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学程测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学程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 (2分) (2018高三上·佛山期中) 下列对划线词“相”“谢”的解释都有误的一项是()
A . 好自相扶将(互相)阿母谢媒人(感谢)
B . 伯乐学相马(察看)谢家来贵门(辞别)
C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D .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引盲人行走的人)多谢后世人(告诫)
2. (2分) (2019高二下·北仑期中) 以下各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必也正名乎
B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端章甫
C . 有酒食,先生馔忠告而善道之
D . 君子之远其子也友善柔
3. (2分) (2019高一上·鹤岗月考)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时音乐分为变宫、宫、商、角、变徵、徵、羽七音。

B . 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 .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 .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4. (2分) (2019高一下·驻马店期末) 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们喜欢听从英国回来的王叔叔讲海外奇谈,那迷人的异国风情让我们产生了美好的想象。

B . 在国内各大旅游景点,手机支付已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先前那种对游客上下其手的失窃现象几近消失,景区安保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

C .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

D . 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天朗气清,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5. (2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五十岁的时候,托翁写出深刻的《忏悔录》,对自己生活彻底进行了反思.并与很多旧势力决裂。

B . 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度,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C . 单霁翔在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推行的故宫博物院改革实践获得了巨大成功,启迪和引领了全国文物保护开发和文化传承传播工作。

D .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的强盛。

6. (2分) (2019高一下·苏州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七律的题材与风格,到王维是一个初步的开辟。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这里面有必然的趋势。

①这种情况和他的五律情况相近
②其实不仅王维是开辟,李白、高适、岑参诸家何尝不在开辟
③王维的七律,风格与题材都较当时诸家广
④艺术只要在发展,就是在开辟
⑤向来学者只讲杜甫的开辟,而不讲王维,这是不全面的
A . ①④⑤③②
B . ②③⑤④①
C . ③①⑤②④
D . ⑤③①④②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7. (6分) (2019高二下·襄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个人与家庭融合,家则与国同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也可以说,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扩大。

同样道理,“孝”能齐家,也能治国,这一传统也是从舜帝开始的。

《尚书》说虞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家庭道德原则,人们都能遵从这五种原则,于是实现了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的任务也基本完成。

就“齐家”而言,虞舜仅以“孝”就能做到“克谐”;“治国”则需要扩大为“五典”,也就是给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都确定相应的道德原则,让每个成员都具有“安守本分”的权利和义务。

“五典”得到的原则虽说已经扩大了内涵,但“孝”无疑是其中的核心。

“孝”不仅是家庭道德“五典”之本,也是社会道德“仁”之本。

《孟子·离娄上》云:“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这样一来,“齐家”的孝道就扩大为治国之道。

以“孝”为纽带,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结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在《孝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开宗明义章》将孝的含义确定为三个层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进行解释,家庭的“事亲”、国家的“事君”与个人的“立身”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实践路径上还有“始”“中”“终”的实践过程。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有层次性的,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

如天子之孝是立身为范,以自己身体力行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

诸侯之孝则在于小心谨慎、循规守法。

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

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发挥表率作用。

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际爱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为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人在家中,家在国中;国依托于家而存在,家依托于人而存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本就是天然生成的。

顺应这种天然之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路径,以心和、家和、天下和为价值目标,将人生奋斗、家族荣誉、国家治理三者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传统孝道特有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遵循和利用
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大智慧。

几千年来在社会实践和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大成效,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做出了大贡献。

(摘编自陈仲庚《心和家和天下和:传统孝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路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根据《尚书》记载看出,中国从舜帝开始就形成了“孝”能齐家也能治国的优秀传统。

B . 只要人们遵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德原则,就能完成治国的任务。

C . 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和普通百姓之孝的规范有本质不同,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

D . 《孝经》指出了普通百姓对“孝”道的实践路径,依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整体看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头一段主要是引出论证话题,结尾一段有收束全文的作用。

B . 文章主体部分以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证,涉及孝道的内涵、思维方式、实践路径、核心价值等多方面内容。

C . 文章在论证孝道的内涵和实践具有层次性的特点时,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 .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化经典语句作为论据,正反论证结合,不仅突出了中心论点,也丰富了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孝”不仅是家庭道德“五典”之本,也是社会道德“仁”之本。

这意味着“齐家”的孝道就扩大为治国之道了。

B . 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成了一个整体,让每个人的孝道实践都有目标。

C . 国依托于家而存在,家依托于人而存在,可见这种个人、家庭和国家三位一体的结构是天然生成的,是天然之道。

D . 孝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历经千年且成效显著,可见它是遵循和利用了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大智慧。

8.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

他怕车子被剐蹭,一个劲朝那边望。

“你对车倒挺上心啊。

”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

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岔五往家打个电话。

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

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

”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米多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

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

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

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

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

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

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

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

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

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


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

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

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

”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

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

”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

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

”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

”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

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

”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

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

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

”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

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

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

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

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1)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也牵挂着外出的儿子,为此她编造了父亲“病重”的谎言,诱使儿子回家,终于使
父子和好如初。

B . 小说用“胳膊肘子弯儿”来比喻“十米多长、五米多高的土坡”,生动形象地写出土坡虽小却陡的特点,正是这道土坡阻碍了父子的情感交流。

C . 邻居小东、村书记大成与文中父亲的交谈,不仅补充了有关人物信息,从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推动了情节的波澜迭起,使得小说摇曳多姿。

D . 小说写新农村变化中父子的情感故事,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忒”“猫不拉屎”“嗖”“撵”等词句的运用,紧贴人物而写,极具农村气息。

(3)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

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表达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5)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

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表达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9分)
9. (9分) (2019高二上·郑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杭之蜀山民冒鬻盐之利,刑不能禁。

康直请设官置场,民喜速售而重犯法,公私便之。

属泗州军事推官。

民有清明日尽室出游者,盗乘间入其家。

游者还,知盗未出,遂围之。

盗计穷,纵火,幸火而逃。

案具,将置极典。

康直以为,尽室以出,非有人居止之室,幸火以逃,火非本心。

具狱奏谳,执政者是之,得减死论。

改秩,知舒之桐城,监广州市舶。

代还,签书武家军节度判官所公事,通判睦州。

所至皆有惠政。

秩满,奉祠。

丞相韩公缜宰钱唐日,与康直友善。

缜既相,数以书招之。

康直谢曰:“崇故旧以厚风俗,真宰相事。

然吾志定矣,不可强也。

”缜意不能夺。

家世有田在钱唐,族人岁擅其利。

康直置不问。

会他族讼于官,归田于康直。

不受,以与其弟,曰:“吾食粗给,以资汝。

”弟曰:“吾父兄不之有,吾乌乎有之?”亦不受,卒以予族人。

初奉祠,时年五十七。

暨祠禄①再满,遂请休致。

即所居东西为退圃、逸堂、遯轩、远楼,终日啸傲其间。

苏文中轼尝为赋四诗,今见集中。

其《远楼》诗有“地偏心远似陶潜”之句,盖以属康直也。

居闲几三十年,年八十三乃终。

其恬于名利,固人所难能。

其寿考康宁,得退闲之乐,亦人所不及也。

葬丹徒县大慈乡汝山之侧,曰京岘原。

(节选自《宋史·俞康直传》)
【注】①祠禄: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B . 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C . 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D . 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B . 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C . 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D . 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清明日”指清明节,在古代很多朝代,清明节既有祭祖行为,也是游玩踏青的好时节。

B . “秩”指官员的俸禄、品级,“改秩”是改变品级或职位,往往有被贬的意思,与“左迁”类似。

C . “宰”在古代可作为知县、县令的简称,从文中“宰钱唐”来看,当时韩缜担任的是钱唐县的知县。

D .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按其生平事迹所给的称号,“文忠”是苏轼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清明日”指清明节,在古代很多朝代,清明节既有祭祖行为,也是游玩踏青的好时节。

B . “秩”指官员的俸禄、品级,“改秩”是改变品级或职位,往往有被贬的意思,与“左迁”类似。

C . “宰”在古代可作为知县、县令的简称,从文中“宰钱唐”来看,当时韩缜担任的是钱唐县的知县。

D .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按其生平事迹所给的称号,“文忠”是苏轼的谥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俞康直处事公正,得以救人一命。

有入室盗窃的小偷,被围后情急之下纵火而逃,之后被抓而判极刑,但俞康直为他据理而争,最终上报朝廷而得以改判。

B . 俞康直不求名利,拒绝旧友邀请。

韩缜是俞康直在钱唐时期的旧友,当时就委俞康直以重任,等到韩缜担任丞相之后,几次邀请俞康直,但都被他拒绝了。

C . 俞康直淡泊钱财,赠族人以田地°族人侵占俞康直家的田地所得,但他不为所动,即使官府判定田地规还"但他和弟弟都不接受,最终还是送给了族人。

D . 俞康直健康长寿,享受闲居之乐。

不满六十就请求退休,享受了近三十年自由自在的闲居生活,连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写诗赞扬他,可见其闲居的品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俞康直处事公正,得以救人一命。

有入室盗窃的小偷,被围后情急之下纵火而逃,之后被抓而判极刑,但俞康直为他据理而争,最终上报朝廷而得以改判。

B . 俞康直不求名利,拒绝旧友邀请。

韩缜是俞康直在钱唐时期的旧友,当时就委俞康直以重任,等到韩缜担任丞相之后,几次邀请俞康直,但都被他拒绝了。

C . 俞康直淡泊钱财,赠族人以田地°族人侵占俞康直家的田地所得,但他不为所动,即使官府判定田地规还"但他和弟弟都不接受,最终还是送给了族人。

D . 俞康直健康长寿,享受闲居之乐。

不满六十就请求退休,享受了近三十年自由自在的闲居生活,连苏轼这
样的大文豪都写诗赞扬他,可见其闲居的品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康直请设官置场,民喜速售而重犯法,公私便之。

②康直谢曰:“崇故旧以厚风俗,真宰相事。

然吾志定矣,不可强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康直请设官置场,民喜速售而重犯法,公私便之。

②康直谢曰:“崇故旧以厚风俗,真宰相事。

然吾志定矣,不可强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
10. (5分)(2019·崇明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其十四)
(魏)阮籍
开秋肇①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①肇:初始。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B . 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

C . “蟋蟀鸣床帏”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

D . “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 . 高亢豪放
B . 蕴藉深沉
C . 清新雅丽
D . 平实质朴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
11. (4分) (2016高三上·巴彦淖尔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琵琶女弹奏的音乐达到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②孔子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③苏轼《赤壁赋》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认识到了个人的渺小,天地河海的辽阔。

④王维《使至塞上》中,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⑤《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12. (1分) (2019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琵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典文学中与琵琶相关的诗文_______,但于唐代尤甚。

最经典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未听其声,不见其人,单看这字句,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已清晰显现。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气象万千。

明清时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琵琶武曲和以《阳春白雪》《月儿高》为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广泛流传,至今仍是琵琶曲中的经典。

尤其是《十面埋伏》,几近算是了解琵琶演奏的入门曲目。

然而世殊时异。

近代以来,琵琶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西洋乐逐步传入国内,钢琴、小提琴
渐渐显现于舞台,中国古典民乐日益式微,不复往日光彩。

及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_______,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

()。

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织、沉郁悲壮的旋律,将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情绪流转______地呈现出来,楚汉决战的历史图景也随之铺展开来。

在极富张力和故事性的曲调中,我们能听到项羽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犹如落寞英雄的夕阳挽歌。

对比《十面埋伏》中以刘邦为视角的高昂激越、_______的节奏,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曲风,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绪,成王败寇的残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间。

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观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这份味道,西洋乐很难给得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汗牛充栋蔚为大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
B . 汗牛充栋蔚然成风酣畅淋漓气贯长虹
C . 浩如烟海蔚然成风淋漓尽致大气磅礴
D . 浩如烟海蔚为大观淋漓尽致气贯长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B . 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
C . 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D . 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B . 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人心的反思,也是一种乐曲的欣赏,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