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维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维度
“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

孔子注意观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即看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于学生不仅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且还“退而省其私”(《论语·为政》),即考查学生课后私下的言行举止,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他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有时从其优点方面分析,有时从其缺点方面分析,有时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

他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循循善诱,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说教。

有时学生问同一个问题,他却做出不同的回答。

据《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就是因材施教。

孔子还主张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

他说:“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宋代张载主张教学应顾及学生的内心要求,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充分发挥,他说:“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若教人“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语录抄》)。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圣贤施教,各因其材。

”王守仁认为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
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也。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他认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答黄以方向》),因人而异,不可躐等。

“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与刘源道书》)。

教学应注意各人长短优劣的特点,譬如治病,要因病发药,教学亦与治病一样,要因人施教。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所以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殊。

他们反对用一个模式去束缚学生,而主张通过教育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启发诱导,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朱熹《四书集注》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孔子经常运用启发式来教学,有一次他的学生子夏读到一首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问孔子这诗的含义,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

”子夏领悟到老师的意思说,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以此比喻“礼乐”须建立在“仁义”的思想基础上。

但子夏对这一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礼后乎?”孔子听后高兴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这首诗的原意如何,暂且不论。

从教学法的角度看,孔子在这里避免用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主动地去认识“仁义”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礼乐”的教育和约束。

这可以说是一次启发式教学的范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