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解析
今年的暑假又如期而至了,查字典数学网的小编祝同学们暑假愉快,下面是2021年五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答案,答案仅供参考哦。

一、简便运算
6.5÷1.25÷8 1.25×0.25×0.05×64
=6.5÷(1.25×8) =1.25×0.25×0.05×8&ti mes;2×4
=6.5÷10 =1.25×8×0.25×4×0.05&time s;2
=0.65 =1
+(-) 4.9×4+5.1÷0.25
=23/30 =4.9×4+5.1×4
=(4.9+5.1)
×4
=40
二、填空
1、小宁同学在运算一道加法题时,误将加法看成了乘法,结果得1 10。

已知这两个加数只相差1,则正确的结果是( 21 )。

2、把14分拆成几个自然数的和,再将这些自然数相乘,得到的积中,最大是( 120 )。

3、50÷7商的小数点后面第4个数字是( 8 ),小数点后面第1 00个数字是(
8 )。

4、在数列7、10、13、16、19……中第8个数是(
28 ),907是第( 301 )个数
5、有三个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假如再加入一位学生,这时他们的平均身高就达到132厘米。

这位后加入的学生的身高是( 138 )厘米。

6、将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后,就比原先小25.56,那个数原先是( 28.4 )。

7、用3、4、5、8、9这5个数字(每次中数字不重复使用)。

假如组成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94 )×( 85 )的积是最大的;假如组成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489 )×( 35 )的积是最小的。

8、一筐苹果分给一个小组,每人5只还剩16只,每人7只就缺20只。

那个小组有(
18
)人。

共有(106 )只苹果。

9、甲乙丙丁四个人共买10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付了6个面包的钱,乙和丙都只付了2个面包的钱(丁没带钱)。

吃完后一算,丁应拿出1.2 5元,甲应收回( 1.75 )元。

10、在右图中,阴影部分BCGF是正方形,线段FH长30厘米,线段AC长50厘米,求大长方形ADHE的周长是(
160 )厘米。

三、应用题
1、A、B两地相距3300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动身,在A、B间往返长跑,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50米,在35分钟后停止运动。

①甲、乙两人第一次相遇时用了几分钟?
②两人共相遇几次?
①3300÷(300+250)=6(分钟)
②35÷6=5(次)……5(分钟)
答:略
2、学校预备给参加长跑的同学每人发10枝铅笔作纪念。

但这天有3人没来,结果来的每人多发了2枝,还剩6枝。

实际来参加长跑的有多少人?
10×3-6=24(枝) 24÷2=12(人)
答:略
3、在超市,小龙家买了1千克糖果和3千克饼干,付了35.6元。

小立家买了同样的糖果和饼干各3千克,付了62.4元。

这种糖果和饼干每千克各多少元?
(62.4-35.6) ÷(3-1)=13.4(元)……糖
(35.6-13.4) ÷3=7.4(元)……饼干
答:略
4、五年级的张桦和李悦家在一起,下午放学时,张桦以每分钟150米的速度步行回家,在张桦动身8分钟后,李悦也骑自行车回家了,通过1 0分钟追上了张桦。

李悦骑车每分钟可行多少米?
(8+10) ×150÷10=270(米/分钟)
答:略
5、广宇建筑施工队租用两种货车,将76吨水泥从建材仓库运送到工地。

大货车每次可运5吨,每次运费85元;小货车每次可运3吨,每次运费60元。

要使运费最节约,应租用大货车、小货车各运多少次?共应给运费多少元?
76÷5=14(次)……6(吨)
6÷3=2(次)
14×85+2×60=1310(元)
答:略
四、探究题
1、工人小王将检验员放在一边的1个不合格的偏重零件(外观与其他完全相同,并无法看出轻重),以为是合格的零件,将它混入了一旁的27个合格零件(重量都相等)当中。

现有一台带指针的天平秤(哪边重,指针就会倾向哪边;两边一样重,指针就指在中间)。

你称几次就确信能找出那个不合格的零件?并请简要说明思路或操作步骤(要求:次数尽量要少)。

四次
2、在“世纪杯”足球赛中,甲、乙、丙、丁4支队分在同一小组。

在小组赛中,这4支队中的每支队都要与另3支队竞赛一场。

依照规定:
每场竞赛获胜的队可得3分,失败的队得0分,假如双方踢平,两队各得1分。

已知竞赛终止后:
(1)这4支队的最后总得分恰巧为4个连续奇数;
(2)乙队总得分排在第一;
(3)丁队恰有两场同对方踢平,同时其中一场是与丙队踢平的。

问:总得分排在第四的是哪支球队?他最后共得多少分?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专门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晰,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如此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用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夸奖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用心听,用心记。

平常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如此幼儿学得生动爽朗,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经历,又进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

第四的是丙球队,他最后共得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