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仰郁怎么写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离仰郁怎么写观后感
前不久央视播出的的《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纪录片极大的引起了我内心的震动。

这部纪录片一共有六集:“少年已知愁滋味”“她们”“步入老年”“或许你也有条黑狗”“坚持,再坚持一下”“寻找精准医学之路”,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积极寻找解决路径,从科学、社会等角度出发认识抑郁、解剖抑郁产生的原因,寻找对抗抑郁全面、可行的路径和方法。

在这部纪录片当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何为抑郁:抑郁就像一个黑洞,吞噬着人的一切,不管是好还是坏;不管是悲伤还是快乐;不管是抵抗还是冲动,全都成为了黑洞的养料,让一个好端端的正常人成为了空心人。

第四集当中张进认为抑郁的本质是一种对于耗竭的自我调整。

抑郁症具体的表现有: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不适症状,还可能伴随有焦虑症、睡眠障碍、自残自杀等行为。

抑郁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周脉耕做过研究调查抑郁症目前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且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抑郁症患病率上升。

而纪录片当中也明确的表示中国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近15%,稍不留意就会走向疾病。

不管是第一集当中的子烨还是第二集当中的蔓玫亦或是第三集当中的老袁,他们都深陷于抑郁症的困扰他们知道自己病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病。

目前国内对于抑郁症仍然没有太好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复发率
也远远高于其他疾病。

丘吉尔说过:“心中的抑郁就像一条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他不放。

”从纪录片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内对于抑郁症仍然存在认知失调,对于抑郁症的患者仍然抱有偏见,他们可能会关照抑郁症患者,但绝不会让抑郁症患者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说白了他们仍然是一位过客,就像天空中的白云风一吹就消散的无影无踪。

通过上述言语我们已经知道了抑郁症的意义和危害那如何去治疗抑郁如何去对抗抑郁呢?
在该片里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陪伴。

家人的陪伴和理解,爱人的包容和体谅都是患者最好的良药,但是仅仅陪伴就足够了吗?不够!远远不够!在症状还未明显的时候家属就应当及时注意带患者就医。

但是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家属对于抑郁症的认知是正确的吗?家属可以注意到患者的提前示警和求助信号吗?家属可以纠正自己对于精神类药物的偏见吗?家属会不会有病耻感并且施加在患者身上使其无限放大从而加剧患者内心痛楚呢?说不清楚,因为年龄间的代沟、认知的缺陷以及对于精神疾病的偏见,大部分家属会羞于就医甚至觉得患者是在无病呻吟从而加重患者各类症状、促使患者自伤自残行为的出现,目前国内能做到以上几点的家属太少了,以至于大部分患者很难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家属的陪伴。

而大部分患者都倒在了这几点上。

抑郁真的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可怕,希望所有看到这篇观后感的人都可以消除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有人说过教育
的本质就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认为套用在抑郁症上实在再合适不过了,每一个患者的灵魂都是孤独且痛苦的,外界的风言风语、家人的否决和自身对于患病的羞耻以及不解都深深的困扰着他们。

在这里就不得不夸赞一下心理学相关的从业人员和心理医生,例如第六集当中提到的王刚博士,他们像一颗颗向日葵,给予患者无尽的力量和希望,如果患者对于自己的病都不抱有希望,那任何的治疗手段都于事无补,在这里向所有的从业人员和心理医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问候。

观后感在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很简单但却是我内心当中最真切的所思所想,希望这篇观后感可以消除一部分民众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也希望这篇观后感可以给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带去力量和希望,更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