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9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2019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上海市2019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 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______》)(3)左思《咏史》诗中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2分)
A. “风物长宜放眼量”,祖国山水秀美壮丽,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我们在闲暇之余可以多去各地走一走,亲近当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B.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C.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力争一流。

D.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感动着无数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赞誉。

(2)划线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3分)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

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

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A.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B.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C.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D.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①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

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

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

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全面深刻的印象。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

虽然“崇尚科学,破
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

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

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譬如体现着数字神秘主义的古代术数系统,原本是一个很复杂、精致的系统,在古代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来掌握,而现在则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
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

于是电话号码这种八位或十一位的自然数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

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化钱买不吉利。

而把重大活动的开幕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个人和政府的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伯纳姆在书中提到了导致在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剥离了具体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二是科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初等教育人员。

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

⑤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

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

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

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

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⑥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

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
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⑦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一点启示,并对中国科学普及现状进行的一点反思。

伯纳姆的著作犹如一剂清醒剂,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科学毕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

现在有一种说法:“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

”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并且应该去做。

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表决策性意见——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东西,应该先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

3. 第①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 用第③段的结论,对下列这一事例加以分析。

(4分)
上海某著名学府的某学院乔迁新大楼之际,教授们要挑选自己的办公室。

学院大楼414房间无人认领,有人议论说原本可以人性化地考虑把这种房间号码处理成厕所云云。

5.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标语的张贴,必然会带来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B.培养一种科学民族精神,首先要破除方言对数字的发音附会。

C.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决定了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做法是有巫术色彩的。

D.当下的中国,亟需出现一群有影响力的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

6. 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3 分)
A.走进科学,扫除迷信的阻碍
B.迷信——永恒的敌人
C.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D.科普,路在何方?
7.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人在风中刘心武
①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

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

与她交谈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

她来,是为了征集纪念祖父的文章,以便收进就要出版的她祖父的一种文集里,作为附录。

她的谈吐,倒颇得体。

但跟她谈话时,总不能不望着她,就算不去推敲她的服装,她那涂着淡蓝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来越感到别扭。

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她随便问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题发挥说:“生理上没大问题,心理上问题多多。

也许是我老了吧,比如说,像你这样的打扮,是为了俏,还是为了‘酷’?总欣赏不来。

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时尚。

可你为什么就非得让时尚裹着走呢”?
②少女听了我的批评,依然微笑着,客气地说:“时尚是风。

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

”少女告辞而去,剩下我独自倚在沙发上出神。

本想“三娘教子”,没想到却成了“子教三娘”。

③前些天,也是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她的装束打扮,倒颇清纯。

但她说起最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尝试那些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西方陋习,甚至毒品,以便“丰富人生经验”,跻身“新新人类”等等,我便竭诚地给她提出了几条忠告,都是我认定的在世为人的基本道德与行为底线。

④妙龄少女很多,即使同是城中白领型的,看来差异也很大。

那看去清纯的,却正处在可能失纯的边缘。

那望去扮‘酷’的,倒心里透亮,不但不需要我的忠告,反过来还给我以哲理启示。

⑤几天后整理衣橱,忽然在最底下,发现了几条旧裤子。

我回想起那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讨到手的。

那时“国防绿”的军帽、军服、军裤乃至军用水壶,都强劲风行,我怎么能置身于那审美潮流之外?还有两条喇叭裤,是20年前,在一种昂奋的心情里置备的;那时我已经38岁,却沉浸在“青年作家”的溢美之词里,记得还曾穿着
喇叭开度极为夸张的那一条,大摇大摆地去拜访过那位提携我的前辈,也就是,如今穿松糕鞋来我家,征集我对他的感念的那位妙龄女郎的祖父;仔细回忆时,那前辈望着我的喇叭裤腿的眼神,凸现着诧异与不快,重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只是,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边的批评,没有就此吱声。

⑥人在风中,风来不可抗拒,有时也毋庸抗拒。

风有成因。

风既起,风便有风的道理。

风就是风,它来了,也就预示着它将去。

凝固的东西就不是风。

风总是多变的。

风既看得见,也看不见。

预报要来的风,可能总也没来,没预料到的风,却会突然降临。

遥远的地球那边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颤,可能在我们这里刮起一阵劲风。

费很大力气扇起的风,却可能只相当于蝴蝶翅膀一颤的效应。

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却又是诡谲的、沉重的。

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

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

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太阳;有的风,专与夕阳作伴。

好风,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带来灾难。

⑦像我这样经风多多的人,对妙龄人提出些警惕恶风的忠告,是一种关爱,也算是一种责任吧。

但不能有那样的盲目自信,即认定自己的眼光判断总是对的。

有的风,其实无所谓好或恶,只不过是一阵风,让它吹过去就是了。

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层的喇叭裤,我为什么再不穿它?接着又想起了那老前辈的眼光,以及他的终于并没有为喇叭裤吱声。

无论前辈,还是妙龄青年,他们对风的态度,都有值得我一再深思体味的地方。

8.第二段划线部分是如何塑造少女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3 分)
9.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突出少女装扮的时髦和“酷”,与下文少女的“心里透亮”形成鲜明的对比。

B.第④段中的“哲理启示”的含义是,看人如果只重表象,往往会形成错误的判断。

C.第⑤段中,“大摇大摆”一词是作者对当年沉浸于溢美中轻狂
傲慢的自我批评。

D. 第⑤段中,“涌”字让读者感受到那位前辈当时对作者的衣着形象有着一种强烈的不满。

E.文章第⑥段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铺排,思想深邃。

F.本文在结尾用含蓄的语言揭示主旨,如画的留白,发人深省,余味悠长。

10. 全文从“人与风的关系” 角度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4分)
11. 评析第⑥段“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关山月南朝·梁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B. 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 “高楼”更见思念,“云阵”足见一片祥和。

D.“从军复几年?”句,表现了对战争的谴责。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语言特点的一项是()(2分)
A.苍凉悲壮
B.简洁圆润
C. 刚劲有力
D.缠绵悱恻
14.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全诗。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
①曲全子,予之母弟也。

少颖悟,天资孝友。

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②性坦率,与人略无崖岸。

当酒酣耳热,视世闲富贵儿皆卧之百
尺楼下。

然不喜场屋之学,人或勉之,曰:“吾兄已世其家,吾亲已享其禄,吾事济矣。

谁能踽踽从原夫辈①觅官耶?”识者以为达。

平居季孟间,把酒赋诗,对床听雨,眷眷然不忍舍去。

当是时,吾二亲康健,岁时上寿,斑衣罗拜。

里人荣之,指以为庆门,故榜其堂曰“双橘”。

一时名卿大夫士争相歌咏其事。

自尔洊罹②忧患,生寡食众,贫不能生,兄弟狼狈,糊口于四方。

渠亦澠俛③,赴调,得监亳州酤,意愈不乐,自是日饮,无何似与世相忘者。

未几,疾作,竟不起。

③平生所为诗,无虑数百篇。

既没之后,而二子方啼笑梨栗,岂知乃父之遗文当珍赏深藏,以保于不朽哉?已而旅榇④北归,予屡索于残编断稿中,了不可得。

以是予与季弟每兴言及此,辄声与涕俱出,盖痛其不复见矣。

况九原之恨其能已乎!
④阅再岁,饭素于大清安禅寺。

偶于稠人中得故人李仲佐,握臂道旧。

且复谓予曰:“元捕不幸今十年矣!念一死一生之际,未能忘情。

时令人诵《曲全子集》制,如对晤语。

”予惊闻其说,愿请一见。

既而得之,长篇短章凡四十有七,惜乎所得之不多也。

虽然,尝一脔鼎味知矣。

奚以多为?
⑤吾弟名宷,字元辅,曲全子盖道号云。

明昌改元之明年春正月中浣日。

(节选自王轩《拙轩集》)【注】①原夫辈:乡愿一类人。

②洊罹:遭遇。

③澠俛:努力。

④榇:棺木。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既没之后()(2)阅再岁()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斑衣罗拜()。

A.招纳B.排列C.分布D.轻软的丝织品
(2)与人略无崖岸()。

A.山崖﹑堤岸B.严肃、端庄C.矜持、孤高 D.操守,节操
17. 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B. 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C. 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D. 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18.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然不喜场屋之学,人或勉之,曰:“吾兄已世其家,吾亲已享其禄,吾事济矣。

谁能踽踽从原夫辈觅官耶?”
19. 纵观全文,从体裁看这是一篇()(选择),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
A.序言B.悼词C.文学评论D.游记
20. 简要概括第②段中曲全子的形象。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