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标准化PDCA循环在眼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标准化 PDCA循环在眼科护理风险
管理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PDCA循环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眼科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内眼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遵循伦理学及患者知情权的基础上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n=43)和对照组(n=37);两组治疗方法一致,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标准化PDCA循环,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9.30%)低于对照组(24.32%),护理服务满意率(97.67%)高于对照组(86.4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眼科疾病患者实施标准化PDCA循环护理风险管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PDCA循环;眼科护理;风险管理
引言
眼科疾病的发生和年龄、遗传等有一定关系,胆汁可在单一因素或者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起眼科疾病。
眼科疾病患者在发病早期症状轻微或者无症状,一般需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后需及时实施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在治疗过程有效的护理十分重要。
本研究将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眼科疾病患者随机分组,旨在探讨标准化PDCA循环在眼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内眼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53~71岁,平均年龄(62.3±4.9)岁;手术类型:白内障手术17例、青光眼手术11例、视
网膜脱离手术9例、玻璃体手术6例。
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3.2±5.5)岁;手术类型:白内障手术15例、青光眼手术9例、视网膜脱离手术8例、玻璃体手术5例。
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符合分组研究要求。
纳入标准(1)基本资料齐全,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2)思维、沟通交流能力正常;(3)无其他严重内科合并症。
排除标准(1)有手术禁忌证者;(2)精神疾病或沟通交流障碍者;(3)由于个人原因无法参加调查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标准化PDCA循环,具体内容如下:
①P(计划):创建护理小组,经开会讨论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制定规范的护理流程,要求每个成员必须严格按照流程实施。
同时开展护理风险评估,并收集眼科护理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召集小组成员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前制定相关预防措施。
②D(执行):首先,眼科应严格按照标准规定合理改变布局,并对人员以及物品进行分流管理,以此规避感染。
同时要求护理人员检查物品的摆放是否齐全,床双侧护栏是否完整,各个诊室之间增加门帘,加强环境管理。
其次,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举例既往眼科护理期间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以此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最后,选择专人负责管理科室内物品,并创建专属的二级库房,完善消毒灭菌以及储存交接的规章制度。
③C(检查):定期利用护理评价体系对眼科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测评,其中包含眼科设备的清洗消毒以及护理工作完成情况等,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总结每月护理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
④A(处理):召集小组成员开会定期分析护理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并探讨本次风险控制实施的效果,通过案例分析以及讨论方式,制定并调整下一轮的工作计划。
1.3观察指标
(1)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2)不良事件发生率;(3)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级别。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
实验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两组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x±s)
2.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住院期间出现术眼疼痛1例、术眼出血1例、恶心及头痛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30%(4/43);对照组住院期间出现术眼疼痛2例、术眼出血2例、恶心及头痛2例、跌倒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32%(9/37)。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62,P=0.0045)。
2.3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实验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护理态度比较(n)
3讨论
眼科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外科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但由于对眼科疾病缺乏了解,多数患者容易出现悲观情绪和其他负面情绪,有些患者甚至表现出抗拒治疗的态度。
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患者自身的护理工作意识也不断变化,对高质量的护理有强烈的需求,故开展标准化PDCA循环十分必要。
特别是对于患有眼病的患者,心理素质低和依从性差严重影响了治疗和护理的质量。
PDCA循环模式最早是在1930年被提出,其中包含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部分,以达到尽早发现问题、尽早改进、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目的。
干预期间首先对眼科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并制定相关解决方案,同时严格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管理相关仪器设备以及药品等,规避感染等不良事件的产生。
随后对管理措施进行评价,定期检查护理相关工作。
最后开会讨论护理期间出现的问题,以举例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制定改进方式,将其代入下一次护理中。
因此经过PDCA循环模式后,不仅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升其护理质量,为其提供更为专业且规范的护理服务,从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PDCA循环护理管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高质量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提高手术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眼科疾病患者实施标准化PDCA循环护理风险管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其应用可减轻患者的心理症状,提高疾病和手术认知程度,并提高患者对各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机体痛苦,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叶静逸.眼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人人健康,2019(16):295.
[2]廖丽,余华容.PDCA循环在眼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9,17(04):120-121.
[3]闫姗姗,褚晶晶.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9):258.
[4]张洁,苏贺霞.PDCA循环法提高眼科护士对住院患者滴眼药执行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8,39(04):792-794.
[5]赵艳歆,李宏.风险管理在眼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5):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