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赛防大辩论资料
试论中国国防领土观念的近代转型——以“海防”与“塞防”之争为

、
麇集京 师及各省 腹地 , 阳托和好之 名 , 阴怀吞噬之计 , 国生事 , 诸 国构 煽 ” , … 故要“ 力破 成 见 , 以求 实 际” , 以海 防为重 。李鸿 章还提 出 : 自奉天 至广 东的沿 海 是 中国 的心 腹 , 特别 “ 直隶 之 大沽 、 北塘 、 山海关 一 带, 系京畿 门户 , 是 为最要 ; 江苏吴淞 至江阴一带 , 系 长 江门户 , 是 为次要 。盖 京畿 为天下根本 , 长江 为财富奥 区” , “ 新疆不复 , 于肢体之元气 无伤 , 海疆 不复 , 则腹心 之 大患愈棘 ” 。 … 故主张专注海 防 , 弃新疆不 守 。 左 宗 棠主 张 : “ 东则 海 防 , 西 则塞 防 , 二者 并重 ” 。 从 历史 经验来 看 , “ 伊 古以来 , 中国边患 , 西北恒剧于东 南” ; 从 清朝历 史来看 , “ 我朝定鼎燕都 , 蒙部环卫北方 , 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 。盖祖宗朝削平准部 , 兼定 回部 , 开新疆 、 立军府 之所贻也” 。从强调新疆地位 的重要性 来看 , 左 宗棠指 出“ 重新疆者 , 所 以保 蒙古 ; 保 蒙古者 , 所 以卫京师 。西北臂指相连 , 形势完整 , 自无 隙可乘 。 若新疆 不 固, 则蒙部不安 , 匪特陕 、 甘、 山西各边 时虞 侵 轶, 防不 胜防 , 即直北关 山 , 亦将无 安眠之 日。 ” 从 当时 的形势 出发 , 必须坚决收 回新疆 。左 宗棠认 为“ 今之与 昔, 事势攸殊 。俄人拓境 日广 , 由西而东 万余里 , 与我 北境相连 , 仅 中段有蒙部 为之遮 阂。徙 薪宜远 , 曲突宜 先, 尤不 可不 豫为 绸缪 者也 。 ” 新 疆决 非 “ 无用 之地 ” , “ 新疆全境 , 向称水草 丰饶 , 牲 畜充牛刃” ; “ 天 山南北两 路, 旧有富八城 、 穷八城 之说 。北 自乌鲁 木齐迤西 , 南 自阿克苏迤西 , 土肥泉甘 , 物产殷 阜” 。 ” …” 这些 充分 说 明了塞防的重 要性 和新疆 在 中国国防中的地位 。 两 人 的观点 不能决然 的对立 起来 , 因为二 人所代 表 的 阶级 是一样 的 , 都是 同治 、 光绪年 间的 中兴之 臣 , 在思想上 , 他们都继承了林则徐 、 魏源 “ 师夷长技 ” 的思 想, 是洋务 派 的代表 人物 , 都 具有 学 习西方 的 时代 特
晚清边疆危机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研究

晚清边疆危机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研究晚清边疆危机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研究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平衡边疆海防与塞防之间的关系。
此一问题在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研究,被称为“海防与塞防之争”。
这一争论在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清时期,中国的边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随着西方列强的逐渐侵略和扩张,中国陆地边疆频繁受到外敌入侵的威胁,而海洋边疆则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压迫。
因此,中国政府承受着双重压力,需要同时加强塞防与海防。
海防主张者认为,中国应该将重点放在加强海军力量上。
他们认为,只有建立强大的海军,才能有效地抵抗来自海洋边疆的外敌入侵。
海防主张者主张启动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包括兴建新型战舰,引进外国海军技术,建设现代化海军基地等。
他们的目标是将中国的海军建设成为西方列强的对手,以保护海洋边疆的安全。
然而,塞防主张者则认为,中国首先应该解决陆地边疆的问题。
他们指出,海洋边疆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关闭海洋通道和封锁海上贸易来解决,但如果陆地边疆失守,那就意味着中国将失去土地和资源。
他们主张加强陆地边疆的防御,包括修筑长城和改革军队等,以应对来自陆地的外敌威胁。
两派观点的争议主要体现在晚清政府的决策层面。
在后清政府时期,内阁、议院等政府机构中的官员和军事人士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这场论战反映了当时政府内部对于处理边疆危机的不同看法和倾向。
然而,在晚清时期,两派观点的争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由于历史原因、政治斗争、经济困难等种种因素的交织,晚清政府的改革和军事现代化进程受到了严重挫折,无论是海防还是塞防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加强。
晚清边疆危机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凸显了中国在面对外敌侵略时的无奈和困境。
这一时期的争论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局势和军事态势。
同时,这一争论也提醒我们,在当前国家安全领域依然需要加强边疆防御和海洋安全的大背景下,探讨并解决好海防与塞防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探究:海防和塞防之争

海防和塞防之争晚清海防塞防之争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催生的国防战略之争,实质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
它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海防与塞防之争虽起因于“伊犁事件”和“台湾事件”之“偶然”,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从国际背景看,它是世界范围内的海权与陆权斗争在中国的一种体现。
无论是海权国家还是陆权国家,都把中国视为夺取世界霸权的关键地区。
19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东南边疆出现严重危机。
当日、俄分别从海陆两面同时威胁大清帝国时,捉襟见肘的清统治集团面临海防和塞防的两难选择,传统国防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轻重缓急的争论在所难免。
从国情和历史传统看,受地理环境、农本经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传统军事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长期固守“重陆轻海”、“重北轻南”的国防观念,中国虽有万里海疆,但实际上长期处于“有海无防”的局面。
当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东南沿海国门后,传统农业文明开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断冲击。
海防塞防之争正是对这一冲击的本能回应,其实质就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
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并着手筹划近代海防建设。
洋务运动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
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轮船制造厂,设立海军衙门等,折射出晚清国防观念与国防建设的变迁。
海防塞防之争后,清政府逐渐充分认识到新疆、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在新疆(1884年)、台湾(1885年)建省,加强对两地的治理管辖。
由此可见,晚清海防塞防之争及其结果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和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界限分明的“海防派”或者“塞防派”。
参与此次争论的朝廷重臣,并无人提出放弃海防或者塞防的建议,其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目前有限的财力条件下,应以何者为先。
晚清海防塞防之争不仅在当时影响重大,也为当代中国解决现实问题、制定国防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性质

“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性质对于十九世纪70年代初期,清政府内部出现的“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性质,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
1.派系之争说。
持此说者主要以范文澜为代表。
范文澜认为:“1872年,左宗棠攻灭关内回民反满军,准备进取新疆。
当时湘淮两系军阀因琉球事件发生严重的争论。
李鸿章力主放弃新疆,‘准其自为部落,如云贵粤蜀之苗瑶土司,越南朝鲜之略奉正朔,集中财力,作海防之饷’。
左宗棠力主规复新疆,认为‘关边一撤藩篱,虽欲闭关自守,势有未能。
’清政府支持左宗棠主张,准其借贷外债充军饷。
”“左宗棠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以战阵’,这种和战并用法,得清政府及湘军的赞同。
”而李鸿章“始终玩弄借夷制夷政策,向双方出让权力,诱起强国互争,最后向更强者提供报酬,自己得保存淮系集团势力,湘系军阀看破他的用意,群起反对,两系势成水火”。
2.卖国与爱国之争说。
目前史学界大部分持此种观点。
杨东梁、赵春晨即持此说。
杨东梁认为:“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既不是一般的策略分歧,也不能看作是两个集团争权夺利的派系之争,它是要不要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要不要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之争,实质上是爱国与卖国的斗争。
如果让李鸿章之流的主张得逞,不但当时西北边疆危如累卵,而且势必贻害无穷。
”“在要不要收复新疆的大辩论中,左宗棠、王文韶等以祖国疆土、民族利益为重,批驳了‘边疆无用’、‘得不偿失’、‘出兵必败’等奇谈怪论。
左宗棠更以六十五岁的高龄,不顾重重阻力和种种困难,‘引边荒艰巨为己任’,毅然出兵西征,表现了真挚的爱国热情,保住了祖国西北一片大好河山。
”赵春晨将海防派与塞防派的观点归纳起来进行对比,海防派的观点是:“(一)新疆这块领土对国家来说是无用的,收复新疆不仅不能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反而会造成财政上的巨大‘漏卮’。
(二)在俄、英向新疆扩张侵略势力的情况下,中国不可能收复新疆,即使勉强收复,也无法保持,势必旋得旋失。
(三)中国实无力量兼顾沿海和边塞两方面的防务,而比起新疆来,海防更为重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新疆、专备海防。
1875年度事件 海防与塞防之争

1875年度事件:海防与塞防之争这一年,同治皇帝死于花柳。
宫廷之内,忙于制造种种皇帝患天花而升天的迹象和证据;朝堂之上,帝国的重臣们则陷入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争论的背景是近代中国边疆与海防同时出现的巨大危机。
19世纪60-70年代,除哈密、巴里坤一角仍在清军手中,新疆大部分地区先后被阿古柏势力侵占;1871年,俄国打着替清廷讨伐阿古柏的旗号夺取伊犁,其后又欲以同样的手段进军乌鲁木齐。
署伊犁将军荣全窥见俄国的真实用意:“不止在要求重币,亦不仅窃据伊犁,将尽新疆之地皆为己有而后已”,呼吁清廷出兵新疆,收复乌鲁木齐等重地。
1874年8月,清廷命左宗棠率军出关,清军云集嘉峪关前,整装待发。
与此同时,在东南海疆,日本1874年以弱旅入侵台湾,而清廷竟无力以武力驱逐,最后不得不褒赞日军侵台为“保民义举”,以白银50万两换取日军撤离台湾了结。
“海防空虚”情状暴露无遗。
11月,恭亲王等上奏请求拨款购买铁甲船以加强海防。
朝廷命李鸿章、沈葆桢等沿江、沿海各省将军、督抚十五人详议此事,限期一个月拿出结论。
但清廷财政有限,难以同时兼顾东南万里海疆与西北万里饷运。
1875年,朝廷重臣们遂在国防孰轻孰重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
后世学者论及此节,多以李鸿章为海防论之代表,目之为卖国贼;又多以左宗棠为塞防论之代表,赞其为民族英雄。
塞防:李鸿章未曾宣扬过“放弃新疆”1985年出版的《左宗棠评传》里如此为1875年的海防、塞防之争定性:“海防与塞防之争,既不是一般的策略分歧,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两个集团(湘系、淮系)争权夺利的派系之争,而是要不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要不要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之争,实质上是爱国与卖国的斗争。
”胡绳1981年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也做了相同的定性:“当时,李鸿章正在把国家财力大量用于经营他的北洋海军,所以他极力强调海防的重要,而视西北边防可有可无。
左宗棠处于在西北地区拥有重兵的地位,使他不能不重视新疆问题。
“海防”与“塞防”之争与近代中国大战略求索

放和女陛地位的改善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素。从历史长河来看,唐朝仍
旧属于男尊女卑的封建朝代,男女平等更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生活 在唐朝的女性在家庭和婚姻的关系中拥有相当的自由度却是一个不 可争辩的事实,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善美.浅论《唐律》对妇女地位的确认0】.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1).
万方数据
■■R煞r———————一——一一一
法为艰难的时局提供可行的纾困之道。故而,重新检视既有国家战略
思维,筹划一新的国家大战略成为刻不容缓的必需之举。 二、战略求索:‘‘海防”与“塞防”之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左支右绌的两难处境。传统的以陆地防御为重心的战略思维根本无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n雄。
年中亚浩罕汗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官阿古柏趁中国新疆局 势混乱之机,攻占南疆七城;1871年5月,沙皇俄国也趁火打劫,派 兵侵占伊犁地区。西北边塞形势紧迫。1874年4月,鉴于阿古柏霸占
Ⅲ各威胁,为晚清政府提供了一次重新检视国家大战略的机遇。1865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 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是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 所妨,利害攸分,亟宜熟思审处者也”。而且新疆之战略价值完全不亚 于海防,“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
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
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因此,收复新疆 可以与海防并举酗。大学士文祥支持左宗棠的观点,认为必须当机立 断用兵新疆,“倘西寇数年不剿,养成强大,无论破关而入,甘陕内地 皆震;即驶入北路,蒙古诸部皆将叩关内徙,则京师之肩背坏”呼。 以当时大清帝国的态势来看,东部沿海并未出现严重危机,而西 部边疆已大片国土沦丧,事态恶化到刻不容缓的地步。最终,清政府 采纳了左宗棠的“海防”与“塞防”兼顾、“塞防”为先的战略主张。5月 3日,清廷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明令“通盘筹划,以固 塞防”,“速筹进兵,节节扫荡”。5月30日,清廷颁布“著李鸿章沈葆桢 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谕”,肯定“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 又属国家久远之图”,令沈葆桢、李鸿章督办南洋北洋海防事宜。至
海防与塞防

海防与塞防的较量2014200528 余成恩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世界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俄国与英国在我国新疆展开激烈争夺。
1864年俄国割占我国西部44万平方公里领土之后,又力图染指新疆、侵占帕米尔地区。
因为新疆是中国的西大门,帕米尔是西部边疆的天然屏障,又是沟通中亚与印度南亚次大陆的捷径,占领新疆和帕米尔地区,既可为侵略西藏打开方便之门,而且能够增强同企图从印度北上西藏的英国争夺亚洲霸权地位的实力。
于是在1865年,中亚浩罕汗王在英国支持下,派军事头目帕夏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并将逃亡浩罕的前和卓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遣回复仇。
阿古柏借机以残暴手段相继攻灭南疆的一些地方势力,“尽有南路八城”。
取金相印而代之。
1867年,阿古柏悍然建立“哲德莎尔汗国”(即“七城汗国”);1870年,又先后攻占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盆地,在天山南北建立起一个入侵者的封建专制政权。
新疆的动乱和阿古柏入侵,给俄英争夺新疆提供了机会。
俄国为阻止英国势力北上,英国为防止俄国势力南下插手印度,都主动支持阿古柏,通过争相控制阿古柏政权来遏制对方,并将其侵略势力伸入新疆。
正当俄英勾结阿古柏企图分裂我国新疆领土而使西北“塞防”吃紧的时候,中国东南“海防”由于日本武力侵台也同时告急。
日本背着中国悄悄吞并琉球,并于1874年夏以台湾岛民杀死琉球船民为由,悍然出兵侵入台湾,沿海防务顿显紧张。
日本以兵微将寡之势敢于侵台,而清廷对此竟无力作出武力上的强硬反应,显然对当时首握重权的李鸿章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当年,在中日签署《北京专条》,换取日本自台湾撤军之后,李鸿章在给沈葆桢的一封书信里如此描述自己对海防现状的焦虑:“弟初尚拟议,番所害者琉球人,非日本人,又津案戮杀领事、教士,情节稍重,碍难比例。
今乃以抚恤代兵费,未免稍损国体,渐长寇志。
或谓若自启兵端,无论胜负,沿海沿江糜费,奚啻数千万,以此区区收回番地,再留其有余,陆续筹备海防,忍小愤而图远略,抑亦当事诸公之用心欤?往不可谏,来犹可追,愿我君臣上下从此卧薪尝胆,力求自强之策,勿如总署前书所云,有事则急图补救,事过则仍事嬉娱耳!”自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多从海路进攻中国腹地。
从“海防”与“塞防”之争看国防领土观念的近代转型

如何培养初中数学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 刘素英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 验我一直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某个题学 生理解了、会做了,他们不是快速的把它做出来 而是用大量的时间去把它完成,甚至简单的问 题复杂化的把它解答出来,我个人认为该一秒 做出的绝不浪费两秒,尤其在考试过程中更应 该如此,那么怎样在平时去锻炼学生的做题速 度和准确率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我个 人的见解。
动过侵略战争。这就造成了中国近代国防受威 设立台湾省,同一天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胁的方向具有全方位的和以海为主的新特点, 全国性的海军领导机构—— —海军事务衙门,以
与中国传统边患主要来自北部边疆的情况明显 加强对海防建设的领导。至此,近代中国新的国
不同。海防与塞防这场争论也说明必须处理好 防体系终于建立。
海权与陆权的关系。
左宗棠正是在国防多事、外患濒临、矛盾复
这场争论中,李鸿章的暂弃新疆的言论主 杂的大背景下,抓住海防相对平稳的瞬间,集中
要来源于传统的屏藩意识。晚清民族国家观念 解决塞防中的突出问题。其时机的选择,非常高
的兴起,对于边疆事务的构思,也多是从边疆与 明。在财力极其有限的前提下,积极筹饷、筹6 期(总第 114 期)
从“海防”与“塞防”之争看国防领土观念的近代转型
□ 李姗姗
“近代领土观念包括一个国家的陆地、河 内地的生死攸关的角度立论的。如:“西藏为中
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 国西部之藩篱,英俄竞争之焦点,唇亡齿寒,西
空(领空),是主权国管辖的国家全部疆域并且 藏失,则吾国西南大局,岂得晏然无事?”但这里
二、熟练。快速解题的方法之一是熟练,不 管是什么题目,如果做过很多遍,准确地掌握它 的解题方法的话,就像找很熟悉的房子一样,由 于已经熟知路线,解题的时间会缩短很多,还有 把解题过程写下来所花费的时间也缩短了。
历史趣谈海防还是塞防 甲午前清廷国防的战略陷入两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海防还是塞防甲午前清廷国防的战略陷入两难
导语:李鸿章与左宗棠两派争论的焦点,被称为“海防与塞防之争”。
1870年代的清政府在战略目标的设定和战略过程的缔造上完全失能,最终弄出一个不
李鸿章与左宗棠两派争论的焦点,被称为“海防与塞防之争”。
1870年代的清政府在战略目标的设定和战略过程的缔造上完全失能,最终弄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海陆并举”。
1874年春,日本以琉球船民被害为借口发兵台湾,勒索白银50万两而还。
这是“同治中兴”十余年来第一次出现来自海上的入侵,故中日和约签署不过六天,恭亲王即领衔总理衙门上疏同治帝,极言练兵、简器、造船、筹饷为“紧要应办事宜”,并奏请将该折下发南北洋大臣并滨江沿海各省督抚,饬其详细筹划。
之后半年,包括李鸿章、沈葆祯、左宗棠等在内的地方大员29人共递上相关折片60余件,纵论国防要务,史称第一次海防大筹议;后世史家又根据其中李鸿章与左宗棠两派争论的焦点,称之为“海防与塞防之争”。
“海防论”、“塞防论”相攻讦,表面上是政见差异,实则反映了陆海复合型国家(Rimland Power)在安全方面的双重易受伤害性,以及战略选择的两难;面对此种困境,如何在海陆两个方向上分配精力,用于国防建设的财政资源又从何而来,则成为现实考验。
惜乎1870年代的清政府在战略目标的设定和战略过程的缔造上完全失能,最终弄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海陆并举”。
“海陆并举”实为财政黑洞
边疆战争之所以在历史上频频成为耗尽大帝国财力的元凶,关键在于因空间广大且缺乏补给而导致的“力量损失梯度”。
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创造的这一术语描述了如下事实:随着军事单位深入远离基
生活常识分享。
海防与塞防之争略论

海防与塞防之争略论作者:张永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在清政府统治阶级上层面对边疆危机在国防部署问题上发生了所谓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海防至关重要,是定天下之本的急务,主张放弃新疆而专注海防。
而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则认为新疆危机则蒙古山西不保,蒙古山西丢失则京畿不保。
两派的争论针锋相对十分激烈,加之李鸿章对新疆形势的错误分析,使得争论中的统一成分多为史学界所忽视,而导致对其认识的偏差。
但海防塞防又有其常被忽视的莫大统一性,无论是海防还是塞防其重点都只是在防。
关键词:海防;塞防;李鸿章;左宗棠;作者简介:张永刚,男(1984.9.25-),甘肃渭源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专业,专门史方向。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090-01一、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专条》,海防告急。
同年11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主张放弃新疆,专注筹划海防。
这一观点得到闽浙总督李贺年、山西巡抚鲍源深、两江总督李经懿、河南巡抚钱鼎铭的附和并得到中央亦轘等的支持,从而掀起了海防塞防之争。
而当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在湖南巡抚王文韶、江西巡抚李秉章、江苏巡抚吴元炳等人的支持下则极力主张收复新疆、海防与塞防并重。
无论从两派的阵营还是争论的激烈程度来看,可谓清朝关于边疆防务问题的最大一次规模的争论。
直隶总督李鸿章曾“对于中国在反对西方侵略的斗争中实现中日合作,抱有某种模糊的希望”,称日本与我为近邻,“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
”[1]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李鸿章改变了对日本的看法,彻底认清了日本蓄谋侵略中国的野心便放弃“联日制俄”策略,转而力主“联俄制日”的计划。
他确信,清朝的边患已由西北陆疆转到东南海疆;清朝的最大威胁不是英国和沙俄,而是“阴柔而有远志”的日本。
1875年度事件海防与塞防之争

1875年度事件:海防与塞防之争这一年,同治皇帝死于花柳。
宫廷之内,忙于制造种种皇帝患天花而升天的迹象和证据;朝堂之上,帝国的重臣们则陷入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争论的背景是近代中国边疆与海防同时出现的巨大危机。
19世纪60-70年代,除哈密、巴里坤一角仍在清军手中,新疆大部分地区先后被阿古柏势力侵占;1871年,俄国打着替清廷讨伐阿古柏的旗号夺取伊犁,其后又欲以同样的手段进军乌鲁木齐。
署伊犁将军荣全窥见俄国的真实用意:“不止在要求重币,亦不仅窃据伊犁,将尽新疆之地皆为己有而后已”,呼吁清廷出兵新疆,收复乌鲁木齐等重地。
1874年8月,清廷命左宗棠率军出关,清军云集嘉峪关前,整装待发。
与此同时,在东南海疆,日本1874年以弱旅入侵台湾,而清廷竟无力以武力驱逐,最后不得不褒赞日军侵台为“保民义举”,以白银50万两换取日军撤离台湾了结。
“海防空虚”情状暴露无遗。
11月,恭亲王等上奏请求拨款购买铁甲船以加强海防。
朝廷命李鸿章、沈葆桢等沿江、沿海各省将军、督抚十五人详议此事,限期一个月拿出结论。
但清廷财政有限,难以同时兼顾东南万里海疆与西北万里饷运。
1875年,朝廷重臣们遂在国防孰轻孰重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
后世学者论及此节,多以李鸿章为海防论之代表,目之为卖国贼;又多以左宗棠为塞防论之代表,赞其为民族英雄。
塞防:李鸿章未曾宣扬过“放弃新疆”1985年出版的《左宗棠评传》里如此为1875年的海防、塞防之争定性:“海防与塞防之争,既不是一般的策略分歧,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两个集团(湘系、淮系)争权夺利的派系之争,而是要不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要不要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之争,实质上是爱国与卖国的斗争。
”胡绳1981年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也做了相同的定性:“当时,李鸿章正在把国家财力大量用于经营他的北洋海军,所以他极力强调海防的重要,而视西北边防可有可无。
左宗棠处于在西北地区拥有重兵的地位,使他不能不重视新疆问题。
历史上著名的海防和塞防之争

历史上著名的海防和塞防之争1870年,清王朝正处于外敌入侵的危急关头,由此爆发了清王朝的第一次真理大讨论。
这次大讨论主要围绕着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展开,并最终以左宗棠代表的塞防取得胜利。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次讨论的经过。
这次讨论的起因是由于外敌的入侵展开的。
当时中国的西北地区既有沙俄武装盘旋在伊犁,又有阿古柏盘踞在喀什等地,而且海疆也不安稳,日本接连进攻中国的台湾岛,因此清政府围绕海防和塞防展开了讨论,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海防派的的李鸿章和塞防派的左宗棠。
海防派的李鸿章等人认为海防和塞防“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大力发展海军事业。
但左宗棠提出了不同意见,左宗棠认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如果一昧的忍让,最终可能会导致列强的得寸进尺,因此上其主张收复失地。
在这种情况下,二人周围逐渐形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势力,最终以左宗棠的主战派取得胜利。
其实左宗棠说是塞防派,还不如说他是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定维护者。
据史料记载,左宗棠不仅通晓塞防事务,而且对海防也有涉猎。
比如左宗棠去西北之前是闽浙总督,福建水师和福建船政学堂是他一手建立的。
在左宗棠回来后又是台湾建省的主要推动者,可以说左宗棠是近代清政府中少有的开明大臣,因此上左宗棠提出塞防是有根据的,其本人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由此才提出来先稳定西北的政策。
反观李鸿章其人一直在主张海防事务,他认为西北地区迟早会被列强侵占,既然如此,还不如早日发展海军,壮大海军的实力。
但从李鸿章发展海军的状况来说,形势却不大好。
他雄心壮志发展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可以说将几十年的发展付之东流。
光发展海军有什么用,没有高素质的指挥人才都是白发展。
一场甲午海战展现出了北洋水师的实力,最终海防派也趋于没落。
再转过来看左宗棠,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只养了四万左右的军队,而且基本上没用朝廷的给养,他的军费基本上都是从商人胡雪岩那借来的,因此上人们常说左宗棠忠心为国、一生清廉,这也是有根据的事。
海防塞防之争

日意格何许人也?如何中国的船政局,倒把持在他一个法国人的手里?事情得追溯到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
这年的十月十二日,浙江巡抚左宗棠仿上海常胜军的建制,在浙江宁波募本地人成立了常捷军。
该军全部使用洋枪洋炮,聘法国水师副将勒伯勒东任统领,聘浙江宁波海关税务司法国人日意格出任帮统。
常捷军裁撤后,日意格又被湖广总督官文聘去做湖北先锋营统领。
先锋营解散后,正值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之后,又在金陵设立金陵制造局的时候。
日意格眼看大清国洋务渐兴,便搭船跑到福州,找到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怂恿左宗棠创办一座造船局,并承诺,一应煤炭钢铁乃至技师,全由法国有偿供应。
左宗棠此时正对李鸿章创办的江南、金陵二局感着兴趣,如今听日意格如此一吹,他登时便心旌飘摇,很快便奏请朝廷,拟在福州设立一座堪与江南、金陵二局相媲美的造船局,因局域选在马尾,故名马尾船政局。
旨准后,左宗棠便聘日意格出任大权无限的船政局正监督,总揽一切事务。
日意格在船政局里,真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风光得不行。
日意格是法国军官,曾参与波罗的海、克里米亚之海战。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参加英法联军侵占广州,后出任宁波海关税务司。
其间,曾帮助上海组建洋枪队并为之购买军火,颇捞取了一些实惠。
担任常捷军帮统后,更是大发横财。
李鸿章心里清楚,福建船政局险被朝廷裁撤,主要的原因,还是该局的创办者左宗棠用人失误造成的。
李鸿章坚信,只要用人得当,福建船政局肯定能办好。
李鸿章把振兴船政局的希望,寄托在丁日昌与郭嵩焘的身上。
但郭嵩焘却不肯去做丁日昌的属官。
朝廷着令郭嵩焘暂行署理福建按察使的圣谕,由湖南巡抚衙门转递进湘阴郭府。
在打发走传旨差官后,郭嵩焘便破口大骂起来:“这个丁小鬼,亏他想得出!让我这个两榜出身的堂堂翰林,去伺候他贡生出身的人,他也不看看自己是个什么!我就算饿死在山林,也轮不上到他的眼皮子底下去讨饭吃!”家人见他骂得凶狠,都屏声息气,不敢进房去劝他。
郭嵩焘一个人骂了半晌,骂得嗓子眼直冒青烟才住口,传人摆茶进来消渴。
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传统的观念与近代化的国防建设的矛盾
检测1
(2015海南单科)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
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
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
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D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
国幸有左宗棠也”。
——曾国藩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杨昌浚
3、晚清国防政策艰难抉择的原因:
“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 制器用其一旦之功, 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
理。”。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 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 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 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为刘铭传。
思三考、:对新晚航晴路的开海辟防以与来塞,防我之国争遭的遇反了思来自海上的哪些国家的侵犯? 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遭遇的“海患”
斯 河
果
尔
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的条件: 1.将霍尔果斯河以西领土割给俄国。 2.赔偿俄国509万两白银
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
1884年,清政府设新疆行省
如何评价左宗棠?
没有左宗棠,新疆难说。
——毛泽东
有一伟人生焉,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
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
——谭嗣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塞防”“海防”之争

“塞防”“海防”之争
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展开了一场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领土的狂潮。
英、美、俄、日等国纷纷把侵略的黑手伸向中国广大边疆地区,使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一场严重危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日先后派兵侵略中国台湾;在西南边疆,英国侵略势力也不断深入云南、西藏等地;与此同时,俄国也极力向我国新疆地区扩张。
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擅自宣布建国,自立为汗。
英、俄两国为了在新疆扩大侵略势力,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
1871年,俄国还直接出兵侵占了新疆的伊犁地区。
新疆危机的严峻形势,加上东南沿海地区的紧张局面,特别是日本侵略台湾事件的影响,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在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直隶总督李鸿章强调海防的重要性,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主张“移西饷以助海防”,即不惜放弃新疆而全力经营由他控制的海军建设。
湖南巡抚王文韶认为沙俄是中国最大的威胁,主张全力加强西北塞防。
左宗棠则力排众议,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可偏废。
他指出,新疆乃中国西北门户,“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贼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把收复新疆提到保卫国家安全的高度。
清政府接受了左宗棠的建议,并于1875年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以武力收复新疆。
从本质上看,“塞防”“海防”之争是关系到要不要收复新疆、要不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大是大非问题。
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海防并重论”,是符合中国人民长远利益的。
海防派和塞防派的主要观点

(一)新疆这块领土对国家来说是无用的,收复新疆不仅不能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反而会造成财政上的巨大‘漏卮’。
海防派的观点是:
(二)在俄、英向新疆扩张侵略势力的情况下,中国不可能收复新疆,即使勉强收复,也无法保持,势必旋得旋失。
海防派的观点是:
(三)中国实无力量兼顾沿海和边塞两方面的防务,而比起新疆来,海防更为重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新疆、专备海防。
”
海防派的观点是:
(四)新疆不收复,中国元气没有受伤;海防不防,则心腹之患更加棘手,因而不能出兵西征,应该把经费用于扩大海军之需。
(一)中国的国防是一个整体,海防与塞防互为表里,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片面地强调海防而忽视塞防,‘扶得了东边倒了西边’,恐怕到头来是‘西边必倒东边亦未能扶也’。
因此,塞防、海防应当并重。
塞防派的主要观点是:
(二)新疆是国家的西北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旦失守,则蒙古难保,。
进而京城就不保。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塞防派的主要观点是:
(三)外国势力,特别是沙俄在我国西北的侵略威胁日益严重,加强塞防以抵御沙俄,乃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
塞防派的主要观点是:
(四)新疆问题,已经带有复杂的国际因素:对我国新疆怀有侵略野心的沙俄和英国,都企图利用新疆的动乱形势及阿古柏入侵势力来达到自己的侵略目的,竭力阻挠中国主权在新疆的恢复。
特别是业已侵占伊犁地区的沙俄,更时刻准备以伊犁为跳板,进一步吞并中国的西北领土。
海陆权竞争的地缘政治理论与清末海防塞防之争

海陆权竞争的地缘政治理论与清末海防塞防之争1874-1875年,晚清政坛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的政策大辩论,[①]绝大部分的封疆大吏和中央的王公大臣都参见了讨论。
国内外史学界一般都是从中国边疆危机的角度来看待这场辩论,而没有把中国边疆危机置于世界范围内地缘政治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因而也就无法认识到清末边疆危机及其政策辩论背后的必然性和它所反映的地缘政治规律,当然也就很难对这场辩论保持客观公正的评价。
[②]要想认清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本质是什么,就必须先搞清楚这场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表象,后者是评判前者的大背景。
本文认为清末的边疆危机是世界地缘政治中海权与陆权争夺的必然结果,海防与塞防之争是对这种形势和结果的不同认识与判断之争。
历史上海防与塞防之争并没有随着清政府的灭亡而消失,当前中国关于发展陆权和海权的争论就是这场争论的继续。
一、清末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及其本质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国家安全的转折点,从沿海到沿边地区,四面楚歌,所有边境地区都面临着列强的蚕食和鲸吞。
1867年阿古柏政权侵入新疆,建立“哲德沙尔” 汗国,沙俄也趁机占领了伊犁,西北边疆出现严重的领土危机。
左宗棠平定了回民叛乱,向清政府提议趁胜出击,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沙俄侵占的伊犁。
然而,西征万里,费用巨大,晚清政府正值财政空虚,入不敷出。
而正在此时,东南边疆再次告急。
1874年4月,日本借口琉球居民漂流到台湾被害,悍然出兵台湾,10月,清政府以赔款五十万两白银才算暂时平息了日本的军事进攻。
面对东亚小国亦企图挤入西方殖民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清政府深感发展海防的迫切性。
然而,晚清政府多年的内乱外患,积贫积弱,财政极其困难,难以兼顾西进用兵和新建海军的开支。
于是,清政府开始在各省督抚和中央王公等众大臣中广泛征求意见,讨论当前国防政策的轻重缓急和筹措经费,从而形成了一场国防政策的大辩论。
1874年11月5日(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总理衙门奏拟筹海防应办事宜折,提出讨论发展海防的政策,要求中央王公和各省督抚商议“刻下当先切要之急务”,“撮其要而言之”。
浅论我国海防问题

浅论我国海防问题摘要:自古国家之重者,领土主权也。
我国作为一个海陆面积达到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大国,陆地国防安全固然重要,然而海上领土和主权完整也不容忽视。
本文从当今我国中越菲南沙海域争端现状出发,回顾我国历史上跟亚洲各国发生的此类相类似问题的事件,旨要申明和强调海防安全对我国国防安全的重要性,使人们可以对海防问题有个大概认识。
关键词:领土争端海域资源利益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在属于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近十几年来随着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加剧开发,我国南海,东海诸多海域资源处于各国虎视眈眈之下,更有甚者,公然挑战我国海洋主权,置联合国公约于不顾,非法开采我国海洋资源。
2011年中越南沙海域争端无疑是今年我国海洋问题的又一突出表现。
6月9日上午,中国渔船在南沙遭到越南武装舰船的非法驱赶;6月13日,越南海军在其中部海岸沿海附近某海域举行实弹演习;14日起,美国联合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六个东盟国家,在南海周边的马六甲海峡,西里伯斯海和苏禄海举行持续十天的联合军演。
这一系列的行动无不向中国,乃至东亚的国家表明他们想要在南海问题上获得更多的利益。
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主权问题是不容争议的。
”我国对于领土主权问题一向是提倡坚定维护的,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陆地边界争端问题90%得到了解决,然而面对有争议的复杂的海洋资源分配问题,我国已经在确保基本主权的情况下,实行各国共同合作开采海洋资源的措施。
这无疑是有利于各国的政策,但是回顾历史上众多我国海域问题的争端,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海洋主权一直受到侵犯,各国对于我国海洋资源一直在非法掠夺,这不仅损害了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更是损害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情谊。
在亚洲各国中,越南,日本,菲律宾等是与我国海域问题有较大冲突的国家。
对于越南,我们暂且不谈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越战争,其对我国陆地主权的侵犯,就说越南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争夺。
海防和塞防

海防和塞防一、由来1865年初,中亚浩汗国军官阿古柏趁新疆地区局势动荡、清府无暇西顾之机,出兵入侵喀什噶尔,不数年,阿古柏侵占南疆,成立“哲德沙尔”。
1871年7月,沙俄已“代为收复”为名,出兵进犯伊犁,扬言“伊犁永归俄辖”,并四处扩张,觊觎乌鲁木齐。
新疆是清朝“三北”地带之一,历来为清政府所重视,沙俄的侵略使清政府心急如焚。
急忙派驻乌里雅苏台的伊犁将军荣全奔赴伊犁与沙俄交涉接受伊犁事宜,并做了军事上的部署:一、命令驻甘肃安西的哈密帮办大臣景廉、驻甘肃高台乌鲁木齐提督成碌合兵出击,力图收复;二、命令驻陕西的直隶提督刘铭传绕道兰州北路,由甘、凉、肃一带出关收复新疆;三、命陕甘总督左宗棠统领全局,结束关内之事后迅速进军新疆。
正当西北局势紧张之际,东南海疆警报骤响。
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怂恿下,借口1871年琉球船民在台湾遇难,悍然发兵进犯台湾,台湾人民顽强抵抗,清政府也派了船政大臣沈保桢赴台反击。
十月,清政府接受英法美等国的调停,与日本签定了《台事专条》,承认琉球国是日本的属国,赔款50万两白银。
是年十一月,总理衙门上奏筹划海防,清政府即命沿海各省督抚详议,限一月复奏。
“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财政枯竭的清政府“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势难两顾。
于是,海防与塞防之争就不可避免。
二、内容海塞防之争缘于对东南海防的筹议,各个疆臣对清朝防务纷纷提出不同看法与对策。
他们虽上都认为要加强海防,但面对海防与西征问题,却各有侧重,其中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
1.典型的海防论。
其主要代表就是李鸿章。
他在1874年十二月的《筹议海防折》中,提出新疆“北邻俄罗斯,西界土耳其、天方、波斯各回国,将来必不能久守”,日后“俄先蚕食,英必分其利”,而当时中国若力主新疆,必然会师老财痛,因此宣扬要放弃新疆。
他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防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因而要求请政府要“移兵”、“停饷”。
2.典型的塞防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清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海上”,大清国是被船坚炮利打开的,他国要来中国海路极为重要,几乎算是最主要的交通, 事实证明,我们的海防力量非常薄弱。
若集中精力加强海防,清政府的船舶制造业和海军都能大大提升,同时对他国进行打击,别国也会因为中国的海军势力变强而有所忌惮。
建立近代海军,他的功用不止在于抵御外侵,更重要的是它能逐步带领我们这个农业国趋向工业化,带动我们中国工业的发展!
2.李鸿章的结论: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广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之大患。
3.首都沿海。
4. 沿海城市比较繁荣
李鸿章认为,“日本必为大祸”,早年《北京专约》签订时,李鸿章就和日本人打过交道,打交道的恰巧就是后来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李鸿章自那以后,就对日本人十分警惕,认为日本将来必为中国第一大患。
还有,就是投资效果不同
大清朝在西北投资何止千万两白银??
我们今天的人只知道,左宗棠西征新疆胜利,而李鸿章办海防失败,却不知道深层次的原因。
打仗,说到底是在打钱,清政府为了左宗棠西征,前后动用资金超过一千万两白银,后续资金总计近于两千万辆白银。
新疆的胜利,实实在在是用钱砸出来的,而且清政府为了西北,向西洋各国大量举债。
反观李鸿章的海防?
二十年间,到位资金不过数百万两,整个北洋舰队,总造价不超过500万两白银,加上海港建设,也没超过800万两白银。
如果清政府,二十年间,能足额交付北洋水师,每年200万两白银,那北洋水师,可以购买“定远级”战列舰30艘。
到时候,真的像李鸿章所说:“我北洋水师,可雄视全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