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十六单元 阅读课(三) 20世纪以来中国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解析:刘邦主张“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巩固刘氏天下的专制统治,孙中山主张“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避免帝制的复辟。
题干强调的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
答案:B
2.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
”“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
”“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D.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解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国内外敌人的联合破坏,故A项错误;孙中山认为欧美革命是成功的,成功之后的建设当中出现了问题,而不是革命误入歧途,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是共产党影响了孙中山,而且当时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主要是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故C项错误;孙中山之所以认为革命不成功的原因是平等自由思想,是把现实当中政治团体的组织松散、纪律散漫等现象产生的原因错误地归结于自由平等思
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
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
解析:从“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知,孙中山主张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故C 项正确。
答案:C
4.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
”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反帝和民族平等,与中庸无关,故A项错误;“创立民国,实现共和”主张政治上推翻帝制,实行民主,这是严肃的阶级斗争,不能体现中庸思想,故B项错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意味着国民党主动寻求与俄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支持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诉求,不能体现中庸思想,故C项错误;“平均地权”有反封建的动机可是却没有彻底反封建,在改善农民待遇和限制地主之间寻求平衡,“节制资本”在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
之间寻求平衡,故D项正确。
答案:D
5.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解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材料中“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应从民生主义的角度理解,而非社会主义者,故A项错误;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与“彻底认清”不符,故B项错误;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后者与材料中“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不等于完全了解,故D项错误。
答案:C
6.“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
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孙中山此话表明,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A.外国势力的干涉
B.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军阀之间的混战
D.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解析:依据材料“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说明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的干涉,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得知,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而不是军阀混战,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7.毛泽东说:“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
”上述言论出自于()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D.《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材料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盟友,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反映出当时存在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由此判断此文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
答案:A
8.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
”据此可推知材料()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解析: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取得胜利,材料没有夸大毛泽东话语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将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打破城乡间沟通障碍,他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国民党绝没有机会赢得中国,这说明材料在肯定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B项正确;材料对于国共
两党博弈的评述较客观,故C项错误;国民党对农村统治问题材料未涉及,故D 项错误。
答案:B
9.毛泽东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解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体现出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但容易使人忽视了民主革命这一必经阶段,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经验,但不是导致中国实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原因,故B项错误;民主革命的任务与社会主义革命不同,C 项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先要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
答案:D
10.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解析: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发展是硬道理”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
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是不断探索并发展完善的,故D项正确。
答案:D
11.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体现的思想是()
A.“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B.“摸着石头过河”
C.“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D.“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解析:材料体现了邓小平对改革的态度,没有谈及市场经济的问题,故A项错误;“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说明邓小平主张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左”和右的问题,故C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对待改革的态度,没有涉及改革的实质,故D项错误。
答案:B
12.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
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主要表现分别是()
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解析:A、B、C三项表述都过于片面,故A、B、C三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时代的宏观概括,较为全面,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
纪念大会讲话实录》材料二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
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
解析:(1)实现“民生幸福”,迁移“民生主义”内涵,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其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信息概括经济主张。
答案:(1)理论:平均地权。
创新: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
意义:要关注民生;要注重公平和正义。
(2)主张: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崩塌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成长的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取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材料二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思想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断失败的过程,同时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并最终确立主流地位的过程。
材料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占主流地位、逐渐陷入发展困境的时期。
上述观点能否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请结合史实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总结材料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和现代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的史实,判断材料观点是否可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然后运用相关史实阐述是否符合的理由即可。
答案:(示例1)观点:材料一观点能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
论述: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一系列的失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西方思想在华传播,中国的精英、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思想和价值体系产生怀疑,探讨新的发展道路。
以康梁维新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结论:总之,材料一的观点正确反映了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能直接作为研究主题的材料。
(示例2)观点:材料三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
论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
三大改造之前,主要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继续完成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任务。
1953—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开始占主流地位。
结论:总之,材料三的观点未能正确反映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前的思想发展历程,不能直接作为研究主题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