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2年浙江省台风灾害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0-2012年浙江省台风灾害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特征张建忠;张永恒;严洌娜;孙国栋;章国材
【摘要】利用1990-2012年影响浙江省的41个台风统计资料,分析了浙江省台风灾害成因中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征。

结果表明,台风导致的灾害程度与其带来的风雨潮密切相关,其中平均降雨量、降雨量极值与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96和0.5841。

当台风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到30 m/s及以上时,灾害程度会明显加重。

准确及时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是防御台风最重要的依据。

倒塌房屋数量与死亡人数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8625。

防汛抗台设施的高标准建设有效减轻了台风的灾害损失。

2000年以来,浙江省台风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本省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政府防御指挥水平是减轻灾害的重要保障,其中,转移人口等防灾措施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In this paper,the features of natural and social properties of the typhoon hazard were analyzed based on 41 typhoon samples data from 1990 to 2012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disas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orm surge caused by typhoon,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average and extreme rainfalls with direct economic losses are 0.509 6 and 0.584 1 respectively. When the maximum wind speed reaches 30 m/s or more, the degree of the disaster will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accurate and timely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servic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bases for the typhoon defens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house collision and death is 0.862 5, therefore, works facilities and building resilience are important foundations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Also , the governmental command level for defense is an important ensure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to avoid casualties.
【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
【年(卷),期】2013(036)004
【总页数】6页(P49-54)
【关键词】台风;灾害成因;损失;防御措施
【作者】张建忠;张永恒;严洌娜;孙国栋;章国材
【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浙江省
气象台,浙江杭州 310017;江西省气象局,江西南昌 330046;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8.0+26
0 引言
台风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平均每年约有7个台风在我国大陆地区登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

为了减轻台风灾害,有必要对灾害成因进行分析。

学者多从气象条件的角度分析台风[2],但是灾害成因通常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部分。

自然属性包括了台风本身的强风、强降水和巨浪等气象因素,也可以与其他天气系统共同促成;社会属性则包含了预报、组织防御和基础设施保障等内容。

根据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关于全面推进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化的通知》的工作方案要求,暴雨诱发
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要从只关注气象灾害的自然属性向关注气象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重延伸。

台风灾害分析面临同样的问题,需要同时关注两者才能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全省海岸线长2253 km,是我国台风特别是强台风重要
的影响地区[3]。

2000年以来,“云娜”、“麦莎”、“桑美”和“菲特”等
都严重地影响过此区域。

本文从综合减灾的角度分析浙江省1990—2012年台风
损失的成因特征,旨在为防御和减轻台风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1 浙江台风灾害损失情况
根据台风资料统计[4-5],1990—2012 年共有 19个台风登陆于浙江沿海,平
均每年约0.8个。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登陆浙江沿海的台风共造成246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857.8亿元。

1.1 死亡人数
1990—2012年,浙江因台风灾害导致年均死亡人数为107人。

死亡人数超过
100人的有1990、1992、1994、1997、1999、2004 和 2006 年,其中 1994
年死亡人数达1138人。

在这23 a中,共有8 a无人员死亡,其中,2000年以后有5 a。

1.2 直接经济损失
图1 浙江台风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比例
1990—2012年,浙江平均每年台风直接经济损失约占本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1.29%,但是各年差异较大。

由图1可以看到,1990—1999年比例起伏很大,台风灾害平均占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2.20%,而1994年则占到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10%,是23 a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年。

2000年以后,随着气象部门预报监测能力的提高、政府部门决策能力的成熟以及防御灾害设施的改善,全国台风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仅由平均每年的291.4
亿元增加到344.3亿元,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6]。

其中,2000—2012 年,浙江台风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0.59%,相对比例明显下降;仅2005年达到2.23%,相对较高。

综合分析可知,与1990—1999年相比,浙江省2000—2012年台风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呈现下降趋势。

1.3 受灾年分析
为判定台风不同年份的灾害程度,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即规定: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亿元,死亡人数不超过30人为一类灾害(一般);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
亿元,死亡人数超过100人为三类灾害(严重);其余为二类灾害(较重)。

在1990—2012年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有9 a,占39.1%(表1)。

表1 1990—2012年浙江台风灾害年度分类灾害程度年份比例一类(一般)1991、1995、1998、2003、2010 21.8%二类(较重) 1993、1996、2000、2001、2002、2007、2008、2009、2011 39.1%三类(严重) 1990、1992、1994、1997、1999、2004、2005、2006、2012 39.1%
2 自然属性
台风带来的风雨潮是导致浙江出现灾害的自然属性。

陈海燕等[7]认为,在人员伤亡中,致灾因子典型变量系数暴雨为0.5935,大风为0.7468;在经济损失中,暴雨为0.7114,大风为0.6218。

章国材[8]研究结果表明,在浙江省台风灾害中,综合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后,暴雨权重系数为0.6722,大风权重系数为
0.6639。

文中,对1990—2012年台风进行相关内容分析。

2.1 平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
图2 1990—2012年浙江省台风直接经济损失和平均降水量
图2给出了1990—2012年浙江省台风直接经济损失与平均降水量分布。

分析发现,平均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1992年以前和2004年以后平均降水量较大,
而1993—2003年大多数台风带来的降水并不是非常多。

降水量具有比较明显的
年代际变化和显著的年际震荡特征[9]。

直接经济损失总体趋势也是上升的,也呈现出两端高的态势。

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5096,通过了信度0.05的显著性检验。

图3给出了1990—2012年浙江台风直接经济损失与降水量极值的分布。

分析发现,两者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相关系数达到了0.5841,通过了信度0.05的显著性检验。

平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与直接经济损失都呈正相关,这与刘庭杰等[10]人的研究结论相似。

2.2 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与灾情的关系
图4给出了1990—2012年浙江省登陆台风中心风速与灾情分布。

分析发现,人
员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都随着台风登陆时中心最大风速增大而增加。

其中,当台风登陆时中心风速小于30 m/s时,台风导致的灾害相对较轻;当台风登陆时中心风速达到30 m/s及以上时,灾害程度会明显加重。

中心风速小于等于30 m/s的单个台风导致死亡人数为2人,直接经济损失小于5亿元;而中心风速大于40 m/s 的单个台风导致的死亡人数为68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13.99亿元;中心风速大于45 m/s的台风防御能力还明显不足,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仍然较大。

台风导致的灾害是随着登陆时中心最大风速增大而增加的,当最大风速达到30
m/s时,灾害程度会明显加重。

图3 1990—2012浙江省台风直接经济损失和降水量极值
图4 1990—2012年浙江省登陆台风中心风速与灾情分布
2.3 风暴潮造成的台风灾害损失
台风的强风和低压都会带来沿海地区的增水,当遇到天文大潮时,常会使潮位暴涨、海水漫溢,酿成大灾。

周子康等[11]统计1974—1992年台风灾害损失发现,
一次毁坏浙江江堤、海塘长度达100 km以上(受淹农田大于7万hm2)的台风
共有16个,其中影响日期与天文大潮期相遇的有13个,约占总数的80%。

由此可见,两者相遇的概率相当大。

天文大潮无疑是造成浙江台风暴潮灾害严重的重要自然原因之一。

1949年以来,有确切记载的一次台风(9018号台风)毁坏堤塘
最长达1146 km,约占总长度的20%。

1990—2012年,登陆日期介于农历初一至初三和十六至十八的台风数量达5个。

其中,在“桑美”登陆(农历七月十七)期间,温州有记录的过程最大增水是
3.58 m,实际最高的潮位是6 m多。

“云娜”台风登陆时正逢天文大潮起潮,风暴造成沿海增水最大达3.5 m,台州的健跳站潮位达7.42 m,接近历史最高潮位
的7.5 m。

3 社会属性
文中分析的社会属性包括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水平、政府组织防范水平和基础设施抗风雨能力。

3.1 准确及时的监测预报服务
一个完整的台风预报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台风无影响时期的监测服务、台风近海影响服务、台风登陆影响服务[12]。

台风监测服务之所以最为重要,在于其能够为
防御台风及时提供准确信息。

8807号台风登陆浙江象山时,导致5万余间房屋倒塌,162人死亡,毁坏桥梁270座,倒断电线杆5.8万多根。

造成这次台风灾害
人员伤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台风生成至登陆非常短暂。

1988年8月7日
08时生成,23时登陆,间隔只有16 h左右。

二是监测预报的能力有限。

在缺乏
雷达监测的情况下,当年的台风中心位置24 h预报误差在150—200 km,登陆
点和时间都难以准确。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以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为基础,对台风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的综合探测体系[13]。

现在浙江已经有气象雷
达5部,可以准确捕捉到台风在近海时的信息。

同时,不断完善模式预报水平,
提高预报精度[14]也是提高台风预报服务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0509号台风“麦莎”和0515号台风“卡努”,共造成浙江19人死亡、170亿元的直接经
济损失。

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麦莎”和“卡努”的24 h预报误差分别只有76.4 km和93.5 km。

相比较可以发现,台风监测预报服务水平是防御台风中
不可或缺的因素。

3.2 政府组织防范水平
在监测预报水平相近的情况下,政府组织防范的水平就成了一个重要因素。

下面,以“云娜”和“麦莎”为例进行分析。

中国气象局在2004年8月10日做出预报:“云娜”中心的强度还将逐渐加强,并将以10 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逐渐向我国东南沿海靠近,并很可能在这一带沿海登陆。

同样,2005年8月4日上午,中国气象局作出了准确预报:第9号台风“麦莎”将于6日上午至7日白
天在浙江中北部沿海登陆。

同样是在提前3 d发出预警的情况下,灾害程度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防御决策
差异。

从表2可以看到,“云娜”和“麦莎”登陆时强度相同,但防御“麦莎”
转移人口数量(142.9万人)是防御“云娜”时转移人口(46.8万人)的3倍,
这是两个台风造成人员伤亡差异大的重要原因。

类似的,“桑美”导致浙江省全省死亡人口达到204人,风雨强度大是主要的一个原因,转移人员比“麦莎”时偏
少42.8万人也是其中一点不足。

3.3 基础设施抗风雨能力
基础设施和房屋等建筑抵抗台风的能力是影响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0414号“云娜”台风导致179人死亡,其中105人是由于房屋倒塌造
成的,占死亡人数的58.7%。

倒塌的房屋多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建设或者为简
易房屋。

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是热带气旋风雨严重影响区[15],也是房屋倒塌
引发人员伤亡的重灾区。

在0608号台风“桑美”登陆影响期间,浙江省倒塌房屋
数量达5.32万间,其中苍南县金乡镇河尾洋村一幢钢筋混凝土楼房倒塌导致41名村民死亡。

即便是死亡人员很少(5人)的台风“麦莎”,其中4人的死亡原因也是由于温州乐清市两处山体滑坡压倒房屋所致。

表2 “云娜”、“麦莎”和“桑美”台风的致灾情况台风名称登录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m/s)死亡失踪人口/人转移人口/万人倒塌房屋/万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云娜 45 186 46.8 6.43 181.28麦莎 45 5 142.9 1.31 89.10桑美 60 204 100.1 5.32 127.30
图5给出了1990—2012年浙江台风倒塌房屋数量和死亡人数。

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625,通过了信度0.01的显著性检验。

图5 1990—2012年浙江省台风倒塌房屋和死亡人数
同样,避难所、塘库等工程也是重要的抗台基础设施。

2006年以前,浙江沿海一带民众遇到风灾时,没有避灾场所,至2012年已经建成了7251个。

近年来,浙江省投资50多亿元建成了近1400 km高标准海塘,从根本上提高了沿海地区防御风暴潮的能力;投资15亿元对病险水库进行了加固,已完成252座水库的加固任务。

在防御0414号“云娜”强台风过程中,浙江已建标准海塘、水库等主要水利工程经受了考验,无标准海塘决堤和水库垮坝,充分发挥了工程的巨大作用。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浙江省在防御台风灾害时的基本结论:
(1)灾害程度与台风带来的风雨潮密切相关,其中,平均降雨量、降雨量极值与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5096和0.5841。

当台风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到30 m/s及以上时,灾害程度会明显增加。

准确及时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是防御台风最重要的依据。

(2)倒塌房屋数量与死亡人数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8625。

房屋、塘库等的抗台能力是减轻灾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浙江防台设施的高标准建设有效减轻
了台风灾害程度。

(3)2000年以来,浙江省台风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本省国内生产总值百
分比呈现下降趋势。

政府防御指挥水平是减轻灾害的重要保障,其中,转移人口等防灾措施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陈联寿,丁一汇.西北太平洋台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郭达烽,郑婧,许爱华.台风“碧利斯”的结构与江西暴雨诊断分析[J].气
象与减灾研究,2006,29(3):52-59.
[3]殷洁,戴尔阜,吴绍洪,等.中国台风强度等级与可能灾害损失标准研究[J].地理研究,2013,32(2):66-74.
[4]国家气候中心.全国气候影响评价(1990—2003)[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001-2004.
[5]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4—2012)[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2005-2013.
[6]薛建军,李佳英,张立生,等.我国台风灾害特征及风险防范策略[J].气象
与减灾研究,2012,35(1):59-64.
[7]陈海燕,严洌娜,娄伟平,等.热带气旋致灾因子综合影响强度评估指标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1):139-144.
[8]章国材.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9]翁永元,雷小途,景元书,等.全国热带气旋降水量的初步气候分析[J].气
象与减灾研究,2012,35(1):47-53.
[10]刘庭杰,施能,顾骏强.浙江省台风灾害的统计分析[J].灾害学,2002,17(4):64-71.
[11]周子康,刘为伦.浙江台风(热带风暴)灾害的若干特点[J].地理研究,
1995,14(2):56-63.
[12]张永恒,张建忠,薛建军,等.台风决策气象服务初探:以“纳沙”台风为例[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3,36(1):56-63.
[13]端义宏,陈联寿,许映龙,等.我国台风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12,14(9):4-9.
[14]刘磊,费建芳,程小平.三维变分同化中不同物理量对台风预报的影响[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8,31(1):29-34.
[15]王东法,陈海燕,范爱芬,等.浙江省热带气旋风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科技通报,2010,26(1):39-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