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后传动齿轮系强度改进提高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燃机后传动齿轮系强度改进提高探析
王文杰
【摘要】针对某型内燃机改装后出现的后传动齿轮系故障,阐述了改进提高后传动齿轮系齿轮疲劳强度的途径,并对该方案进行了台架实机考核试验及长期使用.证明行之有效.
【期刊名称】《装备制造技术》
【年(卷),期】2010(000)008
【总页数】2页(P18-19)
【关键词】内燃机;齿轮系;改进提高
【作者】王文杰
【作者单位】海军驻西安地区某军事代表室,陕西,西安,7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40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某型舰用内燃机改装后功率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当时国内机加工行业工业基础薄弱、工艺方法滞后等原因,后传动齿轮系齿轮的强度没有进行相应的改进提高,以至多次发生了后传动齿轮系统(从曲轴哈呋齿轮至螺杆泵传动系统)齿轮轮齿断裂、挤伤等重大质量事故。

1 故障原因分析
该型机后传动齿轮系同时驱动凸轮轴及螺杆泵压缩机,因此,对后传动齿轮本身的
强度提出很高的要求。

经过对原齿轮系分析,发现该系列齿轮本身存在如下问题:齿轮材料原采用40CrNi,轮齿表面及齿根采用中频淬火工艺进行硬化处理,淬火处理完成后对齿面、齿根进行磨削加工。

由于表面淬火方法本身的不足,加之工厂专用设备精度下降,中频淬火后,齿轮轮齿表面的硬化层深度不均匀,存在个别齿根没有淬硬层的现象,加之磨削齿根后,齿根部位形成拉应力。

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齿轮的弯曲强度,特别对承受载荷较重齿轮的可靠运行造成了威胁[1]。

2 采取的技术措施
解决该型内燃机后传动齿轮系齿轮本身强度不足问题,即齿面淬硬层不均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更换原材料40CrNi,进行工艺调整,将齿轮的热加工工艺由中频表面淬火改为渗碳淬火,采用圆弧磨前滚刀加工齿根,以代替原来磨削齿根的加工工艺,最后对齿面齿根进行喷丸强化处理。

2.1 更选材料
经计算分析,后传动齿轮系中承载最严重的3种齿轮已超过材料使用范围。

经过将此3种齿轮的材料由40CrNi改为渗碳淬火材料,同时对其加工工艺进行完善。

围绕渗碳材料的选择问题,对常用的生产齿轮的12CrNi3、F173与原材料
40CrNi的模拟产品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

试验的前提为3种材料的试样尺寸(产品热处理有效厚度)相同,且在试验过程中调整热处理工艺,以保证3种试样表面硬度及芯部抗拉强度一致。

通过对力学性能试验数据的分析得知:12CrNi3的综合机械性能优于F173,且与经调质处理后的40CrNi相接近,并结合有多年12CrNi3热处理经验的实际情况,决定选用12CrNi3。

2.2 工艺调整
经齿面中频淬火后的齿轮,其轮齿表面淬硬层与非淬硬层过渡界线明显,硬度分布梯度大,同时淬硬层不均匀(工厂专用设备精度下降,是造成硬化层不均的原因之一),如齿根没有淬硬,就易造成表面裂纹。

而经渗碳淬火磨削后的齿轮,具有表
面硬度高、齿面硬化层均匀等优点。

相比之下,渗碳淬火齿轮的表面接触强度,比中频淬火齿轮的表面接触强度成倍增长,且弯曲强度前者比后者增加50%以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渗碳淬火齿轮的弯曲强度,决定采用圆弧磨前滚刀切出齿形。

这样磨齿后,齿面可与齿根基本相切,齿根可以不磨削,有效克服了普通滚刀切出的齿轮经磨齿后,齿根出现与磨削余量一样厚的台阶,引起应力集中,而要消除此台阶,必须磨削齿根,这样就在齿根部位产生拉应力,使得齿根弯曲强度降低。

使用圆弧磨前滚刀后,可将齿轮弯曲疲劳强度提高40%~50%。

2.3 强化处理
所采取的提高齿轮弯曲强度的另一种方法,是在齿面精磨前对齿面齿沟进行喷丸强化处理。

经对磨削齿根及不磨削齿根两种齿轮齿根部位应力点测试,磨齿根后齿根处的应力为拉应力,与齿轮承受弯曲载荷时根部受拉伸应力的情况一致,极易损坏。

而采用磨前滚刀加工后的齿轮其根部,是受压应力,但数值较小。

如再增加喷丸强化处理,就可以更好地抵消齿轮工作过程中齿根部位产生的弯曲应力,提高了承载齿轮抗弯曲疲劳的极限。

3 试件生产
(1)在渗碳淬火材料确定下来以后,投产 3件齿轮Z39(Z)、1431 及 1Z39(Z)1825、1Z39(Z)1861 来验证改进效果。

(2)为了确保提高齿轮自身强度措施的有效性,试验齿轮生产过程中,对3种齿轮采用中频淬火(40CrNi)及渗碳淬火(12CrNi3)的接触疲劳强度及弯曲疲劳
强度进行了对比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齿轮材料由40CrNi改为12CrNi3,用渗碳淬火工艺取代中频淬火工艺后,齿轮的接触强度提高21%,弯曲强度提高27%。

具体数值见表1。

表1 齿轮接触强度和弯曲强度对比表40CrNi 12CrNi3图号1Z39(Z)
18251Z39(Z)18231Z39(Z)1861 Z39(Z)1431接触强度安全系数
2.232472.689772.689772.23247弯曲强度安全系数
6.374569.275889.063086.49832接触强度安全系数
2.70851
3.263323.263322.70851弯曲强度安全系数
8.0848011.7645311.494648.24177
(3)为了证实齿沟喷丸强化后对压应力的影响,在Z39(Z)1431齿轮的制造过程中,对该齿轮喷丸前后齿沟的残余应力进行了测量。

喷丸前,齿根残余压应力为-225~-252 MPa;喷丸后,齿根残余压应力为-952~-1008MPa。

结果证明,齿沟喷丸强化确实起到了强化齿根压应力的作用。

而原中频淬火齿沟磨削的齿轮齿根处呈残余拉应力,应力值为+84 MPa,对齿轮工作是不利的。

4 结束语
为验证实机运行效果,保证装备部队后不留隐患,进行了严格的200 h耐久试验。

通过对后传动齿轮系的拆检发现,试验前后,各齿轮啮合副齿隙及齿面贴合数值稳定,改材料后的3种齿轮没出现异常磨损现象,且表面未发现裂纹及其它任何缺陷。

拆检结果表明,经改进提高后的后传动齿轮系经200 h考核试验后,运转情
况良好。

另外,此内燃机后齿轮系装备部队使用后,经多年跟踪监控,无重大质量问题发生。

由此证明,采取的提高齿轮本身强度的技术措施,起到了提高该型内燃机后传动齿轮系可靠性的作用,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门强.浅谈齿轮渗碳后淬火的质量分析[J].机械管理分析,2005,(4):26-27.
[2]Kumar Balan.齿轮强化的应用[J].现代零部件,2007,(10):39-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