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2)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2)通过分析图表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自学《预防煤气中毒》,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程序分四个环节进行,这四步策略体现课堂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创设情景、设疑激趣逐层探究、达成共识总结反馈、升华知识拓展延伸、发散思维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学生活动看图片,填充表格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提出问题,展示图片及表格设计意图 1、既检查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两节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2、新知学习 2.1探究实验“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2.2 演示:扩散作用实例,说出气体交换的方式。
3人一组,设计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进行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进行探究并完成探究计划表。
由前到后闻到气味由上而下观察到红色液体的扩散。
举出实例课本。
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过程及现象,展示表格1—创设一个平等、民主、
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鼓励学生主动动手、积极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思考、交流合作,给他们表格2—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设问:呼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表现的机会,
激起竞争意识。
引入扩散作用的概念用空气清新剂进行喷射,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
继续设问: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还知道哪些气体扩散现象?联系生
活实际讲述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和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用图片做提示,突破难点,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
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2.3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读图10—17(“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分组讨论、交流: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
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
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
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结果,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指导学生识图多媒体动画演示: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图片演示肺泡的结构,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概括肺泡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师生进行交流: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
因此,氧气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
经过组织气体交换,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4呼吸的全过程。
设问:含氧多的动脉血将氧送到哪里去呢?多媒体动画演示: 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让学生注意到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从而引出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联系前两节的相关知识,及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师生总结归纳。
框架,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出示练一练1、2、3 评价倾听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反馈所学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收获或感想。
3、学生练一练作答
4、学生谈收获畅谈
5、布置作业附:呼吸的全过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