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高校工程技术研究评审会讲话-范文模板 (7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高校工程技术研究评审会讲话
课件 8
各位专家、同志们:
为了积极贯彻《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
作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要求,进一步强化我省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切实增强全省高
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高校科
技成果转化,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我厅经研究决定,启动河南省高校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建设,准备用五年的时间力争建成*个左右的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今天的会议就是全省首批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建设评审会议,同时也是一个专家指导会。

因为各位专家都是我省科技成果研发及工程化、
产业化方面的专家,也希望借此机会恳请各位对高校的工程中心建设给予指导和帮助。

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对各位专家能够在百忙之中参加会议表示热烈
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奋斗在科技工作第一线、积极创建我省高校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为了做好这次评审工作,我讲几个方
面的意见,供各位专家在评审工作中参考,供各高校的同志们在创建工作中思考、领会和把握。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大意义
(一)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是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推动创新
型河南建设的现实要求
党的*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
着力点之首。

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关键是要紧密结
合河南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点,通过
科技创新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中央、省委把科技创新放在
这么重要的位置,应该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实施中
央及省委的决策,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将
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河南建设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
能力的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能够支撑科技创新的人才,而
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的振兴。

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的结合点,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

无论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还
是人才队伍的培养,都离不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高校科技创新
平台的支撑。

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
跨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全省高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4个,占全省同层次实验室总数的三分之二;两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全部建在高校,省部级工程中心20个,占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五分之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

高层次的科技
研发、孵化、转化平台,进一步推动了高校不断涌现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
成果,不断增强了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贡献力度也不
断增大。

但是,面对高校面临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新任务和时代提出
的新要求,高校科技平台建设还存着数量少、资源分散、转化力度小等不适应
的地方。

因此,高校必须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面向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战场,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凝练更多的优势学科方向,汇聚
更多的高层人才,产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大幅度提升高校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
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增
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尽快构建一个能够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需求、融入国家宏观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高校鲜明特
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需要政府及社会加大投入,又需要完善各项政策支持;既需要重大项目牵引、高层次人才带动,又需要集
约优势资源构建重大平台推动;既需要重点实验的原创奠定基础,又需要工程
中心通过转化成果满足社会需求。

就创新平台体系而言,没有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的参与,高校重点实验室产生的原创成果就会缺少工程化的基地,高校的科
技成果就会束之高阁,政府对高校提出的科技创新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高
校的科技创新职能就无法较好履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从一定意义上讲,缺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高校科技创新的体系就不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数量较少的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难于支撑高校原创
新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

因此,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必将增强高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自觉性,必将加快推
动高校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贡献率。

(三)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校
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更多的人才支持,是高校
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

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
大力支持下,我省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高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学科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办
学层次逐年提高,教学科技资源集约整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大,高校的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但是,随着实现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
和谐中原等重大任务的提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任务日益加重。

随着新型
交叉学科的异军突起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日益受到现实
社会的挑战。

由于我省工科院校较少的历史原因,使得工科人才的培养能力难
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的需求;并且传统基础理论性质较
强的学科,迫于学生就业形势的压力,也需要在培养人才的工程化思维和能力
方面有所诉求。

因此,高校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把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高校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作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把积极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大力度构建促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广泛调动高校
科技人才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

尤其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的发
展结合起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实现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将平台构筑与人才计划和项目支持结合起来,完
善科技创新体系;将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和工程技术中心结合起来,增强
高校的原创能力和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

要积极面对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方
面的高标准、高要求,大力加强高校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从而为基础理论和客
观实践的有机结合、科学研究和技术形成的有机衔接提供一个有力、有效的支
撑平台,为高校人才的工程化培养提供更多的基地,为满足学生就业、满足社
会对工程化人才的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扎实推进我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一)要高起点规划
当前,全省高校科研机构面临着人才培养和产出推广成果的双重压力。


校工程化平台作为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在高校内涵
发展、提高质量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原创成果产出、技术成熟催化、工业扩
大试验和成果推向市场的链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规划全省高校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时,充分考虑了国家及我省的标准,是按高层次中心的后
备力量来设计的,因此说标准比较高。

这就要求高校一定要把它纳入学校整体
发展规划之内,结合各自的学科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高起点制订工程中
心建设的规划,使全省高校的工程中心建设有序开展、高起点运行。

积极推动高校切实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化平台建设,力争用五年的时
间建成*个左右的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我们在认真分析高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现有的条件和准备的基础上而决定的。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我们自身的
科技平台建设,切实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是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
工程化,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贡献率和显示度。

因此,高校工程中心建设首先是
指导思想要明、建设目标要高。

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战略需求,以技术集成创新为核心,以提高研发平台的工程化水平为重点,通过建设一批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集中一批高校科技创新的优秀、特色资源,
精心搭建高校科技成果工程化的平台,将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工
程化研究和系统集成,转化为适合规模化生产所需要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持续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带动全省相
关行业的技术提升和科技进步,切实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培养和建设一支一流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队伍,更好地服务于我省
行业技术进步。

要实现高校工程中心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坚持既要有利于科技进步,又要
有利于教育发展;既要结合学科建设,又要与重点实验室相互促进;既要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