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短文两篇中关于读书方面的一些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 “不求甚解”含义的理解。
2.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怡情()(2)诘难()()
(3)滞碍()(4)吹毛求疵()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统chóu()澡饰()làn加()
味同jiáo蜡()huò然贯通()
3. 从培根《论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二、理解探究
1.《不求甚解》这篇文章是如何为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正义的?
2.《谈读书》这篇随笔,为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试简述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于表达又有怎样的意义?
三、合作释疑
1.为什么有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
2.结合《短文两篇》中关于读书方面的一些观点,联系自己近十年来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课内外练习
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
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2)诘难()()
(3)滞碍()(4)吹毛求疵()
2.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请从课外摘录两句有关读书的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短文两篇》中关于读书方面的一些观点,联系自己近十年来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
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
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中加“[]”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1)yí(2)jié nàn (3)zhì(4)cī
2.(1)英作《随笔》《新工具》(2)邓拓《燕山夜话》
3.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论证方法: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能力提高】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略
【开放探究】
1.C 2.D 3.A、B
4.(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3)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5.解决了疑难,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