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动觉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摘要该实验使用BD-II-301动觉方位辨别仪为实验材料,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探讨目标角度及有无反馈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发现:目标角度主效应不显著,目标角度与有无反馈交互作用不显著,有无反馈主效应显著。

这一结果表明:反馈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动觉方位辨别;目标角度;有无反馈;角度估计准确性;
1 引言
动觉属内部感觉,动觉的反馈信息几乎参与所有的感知过程。

首先,动觉在人类感知外界事物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动觉与人类的言语活动有密切关系;动觉又经常同其他感觉相联系,如同触觉和压觉联系形成辨别物体软硬、凹凸、光滑等特性的触压觉,可以提供物体形状、大小等信号,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最后,动觉是各种随意运动的基础。

正如谢切诺夫所说,人主要是通过肌肉运动来认识和改观客观世界的,人如果没有达到高度精确的动觉,就不可能实现任何严格精确的运动。

本实验的目的:通过学习使用动觉方位辨别仪,考察方位变化以及反馈结果对动觉感受性的影响,采用实际角度与目标角度的差值绝对值作为角度估计准确性(亦即动觉感受性)的指标。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和有关理论,本实验提出以下假设:
1.目标角度大小对角度估计准确性无显著影响
2.有反馈的条件下,被试角度估计准确性显著高于无反
馈条件。

3.目标角度大小与反馈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无交互作

2 方法
2.1 被试
以大学生为被试3人一组,其中2人轮流做被试,1个被试做有反馈程序,1个被试做无反馈程序。

另1人固定做记录员。

实验人员之前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动觉方位辨别仪一台、遮光眼罩一只、白纸一张。

2.3 实验程序
2.3.1 准备工作和要求
(1)将动觉方位辨别仪平行放在距桌子边缘2厘米的地方。

将指针拨到右侧0度处;
(2)被试戴上遮光眼罩,使自身纵轴正对动觉方位辨别仪圆心。

距桌子边缘10厘米端坐桌前,左手固定于圆心,右手拇指食指捏住指针小柄;
(3)实验时被试按主试要求角度(72度),缓慢无声均匀沿反时针方向推动指针,到自己认为合适为止。

主试记下角度并将指针拨回0度处。

(4)操作时,被试右手不能接触动觉方位辨别仪指针小柄以外的其余部分。

2.3.2 在无反馈条件下估计角度【程序1】
(1)被试不戴遮光眼罩,按主试要求的角度推动指针一次;
(2)被试戴上遮光眼罩,按同样的角度推动指针100次;
(3)每10次实验后休息2分钟。

每次结果主试不能告诉被试,也不能给被试任何暗示;
(4)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不能随便走动,戴上遮光眼罩后也不能随便摘下。

2.3.3 在有反馈条件下估计角度【程序2】
实验方法同程序同无反馈条件,只是被试每做完一次实验,主试就尽快告之结果(角度)。

2.3.4 正式实验
实验组固定一人当记录,其余两人轮流当主试与被试。

全班实验组随机分为“无反馈-有反馈”组和“有反馈-无反馈”组两种。

“无反
馈-有反馈”组第一被试按程序1进行,第二被试按程序2进行。

“有
反馈-无反馈”组被试安排正好相反(一个被试只做一个实验程序)。

3 结果分析
3.1 统计处理
3.1.1 将本实验组两被试的实验结果误差每10次求平均数,列成表格,
如下图所示:
表1 本组被试误差每十次的均值
误差均值均值1均值2均值3均值4均值5均值6均值7均值8均值9均值10无反馈72° 5.1 4.15 5.557.25 6.1597.7510.212.6512.6
有反馈120° 2.652 1.7 1.23 2.15 2.05 2.2 2.35 1.5
3.1.2将本实验组两被试的实验结果误差每10次求平均数,列成表格,
根据表中数据画出曲线比较图。

图1 本实验组两被试每十次实验误差的平均数
3.2 列表并计算全班两类被试角度估计的平均误差,检验两者之间的
区别。

(注:a因素为目标角度,b因素为有无反馈)
表2主体间效应检验
轮廓图
图2个体误差均值的估算边际平均值
通过两因素独立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如表2):目标角度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0.028,p>0.05);目标角度与反馈结果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F=0.002,p>0.05),并且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目标角度与反馈结果无交互作用;反馈结果的主效应差异显著(F=15.462,p<0.05)。

这一结果说明反馈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有显著影响,而目标角度对角度估计准确性无显著影响,另外实验结果也说明了目标角度和反馈结果无交互作用,验证了实验假设。

4 问题与讨论
4.1 本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各是什么?
自变量:反馈结果及目标角度大小
因变量:实际角度与目标角度的误差绝对值
控制变量:性别,手臂长度,个体动觉感受性差异,实验顺序
4.2 为什么要安排“无反馈-有反馈”组,“有反馈-无反馈”组两种顺序?是否必要?
本实验要考虑两组实验的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这样做是有必要的,两组实验的顺序,是控制变量,实验中并不仅仅只有自变量才是和因变量有关的,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

这是用了抵消平衡法,是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4.3 本实验结果是否受练习的影响?就本小组被试情况加以说明。

就本小组而言,本实验结果可能受到练习效应的影响。

在无反馈条件下,由图1可以看出,经过多次实验后,被试的误差均值显著上
升,说明该被试可能受到练习效应的影响;而在有反馈条件下,由图1可以看出,被试的误差均值变化曲线无显著的起伏,说明该被试的实验结果不受练习效应的影响。

5 附录
两因素独立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b. 设计:截距+ a + b + a * b
轮廓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