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一单元 单元评估检测(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评估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智能时代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也对人类隐私、生命和公平正义造成了巨大威胁和全面挑战。

因此,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努力化解技术风险,并在保护隐私、关爱生命、守护公平正义等方面主动承担起自身的伦理责任,从而实现工程造福人类的目标。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个人隐私权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要担负起保护隐私的伦理责任,要努力做到:数据收集应该征得用户的同意和授权;所有数据需按照隐私程度进行分级,设置不同级别数据的使用权限;数据存储应受到严格的技术保护;密切监督,一旦出现不当使用,应严肃追责。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技术在挑战人类隐私的同时也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如智能技术可以跟踪网络异常行为,防止诈骗和黑客入侵,提升网络安全防御水平,从而使人类隐私得到有效保护。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类。

对强人工智能产品一旦处置不当,人类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甚至走向毁灭。

避免人类生命受到威胁,首要的是让机器人按照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行事。

工程师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应该做到:做好智能产品前瞻性的伦理评估,避免智能产品伦理缺位;对智能产品开展道德代码和伦理嵌入研究,使机器“算法”遵循“善法”;坚决抵制智能武器的开发和应用,严格限制智能
产品使用武器的能力;注重专能机器人的研发,限制全能机器人的设计,消除当机器人具有自我或反思能力时毁灭人类的可能性,始终将人机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人类的手中。

智能时代将对人类整体幸福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首先,智能时代可能导致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加大。

其次,智能时代的偏见或歧视频现。

尤为危险的是,人工智能可能强化所习得的偏见,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而不能像人一样有意识地去抵制或克服偏见。

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要化解社会矛盾,消除偏见与歧视,应在工程实践中始终做到:坚持公平原则,在工程设计或人工智能产品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坚持正义原则,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出发点,让智能产品造福全人类而不是仅为少数人服务;坚持公平正义原则,还应对工程实践导致的利益受损方包括自然在内给予必要的爱护与补偿。

智能当道,未来已来。

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并不仅囿于以上伦理责任,应立足长远,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直面问题、团结协作,积极担负起应有的伦理责任,为实现人机和谐共处,增进人类福祉而努力。

(摘编自邱德胜《智能时代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当承担起应有的伦理责任,为实现工程造福人类的目标而努力。

B.在数据收集、使用、存储及监督等环节,工程师要承担起保护人类隐私的伦理责任。

C.工程师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要避免智能产品伦理缺位,掌握人机关系的主导权。

D.人工智能无法有意识地抵制或克服习得的偏见,因而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

解析:选D。

D项强加因果。

该项对应文本第四段,文本说“尤为危险的是,人工智能可能强化所习得的偏见,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由此可知“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的是“人工智能可能强化所习得的偏见”,而不是“人工智能无法有意识地抵制或克服习得的偏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智能时代带来诸多不利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工程师应当主动担负的伦理责任。

B.文章第二段辩证分析了智能技术的两面性,旨在论述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利能纠弊。

C.文章第三段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在智能时代工程师应该如何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

D.文章论述了工程师承担伦理责任的必要性和具体的措施,全文论证结构清晰。

解析:选B。

B项歪曲文意。

该项是对文本第二段的论证中心和论证过程的分析。

该段辩证分析了智能技术的两面性,阐释了在智能时代工程师应该怎样担负起保护隐私的伦理责任。

该段旨在论述智能技术利弊共存的两面性,以及智能工程师该如何应对挑战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技术具有两面性,其积极的正面作用能避免智能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B.只要机器人行事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强人工智能就不会威胁人类生命。

C.工程师即使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也难免会造成少部分人或自然的利益受损。

D.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具有忧患意识,在开发和应用产品时应努力化解技术风险。

解析:选D。

A项,于文无据,该项对应文本第二段,原文说“智能技术在挑战人类隐私的同时也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并没有说“能避免智能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B项,以偏概全,该项对应文本第三段,要避免强人工智能产品使人类生命受到威胁,既要让机器人按照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行事,也要让工程师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

C项,于文无据,原文说“坚持公平正义原则,还应对工程实践导致的利益受损方包括自然在内给予必要的爱护与补偿”,文中并没有强调“造成少部分人或自然的利益受损”。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记者昨日获悉,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在伦敦林奈学会举行2014年马什奖颁奖仪式,家住修水县黄沙镇油岭自然村的乡村教师郑乃员荣获2014年度“马什国际植物保护奖”。

郑乃员为修水县何市镇中学教师,自2000年起组织村民开展红豆杉保护工作,与农户
签订托管协议,成立修水县黄沙油岭天然红豆杉保护协会,发展会员68名,并对个体较大
的红豆杉树进行挂牌保护,在村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阻止一些人受利益驱动采摘种子及伤害红豆杉资源,形成了保护红豆杉资源的良好氛围。

郑乃员还自筹资金,一边到外地学习,一边开展资源调查,多次邀请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对油岭南方红豆杉资源进行考察。

经过14年的建设,该保护区面积发展到2 600公顷,保护红豆杉12万多株。

马什基金会成立于1981年,为在不同行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设立了一系列奖。

国际
植物园保护联盟将“马什国际植物保护奖”授予为《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执行以及为提高公众植物保护意识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是全球植物园和植物保护权威,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机构,拥有来自全球118个国家的700多个植物园会员,几乎囊括全球所有重要的植物园。

(选自2014年10月13日中国江西网《修水乡村教师
发动村民共同保护红豆杉14年获国际奖》,有删改)材料二:
德化是我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已成为当地的瑰宝。

近年来,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不法分子不惜以身试法,将罪恶的黑手伸向红豆杉。

德化检察院积极作为,建章立制,以切实行动保护这一宝贵资源,为建设美丽德化、生态德化保驾护航。

野生红豆杉大多散布于远离人居的角落和密林深处,犯罪分子作案时往往难以被及时发觉,怎么办?2012年,德化检察院从全县18个乡镇聘请了36名生态和法律意识强、工作生活与林区联系密切的人大代表担任林业检察联络员,及时发现犯罪苗头。

2014年8月,联络员接到群众反映,美湖镇阳山村有4名涉嫌盗伐红豆杉的嫌疑人,将1株红豆杉制材后,正在等待泉州的买家。

联络员立即将情况告知德化检察院,德化检察院立即督促公安机关进行侦查。

自接受聘任以来,联络员提供破坏生态资源犯罪线索28条,德化检察院从中立案监
督3起,及时发现并制止群众砍伐林木42起。

(选自《福建日报》《为了红豆杉不再“哭泣”》,有删改)材料三:
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

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

中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

4.下列对于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郑乃员自2000年起,利用职务之便,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村民开展红豆杉保护工作,使当地形成了保护红豆杉资源的良好氛围。

B.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将“马什国际植物保护奖”授予郑乃员,是因为他严格执行《全球
植物保护战略》,为提高公众植物保护意识做出了重大贡献。

C.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是全球植物园和植物保护权威,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机构,囊括了全球所有重要的植物园。

D.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近年来,不法分子不惜以身试法,将罪恶的黑手伸向德化的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

解析:选D。

A项,郑乃员并没有“利用职务之便”保护红豆杉;B项,原文并未提到郑乃员“严格执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C项,原文是“几乎”囊括,选项扩大了范围。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则材料都是关于保护红豆杉的报道,材料一侧重报道个人开展的一系列保护红豆杉的行动,材料二侧重报道法律监督机关对伤害红豆杉资源的不法分子的打击。

B.郑乃员老师为了保护红豆杉,自学相关理论的同时,还自筹资金,多次邀请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对油岭南方红豆杉资源进行考察。

C.为解决破坏红豆杉行为难以被及时发觉的问题,德化检察院积极作为,建章立制,与聘请的林业检察联络员签订托管协议,成立红豆杉保护协会。

D.德化检察院聘请的林业检察联络员一旦发现盗伐红豆杉的犯罪苗头,就立即告知检察院,检察院便立即出动捉拿犯罪分子,能及时有效地制止犯罪行为。

解析:选A。

B项,“自学相关理论的同时,还自筹资金……”表述有误,原文是说他“自筹资金,一边到外地学习,一边开展资源调查,多次邀请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对油岭南方红豆杉资源进行考察”;C项,张冠李戴,“签订托管协议,成立红豆杉保护协会”的不是德化检察院,而是材料一中的郑乃员;D项,不是检察院“立即出动捉拿犯罪分子”,而是“检察院立即督促公安机关进行侦查”。

6.阅读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开展保护红豆杉行为的原因。

(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

一个物种需要保护,一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数量少,二是价值高。

作答时,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在原文中找到相应语句概括总结。

数量少,一是物种本身特性决定的,二是人为原因;而价值高,往往会因为人们的逐利行为而让物种数量变得更少。

答案:①红豆杉在自然条件下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

②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以身试法,进行盗伐等伤害红豆杉资源的活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坠落过程
吴万夫
那天,她从菜市场买完菜回来,走到距离自家楼房的马路那边,突然看见三岁的儿子正爬到没有栏杆的阳台上。

那是一幢三层建筑物。

按最迅捷的速度计算,从楼下跑到楼上,尚需一段时间,何况她当时还在马路的这一边,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去抱下儿子。

她的心猝然悬在嗓子眼儿,紧张得窒息了一般。

她清醒地意识到儿子一旦跌下来的最终结果:即使不摔成肉饼,也会摔个头迸脑裂!她像一尊泥塑木雕,立在那里痴傻了一般。

在她看见儿子的同时,儿子也惊喜地发现了她。

她下意识地摆摆手,示意儿子赶紧爬下阳台,离开危险地段。

可是儿子却错误地理解了她手势的意思,做一个拥抱的姿势向她扑来——儿子一脚踩空,跌了下来——
“儿子——”
在那一瞬间,她的一声杜鹃啼血式的尖利呼喊,宛若鹰隼的长喙,扎破了所有人的耳膜;又如一只小鸟,扑打着银白色的翅膀,剑一般划破了城市的晴朗上空。

所有的行人和车辆,立时便都像患了一时性的意识丧失症,刀切般的定格在那里。

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人们似乎都看见了她的儿子所处的绝境。

有人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有人眼睁睁地看着她的儿子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若一只翻飞的小燕子,倒栽着跟头跌了下来。

人们知道那个场面将惨不忍睹,个个都埋下了头。

但谁也不会想到,就在他们闭上眼睛的一刹那,却有一道黑色的旋风,从他们眼前呼啸而过,绕过所有的障碍物,穿过一条十几米宽的马路,向她的儿子坠落的地方冲去。

当人们愣怔过来的时候,发现她正跌坐在地上,三岁的儿子在她的怀里哇哇大哭。

儿子安然无恙。

她却脸色惨白。

好奇的人们纷纷围拢上去,问长问短。

有的对她惊叹不已,又有的对她表示怀疑。

因为按照距离和坠落速度,她根本不可能赶到并稳稳接住。

可是当时的现场,除了她又没有第二个人——不是她,还会是谁呢?
当人们再三询问时,她却嘴唇乌紫,汗珠涔涔,蓦然晕厥过去。

在众人的积极抢救下,她才苏醒过来。

人们坚信,是她救下儿子确定无疑了。

多少天来,人们一直对这件事情非常感兴趣,街谈巷议,沸沸扬扬。

后来,市电视台知道了这件事,决定以《母子情》为题,拍摄一部反映社会伦理教育的片子。

导演循着人们提供的线索,找上了她的家门。

尽管再三央求,却遭到她的满口拒绝。


演又提出给她一笔丰厚的拍摄酬金,她仍是闭口缄默。

街道居委会的人也对她进行苦口婆心
地劝说,她思忖良久,才没带任何条件地答应下来。

导演请来了特技设计师,依照她的儿子制作了一具形态逼真的模型。

可是在投拍的时候,怎么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尽管她拼命冲刺,气喘吁吁,总是距模型坠地的好长时间才能赶到。

导演很着急,试拍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后来干脆又找来一名运动员作为她的替身演员。

但运
动员使尽浑身解数,仍是不遂人意。

人们永远没有看见那个真实的坠落过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一开始就写“她”“突然看见三岁的儿子正爬到没有栏杆的阳台上”,“突然”一词,
表现了“她”看的时间极短。

B.“她清醒地意识到儿子一旦跌下来的最终结果”时的“痴傻”与下文“她”如“一道黑色
的旋风”穿过马路时的敏捷形成对比。

C.“导演循着人们提供的线索,找上了她的家门。

尽管再三央求,却遭到她的满口拒绝。


这是主人公谦虚的表现。

D.这篇小说讴歌了母爱所具有的超凡伟力,作者取材生活细节,构思精巧,虽然情节荒诞
但主题鲜明,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解析:选B。

A项中的“突然”一词并不是表现看的时间短,而是突出事件的偶然性;C项,“这是主人公谦虚的表现”不妥,说明这件事在“她”心中是不堪回首的。

D项,“情节荒诞”的表述不准确。

8.画线句子“如一只小鸟,扑打着银白色的翅膀,剑一般划破了城市的晴朗上空”采用了
怎样的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6分)
答:
答案: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突出了孩子母亲的那声“尖利呼喊”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9.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表现手法(限两种)。

(6分)
答:
答案:心理描写:“心猝然悬在嗓子眼儿,紧张得窒息了一般”,表现了人物的紧张心情。

动作描写:“一道黑色的旋风,从他们眼前呼啸而过”,表现了“她”的果敢。

(如果从其他
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邦奇,字汝节,朝邑人。

父绍宗,福建副使。

邦奇登正德三年进士,除吏部主事,进员外郎。

六年冬,京师地震,上疏陈时政阙失。

忤旨,不报。

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僚不职者,并及邦奇。

吏部已议留,帝竟以前疏故,黜为平阳通判。

迁浙江佥事,辖杭、严二府。

宸濠①令内竖②假饭僧,聚千人于杭州天竺寺,邦奇立散遣之。

其仪宾③托进贡假道衢州,邦奇诘之曰:“入贡当沿江下,奚自假道?归语王,韩佥事不可诳也。

”时中官在浙者凡四人,王
堂为镇守,晁进督织造,崔主市舶,张玉管营造。

爪牙四出,民不聊生。

邦奇疏请禁止,
又数裁抑堂。

邦奇闵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作歌哀之。

堂遂奏邦奇沮格上供,作歌怨谤。

帝怒,逮至京,下诏狱。

廷臣论救皆不听,斥为民。

起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入佐院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

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至山西,为政严肃,有司供具悉不纳,间日出俸米易肉一斤。

居四年,引疾归。

中外交荐,以故官起督河道。

迁刑部右侍郎,改吏部。

拜南京右都御史,进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致仕归。

三十四年,陕西地大震,邦奇陨焉。

赠太子少保,谥恭简。

邦奇尝庐居,病岁余不能起。

邦靖药必分尝,食饮皆手进。

后邦靖病亟,邦奇日夜持弟泣,不解衣者三月。

及殁,衰绖蔬食,终丧弗懈。

乡人为立孝悌碑。

(选自《明史·韩邦奇传》,有删改)【注】 ①宸濠:正德二年,宁王朱宸濠贿赂宦官,密谋起兵。

②内竖:指宦官。

③仪宾: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
西巡抚任洛换官
B.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
西巡抚任洛换官
C.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D.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解析:选C。

句中“姑息”为“事”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是“命”的内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综上,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除”有任命官职的意思,例如“除臣洗马”;“除”在文言文中与“迁”“拜”“授”等
意思相同。

B.“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C.“刑部”为六部之一,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其主官称为刑部尚书。

D.“庐居”也称“庐墓”,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其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服丧的行为。

解析:选A。

“迁”是官职变动,与“除”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邦奇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

京师发生地震之后,邦奇上书指出了当时政治上的弊端,违背了皇帝的心意,没有得到回复,后来还因此遭到贬黜。

B.韩邦奇恪尽职守,遇事明察秋毫。

他任浙江佥事时,识破了宁王朱宸濠的奸计,遣散了聚集在杭州天竺寺的假和尚,严词拒绝了朱宸濠仪宾假托进贡借道衢州的请求。

C.韩邦奇为民请命,同情关心百姓。

王堂等四名宦官的爪牙四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韩邦奇上书请求对他们加以禁止,并作诗表达对宦官为害百姓的忧虑。

D.韩邦奇以孝悌为重,兄弟感情深厚。

他因病不能起床时,得弟弟周到照顾;后弟弟病重,他衣不解带地照顾了三个月,弟弟死后,他穿丧服,吃素食。

解析:选B。

B项,“遣散了聚集在杭州天竺寺的假和尚”理解错误,应是遣散了假装给和尚施舍粥饭而在杭州天竺寺聚集的上千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僚不职者,并及邦奇。

(5分)
译文: (2)至山西,为政严肃,有司供具悉不纳,间日出俸米易肉一斤。

(5分)
译文: 答案:(1)恰逢给事中孙祯等弹劾不称职的官吏,一并涉及韩邦奇。

(2)韩邦奇到山西后,处理政务严谨有法度,有关部门的官员进献的用品他都不接受,他自己每隔一天拿出俸粮换一斤肉。

韩邦奇,字汝节,是朝邑人。

父亲韩绍宗,福建副使。

韩邦奇考中正德三年进士,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后晋升员外郎。

六年冬天,京师发生地震,韩邦奇上书指出当时政治上的过失。

违背了皇帝的心意,皇帝未予答复。

恰逢给事中孙祯等弹劾不称职的官吏,一并涉及韩邦奇。

吏部已经商定留用韩邦奇,皇帝最终因为之前那篇奏疏的原因,把他贬为平阳通判。

(后来)任浙江佥事,管理杭、严二府的事务。

宁王朱宸濠派遣宦官假装给和尚施舍粥饭,在
杭州天竺寺聚集了上千人,韩邦奇立即遣散了他们。

朱宸濠的仪宾假托进贡借道衢州,韩邦奇质问他说:“到京城进贡应当沿江而下,为什么要从此处借道?你回去告诉宁王,我韩佥事是不可欺骗的。

”当时在浙的宦官共四个人,王堂为驻军防守,晁进督管织造,崔主理市舶,张玉掌管营造。

他们的爪牙四处搜刮,百姓都无法生活下去了。

韩邦奇上书请求对他们加以禁止,又多次遏制王堂。

韩邦奇忧心于宦官搜刮富阳的茶鱼为害百姓,作诗哀叹。

王堂于是上奏说韩邦奇阻止对皇上的供给,写诗埋怨、非议。

皇帝发怒,把韩邦奇逮到京城,关进了钦犯监狱。

朝中大臣上书阻止,皇帝都不听取,最后韩邦奇被罢官为民。

韩邦奇被起任为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察安抚宣府。

进京协助管理都察院的事务,升任右副都御史,巡察安抚辽东。

当时辽阳发生兵变,侍郎黄宗明说韩邦奇一向很有威严和声望,请求给他见机行事的权力,让他迅速前往平定叛乱。

皇帝当时正实行姑息政策,没有答应,命韩邦奇与山西巡抚任洛调换官职。

韩邦奇到山西后,处理政务严谨有法度,有关部门的官员进献的用品他都不接受,他自己每隔一天拿出俸粮换一斤肉。

过了四年,告病回乡。

朝廷内外不断有人推荐,他又以原有官职出来督察河道事务。

后来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吏部。

被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提升为兵部尚书,参与协助朝廷的军政大事。

退休回乡。

三十四年,陕西地区发生大地震,韩邦奇在地震中丧生。

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恭简。

韩邦奇曾经在墓旁结庐服丧,病了一年多不能起床。

他的弟弟韩邦靖送药一定分而先尝,饮食都是亲手送上。

后来韩邦靖病重,韩邦奇日夜守着弟弟哭泣,三个月不解衣休息。

弟弟死后,他穿丧服,吃素食,一直到守丧完毕也不懈怠。

乡人为此立了孝悌碑。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

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

②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古时属司州。

③摐摐:形容雨声。

④釭:灯。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暗含了词人傲视天下的豪情。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的因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