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语第一册(国标本)复习三第三、四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创设竞读情境。分两步:A.老师抽卡片,学生大声读。B.老师抽卡 片,让学生轮读。此时,学生个个注意力高度集中,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 发”之势,学生兴致空前,识字效果也非常明显。 评点这一环节三个步骤,人人是自豪的小老师,人人是待命的竞赛者, 人人又是细心的倾听者、评价者。三种情境围绕轻松乐学这一主旨,充满了 交流、合作和竞争。 三、学习的探究性 在前面认读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各小组给这些词条排队,并说说为什 幺。学生思考、分辨、组合。 组一:爸爸、妈妈、哥哥、弟弟、为一组(称谓);小鸡、小鱼、河马、 水牛为一组(动物);读书、画画、骑车、洗衣服为一组(活动)。学生清晰的思 维,精当的概括令人满意。 组二:弟弟、小鸡、小鱼为一组(比较幼小);爸爸、妈妈、哥哥、河 马、水牛为一组(比较大);其他为一组(活动)。真是出乎意料,孩子有孩子特 殊的眼睛! 组三:爸爸喜欢读书,是一组;妈妈常洗衣服,是一组;哥哥爱骑车, 是一组;弟弟爱画画,是一组;小鱼、河马在水中,是一组;小鸡、水牛在 岸上,是一组。言之成理,简直就是创造! 评点这一环节,关键是一个“放”字,让学生放飞思维,任意驰骋。通过 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是多元灵活的逻辑思维能 力。 四、学习的联系性 在给词语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用上其中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 来说一句话或几句话或编一故事,试举两例: 例一:爸爸在读书,小鸡在旁边玩;妈妈在画画,小鱼在画中游。
2过渡: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随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 桥。) 3揭示课题,读题。(看教师写课题,注意“桥”字的规范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3 遍。 ②用“○”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用“”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注意这些 字的读音。 ③思考: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 2检查识字和读书自学情况。 (三)再读4 自然段。 ②看图体会,分组讨论。 这座桥叫什幺桥?它架在什幺地方?是用什幺材料造的?在桥上可以看 见什幺? ③小结:多奇妙呀!桥居然架在水中。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河进桥洞桥中观看游鱼、行船。) 2学习课文 57 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57 自然段。 ②引发质疑:你能从课文这几段中知道些什幺? (明确:桥的材料,使用方法、特点。) ③小组合作讨论、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例二:哥哥和弟弟骑水牛,摔到小河里,小鱼吓跑了。爸爸赶来,妈妈 也赶来了。等他们回到家里,小鸡却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评点这一环节重在培养运用汉字说话的能力。一般的学生说一句话,较 好的学生说几句话,优秀的学生编一个故事。体现新课程“下要保底,上不封 顶”的精神。 五、学习的创新性 教学“拼一拼”这首儿歌应把握三点:一是借助拼音读通儿歌;二是利用 圈和线拼图形;三是模仿儿歌编儿歌。教学时,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让学 生在黑板上拼小鸡、小鸭、小兔,教师鼓励学生想像拼图。有的拼出大碗, 有的拼出袋鼠,有的拼出长颈鹿老师进一步启发:能给自己的作品配上儿歌 吗?学生很快编出了:拼出大碗,嘴巴宽宽;拼出袋鼠,袋子鼓鼓;拼出长颈 鹿,脖子长长 一、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读为主 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 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试图采用“扶”与“放” 相结合,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 题,并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 围里始终处于积级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求异、创新”及“课外练习”收集有 关桥的图片、文字,举办拓展活动展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信息 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桥是什幺样子的?动笔画一画好吗? 投影仪演示学生画的桥:说一说,议一议。
④讨论: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幺东西很相似?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 的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 ⑤小结:多有趣的桥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幺变化的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收) 3学习课文第 8 自然段。 齐读。理解词语:“变魔术”“专家”。 (四)再读课文,求异创新 1齐读全文,讨论:兰兰的爸爸为什幺能成为桥梁专家? 2小结:兰兰的爷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再加上他多 动脑、勤思考,成为了着名的桥梁专家。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幺样的桥? (五)课外练习,拓展思维 1收集一些关于桥的文字与图片,办一个“桥的演变”的展览。 2设计一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桥,画在纸上。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 教学要求: 1、学会 6 个生字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 1 个字只识不写;认 识 2 个偏旁。 2、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 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生活的情趣,引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2、通过借助多媒体演示以及学生自创的情境,紧扣词句,让学生“身临其 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课时安排:
人教版小语第一册(国标本)复习三第三、四题教学设

设计理念 本设计致力于体现新课程概念:结合儿童熟识的生活材料、生活经验, 充分利用识字资源;力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意培养学生 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本设计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 境中轻松愉快地识字。具体思路如下: 一、学习的开放性 上课伊始,老师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们一道认读教室四周布置的汉字: “汉语拼音字母表、图书角、学习栏、第一组、部分同学的名字、课程表、语 文、数学”等,认出一字词,全班同学跟读两遍,同时让同学把课外认识的字 拿到班上交流,对识字多的同学要予以奖励。 评点这一环节,看似与教材无关,实则是引导孩子在生活环境中识字, 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关注生活,留心观察,处处皆语 文,这就是母语学习的优势,是建构大语文教学观的主旨。 二、学习的情境性 根据汉字较易理解的实际,本设计的“情境”着重在营造学习气氛上下功 夫。 1.创设合作情境。老师事先把“爸爸、妈妈”等 12 个词条装入信封,每 小组一袋,组员轮流当小老师抽出卡片,组内认读、相互评价或纠错或奖 励,让组员在气氛热烈而有序的情境中实践识字。 2.创设检测情境。在小组认读的基础上,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老师抽 测,看哪组最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