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经典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化学概念之间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等关系。

下列各图中概念之间关系不正确的是( )
A.B.
C.D. A
解析:A
A、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因此混合物与纯净物属于并列关系,不是交叉关系,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因此它们之间属于包含关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因此它们是交叉关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溶液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并列关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是溶质的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减少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D.搅拌和升温能加快溶质的溶解,是因为加快了微粒的运动速率B
解析:B
A.溶液是溶质的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如改变温度、添加或减少溶剂、添加或减少溶质均可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D.搅拌和升温能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可以加速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
B .t 2℃时,A 、B 、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B >C=A
C .将t 1℃时A 、C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2℃时,A 、C 两溶液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 .B 中含有少量A ,要提纯B ,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D
解析:D
A 、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g 100%20%100g 25g
⨯=+,故选项错误; B 、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 >C ,故选项错误;
C 、A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将t 1℃时A 、C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2℃时,C 析出固体,C 是饱和溶液,A 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 、B 中含有少量A ,要提纯B ,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选项正确;
故选:D 。

4.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提高一倍,下列做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A .向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克氯化钠,完全溶解
B .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蒸发掉50克水
C .向100克5%的蔗糖水中加入100克15%的蔗糖水
D .向2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钾和40克水C
解析:C
A.向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克氯化钠,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g 10%10g 100%18.2%100g 10g
⨯+⨯≈+,不合题意; B.稀盐酸在蒸发水的过程中,氯化氢气体也会蒸发,所以无法判断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合题意;
C.向100克5%的蔗糖水中加入100克15%的蔗糖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g 5%100g 15%100%10%100g 100g
⨯+⨯⨯=+,符合题意; D.10g 硝酸钾完全溶解于40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g 100%20%10g 40g
⨯=+,所以向2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钾和40克水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发生改变,不合题意。

故选:C 。

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故有能量吸收或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失电子也可以形成原子D
解析:D
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此选项错误;
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水分子与氨分子的质子数相同,但水分子与氨分子不属于同种元素,此选项错误;
C、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有能量吸收或释放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浓硫酸溶于水是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D、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失电子也可以形成原子,此选项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溶液及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种溶质的水溶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在T℃时,某物质A的溶液,若蒸发掉5克水时,析出A(不含结晶水)2克;若蒸发掉10克水时,析出A 5克。

则T℃时,A的溶解度为40克
C.室温下,5mL水和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为10mL
D.现要配制10%的稀硫酸2940g,用98%的浓硫酸进行稀释,需加水2640g.D
解析:D
A、同一种溶质的水溶液,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温度未知,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在T℃时,某物质A的溶液,若蒸发掉5克水时,析出A(不含结晶水)2克;若蒸发掉10克水时,析出A 5克。

说明该溶液一开始是不饱和溶液,该温度下,5g水中,最多能溶解3gA,100g水中能溶解60gA,则T℃时,A的溶解度为60克,不符合题意;
C、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故室温下,5mL水和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不符合题意;
D、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所需浓硫酸的质量为x,则:2940g×10%=98%x,x=300g,故需加水的质量为:2940g-300g=2640g,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肯定增大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5g某物质溶解在95g水中,所得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了C
解析:C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大,如采用降低温度的
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即使达到了饱和状态,也是稀溶液,不符合题意;
C、5g某物质溶解在95g水中,所得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如氧化钙能和水发生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是5%,符合题意;
D、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它物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如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均为25g
B.将甲、乙两物质的溶液从50℃降温到30℃均会有晶体析出
C.甲、乙的饱和溶液从20℃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

(不考虑水分蒸发)
D.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50℃降温至20℃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25%C
解析:C
A、20℃时,125g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均为25g,100g错误;故选项错误;
B、将甲、乙两物质的溶液从50℃降温到30℃均会有晶体析出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甲、乙的饱和溶液从2℃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正确,因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正确;
D、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50℃降温至20℃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是:25g
⨯=,25%错误;故选项错误;
100%20%
125g
故选:C。

【点睛】
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的一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食盐和水
②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石灰石和稀盐酸
⑤硝酸铵和水
⑥铁与稀硫酸
A.①②④B.①②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D
解析:D
【分析】
根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可能溶液温度升高,可能产生了气体,都能使装置内压强增大,出现液面a比液面b高现象进行分析。

①食盐和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液面基本不变,故错误;
②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生成了氧气,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故正确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溶液温度升高,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故正确;
④石灰石和稀盐酸,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故正确;
⑤硝酸铵和水,溶液温度降低,能使液面a比液面b低,故错误;
⑥铁与稀硫酸,生成了氢气,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故正确。

故选:D。

【点睛】
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等,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

10.如图为实验室新购置的盐酸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掉一部分盐酸后(忽略盐酸的挥发),标签上“36.5”、“1.19g/cm3”、“36.5%”等数据仍能表示瓶中剩余盐酸的信息
B.该盐酸中的溶质是盐酸,溶剂是水
C.用该盐酸配制10%的稀盐酸185g,需量取水145mL
D.盐酸中的各种粒子均匀分散且保持静止不动A
解析:A
A、由溶液的均一性可知,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36.5%,剩余溶液的密度仍为
1.19g/cm3,HC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5.5=36.5,故选项A正确;
B、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溶质是HCl气体,溶剂是水,故选项B错误;
C、设需要浓盐酸的质量为x,x×36.5%=10%×185g,x≈50.7g,需要水的质量为185g-
50.7g=134.3g,体积为134.3g÷1g/cm3=134.3mL,故选项C错误;
D、溶液中的各种粒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11.恒温持续蒸发某物质的溶液,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①②都是不饱和溶液B.②③④都是饱和溶液
C.溶质的质量:①=②>③>④D.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①<②<③<④C
解析:C
由图示可知,①是不饱和溶液,②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③、④析出晶体时说明该物质已是饱和溶液;
A、由图示可知,①是不饱和溶液,②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②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③、④析出晶体时说明该物质已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溶质的质量: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D、由图示可知,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①<②,③=④,②,③不能确定大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C
解析:C
A.据图可以看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正确;
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恰好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正确;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b的质量分数大于a的质量分数,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t2℃时相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错误;
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正确。

故选C。

13.根据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①和溶液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但均小于溶液③
B.溶液③可能是饱和溶液
C.溶液④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溶液⑤的溶质质量分数
D.溶液中溶剂质量:①=②=③=④=⑤C
解析:C
A、由溶液的形成过程可知,溶液①和溶液②中含有的溶质和溶剂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溶液③中有多溶解的溶质,溶液①和溶液②溶质的质量分数均小于溶液③,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溶液③中没有未溶解的溶质,可能是饱和溶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溶液④是饱和溶液,进行过滤后得到的⑤是同一温度的饱和溶液,溶液④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液⑤的溶质质量分数,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整个过程没有蒸发溶剂,溶剂质量不变,故溶液中溶剂质量:①=②=③=④=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 20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 5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
4.2209.2
量/g
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量大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
D.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D
解析:D
A、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则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A 不正确;
B、未溶解的丁物质的质量最多,则溶解的丁物质的质量最少,溶剂质量相同而丁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所以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B不正确;
C、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则溶剂的质量均为50g,故C不正确;
D、20℃时,溶剂质量相同而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则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故D正确。

故选D。

15.10%的硝酸钾溶液20g,为使它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是
A.再加入2g硝酸钾
B.蒸发水分浓缩为10g的溶液
C.蒸发掉水分的一半
D.加入20g25%硝酸钾溶液B
解析:B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

10%的KNO3溶液20g,其中含溶质的质量为:20g×10%=2g,溶剂的质量为:20g-2g=18g;
A、再加入2gKNO3,其溶质质量分数为:KNO3%=2g2g 20g2g
+
+
()
()
×100%=18.2%;不符合题意;
B、蒸发水分浓缩为10g溶液,即溶质2g,溶剂8g,则KNO3%=
2g
10g
×100%=20%;符合
题意;
C、蒸发掉一半的水,即溶剂由18g变为9g,则KNO3%=
2g 2g9g
+
()
×100%=18.2%;不符合题意;
D、加入20g25%的KNO3溶液,其中溶质的质量为:20g×25%=5g;则混合后溶液中溶质质
量变为:(2g+5g)=7g,则混合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KNO3%=
2g5g 20g20g
+
+
()
×100%=17.5%;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溶液的浓缩与稀释需要掌握。

二、填空题
16.已知蔗糖在水中溶解的质量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现在20℃下用蔗糖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该蔗糖溶液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其溶质是_____,若要让试
管中的蔗糖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办法可行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①试管内加入适量水
②烧杯内加入适量食盐
③烧杯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④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一定蔗糖B
解析:一定蔗糖 B
由图示可知,20℃下蔗糖溶液中有未溶解的蔗糖,所以该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其溶质是蔗糖。

①试管内加入适量水,能溶解蔗糖,故符合题意;
②烧杯内加入适量食盐固体,食盐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所以不能溶解蔗糖,故不符合题意;
③烧杯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能继续溶解蔗糖,故符合题意;
④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会析出的蔗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一定;蔗糖;B。

17.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实验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时,除了要求被检验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__________相同,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2)乙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3)丙实验中点燃铁丝下端的火柴,待________时,再将铁丝伸入瓶内,瓶内预先加少量水的目是______________。

滴加澄清石灰水的体积(滴数/量)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温度对
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火柴快燃尽时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解析:滴加澄清石灰水的体积(滴数/量)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温度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火柴快燃尽时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1)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掌握其原理和区别,明确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

甲实验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时,除了要求被检验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滴加澄清石灰水的体积相同,实验现象是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2)据图可知,乙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3)丙实验中点燃铁丝下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瓶内,以防火柴在集气瓶中消耗过多的氧气而影响实验结果。

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固体熔化为液体而落到集气瓶中炸裂瓶底,所以瓶内预先加少量水的目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18.(1)水是生命之源,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①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

其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_;
②测得某地河水pH为7.4,可知该河水水样呈_____性;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颜色,可以加入________进行吸附;
③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生活中可用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④生活中通过_________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2)溶液在日常生活、农业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下图是某同学配制50g6%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①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字母);
②实验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③该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这样会使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或“=”)6%。

蒸馏碱活性炭肥皂水煮沸BEADC搅拌加速溶解<
解析:蒸馏碱活性炭肥皂水煮沸 BEADC 搅拌,加速溶解<
(1)①蒸馏之后的水是纯水,所以蒸馏的方法得到的水的净化程度最高,因此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蒸馏;
②pH值大于7为碱性;活性炭有吸附性能除去颜色和异味,故可以加入活性炭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颜色;
③硬水遇肥皂水浮渣多、泡沫少,软水遇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可以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④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故填:蒸馏;碱;活性炭;肥皂水;煮沸。

(2)①配置溶液的操作步骤为:称量、量取、溶解,因此操作顺序为BEADC;
②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实际上取了更多的水,进而导致所得溶液浓度偏低;
故填:BEADC;搅拌,加速溶解;<。

19.海水是种宝贵资源。

(1)海上航行缺乏饮用水时可采用下图装置获得淡水。

用该装置将2000g含氯化钠3%的海水暴晒若干小时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则收集到的可饮用水为
_____g;
(2)海水中的硼酸(化学式为H3BO3)可用于玻璃工业,下表为硼酸的部分溶解度数据;温度(℃)020406080
溶解度(g/100g水)3591523
①若要将硼酸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加入硼酸、_____、_____;
②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温度”及“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Ⅰ、上述三个烧杯中,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用“①”、“②”、“③”表示);Ⅱ、本实验能达到的目的是(______)
A探究固体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C探究溶剂的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③若将230g硼酸饱和溶液从60℃降温至20℃,可析出固体(不含结晶水)_____g。

降温蒸发溶剂①<②=③B20
解析:降温蒸发溶剂①<②=③ B 20
(1)设收集到的可饮用水为的质量为x,则2000g×3%=(2000g-x)×4%,解得:x=500g。

(2)①硼酸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若要将硼酸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加入硼酸、降温、蒸发溶剂;
②Ⅰ、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g,8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23g,2g硼酸在①②③中均能全部溶解,根据溶剂关系,上述三个烧杯中,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
Ⅱ、对比①②,对比①③,均有多个变量,对比②③只有温度不同,可探究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故填:B。

③60℃时,硼酸溶解度为15g,设230g硼酸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a,则
15g a
=
15g+100g230g
,a=30g,20℃时硼酸溶解度为5g,若将230g硼酸饱和溶液从60℃降温
至20℃,设可析出固体质量为b,则
5g30g-b
=
5g+100g230g-b
,b=20g。

20.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下表是硝酸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20406080
溶解度/(g/100g
水)
31.663.9110169
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能将该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取等质量甲和乙(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乙大于甲。

40℃时,甲的溶解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溶解度。

变大11:10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大于
解析:变大 11:10 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大于
(1)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0g:100g=11:10;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能将该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升高温度;增加溶剂;
(2)取等质量甲和乙加入烧杯中,各加入100g80℃的水,甲、乙全部溶解,降温至40℃,甲、乙均有晶体析出,且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乙大于甲。

说明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2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Q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3)若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

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ag降温结晶乙>甲>丙(或丙<甲<乙)【分析】由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ag 降温结晶乙>甲>丙(或丙<甲<乙)
解析:2
【分析】
由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故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Q点表示的含义是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ag。

(3)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若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4)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甲>乙>丙,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均有晶体析出,甲析出晶体较多,溶质质量乙大于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丙的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甲的溶质质量大于丙,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乙>甲>丙(或丙<甲<乙)。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