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一阶段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随堂演练
1.(2015·唐山二模)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 )
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
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
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解析】选A。
昭穆制度是宗庙制度之一,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故A正确;昭穆之制是与分封制同时形成的,故B错误;昭穆制度属于古代宗法制度,与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没有体现“礼制化”的特点,故C错误;昭穆制度与神权无关,故D错误。
2.(2015·全国卷II高考·T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选A。
材料表明,汉宣帝认识到要与掌管地方大权的郡太守共治天下,而且强调其优劣,即“良二千石”,而后来的帝王又反复重申这种观念,说明地方吏治的好坏关乎国家安危。
故A 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也没有强调地方服从中央,故B不正确。
材料中提及的是汉代的治国观念而不是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沿用,故C不正确。
历代帝王面临着与汉宣帝同样的治国难题,在观念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在政治实践上未必如此,故D不正确。
【拓展延伸】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
(1)相同点:①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2)不同点: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
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
政治。
3.(2015·福建高考·T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
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
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选B 。
由唐宋以来分散相权、加强君权的政治演变趋势,再根据题干材料对元代中书
省众大臣处理国家事务的相关规定,可判断只有B 正确。
具体解析如下:
【加固训练】(2015·洛阳二模)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率本省军队。
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据此可知元代
(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解析】选C。
材料中“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说明地方长官没有较大独立性,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央对地方官监察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也不能……”的信息说明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故C 正确;材料中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是皇权加强,故D错误。
【拓展延伸】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1)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三个趋势:分割相权集中皇权,加强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控制日趋严重。
(4)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进一步加强→明清空前强化。
4.(2015·潍坊二模)“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行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
”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
A.继承了选官方式
B.促进了经学发展
C.扩大了举荐范围
D.淡化了门第出身
【解析】选D。
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以往选官方式是察举制,故A错误;唐代科举制考
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促进了经学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科举考试内容,故B错误;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不是举荐,故C错误;从材料“只是当门阀盛行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说明淡化了门第出身,故D正确。
5.(2015·北京高考·T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选A。
由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时任给事中的李藩驳回了“锷可兼宰相”的诏书,说明给事中有审议、封驳诏书的权力,据所学知识,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所以A符合题意。
宋朝的枢密院掌管军权,没有审议之权,而明清时期,中央官制中已经没有了宰相,所以时期不符,故C、D不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分析柳宗元和黄宗羲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一概括观点为郡县制,目的还是维护皇帝私利,但有利于“公天下”形成;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回答即可。
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一“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可知柳宗元肯定郡县制,从材料二中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为一己之私,危害天下,体现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第二问,结合唐朝和明末的时代背景和柳、黄观察问题的视角说明原因。
答案:(1)观点: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或局部引用原文)意义: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
(或其他合理的两角度)
(2)态度:柳宗元肯定郡县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原因:①观察角度不同。
前者注目于郡县制的客观效果;后者注目于君主主观目的。
②时代背景不同。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正值藩镇跋扈,中央政府权力衰微,故柳宗元作《封建论》强调郡县制是大势所趋,藉以提倡中央集权。
而明朝废相后皇帝专权独断以至于亡国,所以黄宗羲批判帝制自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