是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

再比如:韩国我们知道2004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然后第一所孔子学院就在韩国建立的,2005年的江陵端午祭关于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我们中国知道了以后,非常震惊,那么最终的结果是韩国把江陵端午祭祀申报为自己民族的国家,以自己国家申报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我们自己拱手相让,是
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太不重视了,因而把这种节日本来属于我们中国的,我们自己太不重视了,最后又韩国申报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韩国在很多的西方国家眼里被认为是儒家国家的后话世,典型的儒家国度。

那么韩国对自己的江陵端午祭的申报刺激了我们中国人,所以从那以后我们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学教授们一致呼吁把我们的传统的节假日纳入到法定的假日中,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节日,现在这个我们已经做到了。

那么韩国它走的一条是什么样的道路的呢?它走的一条就是不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中,把传统文化与现在社会、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走了这么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道路。

那么韩国的现代化程度比我们要高,作为韩国来说,它尚且不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我们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这么一个国度,我们有什么理由来抛弃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呢,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这是一个案例。

那么我们来看另外一个国家土耳其,如果说韩国秉承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土耳其它的民族文化就是伊斯兰文化。

那么它的土耳其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就是试图最大限度地否定自己民族文化,斩断这个民族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根脉。

所以从上个世纪20年代土耳其就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比如说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意识形态等等全盘走西化的道路。

在阿拉伯妇女不准带自己的头饰,那么更为要命的土耳其要把自己的文字改革掉,不准用阿拉伯文字书写,土耳其语书写,要用拉丁化、拉丁语来书写,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认为我们已经脱胎换骨了,已经融入到西方的世界中去了,但这恰恰是土耳其悲剧所在。

西方社会并没有认同你是我西方大家庭中的一员,土耳其这种既抛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又不被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社会所接纳,成了一个幽魂式的国家,按亨廷顿的说法就是自我撕裂式的国家。

那么在历史上像土耳其、像中国这种曾经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斩尽杀绝这么一种做法在世界的各个民族中是少之又少。

当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中国政府作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定,在逐步的扭转这种延续了近百年的措施,在重新的评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但是可悲的是仍然还有很多的国人对这些问题不了解,仍然秉持着鸦片战争以来那种思维观念,特别是四五以来的思维观念,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抛弃传统文化。

所以韩国、土耳其这两个正反的两个例子给我们一个很鲜明的启示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民族,它要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它没有必要以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代价,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社会它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这是第一个大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够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够忽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那么第二个问题呢,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够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够忽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那么1938年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逻辑的应该包含着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以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第二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那么只有实现了这么两个方面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真正地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汉代时候传入中国,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并不多,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到中国,马上就会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冲突,相矛盾,比如说佛教是主张出世,而中国的文化是主张入世,比如见到皇帝应不应该磕头的问题,皇帝在中国是天子骄子,万人之上,任何臣民见到了皇帝都要磕头。

那么作为佛教认为,我不应该给你磕头,发生了矛盾冲突。

再比如关于神灭、神不灭的问题,佛教认为,我的肉体是一个臭皮囊,我人死了以后精神照样存在,那么作为中国文化来讲,肉体死亡以后精神也随之消亡,就像一个蜡烛,蜡烛点完了火就灭了,那么在这些问题上就发生了很多的矛盾冲突,那么有了矛盾冲突怎么办?有两种解决方式。

一个是我不闻不问,我就按我自己的方式走。

还有一种就是主动地适应这个社会的现实,适应这个社会的文化,然后走相结合的道路。

那么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走的第二条道路,比如说对皇帝是否叩拜的问题,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争论,最后佛教徒是屈服了,见到了中国皇帝是要叩拜的,是要跪拜的,那么你跪拜了,你进入中国的门槛就低了一些,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能接纳你的程度就高了一些。

所以佛教在汉代以后遇到隋唐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基本上佛教大发展的时期。

那么佛教思想是相对来说处于低缓状态,那么佛教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比如说禅宗、华严宗、法相宗、唯识宗等等,其中咱禅宗是完全中国化一个宗教,是完全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民族化的产物,它是把佛教的理念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结合起来,形成这儿一个宗教派别,所以我们有很多的观念,佛教有很多的观念和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分的是非常契合的,那么我们并没有觉得它是一种宗教的东西,有很多的概念,比如说世界、吉祥、现在、一尘不染、三生有幸等等,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没有认为我们说的是一种佛教语言,是完全中国化的东西。

另外我们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担水劈材,皆成佛道等等,这都是非常适合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心理特
点。

所以我们中国的老百姓非常容易接受这种宗教,它是一种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是完全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东西,所以魏晋南北朝以后,我们如果不了解佛教,我们就很难了解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历史,所以在汉代这么几百年,中国的佛教是一个逐渐大发展的趋势。

那么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宗教基督教,那么基督教是在唐朝初年传到中国,基督教在鸦片战争以前在中国传播了将近五百年,唐朝传播了两百多年,元朝传播了一百多年,明末清初传播的一百多年,那么基督教在唐朝时候被称为景教,在元朝时候称为耶里可温教,在明末清初称为是天主教,那么明清之际有大批的西方的传教士,比如说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他们这些人来到了中国,他们有感于前两次传教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一次是力图把基督教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相结合,所以他们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四书五经,穿儒服,戴儒冠,讲汉话,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也有很多高官,甚至一些科学家、思想家都归类了基督教,如果按照他们这次努力那么基督教有可能与中国的文化成功地结合、对接。

但是他们这种做法被罗马教廷知道了以后是非常不满,认为你在中国不能够祭祀孔子,不能够注视如五经,要保证它基督教唯一性,基督教的独立性,是当时的康熙大帝对罗马教廷的做法也大为不满,从康熙开始,就开始了驱赶基督教徒,开始对基督教堂进行关闭,那么他的儿子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仍然是奉行了康熙时期的政策,驱赶教士,毁灭教堂不准老百姓入教,所以基督教在明清之际最有可能一次和中国文化对接的这种努力再一次失败了。

那么从唐朝、元朝、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了五百余年,最终没有传播成功,那么它对于没有传播成功可能理由很多,可能我想最重要是两条。

第一、基督教是它是一神教,它要到中国来,要和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但是中国不是一个宗教性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你到了中国来不和中国的社会文化相结合,你只仅仅保持你的唯一的独立性,那么这样的话在中国很难的发展下去。

第二、基督教信奉道非神不红的教条,也就是说它把传教的希望是寄托在与皇帝身上,寄托在了高官厚禄身上,缺少民间草根基础,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基督教就土崩瓦解了。

所以在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传播除了基督教、佛教一个成功的传播,一个失败的传播,那么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就是当今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佛教我们说可以同仁耳语,但是它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它是一种外来文化,那么既然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就要遵循传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刚才说了逻辑应该包含了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

只有做到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的作风、中国
的气派、中国的风格,那么长期以来,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特别是1949年以后,我们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立起来了,同样秉承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是对立的,是不可调和的体系,你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抛弃马克思主义,你要讲马克思主义就不要讲传统文化,然后人文地对立起来了。

那么马克思主义既然是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地对立起来呢?难道马克思主义它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成果吗?我们说它是吸收了,那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没有关系?能不能融合,有没有融合的条件呢?有,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你比如说在人与自然这个关系到底是谁先谁后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儒家思想讲的没有矛盾,你比如说儒家思想就讲了,究竟是先有天,先有自然还是先有人类,《周易》做了很好解答,那么《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上下有所错”,就是说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是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人是来源于大自然,人是处于大自然,人不可能超越大自然,那么在马克思主义这方面有一举同工之妙,那么马克思主义怎么说?人直接的就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和动物一样都有直接的依靠自然界而生存,人不能够超越自然,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传统的文化并没有矛盾的地方。

那么再比如:关于对理想目标的追求上,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讲共产主义,儒家思想是讲大同社会,大同理想,所以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对未来的描述共产主义说,在共产主义说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的道德水准极大的提高,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那么在儒家的大同理想中我们看看是描述有一举同工之妙呢,那么儒家我们知道,李济描写在这个大同理想社会中是有德、有才的人成了社会的管理者,在这种大同理想社会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为已,人人为人这么一种状态,人的道德水准是极大的提高,人的一切理想、一切美好的理想都能够在大同理想社会中实现,所以在这方面和马克思主义的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描述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所以郭沫若在四五以后写了小品文叫《马克思进文庙》,就把马克思和传统文化它们的结合的一种状态作了一种描述,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是如何接触马克思主义做了一种很形象的描述,那么在这个小品文中,孔夫子就问马克思,请问你谈谈你的理想是什么?马克思就说了我的理想社会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那么孔夫子说,马克思反过来问孔夫子说,那也谈谈你的理想社会,孔夫子就说我的理想社会就是把产品搞上去,然后均分给大家,让大家生活水平提高,让大家的道德素质有所提高。

在这方面和马克思主义没
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马克思听了孔夫子的描述对他的大同理想社会的描述以后,非常感慨地说想不到在两千五百年钱的中国有你这么一位老同志,你的学说和我的竟是如此的相似,为什么在你们中国有人说我的思想不能够适应你们中国呢,与你的不相同呢?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反问,意思是说我的理想社会,我的描述和你的理想社会,你的思想是可以相融合的,可以相合拍的,这是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可以看出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文化它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那么再举一个例子看看,比如说对这个道德素质这方面,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人的道德素养、道德修养,所以刘少奇同志还专门写一本书叫《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它不是自己自然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个人的一种磨炼才能够形成,是重视道德素养、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这是我们共产党所提倡的,那么重视道德修养恰恰是儒家文化的最核心的内容,所以儒家文化就告诫我们,说做官先做人,你做官先做人,你做人先立德,立德先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因此建议修身为本,所以道德修养是第一类,是从事其他一切的基础,修身、修心才能够为政于天下,所以孔夫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你自己正了,你自己道德修养好了,别人就会跟着你,所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肢风必偃,你的表率的作用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管是共产党,不管是儒家思想它在这方面所主张并没有很大的差别,重视道德修养,正人先正己,正已是正人的基础,你只有把自己的东西做好了,把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好了,你才能去治理别人,所以道德修养不管是共产党,不管是儒家思想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大的范围是一样的,没有矛盾。

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说你要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够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下根,要在中国与时俱进,也不能够忽视你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是相聚几年里,相隔数千年,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对立的,而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我们讲第二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忽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而在当今的情况我们过多地注重的现实的层面,而忽视了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如果这样下去,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就很难化下去,所以我们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逻辑包含了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厚此薄彼,仅仅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

这是我们讲第二个问题。

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知道,滚滚的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我们无法去阻止它,但是传统文化在滚滚的浪潮之下,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是最后一道壁垒,一个国家如果是科技不发达,可能会亡国,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的灵魂,那么这个国家就可能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为可怕。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只要那些既能够适应现代化,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在民族中具有发展潜力这么一种文化,它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也就是说它要适应全球化的这种形势,同时又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知道很多原生态的歌舞,原生态的音乐之所以能够走出地域,走向世界,就在于它具有更多的中国的特色,包括这是我们奥运会的开幕式,它之所以能够让40多亿世界人民了解它,记住它,也在于它有更多的中国元素,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元素,所以我们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在海外的多次演讲中就强调了文化的多元化共生共存问题,未来的文化一定是个多元文化并生的时代,当然有一种美好的愿望,说是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这是不现实的。

未来的文化一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生并存,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就应该有多少种文化,那么中国有56个民族,中国也应该有56种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一朵花。

在这个地球上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地上都有它存在的权利和理由,我们不能够任意去剥夺它、去消灭它。

所以在当今的时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身份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一个是需要有自己的身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同样有自己的身份,如果在滚滚的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失去了我们自己的这种民族身份,那么最后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我们是谁的问题,当你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你说我是中国人,你能这么说呢?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是中国人?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是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你无法证明,所以呢在全球化趋同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只有这样在能够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否则中华民族是无法复兴起来的。

那么这是讲的第三个问题。

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安身立命有什么关系?
第四是讲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个人的安身立命有什么关系,与我们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