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花鸟画中的虚实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花鸟画中的虚实关系
□乔鸿君
摘要: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虚实关系在中国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精准地处理画面虚与实、动与静、阴与阳等的关系,不仅能增强画面的韵律感,而且能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实加上虚的映衬,更显画面的立体感;虚与实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灵动。
该文分析中国花鸟画中的虚实关系,阐述虚实关系在中国花鸟画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画花鸟画虚实关系
中国画历经了几百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套完整的绘画体系。
虚实关系的运用仍是许多画家与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可以营造花鸟画灵动的意境。
虚实关系体现了中国画的意境美,反映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现今,中国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画面意境透露出作品的丰富文化内涵。
化虚为实的画面效果成为中国画的核心力量,朦胧色彩的描绘、笔墨浓淡的配合,营造出中国画独有的空间立体感。
深入刻画花鸟景物,将其与自然相 融合,能够给予观赏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中国画的虚实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画虚实相生的特点,创作者的主体思想反映了其生活背景和时代精神。
道家虚实相生的思想对 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虚与实的融合具有新的审美特征,体现了有无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创作者在创作时都倾向于采用虚实相生的技法。
虚实关系在中国画中有多种表现手法,墨色的浓淡、用笔的轻重、合理的留白等都可营造虚实关系中的意境美。
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画中的留白往往是整幅画的关键,虚实相生自有其之道,留白的地方更能体现一幅画的美学特征。
留白在虚实关系中不断变化,拓展了画面的深度,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
正是中国画的这般特性,使画面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层次的文化立意。
中国画的虚实关系可通过多种绘画技巧展示,如,利用虚景衬托实景的艺术手段,可以拓展观者的想象空间,强化画面的视觉魅力。
中国画的虚实关系极为丰富,主要表现为构图上的画面布局、造型上的疏密聚散、线条勾勒的轻重快慢、笔墨挥洒的浓淡程度。
在虚实关系的映射下,创作者能够将人的意念转移至画中,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身临其境之感。
正是如此,中国画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艺术无边界,中国画的虚实关系在其他领域都有相应的体现,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也与虚实关系息息相关。
合理的虚实关系不仅可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而且可以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
中国花鸟画的空间境界凭借虚实的转换得以表现。
中国画的空间立体结构并不是通过实物展示出来的,虚拟的透视技术能让观者的视线上下流转,感受到带有节奏的空间氛围,从而了解虚实结合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C1]o 中国古典美学将真实存在的物体称为实景,将能够体现艺术效果的称为虚景。
将实与虚自然融合,保持二者的平衡发展可以使花鸟画形成新的审美特征。
虚实关系的处理,不仅需要一定的艺术手段,而且需要画家对哲学思想有更深的理解与认知。
因而,深入探讨中国哲学思想并掌握虚实关系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促进中国画的长足发展。
诚然,思想观念是影响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的创新也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虚实本身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它们的对比关系并不局限于虚与实的对立,画面上的主次之分也受虚实关系的约束。
由此可见,虚实关系是中国画中最根本的对立统一关系C2O
二、花鸟画中的基础构建
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对画面的处理有着颇高的要求。
花鸟画创作者需要深入认识创作对象,热爱生活,走进自然,如此才能创作出兼具气质与神韵的花鸟画。
花鸟画雅俗共赏的意境来源于生活,诞生于笔下。
朦胧的虚实变化使花鸟画的题材与画法新颖别致,使画面摆脱了程式化的束缚。
中国画注重画面的主次之分,花鸟画也不例外。
在花鸟画中,创作者将自然作为辅助事物,以此反映生命的力量;将情感寄托于花鸟之中,增强了画面的故事性与客观性。
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花鸟画的题材更加多元化,创作者在画面的处理上也更加细致、灵巧。
花鸟画的题材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自然的生命力。
自近代以来,创作者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技法,不同的画家有着不同的
14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
生活背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也各不相同。
花鸟画的创作过程也是创作者体验生活的过程,创作者长期观察周围的事物,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事物的生长历程。
艺术既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人们抽象思维的表达,倘若一位画家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其作品也将只是枯燥无味的抽象符号的堆砌。
在创作花鸟画时,意境的处理贯穿其创作过程。
在中国画中,花鸟画创作者善于使用用典、谐音、谐意等手法,加之意境的烘托,借助色彩的搭配营造花鸟画诗歌般的意境。
在探索花鸟画的过程中,创作者追求的诗画合一、形神一体的审美理念,使作品具有温婉、细致的特质。
花鸟画是对自然艺术进行加工与升华的产物,始终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深度挖掘自然之美,赋予作品自然的情趣,并借助画面表达个人情志。
不同于中国画的其他画类,花鸟画在表现方式和造型特点方面相对写实,容易落入程式化的窠臼,这需要创作者处理好花鸟画中的细节,更好地把握艺术本体的核心要素
传统的花鸟画更侧重于个性化的表现,创作者旨在创作出具有个人风采、包含不同内容的艺术作品。
但部分花鸟画作品 的色彩缺乏对比,无论是画面布局,还是造型设计都略显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多种元素的融合强化了花鸟画的艺术效果,不同色彩的协调诠释了画面的质感。
尽管数字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花鸟画的创作方式,但创作当代花鸟画仍离不开白描的基础塑造,作为花鸟画创作的基础,创作者应切实掌握白描技法,以此积累更多的素材。
在构图上,花鸟画突出主体,创作者更加注重画面布局中的虚实关系;在造型上,花鸟画追求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在色彩上,花鸟画的水墨变化简单,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较强。
花鸟画将诗画合一,具有较强的写意性。
三、虚实关系在花鸟画中的体现
虚实是花鸟画中最具感染力的元素之一。
在绘画时,创作者会采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营造花鸟画的空间意境。
中国画的虚实关系以花鸟为实景,用留白的手法展示虚景,让观者走入虚无缥缈的境地。
画家利用画笔表达内心的情感,进而体现作品的内涵。
赏析花鸟画,不仅要从构图、造型、笔墨、色彩方面着手,而且要重点分析画家对虚实关系的处理,观者只有感受到作品的虚实之美,才能更好地感受画外之意。
恰到好处的虚实关系基于画家对情感的提炼、对生活的感悟。
花鸟画中意境的虚实之美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激发了观者对花鸟画的兴趣。
同时,随着虚实关系在花鸟画中的地位的不断提升,创作者也不断提高创作要求,进而创作出高质量的花鸟画。
元代画家王渊创作的《桃竹锦鸡图》画面笔墨活脱,趋向写意花鸟画风格,具有新的风格倾向。
此画以淡墨渍染,桃花、桃叶均采用没骨的画法,形成水墨合一、兼工带写的绘画风格。
以墨代色反映了花鸟画中的虚实关系,改变了人们重墨轻色的审美观念。
在传统的笔墨晕染下,干、湿、浓、淡的笔墨法形成了花鸟画儒雅的格调。
虚实关系的结合反映了创作者的创作背景,突出了花鸟画的内涵,使画面获得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在花鸟画的创作中,留白与笔墨在虚实关系中都有相应的体现。
黑为墨,白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
留白是中国画中的重要技法。
在书画创作中,留白使作品更为协调。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作《虾》,画面中虾的形态各异,没有过多花哨的技巧,唯有适度的留白,让人感受到水的清澈。
留白更好地凸显了实物的特征,拓展了观者的审美深度。
画家徐悲鸿《奔马》中的笔墨诠释了中国画的特质,留白之处更是耐人寻味,体现了马的活力与灵性。
由此可见,中国画中的留白完整地诠释了虚实关系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增强了观者对美的空间想象。
作为创作者寄托思想的载体,花鸟画可以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真实的生活、虚构的艺术体现了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干净利落的用笔,行云流水的泼墨诠释了虚实关系在中国画中的具体表现
浓为实,淡为虚,没有精到的用笔则难以获得“气韵生动”之美。
墨的厚重感与轻浮感不是由其本身形成的,而是画家的渲染、用笔的轻淡形成的视觉效果。
在空间结构中,总有技法难以彰显的内容,而笔墨的浓淡可以巧妙地展示形体的虚实、有无以及由近及远的变化,笔墨的浓淡变化刚中带柔、柔中见刚、虚实得当。
潘天寿曾说:“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成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
”创作者可以将虚实关系贯彻到笔墨浓淡之中,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朦胧的意境”
结语
中国画是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体,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意境”中国花鸟画将物与自然融合,体现了强烈的表现力和独到的艺术语言”现阶段,花鸟画创作者可以熟练地运用虚实相生的技法,创作出具有深远意境的作品,同时借助不同的表现形式使画面具有无尽的想象空间”巧妙的虚实构思为创作出更具时代意义的中国花鸟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花鸟画创作者还应努力创新花鸟画创作技法,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肖日增.论中国画的虚实济南:山东大学,2015:31-32.
[2]张小兵.中国画的虚实生相文化[].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1):40-41.
[]、艳萍冲国花鸟画创作中的意境处理与探究[].戏剧之家,2018 (13):150.
[]马更.浅析中国画虚实关系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人民论坛,2015(33):26—27.
(作者单位:南通开放大学艺术传媒学院)
编辑张瑞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