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研究
摘要:湿陷性黄土是现今我国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地质条件,具有厚度达、覆盖广的特点,如何有效的对其进行处理,保障地基满足要求是工程建设中
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简单介绍湿陷性黄土的概念及内容,在此基础上探
讨其工程勘察的要点以及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措施,希望可以助力此类地区工程
建设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
前言:湿陷性黄土属于非饱和欠压密土,在遇水浸湿之后会发生沉陷变形,
影响地上建筑物的安全。

湿陷性换土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而且随着城市化的
不断推进,工程建设遇到湿陷性黄土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方
法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以此保障施工作业的顺利实施,保障建筑物的质量。

1湿陷性黄土简介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上覆土层自重力的作用下或是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共
同作用下,因浸水导致结构破坏继而出现变形的土,其土质较为均匀,结构疏松。

在干燥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强度。

但若是遇水,其结构则会迅速被破坏,相
应的强度也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

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2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勘察要点和地基处理方法措施研究
2.1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勘察要点
首先,在工程勘察工作开始前,需要对黄土土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因不
同因素形成的黄土在湿陷性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需要工程人员在明晰原因
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勘察方案。

其次,取样和试验。

取样是工程勘察的首要环节,在具体操作中,勘察人员
应在不扰动土层的前提下,通过薄壁取土器获得样本,如此获得的样本可以最大
程度的保障其参数与实际土质情况相一致。

同时,在取土过程中,勘测点的深度、起始压力值也必须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再次,分析地基厚度处理工作。

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地基处理的过程中,厚度是必须考虑的一项因素,具体应讲建筑地基所有湿陷量处理厚度进行消除。

其中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地基湿陷对应量一般性合成呢鬼与压缩层内及其以下位置,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地基湿陷则集中于压缩层内,在实际工程中则需要通过试
验进行验证。

在消除湿陷量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地上建筑物的类型以及基础形
式等因素。

最后,工程勘察的特殊性要求。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勘察中,土工试
验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试验效果决定了数据参数的精确性。

在具体实施的过
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项要求:对试验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类仪器设备进行严谨细
致的检查,同时做好日常检修工作,及时更新其中的陈旧和故障产品,为试验工
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加强对试验人员的培训力度,持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操
作能力,为试验活动的开展提供高素质专业人员。

同时在试验中还应配备技术负
责人,以便及时发现试验存在的问题,保障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优化试验环境,
在试验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对实验场所的关键性因素,如温度、湿度等进行
严格的控制,防止其对试验数据造成负面影响,确保试验活动的有效开展。

2.2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措施研究
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进行处理时,需要综合湿陷等级、建筑类型、建
筑等级规模、施工材料、施工预算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法。

结合当前我国工程实践来看,比较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强夯法,即使用其中设备吊起夯锤设备通过自由落体锤击的方式对地基施加外部压力,达到加固的效果。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施工便捷、作业效率高、加固效果好,但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

在剧烈的冲击应力作用下,黄土层的湿陷性将被有效消除,同时其吸水性也会明显降低,实现强度的提升。

若是采用强夯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在夯击结束后,需要在夯坑中回填一定的粗颗粒材料。

其二,换填垫层法,即采用合适的材料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基底部位进行换填,以此达到加固地基的效果。

在方法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先期实验确定灰土效果衰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掺灰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石灰土的比例应保持在6%左右。

换填作业完成后,石灰土会与原土层发生化学反应,使得黄土强度获得提升。

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程序复杂、工作量大、作业时间长且会对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其三,冲击碾压法,即使用冲击压路机对湿陷性换土区域进行冲击碾压,形成均匀度较高的加固层,实现地基性能的优化,消除表层位置黄土的湿陷性。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施工处理前,需要通过特定的试验确定最佳施工参数,其影响深度为2~4m。

该方法的优势是作业效率高、成本低、工艺简单,比较适用于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基浅层的处理或是地基压实补强处理工作。

其四,灰土挤密桩法,即采用冲击或是沉管的方式在湿陷性黄土区域进行打孔,之后将灰土或是素土填入孔内进行夯实,形成加固桩,提高黄土地基的整体性能。

这种方法的灵活性较强,可以根据黄土层的具体性质选择最合适的填充材料,形成多种土质的复合地基。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就地取材,成本较低,且可以直接在原位进行地基处理作业。

结语:综上所述,在现代工程建设中,若是遇到湿陷性黄土地基,应进行严谨细致的工程勘察工作,确定其性质、参数、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提高其密度、强度和力学性能,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伟. 甘肃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分区研究[D].兰州大学,2016.
[2]罗影,林瑶.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处理方法探究[J]. 工程技术研究,2018(14):232-233.
[3]柏江源.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问题探讨[J].南方农
机,2020,51(07):248.
[4]杨丽娜.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3):130-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