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十一单元 资源的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11.1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第十一单元资源的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11.1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备课资料) 大
纲人教版选修2
●备课资料
“四大工程”将改写中国经济区域版图
新华网3月11日消息:“十五”计划纲要草案提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这四大工程将在今后五年内陆续上马。

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对此感到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他们说,正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一样,这四个纵横华夏大地的巨大工程项目将写下共和国新世纪重点建设的开篇之章。

四大工程再次表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豪迈气魄: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源大调度将改写20世纪中国经济区域的版图,延伸至海拔3700米的拉萨的铁轨将激活中国物流将激活中国物流的神经末端,水、气、电、路,人流、物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将全国更加紧密地联接起来。

1.南水北调,水资源战略性结构调整
多年干渴的北方大地,急需南方充沛水源的接济:与其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如借其水源济华北。

新中国成立以后,南水北调由此开始酝酿。

50年来,中国虽然兴建了引滦济津、引黄济青、引大入秦等许多跨流域或长距离的调水工程,但始终没能根本解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问题。

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北方地区遭遇了5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灾。

如何在全国重新调配水资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南水北调工程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经过专家长期、科学的论证,南水北调工程分西线、东线、中线三条调水方案。

西线方案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以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东线方案是从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江面抽引长江水,沿着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在山东东平附近穿过黄河进入河北、天津;中线方案由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过河南、河北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

如此宏伟的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罕见的。

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一次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这项工程完工后,它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相连相通,统一互用,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格局。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在北方再造一条黄河,将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被动局面。

随着水资源布局的重新确定,不但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北方20多座大中城市将摆脱缺水的束缚,而且沿线地区,特别是西部沿线地区将崛起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2.能源东送,走活全国经济一盘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改革开放推动着中国经济列车以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发展速度持续前行了20多年。

在新世纪,高速行驶的中国列车急需添油加气。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能源不足制约着当地经济增长的速度。

客观上,我国能源分布又是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广大的西部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石油、水电等各种重要资源,大量的水电白白流走;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部又急需各种资源和能源的输入与补充。

东南部地区在能源要求在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办起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火电厂,用上了高价电。

这种能源布局的现状,造成外向型经济主导的东南部地区的
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而西部守着富有的能源过着穷日子。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两大工程的兴建,将使我国的能源配置趋于合理,全国经济的效益将在总体上大大提高。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十五”期间,西电东送将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5年后将向京津唐地区送电270万千瓦;中线由四川等省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5年后将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

总投资1463亿元人民币的西气东输工程,将建设4200公里的管道,把位于西部新疆等地丰富的天然气输往能源紧缺的上海等东部地区。

从目前勘探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蕴藏着2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每年向长江三角洲和沿线地区输气12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是有把握的。

仅一期工程投资就上千亿元。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目前正在新疆与上海之间加紧筹建。

一条直径为1118毫米的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将从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起步,直通南京、上海,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大动脉。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两大工程的实施,将带动我国设备制造业、电力施工业、建材业的发展,中东部老百姓能源消费将步入清洁高效的天然气时代。

从经济架构的深层次上看,它们将构成新世纪我国的两条能源运送的大动脉,把东中西部的经济运行联系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能源工业到处布点的旧格局。

两大工程建成后,西部将成为中国强大的能源基地,而东部将成为快速运行的生产基地。

东西互连互促,实现共同快速的发展,全国一盘棋将下得更活。

3.青藏铁路,世界铁路网上最大的“十”字
对刚进入21世纪的西藏人民来说,最大的喜讯莫过于青藏铁路的兴建了。

继青藏公路后,青藏铁路为百万农民的后代又增加了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金桥”,全国人民和海外游客前往“世界屋脊”旅游将更容易、更方便了。

50多年来,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京广线以西几乎没有铁路的历史。

当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照在布达拉宫金顶的时候,西藏还是我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

在今后6年里,中国人民将填补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这一最后空白。

摊开中国铁路运营图,如果把“九五”期间建成的京九铁路看做是纵贯南北的雄健的一“竖”,那么,“十五”期间,在陇海线的西端连上一笔长1118公里的青藏铁路,直达“太阳城”拉萨,那就是更加大气磅礴的一“横”。

这贯通中国全境的一横一竖将组成世界铁路网上最大的“十”字。

就像南水北调工程一样,青藏铁路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和几代铁路建设者50多年的梦想。

交通运输设施的落后,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内地与西藏的交往存在障碍。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打通内地与西藏的铁路通道,已是势在必行。

根据规划,青藏铁路从青海格尔木起始,途经青海省的望昆,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经安多、那曲、当雄,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

铁路建成后,在货运方面,将为西藏交通增加经济、快速、运能大、全天候的运输通道;在客运方面,将适应旅游业快速增长的需要,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安全、舒适、价廉的运输方式,大大促进这一地区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青藏铁路的建设,将使我国已经形成的纵横交错、干支结合的铁路运输网络更加完整。

东、中、西部,南方、北方,互为沟通,联结更加紧密。

源源不断的物流、人流将通过铁路大动脉,到达祖国的四面八方。

合上“十五”计划的宏伟蓝图,畅想2005年后的中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这四大工程的建成将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用不了几年,武汉将用上四川的电,上海将烧上新疆的天然气,东部的老百姓乘火车可直达“日光城”,华北人民将喝上甘甜的长江水……
路通、水畅、气充、电足,“四大工程”将成为开发西部、平衡资源、拉动内需、拓展市场的强大驱动机:西、中、东部的经济发展成为一体化,后发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发达地区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新世纪里,中国经济列车将一路高歌,一往无前。

西电东送“工程
“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西电东送”将形成三大通道:一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南部通道;二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通道;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形成北部通道。

“西电东送”工程是“十五”计划重点实施项目,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是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的双赢举措。

“西电东送”工程将西北、华北、华中、川渝电网联网,可实现水火互济、丰枯互补和跨域补偿调节,并使三个大区电网的电力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

“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1.“西电东送”工程体现了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在西部地区水电资源丰富和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将为加快、带动中国设备制造业、电力施工业、建材业的发展提供绝好的时机。

实施“西电东送”是我国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措施。

2..西部大开发最令人关注的是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电力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扮演两个重要的角色。

一个角色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西部大开发的用电需求,这是历史的责任;另一个角色,电力不仅要满足西部大开发的用电需求,而且要让西部的资源优势变成电力优势,成为西部的支柱产业。

3.我国能源分布不均。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78亿千瓦,年发电量1.92亿千瓦时。

但水能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西南地区河流。

由于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

到1999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为7300万千瓦,仅占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的19%。

我国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但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

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仅北京、广东、上海等东部七省市的电力消费就占到全国的40%以上,但能源资源非常短缺,只能从外地运煤建火电厂,一是造成大气污染严重,二是交通运输压力很大。

4.开发西部的电力资源应该以水电为主,水火并举。

这是因为,水电与火电相比有很多优点:它运营成本很低,一次性投资建成之后,其发电成本比火电和核电要低得多;水能资源可再生,可永续利用;无污染。

燃煤发电,无论是在煤炭产地建坑口电站,还是在东部消费区建火电厂,燃煤造成的废气污染和炉渣占地、再利用等问题都不好解决,所以说水电的开发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非常大。

水电的缺点:一是一次性投入特别大,尤其是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以三峡大坝的建设为例,迟迟不能开工,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国家的财力不允许一下子拿出足够的资金。

二是峰谷差值比较大。

汛期水电站可以满负荷运转,发电量最大,而到了枯水期发电量就很小。

所以只有水电形成的电网供电是不稳定的,这就需要火电来调节。

水电开发只是流域开发的一个核心内容,但并不是惟一内容,它应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旅游等,搞综合开发,注重水资源开发的多重效益,这样才能收到开发水电、发展经济、保护生态三大效应。

5.“西电东送”将会是东、西双赢的结果。

东部以深圳、香港、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大连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为主框架的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产业、人口、城镇高密度集聚区,因此也是电力负荷最高的地区。

而东部特别是华东和华南,本身并没有丰富的水、煤资源,那么它的电力缺口就只有靠建立核电站来补充。

如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建设的。

但核电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核电技术要求非常高,安全要求特别高,核废料的处理难度大。

东部地区的环保要求特别高,火电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西电东送”既补足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电力缺口,又改善了环境质量,节约了土地、淡水等稀缺资源,而且能从根本上加快东部地区后工业化进程。

对西部而言,通过开发水电、火电,实行“西电东送”,以资源开发为先导,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是一项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法。

它既可以在当地增加就业、积累资金、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又可以在向东部输电的同时,利用剩余电力,结合当地资源,如广西、贵州、云南交界处红水河流域丰富的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资源,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发展有色冶金和相关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链,通过横向和纵向经济联系,带动地区经济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和工业化的步伐,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

我国确定“十五”期间能源发展战略重点
“十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可概括为六句话,三十六个字: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继续扩大开放,加快西部开发。

保证能源安全:首先,我国仍将继续坚持能源供应基本立足国内的方针,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其次,我国将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制度,形成比较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

第三,鉴于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并注意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煤炭洁净燃烧、煤炭液化等技术的开发利用,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优化能源结构:随着供需矛盾的缓和,我国能源发展将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洁净能源的比重。

提高能源效率:在坚持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努力提高能源生产、消费效率,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能源的生产、消费都要注意环境质量的要求,积极开发与应用先进能源技术,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领域,特别是电力工业对外进展很快。

从1979年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电力工业利用外资的大中型项目共有近百项,累计利用外资占同期电力建设总投资的比重超过10%。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领域将继续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环境会更加完善。

加快西部开发:西部地区有丰富的煤炭、水力、石油、天然气,还有较好的风能和太阳资源,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开发前景。

国家正在实施”十五”西部能源开发的专项规划。

从近期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西部能源开发工作的重点。

对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问题的建议
预计未来10年我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为5%左右,增速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国内石油资源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需要,供需矛盾越来越大,形势十分严峻。

一、充分认识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1.国内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稳产难度增大
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135亿吨,占世界可采资源量的3%,截止2000年底,全国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1亿吨,累计采出36.1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24.9亿吨,占世界剩余可采储量的1.77%。

我国天然气可采资源量9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可采资源量的2%,截止2000
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可采储量1.9万亿立方米,累计采出0.3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1.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剩余可采储量的1%。

我国油气资源质量相对贫差。

2.国内油气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进口油气将逐年增加
我国石油消费增长较快,预测2005年、2010年、2015年我国需进口的原油分别为1亿吨、1.3亿吨和1.6亿吨。

天然气缺口也将分别达到60亿立方米、250亿立方米和390亿立方米。

3.国际油气资源方兴未艾,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石油、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不断增长。

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约分别为1400亿吨和146万亿立方米。

二、积极实施“立足国内,加快国外,稳定发展石油,大力开发天然气”的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1.资源接替战略:立足国内,在做好油气资源战略的基础上,采取“东部挖潜、加强西部、加快海上”的方针,加强勘探开发,解决好资源和产区的战略接替,确保我国石油产量稳中有升。

2.全球资源战略:我们应当抓住当今世界油气资源再分配的有利时机,全力以赴,由国家协调,全方位配合,多方面支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前述的周边国家、中东、非洲和南美等勘探程度低的国家合作;从多方面进口,建立多元和多渠道的油气供应体系,促进实现油气的全球资源战略。

3.合理利用和保护战略:我国石油需求的不断上升,要求我们必须既重视开源,又重视节流;既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的油气资源,又要千方百计节省石油消费和开发替代能源,控制国内对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

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探明储量的采收率和提高对低渗、重、稠油的资源利用水平。

要进一步强化节约石油的社会舆论、工作机制和科技手段。

4.石油储备战略: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现有的企业储存能力仅适应生产周转,不具备战略储备功能。

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势在必行。

要建立国家为主、企业为辅,石油储备和石油资源储备两种方式兼顾的石油储备体系。

2005年配套建成1000万立方米原油储备设施,储备规模达到30天的原油进口量;2010年达到3000万立方米规模,约合届时60天的进口量。

5.能源结构调整战略今后的5至1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也会有相当的增长。

2000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是23.4%,如能稳定发展石油,努力保持国内现有产量,在消费总量增加的情况下,石油的消费比例不至于大幅度下降。

预计2005年降至22%,2010年降至21%。

天然气资源开发潜力很大,应较大幅度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8%,提高到2005年的5%和2010年的8%。

三、采取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确保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确立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监管主体。

2.依法规范油气工业的发展。

3.切实加强油气资源的勘探工作。

4.鼓励支持石油企业大力挖潜。

5.积极为“走出去”创造便利条件。

天然气资源概况
科学家们认为天然气的形成多数与生物有关,例如礁型的天然气资源。

在地质历史中,海洋里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分泌钙质骨骼的能力,在水深、温度、光照和海水含盐度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生物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便形成了坚固的抗浪结构,这就是生物礁。

研究得知,钙藻类、海绵、水螅、苔藓虫、层孔虫、珊瑚等等都曾是地质历史
中的造礁生物,现代海洋中的礁就是由珊瑚和藻类共同形成的。

许多地史中形成的礁体厚度巨大,它们死亡后,被沉积物覆盖并埋藏在地层深部,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物质基础。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史时期生物礁的研究发现,在礁体的生物骨骼遗骸中具有成千上万的孔洞和空隙,含有较理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它们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储集提供了便利条件。

天然气是一种埋藏于地下的可燃性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中85%~95%为甲烷(CH4),比重轻于空气,极易挥发,并在空气中扩散迅速。

天然气与空气混合浓度在5~15%时遇明火或大于天然气燃点530℃时即燃烧,属可燃可爆性气体。

在-162℃常压下可液化,称液化天然气(LNG),液化后体积缩小到1/600。

天然气属于清洁燃料,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造成温室效应较低,如果将天然气的效应系数为1,则石油为1.85,煤为2.08。

地球上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40万亿立方米,年开采2万多亿立方米,可采68年。

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和利用还又许多工作可做。

专家们证实,占天然气主要成分的甲烷不仅可以有机生成,也可以无机合成。

早在地球形成之初,甲烷就已经存在于地壳之中,天文学家也发现一些星球可能是被甲烷大气层包围着,这一理论大大拓展了天然气资源的勘探领域。

此外,海洋学家发现在大洋深处的海底由于海水的压力作用,可能存在着大量的液态甲烷,其数量之大将可支撑人类数十年的文明。

天然气资源的主要用途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行业,主要有三种用途;1.发电、2.生活燃料(采暖和做饭)、3.工业燃料;二、是化工行业原料,以生产化肥也合成纤维类为主。

中国的陆上天然气资源以陆象沉积构造居多,储量分散,单井产量低,自然稳产期短,造成开采成本和井口价偏高。

无论是国产天然气,还是进口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的管道天然气或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价格均高于国外建于井口化工厂。

因此,在中国以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在加入关贸总协定后将缺乏竞争力。

天然气在中国未来的主要用途将会以清洁能源为主。

天然气将成为我国第一大能源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生物、煤炭、石油三代能源之后,21世纪,在整体能源需求增长中,天然气将成为第四代能源。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及少量的CO2、H2S、He、A1等气体元素。

具有稳定的高热值。

每立方米可产生7000大卡~9000大卡的热量按热值当量计算,1000立方米天然气的热值约为1吨石油,在工业用途方面可代替2.2吨~3.2吨煤,在民用方面可代替3.5吨~5.3吨煤。

天然气热值高,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少,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

它不仅可供民用,而且在工业、发电、化工(生产铵、硝酸铵、甲醇等)、汽车燃料等各方面,具有厂泛的用途。

如用天然气作汽车燃料,比燃油汽车排放的尾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少90%,可降低噪声40%,没有苯、铅等致癌物质。

天然气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据有关专家预测,约有33万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资源储量4万亿立方米,开发潜力看好。

在陆地拥有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大气源区;在近海拥有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气源区,南海南部是一个有待开发的丰富油气资源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利用天然气,但由于历史原因未能规模开发。

随着杜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天然气优质能源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政府决定把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建立起我国天然气资源地、管网和成熟的市场三位—体的工业体系,西气东运、海气近运,这对我国经济发达、能源需求大的华北、长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计划在2005年天然气产销量达到300亿立方米(目前仅220亿立方米),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