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中的文人品格--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平台
园林景观中的文人品格
——
—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园林景观建设如火如荼。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西方景观设计理念大行其道,成为架构和组织中国现代化城市的骨骼和肌肉。
于是,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一条区别于西方的中国本土化设计道路。
“山水城市”等理念的提出,体现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师对于园林景观发展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
中国古典园林以诗、画融入园林塑造出的文人品格,赋予了景观园林以魂魄,使其经久不衰,成为人类文明的灿烂明珠。
以寄畅园为例,从园名、山水、建筑、植物等方面探寻这种独具一格的人文品性,或许会为我们当今的景观园林设计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景观古典园林寄畅园文人品格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延林
江南园林的主人大多是肥遁隐逸的官宦人家,具有较高的文识素养,而在造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其文化意趣和人生追求。
“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可见园主在造园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寄畅园作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是中国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寄畅园位于江苏无锡西郊,西侧为惠山主峰,南依惠山寺,东南有锡山与惠山互成犄角,北面是大片平川沃野,东侧隔惠山横街与古运河支流河塘泾相对,背风向阳,可谓位置绝佳。
正德年间,秦金从定恢和尚手中购得惠山寺僧房沤寓房,并改建成了自己的别墅园林——
—凤谷行窝。
“凤”指的是园主秦金的号“凤山”,“谷”指的是其建造在惠山的山谷坞地。
“行”是相对于常住来说,只是作为休闲游憩的落脚之地,“窝”是区别于巍峨的宫殿,只是草创的居所,有自谦和避嫌之意。
秦金在《筑凤谷行窝成》中对其园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
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
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
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可见此时园内并无过多华丽的厅堂建筑,胜处是在山水烟霞、日月碧空等自然景色上。
万历年间,园子传到秦氏子孙秦耀手中,为了排解政治上的失意和因冤屈带来的思想上的苦涩郁闷,决定寄情于山水之间,从而开启了对行窝的改建工作。
劈涧叠石,随势卜筑,大兴土木,几经伏腊,最终园成。
在园名上几经推敲,决定将这座山庄别业改为“寄畅园”。
其名来自王羲之《答许椽》中“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
清泠溪涧濑,历落松竹林”诗句,意在享受山水之乐。
《论语·雍也》中也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园主希望像以前的大智大仁之士一样徜徉于山水之间,摆脱凡尘苦恼,从而达到身心舒畅。
此时的寄畅园可谓是景致颇多,趣合幽人,秦耀把其景致归纳为二十景而且每景赋五绝一首,更令其添色不少。
园中的建筑尽管位于次要地位,但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知鱼槛在水面东岸长廊的中心位置,三面敞开,两面临水,与鹤步滩相对,可俯瞰游鱼及假山迷韵,仰视惠山余色。
其名取自庄子和惠子同游濠梁之上的经典对话:“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由苏州画家张辛稼书写的匾额,屏墙悬挂着无锡画家吴荣康的一副鱼乐图。
园林中颇具特色的建筑还有含贞斋,因门前一棵孤松而得名。
“盘桓抚孤松,千载怀渊明。
岁寒挺高节,吾自含吾贞。
”松树在中国文人看来具有孤洁、隐逸、坚贞、长寿的寓意,房舍以此命名意在表达自己政治上蒙受冤屈,但坚信自己清者自清的高洁品格。
“嘉木围清流,草堂置其上。
周遭林樾深,倒影池中漾。
”作为整个园区最佳的观赏位置,嘉树堂位于锦汇漪的最北端,坐北朝南,近可观赏园中胜景,远可借锡山龙光塔影,高、平、深远之意皆有。
在原先的东门门厅后有一片竹林,以孟浩然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取名为“清响”,描绘出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宜人之景。
像大多数的园林多舛的命运一样,寄畅园在明万历年间也面临过分裂的局面。
秦氏子孙秦德藻在这个时候出面将“析分为四”的寄畅园重新合并,面对当时残败的局面,为使寄畅园重现往日的风光,特意邀请了著名的造园专家张涟和其侄子来主持这项改建工程。
这次改筑是经过综合思虑的,奠定了其典型写意咫尺山水园的基调。
全园面积虽然只有十五亩,但是在掇山理水间尽显出这叔侄造园的高超技术。
质朴粗拙的黄石堆砌出来的涧谷峰峦、山脚池岸,颇具自然浑厚之感。
二泉之水通过巧妙含蓄的接引,使得整个园林的水体布置变得灵动而巧妙。
锦汇漪变得更加
56
宽广,囊括四时之景,成为全园的构图中心。
案墩假山一分为三,变得大小合宜,黄石清泉的八音涧更是迷人。
清代诗人、文学家兼造园家袁枚就曾作诗“纡转三径曲,琮琤泉鸣泻。
湿衣岚翠飞,打头松子下。
”特意提到了这两处景致。
为了真山造假山,造了假山引真山,这是典型的文人品格。
按照中国传统说法,山为阳,空间主合,以涧道开之,则使得阳中生阴,阴阳调和,极富变化,有法无式,万事生机。
而在造园的具体过程中通过引泉、听泉、掇石、藏景等诸多手法,散发出无尽的诗情画意。
无声的泉水成为有声的涧流,赋予了其生命,灵动而明媚。
泉水奔流腾冲,咕咕作响,不禁令我们想起晋代诗人左思曾咏“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大概就是如此景致了吧。
崎岖幽深的空间格局,规范了游人的视线和对景物的感知,透过松林聆听潺潺水声从幽曲的涧道流出,油然生出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之感。
八音涧名字中的八音指的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材料制作的乐器,用此来比喻泉水激流奏出的高山流水般的自然乐章。
另外还有用湖石堆砌而成的九狮台,故意塑造出许多似是而非的狮子模样,或大或小,或蹲或立,颇具趣味。
有人说是按照董道士九狮图堆叠而成,有人说是仿倪云林画意,但均无实证。
真正令寄畅园名声大噪、荣耀倍增的是康熙和乾隆皇帝的多次临幸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铭文御书。
康熙首次南巡,名义上是视察水利,实际上是为了笼络汉族官僚,在这期间第一次游历了寄畅园,甚为欢喜。
五年之后,又再次来到了寄畅园。
在之后第三次欣赏了寄畅园美景时,赐封两幅御书“山色风光”、“松风水月”。
在这之后,他多次利用南巡之便来到寄畅园,并赐予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御笔和诸多其他的亲笔御书。
无独有偶,乾隆皇帝也生性喜好游乐,对无锡寄畅园也情有独钟。
“江南诸别墅,惟惠山秦园最古。
当他第一次到达寄畅园的时候,便令画师摹写景致,将寄畅园的盛景搬到了清漪园的万寿山东麓,并修筑了一个园中之园——
—惠山园。
当他第二次巡幸寄畅园时,看到高高耸立的太湖石,对其名字美人石并不感冒,认为其形乃是阳刚之象,便取《周易》中“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一句将其名改为“介如峰”,也有对秦氏家族世代贤良的褒扬和勉励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政治上的不测风云可能影响到园子的命运,秦氏子孙以秦道然为首于乾隆十一年合议起草了一份《寄畅园祖祠改建公议》,决定在寄畅园修筑祖祠孝园,就是这一举措使得寄畅园几百年来得以稳固的流传下来。
我们现在可以从刊印的《南巡盛典》和《鸿雪因缘图记》中的插图中得以窥见当时寄畅园的别致风光。
另外,园中古树繁多,选取的树种以樟、松、梅、竹等颇具文人品性的树木为主。
在中国,人们常借园林花木的自然属性比喻人的社会属性,将个人的情感寄托在花木身上,然后再婉转的抒意。
将花木人格化,视其为有生命、有思想的活物,寓以人格品性,所谓“一花一草见精神”。
古诗云:“让新谢落犹含芯,藻彩铺园叠锦茵。
”描述的就是樟树叶落时的静美画面,也有唐代文学家沈亚之“樟之盖兮麓下,云垂幄兮为帷”来颂扬其庞大的树冠。
康熙多次巡赏寄畅园时便对其中一棵古樟多有赞赏。
文坛巨擘查慎行曾有诗曰:“合抱凌云势不孤,名树得并豫章无?平安上报天颜喜,此是
江南只一株。
”证实了这一事件。
松树是文人墨客偏爱的树种,作
为高洁坚贞的象征,常常被应用在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当中。
苏轼
有“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的美好愿景,在禅寺和园
林中种植松树不仅可以激发灵思,还可以陶冶情操。
含贞斋和假
山处的松树,会让我们不由地想起那爱卧听松风的陶弘景。
而“香
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的梅树,也在案墩假山处被广泛种植,为了方便观赏梅花,还特意修筑了梅亭。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
无竹”,在园中长廊位置,便种植了大量竹子。
“入径萧萧万从竹”,
如诗如画。
竹子中空外直,劲节有力,文人常以此比德。
其干挺拔,
枝叶青翠,横竖成趣,在粉墙朱栏的映衬下别有一番清雅之韵。
陈从周先生曾说:“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
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
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
”从先生的言语当中,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研究古典园林的正
确道路。
文人墨客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在事物的审美观上也是强
调寓善于美,这成为古典园林的文化主体精神。
在这种理念的引
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文人品格的表达,
更加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景外之景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体
现出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东方国家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它是
生活艺术的集中体现。
除了其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对于整个人
类环境创作都有极其高的借鉴价值。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而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诗和画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心,中国古典园林又是
诗画艺术的载体。
可行可望可游可憩的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独创
的生活境域,在有限的空间当中,利用借景和文人品格使得其景
无尽、意无穷。
具有山水人格的古典园林,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和“芥子纳须弥”相融合,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
而无锡寄畅园在这种影响下以极其
写意的方式,熔铸诗画艺术为血脉,营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自然山
水园。
在今天,我们重拾起这份大智慧,希望对今天的园林景观设
计有一定的启迪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童雋.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明】计成.园冶[M].倪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3]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黄茂如.无锡寄畅园[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6]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7]林瑛,陈年丰.江南园林风水浅析———以寄畅园为例[J].创意与设计,2017(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