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
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州、高州、雷州、琼州;三州,是罗定州、嘉应州、连州】
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
惠州、潮州、廉州、高州、雷州、琼州;三州,是罗定州、嘉应州、连州【收藏者红夫子补注:民国初年,孙中山革命政权在广东南路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设置军
政机构。
网络资料可见。
吴尚时《广东南路地形》论及:“正通称广东南路者,意即指广东西南部,东起阳江,西迄防城与安南接壤处。
东西相距约四百公里,沿海分布,南北宽度约百数
十公里,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亦属焉”。
具体地点,看民国初年
历史,包括高州、雷州、钦州、廉州(合浦)、琼州、崖州、罗定、阳江一带,统称“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
上六府为广肇韶雄惠潮,下四府为高雷廉琼。
广州府、肇庆府关系密切,海内外都会有广肇会馆。
南路方面,原来广东西南沿海大陆这边,高雷钦廉关系密切,历史上也曾经有府一级机构,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下四府”。
阳江、罗定历史上属于肇庆府,与粤西这边的关系实际上不算密切,当然与珠三角的距离也比较远,按地域划分也是属于粤西,而且也属于历史上的南路,只是不如高雷钦廉的南路特点明显。
高雷钦廉这些古代的“府”属下的县域也在南路范围。
其中钦州经历过府、
州、县、市等变化。
琼、崖为海南岛和南海诸岛范围,当时的军政治理划归南路八属,历史地理研究也会划入“广东南路”,但在地域、人文认同方面,不同于大陆,还是“海南”】前言
东汉时代,杨孚著《南州异物志》一卷,《交州异物志》二
卷(原书已佚,清曾钊纂辑刻在《岭南遗书》内),其后历代
都有专述广东史事的著作。
隋朝樊子盖撰《岭南地图》,又
无名氏撰《广东路图经》五十七卷,虽然书已散失,然也可说是广东有方志之始。
正史与方志,在书目编排上都属于四部中的史部,但正史中的《廿四史》,是属于纪传体的通史,“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而方志则有关疆域的沿革,社会的变迁,风俗的转易,人事的递嬗,都一一纪述,实与正史相为表里,正史是大纲,方志则其细目,尤对于史学家有参考和启发的价值。
昔人谓:“国无史无以明治乱,县
无志无以明兴革”。
(陈日新:道光《新安县志》序)地方志作为一种独特史志形式,由于历朝改革修纂,其内容包罗极广,不仅有社会科学,也包括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故有人称之为边缘科学,或称为“小百科全书”。
地方志的编纂,大都是
官督绅办,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有不少是歪曲历史事实和宣扬封建迷信的。
因此,我们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用正确观点加以科学的研究分析,才能使之成为有用的史料。
省通志
黄佐在嘉靖戊午修《广东通志》,序文里说:“吾广十郡,各自为志,今合而通之者,何居?盖备一方文献以牖民彝而迪我圣明之率典也”。
他对明代修省通志的要旨,已概括说出。
在明代任广东的巡抚总督者,每延聘文士,设局从事修志。
一方面以备朝廷的采择,而另一方面是宣扬个人的政绩。
在阮元修《广东通志》记载明代和清代的省志现存的各有三部,但清代修志的原因与明代略有不同,兹列举如下:
①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四十卷。
璟,嘉靖丙戌进士,官佥都御史,巡抚广东。
于嘉靖乙未以临代之时,两月而撰成,《四库全书总目》曾指出“未免涉于潦草”。
其门类亦多未当,如人物之外,别立道学一门,介于学校风俗之间,亦未洽当。
②黄佐《广东通志》七十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丁巳,两广御史谈恺以《戴志》“成于仓猝命曰初稿,意将有待”,因檄聘当代大儒黄佐开局修志。
据影印明抄本《翁源县志》跋文说:“遵奉钦差,两广都
御史谈明文,纂修本省通志敕即本学具查志书自嘉靖初年起至本(年)止。
”修志成书后于《戴志》二十二年,清阮元《广东通志》序文说“《黄志》为泰泉弟子所分撰者,体裁渊雅”。
此书《四库全书总目》不著录(中山图书馆藏有明刻本)。
全书考古较详,而沿革,选举,人物亦皆核实,《阮志》多所采录。
③郭棐、王学曾、袁昌祚同撰《万历广东通志》七十二卷。
万历二十九年广东制府(总督)陈大科等以《黄志》修后四十多年,“吏治之因革,学校之创修,城郭之经营,官署之建置;以及宦辙升迁,贤才选举,与夫州改为县,县升为州,皆时政攸关,不有纂组,后将何考!”因聘郭棐等撰成是书。
凡藩省志十三卷,郡县志四十九卷,艺文志三卷,外志七卷。
其藩省志舆图之后,即列事纪五卷,茫无端绪,《四库全书总目》称:这书“仙释寺观,列之外志,较他志体例为协。
又增罪放贪酷二门,以示讥贬”。
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征服准噶尔,国家统一,文治武功一时称盛。
从而对域内各省的山川城郭,户口土田,官制兵防,与及政令的废兴,典章的沿革,赋税的徵收,官员的升调等等。
非博访周知,布政施令,无从措手。
因于二十二年癸亥檄直省,郡县志送史局,纂一统全书,(按:即《一统志》)康熙三十六年两广总督金光祖和金隽等修《广东通志》三十卷。
后于《万历广东通志》九十六年。
《四库全书总目》和《清史稿艺文志》都未有著录。
那时修志是由总督下檄两粤诸司,俾如制从事。
他令诸州邑守开局纂修,书成,上之知府,知府汇裁而润色之,挈领整纲,芟芜补阙,汇送于布政司(藩台),由布政司大会通都荐绅耆硕校雠编摩,然后定稿。
据说:费时数载,三易其稿。
雍正八年郝玉麟等监修的《广东通志》云:“视旧本渐具条理”,但不过粗具崖略,有待于补充。
⑤雍正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谕:“志书与史传相表裹,其登
载一代名宦人物,较之山川风土,尤为紧要。
……著各省督抚将本省通志,重加修辑。
务期考据详明,采摭精当,既无阙略又无冒滥,以成完善之书……。
”(见戴肇辰主修的《广州府志》训典二)。
巡抚广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郝玉麟因监修《广东通志》六十四
卷。
《四库全书总目》和《清史稿、艺文志》都有著录。
《总目》称这书“采掇补苴较为赅备。
”开局于雍正八年六月,竣事于九年辛亥五月,告成视他省为独先。
但费时仅一年,《总目》说:“中间或沿袭旧闻,失之冗蔓,或体例不一,彼此抵牾。
皆未能悉加订正。
然全书三十五门内,新增者四,辑旧者三十有一,大都首尾详明,可资检阅。
至“外藩”一门,为他志所罕见。
然粤中市舶骈集,……裒而录之……亦《通典》述边防而兼及海外诸国之例也”。
⑥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一日上谕:“《一统志》自纂修竣事以来,迄今又二十余载,不独郡邑增汰沿革,随时理宜一汇订,且其中记载体例,徵引详略,亦多未协。
……亟应移取各省通志,重加纂辑以成全书”。
嘉庆二十三年北京国史馆为了纂修《一统志》,行文各省,应入《大清一统志》的事宜,如有遗漏,造册补送。
时两广总督阮元认为“外省通志系《大清一统志》所取材,通志详核则事宜不劳而得。
”他校阅雍正九年《郝志》阅时已历九十年,其间沿革增益甚多,因乘此查取事宜之时,将通志详加厘正。
以事宜为通志张本,即以通志为事宜总汇。
既上供史馆之采择,复下备本省之掌故,实为一举两得。
设局编纂,由陈昌齐、刘彬华、谢兰生等任总纂。
《阮志》大略以谢启昆纂修的《广西通志》体例为本,而有所增损。
凡总纂、分纂、采访、校录,都选富于学而肯勤于事者。
书成于道光二年壬午,凡三百三十四卷,刊木板行世。
计有典一(训典);表四(郡县沿革,职官,选举,封建);略十(舆地、山川、关隘、海防、建置、经政、前事、艺文、金石、古迹);列传八,(人物,列女、耆寿、方技、宦者、流寓、释老、岭蛮);杂录一、共二十六门,《清史稿·艺文志》已著录。
阮元修《通志》是为封建王朝服务;虽然有些观点,不适合于今日,然在广东省旧有通志中,是比较记录详明,体例较当的一部。
在清康熙二十四年吴兴祚等撰《广东舆图》十二卷,是根据上谕,令“直省以所统封内城郭山川,平直险阻道里回互,幅员大小,绘图以进”的。
《阮志》说尚存在。
清光绪时,李瀚章等修《广东舆地图
说》十四卷附图七册,曾由广东参谋处印行。
现亦有存在。
从道光二年(一八二○年)至今已一百六十多年,这漫长的时间里,广东通志成了空白点。
辛亥革命后,袁氏窃国拟纲罗晚清遗老署表劝进,因在广州省城设局,厚给薪俸,以修志为名,劝进为实,但各遗老皆不为所用,加以拒绝,袁氏旋即
死亡,修志并未实现。
及朱庆澜任省长,曾修有《广东通志》一部分稿本,未有成书。
其后邹鲁长中山大学,设广东通志馆,自为馆长,温廷敬任馆主任兼纂修,曾印行《广东通志列传》四册,由周高固至五代孟宾于止,全书并未完成。
府志州志
府和直隶州、直隶厅,都是旧时行政区划之名。
明洪武初,改诸路为府,置广东行省各府。
九年,改置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统十府、二州。
清朝因明之旧,雍正七年升连州为直隶州,十一年又升程乡县为嘉应直隶州,所谓直隶州、直隶厅,与一般的州和厅不同。
是不属于府而直属于布政司。
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州、高州、雷州、琼州;三州,是罗定州、嘉应州、连州。
但因政治需要,行政区划常多改变。
在《清史稿·艺文志》记载,广东九府外,直隶州有连州,南雄州、嘉应州,钦州、阳江、崖州,各有其府志和州志,而连山则为直隶厅,亦修有厅志。
各府志、州志的纂修,明代崇祯以前,或由知府主修,或由私人撰述。
在清以后,情况有所不同。
综合言之,约有三点: ①清康熙帝平定三藩,国家统一,谕令全国各省将郡县志送史局。
又雍正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上谕:“著各省督抚将本省通
志重加修辑”。
那时广东巡抚郝玉麟即檄令诸州郡守设局修志。
由府分别综合辖下各县的方志,汇而上之布政司。
因此广东的府志、州志多完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
②由康熙至同治、光绪初,已将二百多年,地方因革损益与及人物所宜增者,几久而就湮,加以两次鸦片战争,红巾军起义等等,地方变革很多。
时值同治所谓中兴,国家暂告安宁,知府和知州因延聘
通儒,开局修志,以补前事的遗漏,但一切局限于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观点有待于商榷。
③抗日战争后,广东地方遇到破坏蹂躏,方志文物诸多丧失。
但广东地区,与各省有所不同,海外华侨众多,热爱祖国,外汇源源而来。
潮汕地区迅速恢复,促使方志改编。
因而有《潮州志》的重修。
现将我省尚存的府志和州志,简略分说如下:
①广州——明丘浚说:“广郡地志,唐以前仅附于史;宋以后始有成书,然皆略而未详。
”宋王中行撰《广州图经》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广州新图经》,和《南海郡略》,与及明代广州府志见于《阮通志·艺文志》所记载,吴中、高橙修的《广州府志》,黄佐修的《广州府志》七十卷,至今都已散失。
现存的(甲)是清乾隆戊寅广州知府张嗣衍修,沈廷芳辑的《广州府志》六十卷,编次自星野、物产、田赋、户口、城池、关隘,以迄古今循吏,乡贤懿行,民间风俗等等,一一分门类叙,纲举目张。
《清史稿·艺文志》已有著录。
(乙)同治九年广州知府戴肇辰主修的《广州府志》一百六十三卷。
由于乾隆二十三年至同治九年,历时一百二十余年,水陆之变更,
城邑之沿革,堤防之兴废,物产之盛衰与及赋役之轻重,政治之得失,变革已多。
加上道光间的鸦片战争咸丰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红巾军起义等等,府属官绅士民妇女,殉节殉难之家,尤须载入方志,使文献足徵,不致湮没无闻,戴于是延聘史澄李光廷为总纂,在省城学宫开局,纂成《广州府志》一百六十三卷。
大致除增补《张志》的遗漏外,略仿《阮通志》的体例,加强采访,使人和事得到核实。
《清史稿·艺文志》亦有著录,当时人推许为比较详明的广州地方史志。
②韶州——位于粤北。
唐之张九龄,宋之余靖,代有闻人。
韶州志权舆于宋王韶之《始兴记》,及唐开凿大庾岭道,韶州更为南北交通的枢纽。
古有《韶州旧图经》,《韶州图经》,宋代赵伯谦又著《新图经》,元代有方朝贵修《韶州旧志》,明代有方玭修《韶州旧志》十二卷,符锡修《韶州新志》,以及清代康熙六年,马元修有《韶州府志》十六卷,都已散失,无可稽考。
在康熙二十六年,唐宗尧修的《韶州府志》十六卷,唐的自序说:“兹奉院行,纂修省志,先
檄郡县,互相参补。
于是韶属六邑奉令唯谨,各具成书以报。
有遗必录,无徵不彰,纪纲政教,文物山川,兵农钱谷,草木昆虫条分缕晰,灿若列眉。
郡综其成,复加雠校。
”《清史稿·艺文志》已著录。
但书成后,至同治间,几将二百年,版本漫患残缺,不可终读,加以咸丰间,韶郡残破,百废待兴,不有府志,无以传示将来,于是同治八年韶州知府额哲克延聘通儒单兴
诗总纂,成《韶州府志》四十卷。
篇帙较旧为多,但修志宗旨,仍是“一则备輶轩之采一则集文献之盛”,不脱旧日修志的框框。
体例略仿同治《广州府志》而增减之。
最近韶城有重印本,《清史稿·艺文志》并有著录。
③惠州——旧称循州,为岭南大郡。
宋代苏轼谪宦惠州,修浚西湖,提倡文教,人才辈出,至今惠人歌颂。
明代邑人叶春及,修辑《肇庆府志》、《顺德县志》、《永安县志》,对历史更有所贡献。
《阮通志》载有《惠州旧图经》,《惠阳图经》、《惠阳新图经》都不著撰人名氏。
宋代不知撰人名氏的《循州志》。
黄以宁撰《惠阳志》十卷,元代姜文龙修《惠州府志》,明代由永乐至崇祯,共修了惠州府志七次。
以上诸书,多已散佚,惟明嘉靖四十五年姚良弼杨载呜修《惠州府志》,十六卷,《阮通志》称为“未见”,但一九六一年由中华书局将明刻善本重行影印,使史学家得看到明代所修惠志的一些面目。
由崇祯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六年,相距已四十五年,朝代已易,一切改观,人民风俗亦异,于是知府吕应奎修,黄挺华辑《惠州府志》二十卷,《清史稿·艺文志》已著录。
此志成后,至同治间,将已一百六十年,并且惠州经过红巾军起义,变革更多。
光绪五年,知府刘溎年于是又开局纂修,《惠州府志》四十五卷,大抵从《吕志》基础上有所增补,体例略仿史澄总纂的同治《广州府志》,叙述当时近事,比较详明,《清史稿·艺文志》亦已著录。
明杨载呜修的《惠志略》今亦有复制本。
④潮州——潮州背山面海,壤接八闽。
自唐代韩愈任刺史教养兼施,士民风气为之丕变。
但自唐至宋,才有赵师岌撰《潮州图经》一卷,及不著撰人名氏《潮州新图经》。
明弘治、嘉靖间,车份、郭春
震掌潮,先后修志。
明亡后,荡然无存。
清顺治间,知府吴颖,康熙间知府林杭学,雍正间知府胡恂,都曾主修潮志,但繁简未协,参订未详,《阮通志·艺文志》说:都已散失。
乾隆二十七年知府周硕勋从廉州调任,他在廉州时,曾修《廉州府志》,因本已往的精神,搜求一邦之文献,重修《潮州府志》,书凡四十二卷,潮之山川风土,人材物产,以及刑名钱谷之事,皆汇集成书。
卷首并将明以后幸存的旧志序文,辑录成卷。
全书计三十六门,较清代吴颖、林杭学、胡恂所修旧志为详。
《阮通志》及《清史稿·艺文志》已著录。
清光绪十九年,潮郡保安总局曾再重刊。
同治间,知府宋源瀚修《潮州府志》九十六卷,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已著录。
解放前饶宗颐修《潮州志》,已成书的是沿革志,疆城,兵防,职官志、大事志、交通志、地质气候水文志、物产志、实业志(四册),艺文志,户口志,丛谈,教育志等十六册。
⑤肇庆——古称端州。
明代总督驻此,因而广东最早最大的官立书院——端溪书院,设于此地。
在七星岩的唐代李阳冰石刻,是肇庆最珍贵的文物,端砚是肇庆最有名的文房珍宝。
诗人彭泰来,康门弟子孔教大学校长陈焕章皆肇庆近代有名人物。
西洋人利玛窦来华,曾留居于肇庆数年而后北上。
据明黄佐说:“肇庆府志自宋时有李宗谔,张宋卿二家。
厥后丁伯桂守郡,重加删润,务为简略,而文献散逸,不复可完。
国朝(明)正统成化中凡两修辑,竟未锓梓,盖犹病其略也。
”据《阮通志·艺文志》载宋毛宪辑《信安志》十六卷,《肇庆府图经》两部和由明至清康熙间《肇庆府志》共计有六部,都已散佚未见。
现存者只有乾隆二十五年吴绳年修、何梦瑶辑的《肇庆府志》二十四卷,但《清史稿·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一卷。
同治间,史澄等纂修的《广州府志·艺文志》载:道光肇庆知府屠英修黄培芳辑《肇庆府志》二十二卷。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亦有著录。
⑥高州——古代高凉地,至明才改称高州府。
隋谯国夫人冼氏生于高凉,知兵法,善战守。
其孙冯盎归附于唐,授高州总管,封越国公。
宋人撰《高州旧图经》,刘棠撰《高凉志》七卷,和明宣德五年,知府富敬修《高州旧志》十七卷,康熙至雍正七年,并修过府志三部,
但都已散佚。
据《阮通志·艺文志》载:清乾隆二十四年王概、于殿棪修《高州府志》十六卷,道光时尚存在。
《清史稿·艺文志》、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艺文志》载道光时知府黄安涛撰《高州府志》十六卷。
光绪间,知府王之春等修《高州府志》五十四卷。
⑦廉州——廉郡僻在粤东之极南,于九府四州中,最为硗瘠。
唐宋以来,都为流贬犯官之所,苏轼、陈瓘均曾移住于此。
鲜学士文人之游息,无富商大贾之转输,故士多椎鲁,民安朴陋。
在明季又叠罹兵燹,以致宋不著撰人名氏的《图经》和明代嘉靖三十四年至清康熙六十一年所修《府志》共四部,都已散佚未见。
清乾隆间周硕勋任廉州知府。
据他说:“诸凡闻见,咸录座右,日久盈牒,汇集成编。
”乾隆二十年《廉州府志》二十卷,《阮通志·艺文志》及《清史稿·艺文志》已著录。
自星野至艺文,类分义别,增补缺失,颇为详备。
但由乾隆二十年至道光十二年,经过七十余年,志书漶漫残缺,板朽蚀者过半。
知府张堉春以七十年之事纪载缺如,因开局重修。
延聘陈治昌,黄培芳主其事,成《重修廉州府志》二十六卷。
《清史稿·艺文志》未有著录。
大体上根据《周志》而增补缺漏,详于舆地建置。
但在凡例说:“边郡素乏藏书,故《周志》虽较从前旧志加详,亦当有沿讹失真之处,今为订正。
只惧学识浅陋,文献无徵,挂漏正复不少。
”因此纪事比较翔实。
⑧雷州——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地滨炎海”。
州居海上之极南,多平田沃壤,三面并海,有海道可通闽浙。
与海南岛隔海相对,船舶交通便利。
唐贞观八年始称雷州,明洪武元年始称雷州府,隶广东布政使司。
宋寇准、苏辙、秦观及明汤显祖都曾流寓于此,宋有雷州旧《图经》及《雷州图经》,由宋至明,据《阮通志·艺文志》载:共修有《府志》四部,
但都已散佚未见。
现尚存的,有清康熙十一年知府吴盛藻修,洪泮洙辑的《雷州府志》十卷,及嘉庆十六年雷学海修的《雷州府志》十卷。
《清史稿·艺文志》只著录《雷志》。
⑨琼州——汉贾捐之说:“海中洲居,广袤千里。
”郦道元《水经注》说:周回二千里,径度八百里”。
宋代《琼管志》说:“四州(琼州、
儋州、万州、崖州)各占岛之一隅,外环大海,中盘黎峒”。
元初称琼州,明洪武元年改琼州府,次年降为州,三年仍升为府。
清代因之,隶广东省布政使司。
琼州在明以前,是流放犯官之所。
如唐之李德裕,宋之苏轼、赵鼎、胡铨等都曾流寓。
丘浚为正君德平天下,进《大学衍义补》,海瑞嫉恶如仇,犯颜进谏,都是琼州有名的人物。
宋人撰的《琼州图经》、和赵汝履撰的《琼管图经》,宋人撰的《琼管志》,都已散佚,由明正德至康熙四十五年曾修《琼州府志》四部,《阮通志·艺文志》都称已佚或未见。
但正德十六年唐胄辑的《正德琼台志》四十四卷,一九六四年上海古籍书店将宁波天一阁藏明刻本影印。
至清乾隆三十九年知府萧应植修、陈景埙辑的《琼州府志》十卷及道光年间知府明谊修,邑人张岳崧撰的《琼州府志》四十四卷,书尚存在。
《清史稿·艺文志》只著录《道光志》。
《正德琼台志》自郡县建置,沿革至于山川形胜,军卫城池,学校人物,户口贡赋事等,与凡事有关涉风化利益军纪者,一一修举,期于事无遗漏,人无遗憾。
但《道光志》修后,
至今亦已百余年,我闻见浅陋,尚未闻有新志问世。
⑩罗定州——汉属苍梧郡,梁改置泷州。
明万历四年复称罗定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
唐时为流放犯官之所。
张柬之桓彦范都曾放逐于此。
明知州赵士际《修城记》说:“五岭西南一重镇,外阻溪峒,当东西两山之间。
”清雍正九年知州王植修《罗定州志》六卷。
《阮通志·艺文志》已著录。
(11)连州——隋平陈,始置连州。
明洪武十四年复置连州,属韶州府。
清雍正五年,改为直隶州,隶广东布政使司。
唐时,韩愈、刘禹锡都曾迁官于此。
韩愈《送区册序》说:“陆有邱陵之险,水有江流悍激,横波之石,廉利侔于剑戟”。
但风俗醇厚,人物富庶。
宋周端朝撰《桂阳志》五卷,郑绅撰《桂阳图志》六卷,及宋人撰连州《图经》,明弘治至清顺治所修州志三部,据《阮通志·艺文志》说:都或佚或未见。
现存的《连州志》十二卷,清乾隆三十六年杨楚枝修。
在同治后,将旧志增辑补板,由单兴诗辑成《连州直隶州志》十二卷,《清史稿·艺文志》已著录。
(12)南雄——明洪武元年更元朝南雄路为府,隶广东布政使司。
清初尚沿明制,至嘉庆十二年才改府为州。
因此清代在乾隆前所修的志书都称南雄府志,其后才称南雄州志。
南雄枕楚江南国之化,炎海上游,雄关耸峙,水陆要冲,山川秀美。
自宋人撰《南雄州图经》后,宋嘉定庚辰孙崈撰《南雄州志》,其后历代增修几十二次。
据《阮通志·艺文志》说:都
已散佚未见。
惟清乾隆十八年知府梁宏勋修的《南雄府志》十九卷,近曾复刊。
嘉庆二十二年罗含章补《南雄州艺文志》一卷。
《阮通志·艺文志》说是新刊者。
嘉庆二十三年,两广总督阮元奏修省志,先命各府州县预辑草志,知州余保纯遵颁发章程,定其义类,得其指归,聘邑人黄其勤纂成《南雄州志》十三卷、旧志应存者存,新事应入者续。
但道光四年知州戴锡纶以《阮通志》覆加校核,因知旧志并有脱漏,而补缀增修不容稍缓,于是将黄其勤修的《南雄州志》补旧增新,整为三十四卷。
戴《自序》云:“其间体裁未及画一,冗蔓尚俟芟除”云云。
《清史稿·艺文志》已著录,但只说是黄其勤修,而未标出戴锡纶续修。
(13)嘉应州——唐属潮州,明洪武二年废州为县,称程乡县。
属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升为直隶州,隶广东布政使司。
《图经》说:“北连章、贡,东控闽、汀”。
万山北横,四水东流,天然胜丽。
但地狭土瘠,民俗尚气轻生。
明正德十年祝允明任兴宁县知县,对州事多所贡献。
在未改嘉应州前,称程乡县。
明嘉靖二十年陈应奎撰《程乡县志》七卷。
清顺治十一年葛三阳修《程乡志》,康熙十七年王吉人修《程乡县志》都已散佚。
但康熙十二年王仕云修《程乡县志》六卷,康熙二十六年刘广聪修《程乡县志》六卷,及清乾隆十五年,王之正修、刘晟辑《嘉应州志》十二卷,《阮通志·艺文志》及《清史稿·艺文志》均已著录,光绪二十四年知州吴宗焯等修
邑人温仲和辑《光绪嘉应州志》三十二卷,比较详洽。
以上九府四直隶州的地方史志,合计有一一六部,现存者三十四部,散佚者八十二部,散佚多于现存。
在清代最早是《连州志》修于顺治十五年戊戌(一六五八年),这是与那时对少数民族的镇压分不开。
据《连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