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GIS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的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点论坛
shi dian lun tan
303
浅析基于GIS 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的管理
◎赵维科
摘要:城市规模快速扩张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想要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就要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同时,对控制保护区进行科学管控,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行的稳定性。

下文分析轨道交通保护区管控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围绕如何提升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管理效率的问题,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GIS;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
城市发展过程中,轨道交通保护区内的土建工程、管网工程等均会对轨道交通正常运行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忽略了对于控制保护区的管控,会威胁轨道交通的安全性。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控制保护区内的各项工程进行实时监测。

以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基础,构建网格化的信息管理体系,提升控制保护区内巡查工作效率,为轨道交通网络的稳定运行提供基础支撑。

一、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巡查手段落后
就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巡查技术发展情况而言,很多地区依然沿用传统的人工巡查方式[1]。

巡查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后,使用手写记录以及拍摄照片等方式对隐患进行登记,在结束巡查工作之后,向相关管理部门汇报隐患情况。

这样的巡查方式较为原始,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存在漏洞。

一旦地理位置信息失真或隐患记录不规范,会对后续工作产生很大影响。

(二)边界界定困难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对控制保护区范围进行了规定,但是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设置明显的标识物来明确控制保护区边界,特别是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路,无法准确标识各种设施所在地以及地下轨道结构。

这种背景下,巡查人员很难对控制保护区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导致巡查范围存在缺失。

(三)沟通不畅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想要对其进行有效管控,各个部门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调。

而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些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发现安全隐患之后,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缺少交流,无法对事故处理方式达成共识,甚至在某些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导致隐患处理工作被延误,无法在第一时间对控制保护区内安全隐患进行妥善处理,造成事故影响范围扩大,威胁轨道交通正常运行。

二、GIS 框架下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其具体方式(一)管理工作流程介绍
首先,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轨道交通网络周边的各项数据(河流分布、地址)上传至电子地图当中。

其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够让相关管理人员在地图上明确分辨出车站外形,以及车辆运行红线等数据。

再次,巡检人员可以通过手持GPS 设备中的定位功能,对人员位置以及轨道信息进行实时记录,并通过发送装置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输到电子地图上。

最后,控制室工作人员在接收到各种信息之后建立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分类统计以及分析,为巡查人员灵活调整巡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撑[2]。

(二)数据集成
实际开展控制保护区管控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轨道交通网络图以及城市规划图进行融合,并以此为基础标明保护区实际范围,通过转换坐标,将保护区红线范围映射到GIS 电子地图上。

从内容方面来看,保护区数据涵盖了城市地图信息,轨道交通网络信息以及保护区红线范围
等数据。

首先,将城市地图作为保护区控制地图的基础图层。

其次,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图,该网络图中不仅要涵盖已经投入运行的轨道线路,还要包括未投入使用或在建的城市轨道线路。

再次,相关工作人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进入到保护区红线范围内的项目进行标记,核查这些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责任人。

最后,将上述信息综合到电子地图当中,帮助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管控人员,对保护区内各项目进行严格管理[3]。

针对地图上标记的各种外部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查阅GIS 电子地图上的外部项目信息,与该项目管理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外部项目建设活动具体信息,包括施工时间、项目规模等情况,以此来对外部项目施工是否会对轨道交通安全构成威胁,进行科学判断。

(三)移动终端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巡检人员可以使用手持式移动终端,对巡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对于出现在控制区范围内的各种外部项目进行精准定位,并将该数据实时传输到后方大数据库中。

利用手持式智能移动终端,还能够实时显示车站形状以及控制保护区红线范围内的各种项目建设情况,确保外部项目不会对轨道交通设施运行带来威胁。

此外,如果在巡检过程中发现新的外部项目,巡检人员可以利用手持式智能移动终端对该项目所在地进行精准定位,快速完成新外部项目坐标采集工作,让新的外部项目,能够在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上得到体现,帮助管控人员对新的外部项目进行密切监测。

后台数据库可以显示便携式终端注册的所有检查员的巡查轨迹,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日常检查覆盖所有保护区并记录检查员的出勤信息[4]。

此外,管理人员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数据生成检查报告并以图像的形式,通过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外部项目建设信息。

同时,管控人员可以调取巡检人员手中的手持式智能移动终端数据,对巡检人员的巡检轨迹进行监控,根据该数据对巡检覆盖率进行准确判断,针对控制保护区内巡检工作未覆盖的区域进行重点管理,灵活调整巡检路线以及巡检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巡检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想要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稳定运行,相关工作人员,就要对如何提升控制保护区管控效率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控制保护区管控效率,将城市地图、轨道交通网络地图进行融合,明确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红线范围,并对红线范围内存在的外部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密切监测。

此外借助手持式移动终端对巡检工作覆盖范围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及时调整巡检策略提升巡检效果,确保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冯志刚.从运营管理角度分析城市新建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安全影响因素[J].中国设备工程,2020(02):183-184.
[2]成俊,曹勇,王腾,张俊.基于GIS 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数字化巡查管理[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9(11):92-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