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马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思故我在-马哲论文
第一篇:我思故我在-马哲论文
我思故我在
------观《异次元骇客》有感
简介: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这句名言是该片的引子,更是通篇所要传递的信息。

思想决定了人的存在,世间万物在人们眼中所呈现的认知无非都是人类自己所定义的存在罢了,当然这也包括了人类对自身的定义。

而作出这些定义的就是人本身。

有人会思考,万物到底是什么。

或许只有上帝知道。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帕斯卡尔的话表达的是一种辩证的思考,同时也是对人类思维的一种赞扬和推崇。

从哲学开始以来,哲人们遍开始了对思维的探知,众说纷纭,孰是孰非无法辩解。

正文:
《异次元骇客》中,2024年的人类,能用计算机模拟出虚幻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能让虚拟世界的人物具有了感情,恰恰是这样对思维的蔑视,对自己的存在意义的玩弄。

“亵渎本该尊重的东西本身就是自取灭亡”,片中虚拟世界的人物创造了另一个虚拟世界,而当他冲破世界的边界时,面对那一道道网状的电波线,明白自己也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时的哪一种无奈,心酸和彷徨。

那样轻轻的就可以击溃无论多强大的内心。

--为什么我看到你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我们见过,在另一生中。

这是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我会怀疑是不是我们此刻也是存在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等到哪一天我们发现事实的时候会不会没有活下去的勇气,那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已经不再存在了。

相信很多看过《盗梦空间》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是不是我们此刻就存在于一个很真实的梦中,永远不会醒过来。

有人会说我们只是想的太多了,难怪昆德拉说:“人类一
思考,上帝就发笑。


造物者对待被创造的生命的存在一种蔑视,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我们思考人类自己的存在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

.到底谁是真实存在,是谁存在于梦里。

谁又知道也许当人们最终到达世界甚至是宇宙的尽头时,是否会看到如电影中男主角所看到的一样的惊人景象,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但正如电影中的那位警探,即使在知道了真相,他依然继续着他的生活,因为他坚信既然自己活着,就有存在的意义。

西方哲学家将思想打上了宗教神话的烙印,把人和自然、思维与存在看成是浑然一体的东西。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

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

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

同样,中国儒家代表,新学创始人王阳明也主张“知行合一”。

这些都是中外哲学史上人们对于思想于存在的探知,本质上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相同的。

“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

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而是更加广义上的思维活动,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深究的范畴。

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无法被感知的事物(包括被神感知),就无法证明其存在,贝克莱的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既是最明了的概念,但也是最晦涩的概念。

关于存在有很多的争论,但是统一的是它是哲学研究的基础,跨越了整个哲学范畴。

再比如心学中所争论的知行合一,也是重点阐述了认知与行为的观点,其实中国思想中的很多的观点都和国外的哲学理念相一致。

这也更加说明了“我思故我在”观点的正确性。

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我为何存在以及我存在为何,看似相同的两个问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

“为何存在”已经归结到人神论,
西方人主张是上帝创造人,恰巧西方哲学也普遍接受这一观点,中国则认为女娲是人类的缔造者,是人类之母。

而“存在为何”则是人类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探究。

回到影片的层面,当主角面对世界尽头时候,发现自己也是虚拟的一段代码的时候,或许他所思考的就是我为何存在的问题。

倘若他能像那个警探一般清楚的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也不会流露出那般心酸的表情,恐怕没有人可以抵抗哪一幅画面。

柏拉图曾经主张“真实的世界”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如今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科技似乎开始在证明柏拉图的说法,“虚拟的世界”开始左右“真实的世界”,那个时候人们再去思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时候恐怕就要开始怀疑自我存在的真实性了,迷失了自我,便永远找不到存在的痕迹。

但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人又如何明白意识中的“真实的世界”是怎么一回事!
根据本学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

而思维包括了这些基本要素,所以在世界哲学史上曾经有过思维是否以事物而存在的争论,后来被归结到形而上学论中。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思考与存在的关系,总之是各执一词,但是总有一种说法被一部分人所接受,从而成为信仰。

我所阐述的仅仅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接受的结论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
第二篇:我思故我在(哲学论文)
我思故我在
(刘倩公共事业管理 20120253023)
【摘要】“我思故我在”出自法国哲学家勒奈·笛卡尔(Rene Descartes)。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他正是以此作为根基而构建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

“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说出了“我思”与“我在”之间的关系。

而这句话至今仍然在沿用,并且延伸出更多的寓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且存在于各个角落。

笛卡尔生平
笛卡尔(1596—1650),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先驱,是理性哲
学的开启者。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笛卡尔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被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是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是理性主义和二元论的奠基人,与培根并称为近代哲学之父,在西方影响深远。

在笛卡尔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命题就是“我思故我在”,也是近代哲学开启的标志,所以对这个命题含义的把握不仅对于笛卡尔思想的理解而且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理解都有重要的意义。

笛卡尔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哲学上,笛卡儿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这样一句话:“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方法谈》、《几何学》、《屈光学》、《哲学原理》、《论光》等。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的方法是以“怀疑”开路的。

他的第一步是主张在一开始时我们应该对每一件事都加以怀疑。

笛卡尔声明自己从来不怀疑当前的自明,只是对过去自明的回忆,有所怀疑。

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有一样东西却是不可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

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仍然证明了“我在怀疑”。

怀疑就是思想。

“我思”就是自明,即思想的主体,对其自身存在的意识。

“我思”是第一存在真理,有了它,才允许我们演绎其它的存在。

笛卡尔说:“当我怀疑一切的时候,有一件事却是不可怀疑的,就是:我在怀疑,这也就是说,我在思想。

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我思’是真实的。

”这里所说的“我”是一个主体,一个思想的主体。

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我”,而“我”是极有可能怀疑即“思”的。

我的思考与年龄是无关的,只是思想的简单与复杂区别而已。

即使一个人疑惑,说明他在思想;一个人不管他是在梦中还是清醒的,是婴儿还是成年人,他们只要在思考,不管真实还
是虚假的,都是“思”。

“我在”,这里的“我”依然是指思想的主体。

“我在”不是指身体的存在,因为在“我思”时,没有考虑到身体是否存在的问题。

由此“我在”应当是“思想”的存在。

即怀疑的存在。

指精神体、智能、或理智的存在。

圣奥斯定证明思想之主体存在时说:“我们存在,我们亦知道我们存在。

如果我错了,我存在。

我存在才能错。

”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我知道一件事,就是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

灵魂与肉体。

“我思”的主体,应当是“自我”存在的意识或自明,即“实体”,但只是思想的实在性,说明的确有思想这一回事。

人的灵魂,不管在何处,即使在海底,也时常在思想;就如光常常照耀,热常常温暖,即使没有人注意。

笛卡尔认为,当我们还不知道身体是否存在时,我们已确定我的精神存在。

且还拥有灵魂的观念,说明了灵魂与肉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还是彼此对立的。

他认为“我”的存在不需要有什么地域,也不需要有什么物质为凭借。

如此,这个我,即灵魂,是我之所以为我的理由。

他和肉体完全不同,也比肉体更容易认识,而且,假使肉体不存在了,仍然不停止他本来的存在。

笛卡尔认为既然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思想着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这就意味着肯定我存在,因为如果肯定一个思想的东西在思想着的,可是却否定它的存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是荒谬的。

由此断定——“我思故我在”。

“我思”说明“我在”是一思想的存在;比如说:“我”所看见的这座山可能不存在,但是看见这座山的“我”,是不能不存在的。

所以,我们只能说“我思故我在”,不能说“我在故我思”。

“我思故我在”的影响,黑格尔曾经说过“笛卡尔事实上是近代哲学真正的创始人,他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基础的英雄人物,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年之后,现在才回到这个基础上,也就是每一个能够产生真理的人心”。

“我思故我在”对后世的影响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

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

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笛卡尔对西方哲学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他主张将追求真理作为哲学的根本任务,肇启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二是他系统提出了心身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点,成为近代以来西方关于心身问题的一切讨论的缘起。

笛卡尔的上述贡献是西方哲学中不争的事实。

不过,当我们理解和阐明笛卡尔的有关观点时,却不应忽视他为提出这些观点所诉诸的直觉和演绎方法。

在他那里,直觉和演绎是根本的方法论选择,是哲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进路。

根据这种方法,他为近代理性主义认识论奠定了方法和原则的基础,并为一切知识提供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框架。

可是,恰恰在这一方法的选择中,蕴涵着使笛卡尔哲学瓦解的因素。

尤其当他试图进一步说明心身结合和相互作用的形而上学问题时,他陷入了与其方法论原则相背离的困境。

“我思故我在”,作为笛卡尔哲学体系的第一原理,且不论它的对或错,它对反对当时禁锢人们思想的经院哲学,“我思故我在”,这里是人的世界,神的启示让位于人的思考了。

人自己要思考,要说话,要以自己的理性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坚实的证明,要以清楚明白的思维去判断事物,去发现物质世界的真理,为自己谋得幸福,它使人们从各种偏见中解放出来,促进理性的解放,具有重大的意义。

笛卡尔杰出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的扫除经院哲学,为近代,为新科学提供总原则的伟大使命。

由此,笛卡尔开辟了近代主体论哲学的先河,他提出的主体性原则对后来的休谟、康德以及胡塞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也奠定了笛卡尔在哲学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吾之“我思故我在”
我思想,所以我存在。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一个能够思考并且有思想的人,才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

“存在”,是指灵魂和精神的存在,而不只是作为一个肉体存
在,那样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柏拉图曾说过:“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有了思维才算是有了灵魂,有了灵魂才能够证明我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思考使我们变得更睿智,更理性,变得更开阔的学习或生活,更能领悟生命存在的真谛。

“不要以为死去的人死了/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是还活着”。

这是梵高为他的作品《盛开的桃花》题写的诗句。

梵高相信,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总会存在于世间,哪怕当人们真正意识到的时候,这个人已然不在,但他的灵魂依旧。

他用他的生命和思考,创造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真正艺术作品,虽然没有人欣赏,没有人鼓励,但他始终如一。

追溯历史,总有那么一些人,用他们睿智的思考,为我们留下了文化,辉煌的历史。

黄帝的思考让我们拥有了文字,得以传承。

孔子用一生的思考,创造了儒家学说,他的儒学沿用至今,并且传到世界各地;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着和教育家,政治家;他周游列国,传学说道,他的学生建功立业。

老子——生命的大智者,道家学派创始人,写出了《道德经》。

庄子的“老庄哲学”。

还有孟子、荀子、朱熹、王夫之等华夏民族的伟大哲学家。

他们都是思考者,他们无一不向我们证明了“我思故我在”,哪怕千年万年,他们的名字和思想灵魂依然在我们的脑海里和心里。

我思故我在,修身养性,洗涤思想。

因为思想,才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因为思想,才有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因为思想,才有了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因为思想,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思想就犹如大树的年轮,经过一代代的积淀,才融合成浩瀚的华夏文明,才凝聚成东方文明的璀璨,镌刻了中华文明的前进的足迹。

我思故我在。

浩浩荡荡的历史中,我们一路走来,披荆斩棘。

是先哲的思想,坚定的信念,让我们踏歌行,人未停。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短暂且有终点,转眼间,便已多年,若我们不趁年轻,有活力的时候,去积累、思考,那我们的存在会有多少人记得。

“我思”,让我们用灵魂来书写人生,用心去行走,用智慧去创造;“我在”,让我们用文字和画面记录,用记忆来证明,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

----------------
[参考文献] 【1】[法]笛卡尔著、尚新建等译:《笛卡尔思辨哲学》第一卷第4节和第四卷,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2】尹星凡著:《西方哲学经典命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27页。

【3】邓晓芒,赵林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42页。

第三篇: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使用这个题目做标题,便已然说明了我的浅薄,因为我笛卡尔的这句唯心论理解并不那么深刻,还好,我一直处在前进的路上。

况且,看我这些字的人也不见得高明,所以,我大可不必担心。

关于历史。

那天和一个学长一起吃饭,谈到了历史方面,我和他一样,对历史比较敢兴趣。

历史是一座宝藏。

中国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大部分的人一辈子连修身这一阶段都跨不过去,所以在齐家方面更是惨淡,勿用说治国平天下。

为什么呢?修身,算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问题,这个东西比较虚,在现在来看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

一个人这些“观”的形成,父母和家庭会占一部分因素,社会会占一部分,自身的经历会占一部分。

而如今,我们的社会氛围已然是“娱乐至死”。

人们处于改革开放后的物质极大丰富的阶段,思想却并未跟得上变化。

物质的享受并不能弥补内心的空虚。

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在“打发”“消磨”时间,刷微博,玩微信,看谁出轨,看哪出事。

代表了未来的大学生,也是游戏至死。

而社会上的公司还在拼命的推出新的游戏,新的社交媒体方式,狗仔队也在拼命的拍拍拍。

想想,这是多么奇怪的生活方式。

现在的人太忙了,信息量太大了,这些东西已经让他们应接不暇了,哪有时间去读书呢,哪有时间去看历史呢。

读历史,读人物传记,一本书,几百年,匆匆而过,不一会就能经历几代人的生死。

科学技术和“三观”不同,
科学技术是可量化的,分门别类的,所以会有各种讲科技的书。

而且现代科技往往比古代科技发达,可以代替之,所以,科技对于历史依赖没那么强烈,科技是增量的。

而“三观”呢?一代历史伟人死了,他一辈子的修养,思考都随之入土。

多么宝贵的财富。

往往留下的也只是基本书而已。

即便如此,人们也不愿意去读,去学习。

不能不觉得可惜。

人类发展了几千年,科技一直在进步,而“三观”却是一代一代的从零开始积累、摸索、学习,值得思考。

读史使人明智。

关于决心。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与其说是条件不足,倒不如说是决心不够”。

我无意于评价这句话,不过觉得有几分道理。

两个小故事,均化名。

1.小D决心出国,于是辞掉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勇气可嘉。

不过当他进入漫长的准备和复习阶段的时候,他得决心慢慢的动摇,于是他和两位国外的好朋友说,他想暂缓出国了,原因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两位朋友很理解,不过小p还是给他找了一些参考的链接,小D看完后,明白出国不适合暂缓。

后来小D和一个学长吃饭,聊到一个很厉害的同学小Q,小D羡慕小Q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学长告诉小D,小Q并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喜欢他做的事,只不过他在这件事上获得了成就感,所以便更加喜欢做了。

小D略有感悟,做一件事,喜欢不是唯一重要的,成就感也很重要。

小D重新开始了出国的准备,决心更加坚定。

2.小G想以写作为事业,可是他现在还没有能够以写作为生,所以他想找个能够糊口的工作,好在晚上的时候能够安心的写作。

可是他换了几个工作,都觉得不合适,因为工作不忙的时候老板也不让他看书写作。

而小G下班以后在家也没有读书写作,而是一直在看视频等等。

小D 或许现在还没有下足够的决心把写作当成一门事业,或许他现在还只是比较贪玩,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现在缺的不是时间,不是没有时间写东西,而是他的心不在写东西上。

决心这个东西比较虚,比较大道理,大家往往嗤之以鼻,不过经历过几次和决心有关的事情,有几个决心不同的朋友的话,还是有些感触的。

关于哲学。

我无意于成为哲学家,我只是想为心找一块栖息地,想能够自我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达到不惑而已。

而且,哲学,其实
还蛮有意思的。

我一度认为哲学家都是好神圣的,一心的都在事业上,后来发现,哲学家也需要花钱买面包,不赚钱也会连面包都没得吃,哲学家也会结婚生子,也会婚姻不和。

如此一来我便坦然了,更敢大胆的也去研究哲学了,哈哈。

关于好书。

有句话这么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 似乎和想说的不怎么着调,其实不然。

关于思想方面、人物方面的书,每一本都是一个人生得缩影,而于书写成的本身则会有笔法、文采等区别。

人们对于好书的评价不尽相同,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大家经常对一本书趋之若鹜,就不得不让人觉得唏嘘。

不同人的文化水平不同,爱好兴趣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在面对一本书的时候,能够读到的东西便不同,吸收到的,理解的,更是差异颇大,因而对于同一本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我经常写东西,并且尽量想把我的想法表达清楚明白。

不过大家并不一定喜欢看,所以我并不难过。

如果有人认同和理解我所说得,我定然欣喜。

现在,有人想让我推荐书给他看,我都会问问他喜欢什么类型的,然后谨慎的推荐“我认为”还不错的,万万不敢打包票。

关于人和当下。

二十多岁,人鼎盛的年纪,却也是衰落的开始,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我却依然迷惘,着实会有些难过。

身体明显感觉没那么精力旺盛了,也更加容易觉得累了,腰甚至因为坐得时间太久而隐隐作痛。

有一句话说,“当你意识到有一天你会死亡的时候,你才真正的觉得活着的可贵”。

我有经历过这样的“意识”的过程,这种意识会是一种负担,不过也确实会督促着你,不要浪费生命。

关于人。

我觉得人可以由三方面组成:外貌,学识,“三观”。

外貌我们能控制的不多,但是学识和“三观”却可以,而且“三观”往往影响着学识。

由于我未能加入“外貌协会”,所以,我在看待人得时候,尽量不去拿一个人得外貌进行判断。

况且,年纪到了将近30,外貌对于一个人的比例也越来越小了。

一个人的学识和“三观”更加的凸显了。

如果能找到一个学识丰富、“三观”相合的伴侣,应是一件极幸运的事!
就此搁笔,希望略有裨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