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冷冷的冰》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冷冷的冰》及教学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现象》,详
细内容为“冷冷的冰”。

通过让幼儿观察、触摸冰块,了解冰的特性,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冰的基本特性,如冷、硬、滑等。

2. 通过观察、触摸冰块,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让幼儿理解冰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重点:观察冰块,了解冰的基本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冰块、冷水、热水、盐、毛巾、杯子、勺子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出示冰块,邀请幼儿观察、触摸,询问幼儿:“你们知道
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 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冰的形成过程和特性,如冰是水变的,冰是冷的、硬的、滑的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分发冰块,让幼儿观察、触摸,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然后让幼儿尝试用盐、热水等让冰块融化,观察变化。

5.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除了冰,你们还知道哪些东西是由水变成的?”引导幼儿思考。

六、板书设计
1. 冰的特性:冷、硬、滑
2. 冰的形成:水→ 冰
3. 冰的融化:盐、热水等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的冰块融化过程。

答案:观察记录表,记录冰块融化前后的变化。

2. 作业题目:用彩泥捏出冰块和水的形状,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答案:冰块形状为正方体,水形状为液体。

冰块是冷的、硬的,水是流动的、无固定形状的。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触摸冰块,让幼儿了解了冰的特性,培养了幼
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冰的融化
过程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同时,教师在拓
展延伸环节可以增加更多与冰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2.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易懂性。

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指导性。

5. 拓展延伸的广度和深度。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7. 课后反思的准确性和改进措施。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在于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直观地了解冰的特性,而难点
则是让幼儿理解冰的形成过程。

为此,教师应准备充足的冰块,并确
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亲自操作。

对于冰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简
单的实验,如将水倒入模具中,放入冰箱冷冻,来直观展示冰的形成。

二、实践情景引入
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幼儿兴趣的关键。

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方式
引入冰块,例如,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讲述一个冰雪王国的
冒险,引起幼儿的好奇心,然后出示冰块,让幼儿感受到故事与现实
的联系。

三、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应注重语言的简洁和易懂性。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实物
演示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例如,在讲解冰的融化时,可以
用热水、盐等物品进行实验,让幼儿亲眼看到冰如何变成水。

四、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应注重互动性和指导性。

在幼儿操作冰块时,教师应巡回指导,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如“你们发现冰块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冰块放在热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等,确保幼儿在动手实践中能有所思考和发现。

五、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的广度和深度应适当。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如“冰可以用来做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会像冰一样融化?”等,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冰的其他用途和物质的相变现象。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教师设计的作业要让幼儿能够在家中进行实际操作,如观察冰块融化过程,并通过绘画或文字记录下来。

这样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反思
通过上述重点细节的补充和说明,本教案将更加完善,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的培养。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语速要适中,吐字清晰,语调要亲切、生动,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在提问和引导幼儿回答时,语气要鼓励、期待,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支持。

二、时间分配
2. 在各环节过渡时,要紧凑自然,减少时间浪费。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幼儿思考和观察。

2. 针对不同难度的提问,要适当分配给不同能力的幼儿,让每个
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和展示。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实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覆盖了冰的基本特性、形成过程和融化方法,
以及相关知识拓展。

2. 教学方法:是否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实践情景和有效的
提问,以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3. 课堂互动:是否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给予他们足够的
操作和表达机会。

4. 教学效果:幼儿对冰的特性、形成过程和融化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5. 改进措施: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时间分配
和互动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