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17 金翅雀》教学设计_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金翅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真爱无言,大爱无疆。
《金翅雀》一文,以金翅雀为线索,将孩子发现和寻找金翅雀的过程与父母和孩子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交替描写,呈现给我们一个爱的故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对孩子而言,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新奇的。
当他沉浸在因“找到一个鸟窝”,爬树“发现金翅雀”所带给自己的兴奋之中时,却不解父母的“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甚至“心脏都停止了跳动”的担忧。
生动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父母对孩子安全的担心和对孩子的关爱表达的淋漓尽致,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学情分析:
父母的爱朴实、平淡,却往往被孩子们忽视。
走进“爱”的主题这一单元,文章首
先让孩子们去感受父母那份平平淡淡的爱,感受到这份爱无所不在。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
有了较好的预习习惯,能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体
验等)进行自主阅读,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在孩子讲述自己寻找鸟窝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双线并行的描写,一个是孩子的心境变化,一个是父母的心情变化,从而在写法上形成对比,体现出孩子的纯真,更多地反映出伟大的父爱母爱。
语文课标中,我注意到,高年级阅读教学课堂实施中要突出高年级特点,尽量尝试长文短教;通过对重点语段、关键词句来理解、体会表达效果。
让学生反复读书、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让学生通过咀嚼品味,体会语言的魅力。
所以设计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品词析句中,使学生籍着文章对人物的细致刻画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深沉表达,并关注和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实施读写结合,着力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孩子和父母在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2.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幻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情感,深入理解体会,感悟作者写法的独到之处。
通过师生谈话、生生交流等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
的认识,使孩子们将课文读得入情入境,升华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感悟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关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及“直到最后父母才交谈了几句”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难点
学习幻觉式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
《金翅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金翅雀》一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课文中的孩子给他的父母讲述了他在放羊回家的路上发现树上有一个鸟窝,然后他开始爬树,爬到树巅时发现窝里有一个鸟蛋,他情不自禁地亲吻了鸟蛋,一只小金翅雀破壳而出,他把小金翅雀放回鸟巢,心满意足地回家了这件事情。
师:真不错,你弄懂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生2:在讲述这件事的过程当中,孩子饶有兴趣、心境坦然,听着孩子的讲述,父母非常担心害怕。
师:你很有心,了解了人物的心情。
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去感受父母的心声。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细读课本,感受父母之爱
1.提出中心话题,学生自读自悟。
(PPT:听着孩子的讲述,父母的心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一读,并在旁边
写下你的体会。
)
师:请同学们迅速打开课文,按要求自学。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下面咱们一起交流。
2.全班交流。
一家三口人正在不声不响地吃饭,孩子突然开口说:“我找到了一个鸟窝!”母亲抬起头,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话很感兴趣,瞪大眼睛认真听;父亲却心不在焉。
师:你很会读书,抓住了关键词语来谈体会,真不错。
那你能说说心不在焉是什么意思吗?
生: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文中指父亲连听也没有听到。
师:母亲对孩子的话很感兴趣,父亲却是心不在焉啊。
接下来呢?
也许是为了回答母亲询问的目光,也许是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孩子又重复了一句:“我找到了一个鸟窝!”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体会到父亲虽然很累,但是也开始和母亲一样认真倾听儿子的故事了。
师:一开始父亲是怎样的表现呢?
生:心不在焉。
师:现在呢?
生:聚精会神。
师:父亲从开始的“心不在焉”到现在的“聚精会神”,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其实父亲也像母亲一样很关注孩子。
师:那接下来呢?
孩子高兴了,指手画脚地讲起来。
他说,今天下午赶着羊回家的路上……树杈上发现有一团乌黑黑的东西。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
师: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我体会到母亲听得非常认真,全身心的投入。
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可见他是多么喜欢自己的孩子呀。
父亲可能由于太累而显得有些不太在意。
师小结:母亲总是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再小的事,总能牵动她的心,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同样流露出对孩子默默的爱。
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话,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父母之爱。
(PPT:1.母亲抬起头,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2.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
3.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
)
咱们来继续交流。
随着孩子的讲述,父母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孩子没有在意,接着讲下去。
他说,他把羊拴到树上上,开始往松树上爬。
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父亲其实和母亲一样非常担心儿子,他们怕儿子从树上摔下
来,心里紧张极了。
师:文中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心情?
生:提心吊胆。
师:你理解了提心吊胆的意思,请读出你的体会。
生:
师:一个“提心吊胆”,准确地描写出了父母此时的心理活动。
(板书:心理描写)此时此刻,父母会想些什么?
生:
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你有没有让父母为你提心吊胆过?
生: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一句,再次感受父母的提心吊胆。
(PPT: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
)
师: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孩子一直往上爬。
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不得不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了三次。
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
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里我体会到父母非常害怕,身体都吓得有些发抖了。
师:文中哪个词语体现了此时父母的心情?
生:战战兢兢。
师:你理解了战战兢兢的意思。
请读出你的体会。
(板书:战战兢兢)
生:
师:此时此刻,父母又会在心里默默地想些什么?
生:
师: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此时父母的心情?(胆战心惊、心惊肉跳)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情一起读。
(PPT: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
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
)
师小结:天下的父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爱子之心。
当孩子开始爬树时都不约而同为孩子担忧着、紧张着。
当孩子在高高的树巅的时候,父母的心也随着那脆弱的树枝摇荡。
咱们接着交流。
随着孩子爬到树巅,此时父母的心境又是如何呢?
“听到这里,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地树巅,紧挨着天际,完全忘记了他的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着树枝。
突然,两个人看见孩子身子一斜,从高处、从松树顶上栽下来,掉在硬邦邦的地上……”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听到这里,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体会到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到了极点,心脏紧张害怕得都不敢跳动了。
他们因为极度担心孩子,而忘记儿子就在身边了。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
请读出你的体会。
生:
师:我们知道孩子好好地在餐桌上吃饭,涨红了小脸,激动地讲着他的发现呀,可父母完全忘记了,突然,两个人看见——
师:同学们,这是父母亲眼看到的吗?不是,这是父母因过度紧张、担心
而产生的幻觉。
(板书:出现幻觉)从这一处幻觉描写,我们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父母十分担忧孩子安全,对孩子深切关爱。
师:请你读出这份担忧和关爱。
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们一起感受幻觉描写带给我们的心理冲击。
师:(指名读。
)听着他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父母那种担忧到极点的心情。
(PPT :幻觉描写是心理描写中的一种。
人在特定的状态下,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而这些往往是自己最怕(或最想)听到和看到的,如将这些内容详细准确地描绘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师:伟大的丹麦作家安徒生就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里大量运用了幻觉描写的手法,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产生了不同的幻觉,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把一个命运悲惨的小女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
(指名读。
PPT: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哪,它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哇!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
师:寒冷的冬夜,小女孩多么渴望温暖!当火柴擦燃,她随之产生的幻觉准确地描绘出小女孩此时的心理活动。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运用幻觉描写这种方法。
同学们要注意,在进行幻觉描写时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板书:似乎看见、仿佛听到……)下面我们一起练习
一下。
学以致用--
说话训练:
数学课上,老师把判好的试卷发了下来。
拿到试卷,望着鲜红的59分,我又羞愧,又害怕。
我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幻觉呢?请你说一说。
写话训练:
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写到:孩子高兴极了,指手画脚地讲起来。
他说,今天下午在赶着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的树冠里飞出来。
他看哪,看哪,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乌黑黑的东西。
此时此刻,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试运用今天学到的幻觉描写的方法,写一写孩子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
师点评。
师小结:幻觉描写在描写人物心理时,如果用得好,可以让人身临其境,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更为生动感人。
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娴熟地运用幻觉描写的方法,在作文中写出独特的心灵话语。
三、升华主题,内化情感
师:(过渡)晚饭吃完了,孩子的讲述也结束了,一家人回到暖烘烘的壁炉旁边时,父亲和母亲才交谈了几句。
同学们猜想一下,孩子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
生1:咱们以后得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能再让他再做这么危险的事情。
生2:咱们的孩子很有爱心,没有因为喜欢小金翅雀就把它抱回家。
师: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
生1:因为父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生2:因为父母很爱孩子,没有忍心打断他。
生3:父母为了呵护孩子的爱心、好奇心。
师小结:(指板书)是啊!全文以金翅雀为线索,文中没有一个爱的字眼,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这爱既有孩子对金翅雀天真无邪的爱,更饱含了父母对孩子睿智而深沉的爱,我们相信孩子一定会在这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家庭中更快乐、健康地成长起来。
师:天下父母疼爱子女的心都是一样的。
我们来一起观看一个视频短片。
你想对故事中的人物说点什么?你又想怎样表达对的父母感恩呢?
生:
师:同学们,从我们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现在慢慢长大成人,父母为我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长大以后回报父母!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师: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整理关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抄在摘抄本上。
五、板书设计
17.金翅雀
心理描写
提心吊胆战战兢兢
出现幻觉(似乎看见仿佛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