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论坛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mtd17694 245120
2009 国际十大医学新闻
3. CT滥用癌症逼近
在4月出版的《放射学》[Radiology 2009,251(1):175]杂志上,美国学者报告,31462例病人在过去22年内共接受了190712次CT扫描。

其中约33%的病人接受了5次或5次以上CT扫描,5%的病人接受了超过22次的CT扫描,而有1%的病人接受了超过38次CT扫描。

调查中7%的病人癌症危险比美国平均水平增加1%,对于接受辐射剂量最大的315例病人(1%),其癌症危险比平均水平增加12%。

5.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阿司匹林利不大于弊?
6月,国际抗栓临床试验协作组(ATT)发表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试验6项和二级预防试验16项,对比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与安慰剂对严重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

结果显示,在二级预防试验中,阿司匹林可使严重血管事件显著减少。

在一级预防试验中,阿司匹林使得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P=0.0001),主要归因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减少(P<0.0001)。

阿司匹林降低卒中风险的净效益不显著(P=0.4),对血管性死亡无显著影响(P=0.7)。

同时,阿司匹林使得严重胃肠道出血和颅外出血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001)。

研究者得出“对于以前未发生心血管疾病者阿司匹林是否有益尚不确定”的结论。

该研究发表于《柳叶刀》[Lancet 2009,373(9678):1849]杂志。

2009国内十大医学新闻
1.国人吸烟所致死亡的3大主因锁定
1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东风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显示,我国40~70岁人群中由吸烟所致死亡的前三大类疾病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

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 2009,360(2):150]作为特别报道刊出。

银杏叶制剂不能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
子代BMI与父母心血管病死亡率更具相关性
英国和瑞典的一项队列随访研究纳入超过101万对母亲-子女配对和100万对父亲-子女配对,随访50年死亡率。

结果发现,父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癌相关死亡率与子代关系极为密切[子代体质指数(BMI)每增加1个标准差,母亲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HR)为1.15,父亲发生冠心病的HR为1.10]。

子代BMI与母亲(HR=1.12)和父亲(HR=1.03)的肺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呈正相关。

父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与子代BMI值之间的联系(HR =1.82)比其与自身BMI的联系更紧密(HR=1.45)。

论文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
病毒性脑炎合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17岁。

主因行为异常,言语异常18天,发作性抽搐10天收住入院。

患者于入院20天前曾患感冒,后出现失眠,但未诉头痛。

18天前患者出现言语混乱、幻视、幻听。

14天前就诊于当地医院,被疑精神疾病,治疗不详。

患者出院后仍表现为坐立不安、流涎。

10天前患者接受“腰穿”检查,医师考虑为病毒性脑炎。

否认家庭疾病遗传史及肿瘤史,否认结核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呼吸20次/分,血压140/90 mmHg,心率92次/分,体温37.7℃,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入院用药20%甘露醇125 ml,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更昔洛韦注射剂0.5 g,静脉滴注,每天1次;地塞米松注射剂2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15%氯化钾注射剂1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头孢他啶注射剂2
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

10天后,患者出现腹泻,5次/天。

大便球杆比检验回报:多数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少数革兰阴性杆菌,极少数革兰阴性球菌。

诊断病毒性脑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处方1.去甲万古霉素0.4 g×10,每次0.4 g,每8小时1次,鼻饲。

2.地衣芽孢杆菌0.25 g×40,每次0.5 g,每天3次,鼻饲。

药师分析患者因病毒性脑炎病程长,出现院内肺部感染,为此选择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头孢他啶治疗。

头孢他啶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导致肠道内革兰阳性菌增多,引起菌群失调。

口服去甲万古霉素,在肠道不吸收,可以大量杀灭革兰阳性菌,加用微生态制剂地衣芽孢杆菌,可以增加肠内革兰阴性菌的水平,两者合用加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好转。

地衣芽孢杆菌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痢疾及各种因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腹泻等。

对慢性溃疡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急性发作、伪膜性肠炎、肝硬变引起的腹泻、胀气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该杆菌进入肠道后,可产生抗菌活性物质,杀灭致病菌;同时通过夺氧生物效应,使肠道缺氧,便于厌氧菌生长。

该药对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等致病菌有拮抗作用,对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有促进生长作用,故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该杆菌还具有促进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吞噬作用。

由于该杆菌不是肠道固有细菌,不能在肠道长期定植,停药后10天即可全部排出体外,故地衣芽孢杆菌仅起治疗作用而不会造成远期不良反应。

该药勿与环丙氟哌酸合用。

结果依据上述处方治疗5天后,患者排便次数减少为1次/天。

[8710702]
(北京宣武医院齐晓涟丁建平供稿)
●非禁食血甘油三酯浓度>89 mg/dl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高于≤89 mg/dl者,且随甘油三酯浓度升高而渐升高
复苏后治疗
万智唐万春
复苏后治疗是高级生命支持的重要部分,对减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多脏器衰竭所致早期死亡及脑损伤所致晚期死亡有重要意义,包括:①加强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支持,改善组织灌注;②积极寻找并治疗导致心脏停搏的可逆性原因;③监测体温,积极治疗体温调节障碍和代谢紊乱。

■改善灌注
在复苏后治疗中,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合理用药、通气支持等手段改善患者心、肺、脑和其他重要脏器的灌注非常重要。

循环支持心肺复苏(CPR)中电除颤和肾上腺素使用与自主循环恢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心肌顿抑和复苏后心功能失常。

复苏中、复苏后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增加也可能与左心功能失常有关。

为维持心脏指数、改善组织灌注,需要使用有创手段准确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制定合理药物联合方案,对输液量和血管活性物质、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药等精确定量,使血氧含量和氧输送保持正常水平,组织灌注达到最佳状态。

目前对能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理想血压或血流动力学参数尚无定论。

呼吸支持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能仍存在呼吸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仍需要机械通气和高浓度吸氧。

复苏后血流恢复可导致脑组织一过性反应性充血,约持续10~30分钟,之后出现较长时间低血流状态。

在此期间予高通气量治疗会导致脑血管收缩,进一步减少脑血流量,同时导致气道压力增高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产生,使脑静脉压和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减少。

在低灌注期间,较少的血流(低携氧)与较高的氧代谢不匹配,脑缺血性损伤加重,神经系统预后恶化。

尽管尚无理想的自主循环恢复后通气支持指标,但高通气量可能加重脑缺血,因此推荐使用维持动脉二氧
化碳分压(PaCO2)水平正常或稍高的通气量。

神经系统支持自主循环恢复后,脑组织无复流现象在脑灌注压正常时亦可发生。

有研究者认为,对无知觉患者应维持正常或稍高的平均动脉压,同时避免颅内压增高,以保证最佳脑灌注压。

高温和抽搐可增加脑需氧量,故应治疗高热并考虑低温疗法,及时终止和控制抽搐并维持抗惊厥治疗,但关于复苏后是否常规预防抽搐尚待研究。

■纠正诱因
急性冠脉血栓事件可能是突发心脏停搏的主要诱因。

最近发表的心脏停搏血栓溶解试验(TROICA)证实,溶栓不能提高冠脉血栓致心脏停搏患者的生存率。

紧急冠脉造影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可能是复苏早期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尽管众多大型随机研究证实,紧急PCI能有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但这些研究往往未纳入心脏停搏CPR 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

对该人群目前仍以非随机观察性研究为主。

马尔库索恩(Marcusohn)等回顾了25例发生院外心脏停搏、复苏后接受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病历,并进行前瞻性随访。

结果表明,18例患者(72%)入院时仍处于昏迷状态,只有2例患者Glasgow昏迷评分>5。

入院时4例(16%)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

22例患者(88%)PCI获成功。

患者入院、30天、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76%、76%、76%、72%。

无严重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入院、30天、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68%、68%、68%、64%。

研究者认为,对发生院外心脏停搏的STEMI患者,直接PCI成功率、患者短期和长期生存率较高。

本茨(Bendz)等纳入40例因STEMI发生院外心脏停搏、复苏后行直接PCI的患者与325例未发生心脏停搏、接受PCI的STEMI患者。

结果表明,前一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和2年死亡率均为27.5%,后一组患者院内死亡率为4.9%,2年死亡率为7.1%。

出院2年后两组患者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者认为,因STEMI发生院外心脏停搏的患者复苏后接受直接PCI可获得较好远期预后。

莱蒂耶里(Lettieri)等前瞻性收集了2617例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99例发生院外心脏停搏,2518例未发生)资料。

结果表明,发生与未发生院外心脏停搏者入院时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分别为26%和5%(P<0.0001),院内死亡率分别为22%和3%(P<0.0001)。

两类患者PCI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80%对89%)。

87%的患者1年神经系统预后良好。

两组人群后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

两组中生存出院患者的半年死亡率、心肌梗死再发率和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

院外心脏停搏患者院内死亡独立预测因素为呼救至开始CPR的时间较长、初始心律为不可除颤心律、心源性休克及入院时Glasgow评分为3分。

STEMI患者心脏停搏复苏后往往出现神经功能损害,PCI对其神经系统预后的影响不明。

有研究提示自主循环恢复后意识恢复的患者经直接PCI后出院生存率与未发生心脏停搏的STEMI患者相似,而自主循环恢复但昏迷者,即使经PCI,其出院生存率明显较低、神经系统预后明显较差。

霍斯曼(Hosmane)等发现,在98例接受紧急血管造影和PCI、发生心脏停搏并复苏成功的STEMI患者中,64%生存出院,其中92%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预测因素为自主循环恢复快、复苏后神经系统反应好或有反应、年轻。

复苏后清醒患者生存率为96%,复苏后无反应者占59%,其中44%生存,生存者中88%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研究者认为,STEMI患者复苏后,无论神志如何,都应考虑急诊冠脉造影和血管再通。

还有研究者认为紧急冠脉造影和PCI联合低温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低温治疗
低温治疗对大脑具有多重保护效应,可同时作用于脑缺血级联损伤反应多个靶点。

其主要机制包括保持脂质膜流动性、抑制破坏性酶反应、降低再灌注期间脑低灌注区氧需、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脑水肿和细胞内酸中毒,减少脑缺血后神经元细胞凋亡和脑白质损伤,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殖。

2005年国际CPR指南指出,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脏停搏复苏后患者,自发产生的轻度低温(>33℃)无需复温。

对院前和院内室颤所致心脏停搏,经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昏迷但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将体温降至32~34℃,并持续12~24小时。

动物研究表明,将诱导低温时间从自主循环恢复后提前到CPR过程中可显著提高生存率、改善神经系统评分,减轻肾上腺素对复苏后心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扬诺普洛斯(Yannopoulos)等发现,在CPR过程中开始低温治疗可显著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

还有研究提示,如果在室颤发生前即开始诱导低温,可延迟室颤波振幅衰减,提高除颤成功率。

当然,心脏停搏为突发性,预先低温治疗不现实,但总之越早越好。

有研究者提出对院外心脏停搏患者行现场降温。

布吕埃尔(Bruel)等发现,现场输注4℃生理盐水可安全有效诱导低温,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尚待研究。

目前低温治疗临床使用率并不高,据报告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仅为30%~60%,主要原因是低温治疗方法及降温技术问题。

现有方法包括冰袋、装有循环冷却剂的冰毯、颈动脉冷却液体灌注、一侧颈动脉体外冷却血液灌注、有化学冷却作用的头盔、含-30℃溶液的冰帽及冰水鼻腔灌洗等。

近年研究发现,静脉输注2 L左右4℃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能有效降低体温,且不显著影响生命体征、电解质、凝血和呼吸功能等,简便、有效、安全,可能成为院前昏迷心脏停搏生存者“冷链”治疗重要的第一环。

也有研究使用冷氧合全氟化碳行完全液体通气,既快速诱导低温,又改善通气和氧合。

目前关于低温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开始时间、诱导方法、最佳温度范围、维持时间尚待验证。

[871100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万智美国韦尔危重医学研究院唐万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