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生活的水稻(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是庄稼中的贵族,需要农民们全身心地伺候,否则,金黄黄的稻谷是绝不会轻易光临我故乡人家那曾经待装的粮仓的。

水稻虽然越养越娇贵,但却是庄稼中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

据考证,早在河姆渡文化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算来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

它应该是我国领先世界进入农耕时代的标志。

故乡背靠大山,坡地居多,但临着一条小河,水田所占的成分也不少。

精心地种植水稻,因而成为了故乡人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侍弄庄稼,我认为最难的要算是侍弄水稻。

选种,浸泡,再放到温室里发芽。

川北的早春,气温还很低,稻种不易生发。

那时用电不够普遍,且故乡人那时也用不起电,升温全靠柴火。

山野人家缺的东西颇多,就是不缺柴火。

夜晚我常常跟父亲做伴儿去温室烧窖,我睡在偏房里,而父亲整夜都不能打一个盹,他一边烧窖,一边要在相隔半个钟头的时间里进窖查看温度计,不能烧过了火。

水稻这种喜温作物就是如此地折磨人。

这样白天黑夜地烧上七八天,待禾苗长到寸许,再细心地撒到已整饬了四五道的如大理石般平坦的“秧母田”中,然后覆盖上塑料薄膜,让幼苗在春阳下成长。

其实,光这“秧母田”的成功就需要农人去匠心描绘。

每年春节刚过不久,父亲便赶着水牛下田翻耕。

春寒料峭,泥水刺骨,瑟缩的父亲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了。

翻耕后,再用农具反复地把粗块的泥土打得像糨糊一般细碎,然后让牛去吃草,父亲便用五尺来长的木条把田土刮整得如镜面一样平坦光亮。

只有这样精心地一番侍弄之后,才能接待温室里的种子。

当然现在创造了“撒播”的方法就要简单方便得多了。

秧苗长成后,男女老少齐下田插秧,待四五天秧苗成活,此后又是一番费心费神的田间管理,施肥、除草、喷药、管水,每一环节都不可掉以轻心。

就拿管水来说吧,故乡虽然面临着小河,但均是坡田,需要抽水机灌溉,像我们那个行政村有九个自然村,只有一台抽水机,白天黑夜地站班排队也是轮换不过来的。

田里开裂了怎么办?只有发动每一个人挑水或用塑料袋背水灌溉,不像现在都修建了提灌站这么方便。

到了农历八月,原野一派金黄。

收割、晾晒、风筛秕谷、装入粮仓,浓浓的满足的喜悦气氛在故乡清亮的上空升腾。

这时我们就能尝到盼望已久的米饭了,母亲在这时也绝不吝啬,拿出很大一瓢米来给我们蒸干饭。

“一粒米很艰难地来到我们唇边”,我知道它如银子般金贵,即使丢落在饭桌上的一粒米也要拣起来吃掉。

米饭是那样的清香、爽口,使肠胃如此舒适,打个嗝儿,也芳香四溢,美好如天堂。

不像如今,每天白腾腾的米饭摆上餐桌,如果没有摆着下饭的菜是很难咽下的,做梦也不曾想到现在的口味会变得如此糟糕。

当时的大米是非常金贵的,一斤就能卖到五六角钱(相当于现在的两三元钱一斤),当时农村的副业产品较少,找钱的门路不多,出卖大米成为一个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保留在家中自己吃的大米是非常有限的,除了逢年过节、有客人往来,一年中其他的日子我很难闻到滤米水扑鼻的牵扯肠胃的清香。

稻米曾经是我故乡中的顶尖食物,我曾经对米饭的向往不亚于禾苗对阳光雨露的渴盼。

白亮亮的米粒就是黑色土地经汗水浇灌而流溢出来的如珍如玉的脂膏,那完全是人日日夜夜地面朝土地辛劳的结晶。

杜甫回忆盛唐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现在呢,科技发展,种植水稻的技术日益翻新,物质丰富了,出产的稻米也不例外,故乡人家的粮仓逐渐殷实,孩子们为吃米饭而发愁的日子早已逃匿,只让我辈去淡淡地回忆和惦念。

照亮生活的水稻◇杜明权崛起
7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