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培养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
5期
英语教师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
离开了语言,文化无法得以传承和发扬;没有文化,语言只是一种符号。
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培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语言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文化习得和文化培养的过程。
正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紧密,文化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武和平2015)。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文化意识纳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使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凸显。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
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
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教育部2018)。
阅读是高中生习得语言的主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侧重点集中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上,虽然近几年阅读教学受到广泛的重视,
但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关注仍然不足(王蔷、陈则航2016),更谈不上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致使学生无法感知、鉴赏和体验文化及领略英语语言的人文性。
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关注语言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引领他们对比、感受、体验文化和反思多元文化的异同,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从而促进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材文本,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为目标之一,在阅读的不同阶段为学生提供合理有效的阅读要素,促使他们由浅入深地认知文化,逐步形成文化意识,实现阅读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同步发展。
在操作层面上,教师可以通过具有导教和导学特点的“B —T —E ”模式(见图1)
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培养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张伟娇
【摘
要】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 4Body Language Reading 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为
例,探索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
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具有导教和导学特点的“B —T —E ”模式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即在读前阶段,搭建关于单元主题的语言和背景“支架”,拓展文化知识;在读中阶段,设计和开展有效的任务,深化文化内涵;在读后阶段,引领基于文化现象的评价,培养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图1
阅读要素
话题
语言
背景
任务
内涵
对比
反思
评价
阅读阶段
培养文化素养的目标
读前(B )读中(T )读后
(E )文化知识和文化内涵反思、评价文化
English Teachers
Vol.21No.5
二、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例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
《英语》必修四Unit 4Body Language Reading Communication :No proble m?为例,探索如何以阅读文本为载体,以文化内涵为主线,依托阅读课堂,恰当运用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教学策略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本堂课中,教师通过“B —T —E ”模式的教学流程,使阅读活动与文化教学融合,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输入、激活和拓展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对比和体验文化的异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升文化意识。
(一)读前:搭建关于单元主题的语言和背景“支架”,拓展文化知识
(B :Background )Background 是学生读懂文本的“垫脚石”。
安德森(Anderson )和珀森(Person )指出,阅读理解的每一阶段都会涉及读者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
因此,在读前阶段,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提供相关文化背景,通过提问、讨论、音视频直观感受和体验等方法及时地导入、介绍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输入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使其获得更多文化知识。
例如,Unit 4Reading 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的主题是Body language ,在读前热身阶段,教师让学生完成三个活动。
活动1:
Brainstorming on ways of communication 围绕communication 中心话题,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对交流方式进行分类,然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设计说明】基于教学主题communication 的联想与拓展,激活学生关于交流方式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探究关于交流方式的知识,以引出更多关于交流方式的文化知识。
活动2:
Guessing the meaning of body language 展示几组图片,让学生猜图片中肢体语言的含义,激起学生探索肢体语言异同的兴趣,并促使其了解不同国家的肢体语言的异同。
很多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不同国家的肢体语言是不同的;有些肢体语言是不分国籍的,同一肢体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
【设计说明】搭建起关于肢体语言的文化背景“支架”,让学生对关于肢体语言异同的文化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
活动3:
Predicting the text 展示不同国家人们打招呼的图片,并设计问题:“Do you think the way to greet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the same gesture?”让学生预测语篇的主要内容。
同时,教师适时地介绍关于巴西、日本和印度的肢体语言和文化差异(见图2),并用下画线显示文本中关于肢体语言的表达,丰富文化知识。
图2
Greeting customs
In Brazil
Brazilians are very friendly people and are generally informal ,so it is important to say hello and good bye to everyone.Women kiss men and each other on the cheek but man usually just shake hands.Brazilians stand very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touch each other ’s arms ,elbows and back regularly while speaking.In Japan
The Japanese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Brazilians.They can be quite formal ,so don ’t stand too close.Kissing or touching other people in public is not common.When you meet someone ,they may shake your hand,although bowing is the more traditional greeting.In India
Hierarchy is important in India ,so when you meet Indians ,it is important to greet the oldest or the most senior person first.Men may shake hands with men ,and women often also shake hands with women ,but men and women tend not to shake hands.When leaving ,you should say goodbye to everyone individually.
【设计说明】通过图片和设问,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适度增加背景知识介绍,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读中:设计和开展有效的任务,深化文化内涵
(T :Task )Task 是推进课堂教学深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能激发学生探究、判断和反思的意识,使其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文化知识。
有效的设计和具有梯度性的任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结构层次,还可以引导他们主动提取文本信息,深层理解文章内容和文化内涵。
在读中阶段,首先让学生完成三个常规任务和
一个对比任务。
Task 1: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choose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让他们整体感知文化异同。
Task 2: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agraph.Task 3: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say if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理解细节信息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和知道不同国家的人在打招呼时肢体动作不同,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Task 4: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通过填表(见下表)对比6个学生打招呼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内化语言的能力,让其比较和分析肢体语言的异同,感知和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深刻理解文化内涵。
(三)读后:引领基于文化现象的评价,培养跨文化意识
(E :Evaluation )Evaluation 是整堂课的升华。
通过对文化现象进行评价,引领学生进一步发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理解跨文化交流,体会文化异同,提升文化鉴别能力,形成具有全球眼光的文化意识。
在读后阶段,教师设计以下活动:Evaluating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
首先,提出问题:“Let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and present —What else do we need to be aware of when we travel to different countries besides the body language?Then what shall we do?”引导学生分组讨
论,呈现文化的不同方面(见图3),让他们借助文氏图比较法对某一方面的异同点(见116页图4)进行分析和记录,最后让各小组轮流发言。
图3
Comparing the Greeting way of the six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Name Description
Body language
To whom
Toney Garcia Julia Smith Akira Nagata George Cook Ahmed Aziz Darlene Coulon
(下转第116页)
culture food
value
wedding
education
art
religion
time
characters
【设计说明】旨在超越语篇,
拓展主题,升华主题,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同时,让学生对主题进行反思和评价,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现象的理
性认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拓宽国际视野,提高文化敏感性和理解力,从而提升文化意识。
结语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文化意识的过
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意识的发展是一个积累知识、理解内涵、反思文化、内化观念和知行统一的复杂过程。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
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通过阅读课堂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要打造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
力,使其理解、包容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理性、客观地评价文化现象,
提升文化意识。
引用文献
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蔷,陈则航.2016.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武和平.2015.作为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培养及文化教学[J].英语学习,
(12).作者信息:517000,广东河源,广东省河源市
源城区东埔中学
(上接第112页)
填写表格、简答题等。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设计关于人物命运或文本主题意义探究的任务,激活学生的思维,形式可以是讨论、辩论、编写剧本、采访、剧本表演等。
没有思维参与的学习都是表面的,这种表面的学习也正是深化课程改革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梅德明、王蔷2018)。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
任何阅读任务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因此,教师在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中应扮演好指导员的角色,把控好课堂、点拨好学生,利用个人的知识储备与魅力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将语言、文化和思维融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不是割裂成语言是语言、文化是文化、思维是思维(梅德明、王蔷2018),让学生真正品味到经典作品的语言之美、文化之美、立意之美,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引用文献
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梅德明,王蔷.2018.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蔷.2016.促进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三个关键词:“情境”“问题”与“活动”[J].基础教育课程,(3):
45-50.注:本文系山东省日照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经典名著阅读在高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
2019YB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276826,山东日照,山东省日照实
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