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11: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2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基础过关]
1.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C.人口压力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D.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宣传办公室关于做好“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紧紧围绕“防沙治沙惠及民生”这一主题,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沙治沙,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防沙治沙的舆论氛围。
据此完成2~4题。
2.下面不属于防治荒漠化内容的是()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的地段
D.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来看,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A.生态效益为核心B.消除贫困为核心
C.社会效益为核心D.政治效益为核心
4.下面属于防沙工程措施的是()
A.育草封沙
B.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C.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D.设置沙障工程
5.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著名绿色工程示意图”。
兴建该工程最主要是为了()
A.绿化美化环境B.保持水土
C.减缓温室效应D.防风固沙
读下图,回答6~8题。
6.a地区治沙工作卓有成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是因地制宜治沙的典型
B.草方格沙障能大量吸引地下水,促进植物生长,固定沙漠
C.沙障固沙成本低,应大规模推广
D.沙障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但不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7.c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不包括()
A.修筑公路B.过度樵采
C.过度放牧D.过度开垦
8.b地区农业应走的道路是()
A.商品农业B.粗放农业
C.生态农业D.淡水养殖业
9.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内蒙古阿拉善盟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在十几年前,草原的覆盖率为5%,草场土质为黏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这里草原放羊载畜量为120万头,实际上养羊头数为200万以上。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上百万的外地人涌入内蒙古草原搂取发菜(谐音发财),内蒙古1/5的草原严重退化。
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开发行为,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是沙漠化土地扩大的主导因素。
现今,许多地方寸草不生,阿拉善地区沙漠面积正以每年1000平方米的速度扩大,牧民的生计陷入困境,有3万多人被迫转移出该地区。
(1)材料反映出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耕区出现的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侵已营造“______”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你能为该地区提出哪些有效控制和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10.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等降水量分布变化的大致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__,B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C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__。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_________的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条件。
(4)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75~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图。
回答11~12题。
11.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
A.东进B.南下
C.西扩D.北上
12.2000~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A.土地沙化B.耕地撂荒
C.退耕还草D.自然灾害
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
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
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
C.西北内陆地区D.西南青藏地区
14.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防护林建设B.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D.环境污染
15.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截至2009年底,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2.3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4%。
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下图为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政府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
很多地方以此为契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替代产业。
退耕后的农民既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口粮,又从多种经营和其他副业中增加了收入。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3)简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精析
1.C[造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因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A、B、D项属于直接原因,C项属于根本原因。
]
2.C 3.B 4.D[第2题,荒漠化的防治内容包括: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第3题,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采取了过度的经济活动,故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第4题,A、B、C三项都属于生物措施。
]
5.D[据图可知该工程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北缘,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
6.A7.A8.C
9.(1)过度放牧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开发行为
(2)次生盐渍化(盐碱化)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的气候条件
(3)三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退耕还牧,加强草场资源的建设和管理;③严格控制樵采;④合理利用水资源;⑤工程措施与环境保护相结合;⑥营造薪炭林,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解决本地的能源问题。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草原放羊载畜量为120万头,实际上养羊头数为200万以上”可得出过度放牧;材料给出的另一原因为“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开发行为,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是沙漠化土地扩大的主导因素。
”第(2)题,首先明确该农耕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灌溉农业,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中矿物质容易在地表聚集,形成次生盐渍化(盐碱化)。
第(3)题,我国在东北、华北、西北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带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其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第(4)题,可以从多方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控制人口增长、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等。
10.(1)自东向西减少
(2)森林草原荒漠和荒漠草原
(3)从沿海到内陆距海远近水分
(4)退耕还林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11.C12.C[第11题,30年间,该地耕地重心大体上向西部移动,体现出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上呈现向西扩展的趋势。
第12题,该地区为温带草原气候,降水由东南向西北方向
减少,西北部降水更少,不利于耕作业的发展,更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为保护当地草场资源,在西北部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地区进行退耕还草,会使耕地重心东移。
]
13.A14.C[第13题,1990年~2010年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东移,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下降。
A正确。
第14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快,经济实力较雄厚,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较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较大。
]
15.(1)从左到右、由上至下依次为a、b、d、c。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3)有利于当地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劳动收入;有利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当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解析』第(1)题,图中提示了干旱与湿润地区分别起主导作用的外力:湿润地区河流发育,多流水的侵蚀作用;干旱地区,水分缺乏、温差大,风力侵蚀作用强烈。
湿润地区降水多,我国的降水受冷锋活动影响较大,多暴雨,其冲刷力强,对地表的破坏度大;干旱地区,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且变化明显,极不稳定。
第(2)题,由于人口的压力,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工矿城镇建设等对植被的破坏,导致地表缺乏保护而使土地退化;同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过度开采地下水等都会造成沙化、板结、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
第(3)题,“退耕”有助于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多方面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还有助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退耕还林还草本来的目的之一就是自然资源的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