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
(清)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中吕】阳春曲·春景①(节选)
【元】胡祗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②迟。

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释】①中吕:宫调名。

阳春曲:曲牌名。

春景:曲题。

②觉来:醒来。

(1)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____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

(2)“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的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5.古诗文阅读
春日
秦观①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

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________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________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2)《春日》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初晴游沧浪亭》则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选择其一,试做简要赏析,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第一句中两个“难”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
对比。

B.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郁已久的愤激之情。

C.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________
②“烂柯人”:________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

②遣:派。

深造次:频频拜访。

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第一首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在结合景物特点加以概括。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第一首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点评】要在理解诗歌内容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诗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

清人姚范这首写景之作,何等鲜活洒脱,韵味独特。

尤其是次句将本是形容少女形体的“窈窕”一词,用
得既新且奇。

至于到底是春风窈窕还是蘼芜窈窕,则又妙在尽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作者用“窈窕”一词形容春风,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草儿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美好姿态。

“绿”则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变绿的过程,突出了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10.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遣意①(节选)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11.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樵夫
(宋)萧德藻
一担乾(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从诗中、两处可以读出。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

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13.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1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日
〔南朝·梁〕鲍泉
露色已成霜,梧楸①欲半黄。

燕去櫩②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注:①楸:(qiū)楸树,落叶乔木。

②櫩:同“檐”,屋檐。

(1)“梧楸欲半黄”一句中“欲半黄”三字妙在何处?
(2)请赏析“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这一联诗句。

16.古诗阅读。

请结合诗句,分析两文作者的情感。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杜甫①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③清江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时年杜甫50岁。

②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③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7.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微雨登城(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诗的第一句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特点是。

(2)请赏析诗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妙处。

19.古诗鉴赏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①________,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②________ 的感伤。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被誉为“千古奇偶”,请赏析其好在哪? 2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穿天透地
(2)不相同。

《望庐山瀑布》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把飞流的瀑布比作落下的银河,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或借景抒情,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咏瀑布》用了托物言志(拟人)手法,借瀑布奋勇向前,勇赴大海的气魄,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

2.(1)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写几枝初开的杏花红雪般堆在土状,点点青山如画屏一样隐现在屋上。

一个春季,能有几天这样明媚、晴朗?阳春三月的景致令人陶醉,只适合醉眼朦胧地而不适合清醒地去欣赏。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残花酿蜜,细雨和泥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让人感到的反而是暖暖的春意。

把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并在细小的物像中显出大自然复苏后的生机。

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1)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归纳为: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歌前两句描写春花,春山,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沉醉不愿醒。

从内容上来看,第四句点明三春景,是对前三句的概括,显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3.D
解析:(1)D
(2)通过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解析】【分析】(1)D项“亲自领兵上阵杀敌”错误。

这是作者梦中的情景。

故选D。

(2)根据理解分析出“醉里”“梦里”的情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

结合“可怜白发生!”分析,从而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 D
⑵通过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分析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4.(1)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2)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

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

②动静结合。

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

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解析】【分析】(1)诗中“落雁(归巢的雁)”“炊烟茅屋起”“橹声归去”的景物可以看出是“晚归”。

(2)“落雁”“炊烟”“红蓼花”从视觉角度,“橹声”从听觉角度;“落雁斜”“起平沙”“摇动一滩红蓼花”描写动景,“山野”“茅屋”描写静景;从“山野”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远到近;从“落雁”到“茅屋”再到湖面“浪痕”“红蓼花”,由上到下。

故答案为:⑴ 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⑵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

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

②动静结合。

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

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结合题意找准答题内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5.(1)落万丝;春水生
(2)①《春日》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来寄寓自己人生的愁苦:②《初晴游沧浪亭》中“时有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或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以此寄托忧思。

【解析】【分析】(1)一空,“一夕轻雷落万丝”:一声春雷,落下绵绵细雨。

所以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的内容可提取“落万丝”作为答案。

二空,“夜雨连明春水生”:一夜春雨,直
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

所以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的内容可提取“春水生”作为答案。

(2)“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

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运用拟人手法,或以美人喻花的手法,来寄寓自己人生的愁苦之情。

“时有鸠相对鸣”: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雨后沧浪亭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恬静安逸的心情及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落万丝;春水生
⑵ ①《春日》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来寄寓自己人生的愁苦:②《初晴游沧浪亭》中“时有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或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以此寄托忧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的意思提取答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

考生要结合题意,进行对诗句的赏析,抓住要点,结合切入点进行分析。

注意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6.(1)第一个“难”意为困难,指客观之难;第二“难”意为痛苦(或“难受”“难舍”),指主观之难。

(2)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

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个“难”指难受。

写出想与心爱之人见面是困难的事,与心爱之人分别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就好比夏天风的若有若无和花落一样,是无可奈何的。

(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使用双关语和比喻、象征的手法。

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作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据此分析解答。

故答案为:⑴第一个“难”意为困难,指客观之难;第二“难”意为痛苦(或“难受”“难舍”),指主观之难。

⑵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按照要求,选取赏析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7.A
解析:(1)A
(2)①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解析】【分析】(1)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

故选A。

(2)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作者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之情。

另一是“烂柯人”——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

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作者借这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之情。

据此可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判断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理解,考生要借助文章的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结合诗人的处境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8.(1)客愁。

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

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9.无
10.(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11.(1)古渡头;涧底
(2)示例1: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

“盘缠一日颇优游”中可以读出来,“颇优游”是对樵夫生活的一种羡慕,这种远离尘嚣,在自然中劳作,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许多文人雅士一心向往的状态。

示例2: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

从诗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可以读出来,“又作”“明日谋”表达了诗人对樵夫每天都要为家里的生计劳心劳力的一种担忧,虽然有短暂的悠闲生活,但终究逃离不了现实的泥沼。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樵夫早起上山砍了一担干柴,挑到人来人往的古渡口去卖,得到的钱足够一天的花销,便心满意足回家了。

他没有休息,而是来到山涧边,在石头上磨快刀和斧头,准备明天再去砍柴。

所以描写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的词语可提取“一担乾柴古渡头”中的“古渡头”、“归来涧底磨刀斧”中的“涧底”作为答案。

(2)如第一种观点,把渔翁和樵夫的生活描写的充满诗情画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青山绿水间劳作,没有和职场的勾心斗角,没有人情世故的困扰纷争,自食其力,逍遥自在,樵夫的生活让人羡慕。

所以说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

第二种观点,写出了樵夫的忙碌与辛苦,每天要去山里砍柴,挥汗如雨,才能砍得一挑干柴,然后远远地挑到集市上去卖,再用这些钱买米买盐,回家之后还是不得休息,要磨好刀子和斧头,为第二天砍柴做准备。

所以说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