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含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缥.缈(piāo) 滑稽.(jī) 御聘.(pìn) 疲倦不堪.(kān)
B.中.伤(zhònɡ) 澄澈.(chè) 庇.护(bì) 杞.人忧天(qǐ)
C.较.量(jiāo) 女娲.(ɡuō) 蓬勃.(bó) 随声附和.(hé)
D.头衔.(xián) 凯.歌(kǎi) 呈.报(chénɡ) 骇.人听闻(hài)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A.宛转嘹亮憔悴决然不同
B.睫毛倜傥淅沥不求胜解
C.草垛云霄侍弄咄咄逼人
D.确凿寻觅逃窜翻来复去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曲《黄河》后,大家都叹为观止
....。

B.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是当之无愧
....的。

C.市民秩.序井然
...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D.雷锋是家喻户晓
....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首架大型民用飞机C919第一次首飞成功,国人欢呼雀跃。

B.能否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关键在于相关部门主动关心未成年人。

C.《朗读者》栏目精心挑选经典美文,旨在达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

D.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心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5、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排比,比喻)
B.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拟人)
C.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拟人,比喻)
D.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支。

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走吧?(比喻,反问)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オ是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真是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孝行”贯穿其发展的各个阶段。

A.③①⑤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7、古诗文默写
(1)客路青山外,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百草丰茂。

(3)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

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4)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5)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6)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______
(7)《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论语》十则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B.不耻.下问(可耻)
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
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
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
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
感触地大加赞赏。

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
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
的文化价值。

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
施于人”、“任重道远”。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母亲的橙皮
李芝桂
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

只要客来,平时似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老屋里,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里摸出一些诸如橙皮、饼干之类的点心。

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那些平日里难得见的小鱼干、小虾米、咸鸭蛋、干米粉肉,甚至香菇、木耳,都会莫名其妙地跑上饭桌。

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变出去。

此时,我们尽管脸上似乎有些不太情愿,但内心却是压抑不住的兴高采烈,因为我们知道,客人吃完走后,会有好多剩菜在等着我们,那时的客人多少还有些传统的做派,荤菜一般比较斯文,个别主菜甚至纹丝不动。

至于点心,虽然母亲会抢在我们进家门之前就让它们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偶尔,母亲也会很体贴地给我们每人留下一两块。

这是很馋人的,尤其是橙皮。

橙皮是一味乡间点心,一味用柚子皮晒制的甜点心。

在赣西山区,柚子俗称橙子,柚子皮自然也就相应地被唤作橙皮。

橙皮的制作是个很诱人的活计,也是件很烦人的事情。

曾见母亲忙碌它的过程:取来尚来成熟的袖子,剖开,切成厚度均匀的月牙形的薄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置于大锅中加水,放入铜钱铜镜之类的铜器和新鲜竹叶,煮沸,捞出,青白分明,边皮色青且透亮;滤干后,倒入调制好的糖水中“汇塘”,然后用筷子一片一片夹出,在晒盘中摊匀,不重叠,上覆干净的白纱巾,防虫透气,于太阳下晾晒;晒干后,再放入糖水中“汇糖”,如此反复两三次,即大功告成。

母亲藏东西很有一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有一年,母亲准备待客时,居然发现她晒制并藏好的橙皮凭空少了一半。

经过母亲的逐个审问,最终,三弟不但饿了一餐饭,还挨了一顿皮肉之苦。

原来三弟竟然好几次贴着屋梁摸进了二楼的仓房里,寻到了母亲藏橙皮的瓷瓮。

他一次拿几块,竟不知不觉弄去了大半。

只是,我一直也没搞清楚他究竟躲在哪儿吃的,他一天到晚跟在我的屁股后面,
我居然都没有发现。

母亲后来讲:“我打他倒不全是为了这几块橙皮。

他吃独食不说,万一掉下来摔成残疾可怎么办?得让他长点记性。


在莲花、永新诸县的乡间,曾经,晒制点心是很有传统的,尤其是家里碰到嫁女的年份。

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晒制的点心,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

很多乡间水果、菜蔬都可以晒制成美味的点心,如梨子、西瓜、茄子、冬瓜、南瓜、辣椒、豆角、豆子……五花八门。

新娘待客摆果盘,从早摆到晚,一拨客人一个花式,可以不重样。

当然,我母亲晒橙皮,倒不是为了嫁女。

她的目的,除了待客之需,更多的似乎还是为了堵住我们四兄弟的馋嘴,免得出去给她“丢人现眼”。

我们每次出门走亲戚,母亲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一番:“吃饭夹菜,不要尽挑自己喜欢的,夹自己面前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去翻菜,有些人家菜碗上面是肉,下面可能全是萝卜、骨头什么的,你一翻,人家的面子往哪儿搁?还有点心,拿点瓜子、花生意思意思就行了,橙皮、糖果这些好点心不要去动,人家可能就弄了一点来摆摆样子,你们下手不知轻重,人家往下招待其他客人怎么办呢?”
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

只是,她怎么也不会料到,她那些曾经视若宝贝东藏西藏的橙皮,竟会在果盘中闲得湿软。

“她们是不是嫌我老人家不干净,我每次都洗了手的。

”母亲有些伤感、委屈。

母亲年纪大了,我们也不小了。

每年,母亲依然会亲手晒制一些橙皮。

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

只是,小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礼貌性地接过后,有的直接放回了果盘,有的咬几口又放下了,有的甚至趁她不注意丢进了垃圾箱。

母亲期待的那种欢悦争抢场景始终没有出现。

母亲甚至不得不求援似的将橙皮塞到我手里,叮嘱我吃掉。

而我却一片都难得完整地吃完。

虽说,细品之下,橙皮依然是那股熟悉的淡淡的柚子香和一丝隐隐的微微的辣意,但那甜味却似乎浓得化不开,甜得“腻心”。

如此几年,有一次,母亲终于有些负气地对我讲:“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不吃,真是吃惯了嘴,下一年我不晒了!”
我愣了一下,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她。

母亲说到做到,她如今竟真的不再花那个闲工夫去晒什么橙皮了。

其实,我早就隐约感到,母亲的橙皮已如眼下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虽说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浸满了甜蜜,甜得让人在梦里都会有口水和泪水。

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

这无关感情,却关乎生活,仅此而已。

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文章以“母亲的橙皮”作标题有何妙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文中写“三弟偷吃橙皮”一事有那些作用?
4.为什么“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请根据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2、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

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

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

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

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

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那轻轻的
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

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

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

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

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文中说“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结合⑥⑦两段,简要分析作者读出了什么。

2.阅读下面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
.....,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
(2)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如露滴竹叶
....,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3.选文第⑧段由关门写到叩门,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为什么? 4.“我轻轻关上门,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这一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题(40分)
歌手蔡琴说:“我是一个善于捕捉幸福的人。

比如,阳光落到桌子上,温暖安静,那一刻好幸福。

我喜欢养花,花开放了,我也感到幸福。

”是啊,只要用心去捕捉,你会发现,幸福一直都在。

请以“捕捉幸福”为题目作文。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3)字数不少于600字;(4)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C
C
A
D
D
A
行舟绿水前树木丛生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
随君直到夜郎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B
2.C
3.B

1.①母亲能干(勤劳)会持家;②母来教子有方,重视家教;⑧母亲热情好客,善解人意(体贴别人);④母亲十分要面子(有自尊);⑤母亲对儿孙充满爱心。

2.①“母象的橙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以物写人,通过写橙皮来表现母深的优秀品质;③“母亲的橙皮”象征了传统文化中一些日渐远离的美好东西;④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

3.①写出了三弟的调皮;②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③借此表现母亲家教很严;④突出橙皮的诱感力,与后文儿孙们不愿吃橙皮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题。

4.在物质概乏的年代,橙皮对小孩极具诱感力,是很香甜的;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橙皮对小孩已失去诱感力,甚至让人反感。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中一些美好东西日渐消逝的感伤和无奈。

【答案】
1.有些人从不关门,多半欠些细心、体贴。

有些人离开伴随一声“砰”的巨响,
粗鲁,不顾他人感受的。

有些人的离开是轻轻的一合,细心、体贴、有礼貌或有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

2.(1)“渐细”“渐细”,运用反复,侧面写门缝的渐细,表明关门的动作很慢很轻,真切地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关爱之情。

(2)“露滴竹叶”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关门声响的轻柔与美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体贴。

3.不偏题。

由关门写到叩门,进一步表达了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不仅只是体现在关门上,还体现在叩门等许多生活细节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偏题。

文章标题和全文主要部分都是围绕“关门”这一内容来写,此段给人以节外生枝之感,若无此段,全文意思更加连贯、集中,行文一气呵成。

4.结构上,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

内容上,从开头看父亲关门的敬佩与羡慕到自己的践行和自我实现,表现自己在修身养心上的追求与成功,升华了主题。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