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中学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水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
仁缘何贪?盖仁善底人便有好廉价底意思。
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
”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的进展B.政治制度的缺失
C.社会风气的影响D.人性的简单微妙
2.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与此背离的是() 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
3.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败的缘由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进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心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4.“吃醋”一词源于《隋唐嘉话》的一个典故:唐太宗赐给官员任瓌两名宫女,任瓌之妻柳氏坚决拒之,唐太宗遂召柳氏觐见,让宫女端来一杯醋,谎称毒酒,威逼柳氏若不接受皇命就将之赐死,柳氏毫不迟疑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唐太宗也无可奈何。
柳氏这样做主要表明白() A.唐代社会风气开放 B.三省六部,君权受制约
C.唐代社会经济富强 D.唐市民文化熏染
5.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高校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肯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进展。
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高校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连续历代宰相职权
6.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
可见()
A.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
B.“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
C.表明白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
D.该书上篇为争辩中国古代经济进展的全貌供应了贵重的资料
7.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制造创造肯定不在于那四项。
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确定是它的第一创造;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确定是它的其次创造。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四大创造不具有原创性 B.创造重要性与是否有用关联度高
C.应当共有六项重要创造 D.重要创造都应当服务于小农经济
8.南朝人名常有寓意。
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
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方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
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猛烈意愿
9.有学者争辩材料发觉: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消灭亏损时,统治者经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夫。
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转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实行的政策较为机敏
10.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
”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富强 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11.(明代)农夫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
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暖和潮湿的气候条件,大力进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材料说明()
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业以特地化生产为主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12.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头,先后消灭上千座孔庙。
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
这表明()
A.儒家思想渐渐进展完善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儒学独尊地位开头强化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13.孔子主见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高校》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
A.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进展需求
C.一贯强调乐观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14.孔子说:“以道事君,不行则止。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臣子必需确定听从君主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15.《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
上述材料主要强调()
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 B.君王统治必需符合上天的意志
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
16.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民为本 D.礼乐典制
17.“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
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
《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抱负之制度。
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
……儒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
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
”材料主要表明儒学()
A.强调大一统和以法治国 B.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C.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D.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
18.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宏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怀 D.宠爱和平的态度
19.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
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朴实的爱国情怀
B.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C.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头解体
D.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20.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缘由是()
A.自然灾难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峻 D.官吏贪暴腐败
21.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
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由此可知()
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
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深厚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进展
22.“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争辩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解在外。
李鸿章埋怨说:‘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协商极其隐秘,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
’”据此推断,与该次议和直接相关的战斗是()
A.鸦片战斗B.其次次鸦片战斗
C.甲午中日战斗D.八国联军侵华战斗
2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富强
C.坊市制连续实行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24.“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心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25.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假如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觉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A.大力推行书院训练,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B.吸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C.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26.观看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
支出项目金额(两) 占总计百分比
薪工膏火口粮、购地造房2048433 12.78
华洋工匠工食4209619 26.26
购买机器1055143 6.58
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7934732 49.50
购买军火720745 4.50
译书及办舆图经费61117 0.38
注:依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预备D.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27.某同学在争辩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
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B.为工矿企业进展供应了条件
C.增加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D.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
28.“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行不略知也。
”材料主见建立()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内外朝制 D.监察制
29.历史学家克罗齐说:“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
下列与其观点相近的是()
A.卡莱尔:只有传记是真实的
B.汤因比:历史是成功者的宣扬
C.班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D.魏源: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30.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可分为祖先被神灵化的“神话时代”、回归人述但又缺乏可验证性的“传奇时代”、有文字可查又有实物验证的“信史时代”。
一般认为商朝是信史时代的开头,其理由是()
A.商朝的历史有甲骨文明确和完整的记载
B.历史争辩的根本依据是考古发觉,殷墟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文物
C.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商朝以前的历史只有口头传奇
D.商朝之前的古文献记载必需得到考古文物印证才能被证明是信史
31.《古今图书集成·经济篇》中分为“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这种图书分类表明“经济”的内涵是()
A.经世济民 B.治国之才 C.心外无理 D.经济管理
32.英国有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终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的部分名目如下: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制造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A.断代史整体史观 B.编年史社会史观
C.编年史文明史观 D.国别史生态史观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
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心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
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心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逼。
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气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
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峻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
民间宗族担当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
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当。
浩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连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把握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气。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把握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渐渐消灭摆脱国家把握和社会监督的猛烈的“独立”倾向。
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丢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把握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
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
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月的农村“大革命”时期。
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把握就成为应有之意。
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始终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
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毁灭。
——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
(13分)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缘由。
(12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朝万历年间,富豪王伯昌及其妻蒋氏有三个女儿,大女儿金花嫁给了官宦子弟,二女儿银花嫁给了富商子弟,只有三女儿翠花违反父命,嫁给勤奋好学但家徒四壁的秀才徐文俊。
王伯昌夫妇因此对翠花一家格外不满。
蒋氏六十寿辰时,翠花家里除了三升荞麦以外一无全部。
翠花将它做成荞麦馍作为寿礼前往娘家拜寿。
金花和银花分别送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作为寿礼,蒋氏格外兴奋,她们俩得到很好的款待。
翠花的寿礼只是一篮荞麦馍,当面受到父母的讽刺和虐待,并不准王翠花参与寿宴,最终在风雪交加的寒夜,王翠花被父母赶出了家门。
不久,王伯昌卧病不起,蒋氏熬药时不慎引起火灾,王伯昌葬身火海,家产全部烧光。
蒋氏无家可归,求助于金花和银花。
金花和银花以各种借口拒绝收留,蒋氏只好沿街乞讨……
——摘编自地方戏剧《荞麦馍赶寿》(亦称《翠花女捡过》)
请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故事背景,开放合抱负象,续写蒋氏遭金花银花拒绝收留后的故事情节,并对该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解释说明。
(要求:续写的故事情节要与材料能连接上,解释说明必需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个方面入手,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
3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哥伦比亚高校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
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掩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
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夫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始终连续到太平天国时期。
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处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
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
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
十年余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
”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很多地方受到酬劳递减规律之害。
……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
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
他们连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
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
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
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留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格外圆满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化,在19世纪快速进行。
英国再次领先一步。
……人们渴望住在城市,有多种社会和文化的缘由。
从历史上看,阻挡城市扩张的主要限制还是经济方面的——城市不行能供应足够的生活必需品给这么多的城市人口。
随着现代工业的技术进步,不仅这些限制得到了缓和,而且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在某种状况下,甚至还需要城市扩张。
在前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多数人口,甚至包括非农业人口,都居住在乡村地区。
由于比起运输粮食和原材料到工人集中地的费用,运送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和铁)还要廉价些。
然而蒸汽动力和工厂制的引进、焦炭取代木炭成为炼铁工业原料以及运输和通讯上的进步使局势发生了转变。
——(美)隆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对中国社会进展的影响。
(6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说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移民流向的不同点及其缘由。
(9分)
四川省邻水中学高2022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5 DDCAC 6-10 ABCDB 11-15 ADCDD 16-20 CDBCD
21-25 CDDBB 26-30 BBDCD 31-32 AC
二非选择题(25+12+15=52分)
33.(1)特点:
古代贵族政治的消亡是士绅形成的重要背景;
它适应了封建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时代要求;
隋唐科举制对士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宋代宗族力气的兴起和宗族职责的扩大进一步扩大了绅权;
士绅集团担当较多民间的管理和教化职能,体现了儒家的权威和传统;
士绅阶层作为国家与社会中介,维护了封建帝制和小农社会的稳定。
(13分)
(2)变化:晚清士绅地位不断提高,国民革命后渐渐走向衰败。
(4分)
缘由: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乡村自治运动使士绅获得了法律和制度上的合法地位;
科举制的废除和清朝统治的结束冲击了士绅的统治;
晚清的思想解放,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儒学权威的动摇进一步瓦解士绅统治;
国民党致力于完成并巩固国家统一,士绅阶层成为革命的对象。
(8分)
34、后续故事情节: 后来,徐文俊考中头名状元,蒋氏得知便求助于翠花收留自己。
翠花一方面痛恨母亲当年的行径,另一方面感念母亲生养之恩;便与丈夫徐文俊商量,二人深明大义,不计前嫌收留了蒋氏。
同时劝告世人,要尊老爱幼,不要嫌贫爱富。
(6分)
说明: 政治:为官或富有即有社会地位,能受到敬重(如蒋氏宠爱金花和银花);科举考试使选官用人权把握在皇帝之手,一般士人通过科举可以转变命运(如徐文俊考中头名状元)……
经济:经济意识渐浓,讲求财物,婚俗讲究“门当户对”,嫌贫爱富也比较流行……
思想观念:尊老爱幼观念;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如孝道);传统纲常观念(男权主义观念,夫贵则妻荣);恶有恶报,善有善报……(6分)
34.(1)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口大量增加;生态环境遭破坏;生态破坏和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答出3点,即得满分,共6分)
(2)特点:中国----山岭等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地区;英国----城市、工业(3分)
缘由:中国-----人口压力,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玉米、甘薯可以养活大量人口;清政府政策鼓舞(3分)
英国-----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导致工厂制的兴起和城市化规模扩大(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