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之中的常规考量——2014年广东卷中考第25题的思路突破与教学建议
2014广东省中考物理试题简析及15年中考物理备考策略
![2014广东省中考物理试题简析及15年中考物理备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d08bca4915f804d2a16c152.png)
21
21
7
20
13
18
100
平均得分 15.78 13.01 4.47 11.27 5.57 7.59 57.69
得分率 0.75 0.62 0.66 5.19 0.44 0.4 0.58
计算、综合题 得分率较低
6.选择题板块答卷情况
题号
分值
平均 得分
得分 率
1 3 2.74
0.91
2 3 2.34
9.实验题板块答卷情况
题号
分值
平均 得分
得分 率
16(1) 16(2) 16(3) 17(1)
232源自10.92 2 1.04 0.71
0.46 0.67 0.52 0.71
17(2) 17(3) 17(4) 18(1) 18(2) 全卷
2
3
1
2
4
20
0.99 1.58 0.7 1.14 2.2 11.28
14、如题14图所示,电源电压为12V,灯泡上标有“12V 12W”,ae和bf是同种型号 电阻丝,每1m的电阻均为0.5Ω,其他导线的电阻不计,c、d两点始终保持与电阻丝 良好接触。设ac与bd长度均为3m,那么,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 V,两电阻丝在 100s内产生的热 J。当 c、d两点向右移动时,灯泡的亮度将 。(设灯泡的 电阻不随温度而变化)(0.31) 14、9.6, 192, 变暗
2014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试题 简析及15年中考备考策略
广东惠州 黄振雄 2014、12
一 14年广东省卷抽样质量分析
交
流 内
二 15年中考物理命题的展望
容
三 15年中考物理复习的优化
一.2014年广东省卷抽样质量分析
动静结合找“界点” 重叠面积细分类——2013年广东卷第25题的思路突破与反思
![动静结合找“界点” 重叠面积细分类——2013年广东卷第25题的思路突破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1cf1a3b0b4c2e3f572763db.png)
首先是 分类讨 论. 笔 者 以此题 为例 , 谈谈 解 这类 问
题的一般步骤.
( 2 ) 如 图3 , 在 三 角 板D E F 运 动 过程 中 , 由于 是 平
第一步 , 依据题意 , 让运动的物体依次运 动 , 确 定运
程. 其 中图4 、 图6 、 图8 、 图l 0 为静止状态 , 分 别是起点 、 界 点( 1 ) 、 界点 ( 2 ) 、 终点 , 由已知条件易得这4 幅图对应 的
v :
2
( 6 一 )
的取值分别 是 = 0 , = 2 , x = 6 — 2 、 / 了, x = 6 . 图5 、 图7 、 图9 是
① 当0 ≤ ≤2 U  ̄ ,如 图5 ,设D E 与B C 相 交于点G, 则 D G = D B = 4 + x , 所 以两块 三角板重叠 部分 的面积y = S 一
5a B m=
 ̄
第五步 , 用“ 综上 ……” 句型概述讨论结果.
I
2
其次是过 点 作A B 边上 的高 如 图5 , 当0 ≤ ≤2 D B 。 。 G 一 F " M N = 吉 ( 4 慨 ) 一 1 。 — 3 + x / T , 时 , 两块 三角板 的重叠部分 为 四边形. 学 生首先 面对 的
运动状态 , 由上述 四个 “ 界值 “ 可 以分别确定三个 范围.
三、 认 真 进行 解 后 反 思
1 . 关 键 的一 步
二、 规 范 解 答 问题
( 1 ) 如 图2 所不 , 因为 △ABC 是等 腰 直角 三角形 , 所
在突破第 二 问的前后 , 能 否发现 图2 、 图3 都 是为第 三问做铺 垫 , 这 是决定性 的一步 , 不然解 第三 问时就难 以找到前进 的方 向.
2014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考试技巧、答题原则
![2014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考试技巧、答题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a52ef0c10a6f524ccbf85c8.png)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日起开始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首次提出保修期不低于三年。
B.东方白鹳是一种体态优美的大型涉禽,其羽毛亮如白雪,腿脚鲜红艳丽,覆羽和飞羽黑中的闪亮。
白、红、黑结合得如此高妙,令人惊叹。
C.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D.重庆商品展示交易会今日在国博中心开幕,农产品展区众多商户在现场批发促销,副食品展区买一送一等优惠活动也比比皆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棱角/菱形窒息/对峙稽首/稽查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物理试题分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物理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72b625f18583d04964597c.png)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物理试题分析一、近3年试题对比通过上述表格对2013年、2014年、2015年的高考试题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广东高考物理试题结构相当的稳定。
主要表现为:考点稳定,考查方式稳定,难易程度稳定等等。
考点上考查重点知识,常用知识,基本知识。
考查方式上设计常规的物理情景,如果与生活生产相结合则尽量把问题简化,不人为故意设置障碍;考查方式上还表现在一个题目尽可能从多角度考查,在有限的试题里尽可能全面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控情况。
试题的难易程度上以中等难易的试题为主,尽量使试题简约,思维方式简约,只要学生理解了该知识点,就可以较为容易的拿到分数。
显然,目前广东高考物理试题的稳定性,可以大大的减低学生学习的负担,我相信该方式还会持续,故2016年考查的方式不会有多大变化,学生只要把重点知识、方法学精、学透、练熟,就能成为高考的胜利者。
当然,相对2013年、2014年的试题,今年的考试试题稳中有变。
高考新动向今年的高考试题稳定是主流,但也有新的变化,该变化主要体现在电学实验上。
对电学实验的考查以往是单一实验的考查(14年的电学实验甚至只定性考查实验方法),这次是一个实验既考查了电阻的测量方法,又考查了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的测量方法,还考查了对测量原件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多用电表的读数。
是对学生电学实验的一个全面的考查。
……该变化更是凸显出命题者愈加重视学生的知识、方法的全面掌握能力,避免考查的单一性,达不到高考人才选拔的目的。
⏹考点新变化今年高考试题有三个点变化突出:1、运动学的考查(14题)。
以前的考查都是运动学公式的应用,今年考查的是相对运动,而且是非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相对运动。
该考法出人意料。
2、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考查(16题),以往的考查往往要联系数学、考查临界问题,而现在的考查简化为简单的半径公式与周期公式的应用。
3、电磁感应的考查(35题),不再考查复杂的双轨模型,而是把感生电动势、动生电动势分开来与力学、电路组合进行简单的考查。
广州中考真题-2014年物理试题和详细解析
![广州中考真题-2014年物理试题和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02ead6ddccda38376bafdd.png)
2014年广州中考物理试题和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化石能源是当今我国的主要消耗能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会造成危害B. 使用化石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C. 我国消耗的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D. 化石能源可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正确答案】A【考察知识点】新材料与能源【解析】本题考查化石能源的问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区别,学习中注重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2. 图1电路中R1>R2,开关闭合,电压表V的示数为6V,电压表V1的示数( )A.等于6VB.大于3VC.等于3VD.小于3V【正确答案】B【考察知识点】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解析】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且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分得的电压大。
3. 图2是电磁波及其应用事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紫外线是紫色的B. 电视机遥控器用γ射线遥控C. 体检胸透用的电磁波频率比无线电波低D. 可见光与无线电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正确答案】D【考察知识点】电磁波【解析】不同的电磁波具有相同的波速,由可知,频率与波长成反比;知道各种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
4. 图3中的a表示垂直于纸面的一根导线,它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它在磁场中按箭头方向运动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正确答案】D【考察知识点】电磁感应现象【解析】要产生感应电流,必须让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导体ab是否切割磁感线是判断的关键5. 甲声音波形如图5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波形是图5中的哪一辐( )【正确答案】B【考察知识点】声音的波形【解析】从声音波形判断声音的特性,音调——波形疏密,响度——波形高矮,音色——波形形状6. 图6,小明把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某位置时,另一去外形相同的蜡烛B恰好与蜡烛A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2014年广州中考数学第24、25题详细解答
![2014年广州中考数学第24、25题详细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e69901254b73f242336c5ff4.png)
2014年广州中考数学第24题第(1)问很常规,且方法多样,很适合学生入手;第(2)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函数图象中交点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先求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题目的条件给出是钝角,因此要想到分界点是直角,因此联想到勾股定理逆定理;若然数学老师在讲圆周角的时候讲过圆内角和圆外角(这样知识才能连成一个小系统),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那么通过类比,就知道直径所对的圆内角是钝角,于是思路就打开了;第(3)问求四条线段之和的最小值,其中两条在运动过程中是不变的,于是转化为求另外两条线段之和的最小值,因此把两条定线段通过平移放在一起,然后通过轴对称把同侧的两个点转化为异侧的两个点,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结合函数知识求得答案。本题似乎不难,但其实背景过于复杂,对学生来说,很难从中抽取出熟悉的数学模型,另外要表述清楚确实是不容易的。
如图,点O为BE的中点,过点O分别作OG⊥CD、OH⊥AB、OM⊥BC,
过点A作AN⊥CD,连接OA、OB、OC、OD、OP.
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易得 , ;
由矩形的性质易得 ;
由勾股定理易求得: , ;
∵ ,
∴ ,解得 , (舍去),∴ .
方法二:(相似、勾股定理)
如图,由梯形中位线定理可知, ,∴ ;
方法二:由韦达定理,得 ,解得 ,故抛物线解析式为 .
求顶点C的坐标:
方法一: ,故顶点C的坐标为 .
方法二: , .
第⑵问:
∵ ,∴点P在 轴下方的抛物线图象上;若抛物线与 轴交点为D,则点D的坐标为 ;
∵ 、 、 ,∴ , , ,有 ,此时 ;若点D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为E,则点E的坐标为 ,此时有 ;
第25题对于初中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见方法:等积不变,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函数的考查很到位,第(1)(2)问对于优秀生是有一定优势的;本题对基本图形的考查也值得称赞,对字母的运算的要求恰到好处,体现出高中衔接的命题思路。第(1)问实际上为第(3)问的解决提供了思考的一种方向,从3个小题来看,关联性仍然不够强,有点打破常规,对习惯于解决递进关系和并列关系的学生来说,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2014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2014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a960c380eb6294dd886cce.png)
2014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一、试卷基本概况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8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全卷共23道题,覆盖约38个知识点,难题的分值比例不超过总分的20%,全卷难度系数0.65左右。
1.2014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的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共7小题)、填空题(共7小题)、作图题、实验题(共3小题)、计算题(共2小题)和综合能力题(共3小题)等六大类。
各题型所占分值如表一所示。
表一各题型所占分值2.各知识点分值分布:在2014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中,力学板块占41分;电学板块占25分;热学板块占13分;光学板块占9分;原子结构占3分;声学板块占3分;综合知识考查占6分。
按照传统的五大板块划分,历年广东中考物理卷中各板块的分值分布如表二所示。
表二各知识板块所占分值3.难易知识所占的分值:(1)容易题的分值约有51分(其中力学占24分,热学占11分,电学占7分,原子结构占3分,光学占3分,声学占3分)。
(2)中等难度题的分值约有38分(其中电学占16分,力学占13分,光学占6分,热学占3分)。
(3)难题的分值约有11分(其中电学占5分,力学占4分,热学占2分)。
4.试卷涉及的知识点包括人教版物理课本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全册三本书的知识。
各学期知识所占分值如表三所示。
表三各学期知识所占分值5.试卷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都在2014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考试大纲中,各题所涉及知识点及其分值和所属板块如表四所示。
表四各题所涉及知识点及其分值和所属板块二、试卷整体特点分析2014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往年试卷的难度相当,试卷中的题目在严谨、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题依据更接近课本,甚至题目内容可以直接从课本中找到,如单项选择题的第1、2、3、4小题和填空题的第8、9小题。
2.作图题的题量比2013年的广东物理卷的作图题多了一小题。
3.实验题的第16小题的难度有所下降,同时实验题涉及的计算量减少。
2014年广东省高考物理试卷(真题)及试卷分析
![2014年广东省高考物理试卷(真题)及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3fd442fe4733687e21aa28.png)
2014年广东省高考物理试卷(真题)及试卷分析科目总分分析人分析时间物理100分佛山龙文教研物理组2014-6试卷内容结构分析(考察范围、知识点、分值分布、难易度等)题号题型考试范围知识点分值难易度13 单选力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图像 4分易14 单选力学共点力平衡摩擦力 4分易15 单选电磁学力学电磁感应匀加速直线运动 4分易16 单选力学功能转换 4分易17 双选热学理想气体-等温线 6分易18 双选原子核光电效应 6分易19 双选电学理想变压器 6分中等20 双选力学电学共点力平衡库仑定律电势 6分中等21 双选力学圆周运动天体密度的测量 6分较难34 实验电学万用电表的使用电路故障判断 9分中等34 实验力学机械能守恒定律 9分中等35 计算力学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18分较难36 计算磁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 18分较难试题结构分析(各题型常考的重难点、分值占比、近题型重难点分值占比单选牛顿运动定律 4% 物体平衡 4% 电磁感应 4% 功能转换 4%双选理想气体-等温线 6% 光电效应频率与跃迁 6%三年对比的异同点)试题结构分析(各题型常考的重难点、分值占比、近三年对比的异同点)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关系6%牛顿定律 6% 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 6% 实验电学 9%电压表读书电压表的正确使用电路故障分析力学 9% 弹簧劲度系数计算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功能转换实验结论判断计算力学 18% 质点的直线运动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磁学18%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偏转情况的讨论运动轨迹的直径调整与变化试题比较稳定。
主要表现在考点的稳定,突出考查重点知识、主体知识与常规思维,考查的知识点不偏不怪,并且注重考查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试题的另一特点是,题意的呈现规范、简约,选择题字数相对较少,减少了阅读量。
第16题,功能关系的考查,把该知识点从力学综合题中分离出来独立成题,使力学综合题过程简化,难度有所降低。
2014广州中考物理试题分析
![2014广州中考物理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0142cb6137ee06eff9181e.png)
★★☆☆☆
★★☆☆☆ ★★★☆☆ ★★☆☆☆ ★★★☆☆ ★★★★☆ ★☆☆☆☆
二、“2014广州中考物理分析”
题 号 考查 类别
考点
知识点
难度
浮力、重力、 体积 家庭电路和电 21 电学 功率 20 力学
阿基米德原理理解、和浮沉状态 ★★★☆☆ 理解 考察家庭电路连图、额定功率和 ★★★★☆ 电流过大知识
10 热学 11 力学 12 力学
二、“2014广州中考物理分析”
题 号 考查 类别
考点
知识点
难度
13 光学 光路作图 光的反射和折射 机械能及其 14 力学 滚摆的机械能转化 转化 力与运动关系、透镜成像、扩散现 15 综合 光、力、热 象(综合考题) 16 电学 电动机 考察电动机的电流方向和受力方向 17 力学 大气压 气球抽气前后内外气压的变化 18 力学 杠杆 杠杆平衡及五要素 19 热学 物态变化 考察冰箱制冷物态变化及吸热放热
题号 22 23 24
考查 类别
力学 热学 电学
考点 平均速度测定 热传递
知识点 天平、量筒、测力计的读数和平均 速度测定
难度 ★★☆☆☆ ★★★☆☆ ★★★☆☆
设计探究实验,对控制变量法的考 察
探究电流与电压 实物连图、读数和、电压表连线注 关系 意事项
二、“2014广州中考物理分析” “中考命题新变化”” (1)计算题也会考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状态受力分析” (2)新考点“探究实验的步骤” 猜想、设计实验、结论、评估 (3)出现教材上“想想做做”“课本练习”原题 例如-中考16、19、21题
6
7
探究实验步骤
比较功和功率
物态变化内能
物态分子排列
沸点与气压关系
2014年广东省卷中考作文真题解析及佳作评点
![2014年广东省卷中考作文真题解析及佳作评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309ec528ea81c758f578c1.png)
要求 : ( 1 ) 把题 目补充 完整 ; ( 2 ) 自选文体 ; ( 3 ) 不少 示文章的主旨 , 又要新颖不落俗套 , 要做到这两点 , 方法
于5 0 0 字; ( 4 ) 文 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 真题破解 】 这 道半 命 题形 式作 文 《
这种阅卷特点 , 我们考生应特别注意扣题和点睛。在写
是我 致胜 的魔 议论 文或抒情散文 时 , 你应该注意有意识 的在 文章内容
杖》 , 一如既往地关注学生 自身成长和情 感的表达 , 更 多 流转交汇之处 , 不失时机的点明题 旨, 回扣题意 , 这样才
的是考察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感受能力 , 还有对 于语 言 会大大加深阅卷者对此 份作 文 “ 中心 明确 ” “ 中心突 出” 运用技巧的掌握 , 以及对 于文字 的借鉴 、 欣赏能力 。 可写 的印象。 写作 记叙文或小说 、 戏剧 等文学作 品时 , 尽管作
有一柄致 胜的魔杖 : 执着 、 好奇 、 自信 , 抑或是 师长的激 们还可 以从 中考作 文 的五个评 分标准方 面去争取更 大 励、 榜样 的引领 、 挫折 的磨炼 ……同学们 , 什么是你致胜 高分 :
的魔杖呢? 请 结合 自身的经历与体验 , 以“ 胜的魔 杖” 为题写一篇文章 。
全文 , 再次 凸现主 旨。 无论运用那 种方法 , 便于阅卷老师 去 , 不言成败 , 总有喜悦 !” 我破 涕而笑 , 感悟到 : “ 是啊 !
快速把握思路 , 读懂内容 , 那才是我们的最终 目的。
这青春之路虽然 困难重重 , 但是 我不怕 !我有致胜 的法
四是语言表 达 , 修辞手法的运用 。可以善引佳句增 宝一直在激励着我 , 引着我前进 ! 只要你勇敢地走下去 。 强意蕴 , 根据作文主 旨, 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 , 考生在 你 总能 自由地飞翔在属于 自己的天空里 , 父爱是我心 中
2014年广州中考数学试题、答案详解
![2014年广州中考数学试题、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79380d9e009581b6ad9eb0d.png)
2014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 学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三大题25小题,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第1面、第3面、第5面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走宝自已的考生号、姓名;走宝考场室号、座位号,再用2B 铅笔把对应这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涉及作图的题目,用2B 铅笔画图,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0)a a ≠的相反数是 ( )A .a -B .2aC .||aD .1a【答案】:A【分析】:考察了相反数的定义,相较往年试题,这题的难度还是有点高,因为过去几年中考的第一题都是在实数基础上考察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今年是首次出现在字母的基础上考察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
2.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考察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3.如图1,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 ∆的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则tan A =( )A .35B .45C .34D .43【答案】:D【分析】:考察了三角函数的定义。
4.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54ab ab -=B .112a b a b+=+ C .624a a a ÷= D .2353()a b a b = 【答案】:C【分析】:考察了整式计算,分式计算和幂运算的题目,属于多种基础概念并存的概念题。
2014年全国高考卷中联系实际试题赏析word资料9页
![2014年全国高考卷中联系实际试题赏析word资料9页](https://img.taocdn.com/s3/m/cd9244744afe04a1b171de72.png)
2014年全国高考卷中联系实际试题赏析2014年全国高考各地物理试题出现了许多联系实际的好题,试题朴实新颖,时代气息强,命题专家别具匠心,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使枯燥的试题获得生命.这些试题将引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对2014年全国高考卷中联系实际试题进行举例分析,与同行共赏,希望对今后物理教学有借鉴意义.1以体育运动为背景例1(全国高考新课标Ⅱ理综卷第24题) 2012年10月,奥地利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乘气球升至约39 km的高空后跳下,经过4分20秒到达距地面约1.5 km高度处,打开降落伞并成功落地,打破了跳伞运动的多项世界纪录,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取10 m/s2.(1)忽略空气阻力,求该运动员从静止开始下落到1.5 km高度处所需要的时间及其在此处速度的大小;(2)实际上,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阻力,高速运动受阻力大小可近似表示为f=kv2,其中v为速率,k为阻力系数,其数值与物体的形状,横截面积及空气密度有关.已知该运动员在某段时间内高速下落的v-t图象如图1所示.若该运动员和所带装备的总质量m=100 kg,试估算该运动员在达到最大速度时所受阻力的阻力系数.(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解析(1)设运动员从开始自由下落至1.5 km高度处的时间为t,下落距离为h,在1.5 km高度处的速度大小为v,由运动学公式得v=gt(1)且h=3.9×104 m-1.5×103 m=3.75×104 m(3)联立(1)、(2)、(3)得t=87 s,v=8.7×102 m/s.(2)运动员在达到最大速度vm时,加速度为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kv2m,由题图可读出vm≈360 m/s,代入得k=0.008 kg/m.点评高考试题中经常涉及体育项目,如跳高、跳水、跳伞、蹦极跳、滑雪、网球、排球等.解决这类问题用到的主要是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功能关系等知识.本题与跳伞运动相联系,涉及自由落体和动力学知识,考查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图表的能力.2以交通安全为背景例2(全国高考山东理综卷第23题)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2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t0=0.4 s,但饮酒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在某次试验中,志愿者少量饮酒后驾车以v0=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L=39 m.减速过程中汽车位移s与速度v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此过程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取10 m/s2.求:(1)减速过程汽车加速度的大小及所用时间;(2)饮酒使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3)减速过程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与志愿者重力大小的比值.解析(1)设减速过程中汽车加速度的大小为a,所用时间为t1,由题可得初速度v0=20 m/s,末速度vt=0,位移s=25 m,由运动学公式得t1=v0a(2)联立(1)、(2)代入数据得a=8 m/s2(3)t1=2.5 s(4)(2)设志愿者反应时间为t2,反应时间的增加量为Δt,由运动学公式得L=v0t2+s(5)Δt=t2-t0(6)联立(5)、(6)代入数据得Δt=0.3 s(7)(3)设志愿者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F,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为F0,志愿者质量为m,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8)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F20=F2+(mg)2(9)联立(3)、(8)、(8)代入数据得F0mg=415(10)点评本题以正常驾车和酒后驾车为背景,考查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的有关公式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很好地给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体现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3以新材料为背景例3(全国高考四川理综卷第9 题)石墨烯是近些年发现的一种新材料,其超高强度及超强导电、导热等非凡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望使21世纪的世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发现者由此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用石墨烯制作超级缆绳,人类搭建“太空电梯”的梦想有望在本世纪实现.科学家们设想,通过地球同步轨道站向地面垂下一条缆绳至赤道基站(图4),电梯仓沿着这条缆绳运行,实现外太空和地球之间便捷的物资交换.(1)若“太空电梯”将货物从赤道基站运到距地面高度为h1的同步轨道站,求轨道站内质量为m1的货物相对地心运动的动能.设地球自转角速度为ω,地球半径为R.(2)当电梯仓停在距地面高度h2=4R的站点时,求仓内质量m2=50 kg的人对水平地板的压力大小.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地球自转角速度ω=7.3×10-5 rad/s,地球半径R=6.4×103 km.解析(1)设货物相对地心的距离为r1,线速度为v1,则r1=R+h1(1)v1=ωr1(2)货物相对地心的动能为Ek=12m1v21(3)联立(1)、(2)、(3)得Ek=12m1ω2(R+h1)2(4)(2)设地球质量为M,人相对地心的距离为r2,向心加速度为a2,受地球的万有引力为F,则r2=R+h2(5)a2=ω2r2(6)F=GMm2r22(7)GMm0R2=m0g(8)设水平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大小为N1,人对水平地板的压力大小为N2,则F-N1=m2a2(9)N2=N1(10)联立(5)~(10)式并代入数据得N2=11.5 N(11)点评本题以新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牛顿第二、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向心加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动能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计算等能力.4以航天航空为背景例4(全国高考重庆理综卷第7题)图5为“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上着陆最后阶段的示意图.首先在发动机作用下,探测器受到推力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h1处悬停(速度为零,h1远小于月球半径);接着推力改变,探测器开始竖直下降,到达距月面高度为h2处的速度为v;此后发动机关闭,探测器仅受重力下落到月面.已知探测器总质量为m(不包括燃料),地球和月球的半径比为k1,质量比为k2,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求:(1)月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及探测器刚接触月面时的速度大小;(2)从开始竖直下降到刚接触月面时,探测器机械能的变化.解析(1)设地球质量和半径分别为M和R,月球的质量、半径和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分别为M1、R1和g1,探测器刚接触月面时的速度大小为vt,GMmR2=mg(1)GM1mR21=mg1(2)联立(1)、(2)得g1=k21k2g,由v2t-v2=2g1h2,得vt=v2+2k21gh2k2.(2)设机械能变化量为ΔE,动能变化量为ΔEk,重力势能变化量为ΔEp,由ΔE=ΔEk+ΔEp,有ΔE=12m(v2+2gh2k21k2)-mk21k2gh1,得ΔE=12mv2-k21k2mg(h1-h2).点评本题以探测器的着陆为背景,主要考查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机械能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分析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5以家庭生活为背景例5(全国高考重庆理综卷第8题)某电子天平原理如图6所示,E 形磁铁的两侧为N极,中心为S极,两极间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磁极宽度均为L,忽略边缘效应.一正方形线圈套于中心磁极,其骨架与秤盘连为一体,线圈两端C、D与外电路连接.当质量为m的重物放在秤盘上时,弹簧被压缩,秤盘和线圈一起向下运动(骨架与磁极不接触),随后外电路对线圈供电,秤盘和线圈恢复到未放重物时的位置并静止,由此时对应的供电电流I可确定重物的质量.已知线圈匝数为n,线圈电阻为R,重力加速度为g.问:(1)线圈向下运动过程中,线圈中感应电流是从C端还是从D端流出?(2)供电电流I是从C端还是D端流入?求重物质量与电流的关系.(3)若线圈消耗的最大功率为P,该电子天平能称量的最大质量是多少?解析(1)感应电流从C端流出.(2)设线圈受到的安培力为F,外加电流从D端流入.由F=mg和F=2nBIL,得m=2nBLgI.(3)设称量最大质量为m0,对应通过线圈电流为I0,由m0=2nBLgI0和P=I20R,得m0=2nBLgPR.点评本题以家庭生活购物时要称量的电子天平为背景,考查了楞次定律、安培力、平衡条件、电功率等知识,试题把力学和电学问题巧妙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考查,使试题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6以高科技为背景例6(全国高考福建理综卷第22题)如图7所示,某一新型发电装置的发电管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水平管道,管道的长为L、宽为d、高为h,上下两面是绝缘板,前后两侧面M、N是电阻可忽略的导体板,两导体板与开关S和定值电阻R相连.整个管道置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沿z 轴正方向的匀强磁场中.管道内始终充满电阻率为ρ的导电液体(有大量的正、负离子),且开关闭合前后,液体在管道进、出口两端压强差的作用下,均以恒定速率v0沿x轴正向流动,液体所受的摩擦阻力不变.(1)求开关闭合前,M、N两板间的电势差大小U0;(2)求开关闭合前后,管道两端压强差的变化Δp;(3)调整矩形管道的宽和高,但保持其它量和矩形管道的横截面积S=dh不变,求电阻R可获得的最大功率Pm及相应的宽高比dh的值.解析(1)设带电离子所带的电荷量为q,当其所受的洛伦兹力与电场力平衡时,U0保持恒定,有qv0B=qU0d(1)得U0=Bdv0(2)(2)设开关闭合前后,管道两端压强分别为p1、p2,液体所受的摩擦阻力均为f,开关闭合后管道内液体受到的安培力为F安,有p1hd=f(3)p2hd=f+F安(4)F安=BId(5)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I=U0R+r6)两导体板间液体的电阻r=ρdLh(7)由(2)~(7)式得Δp=Ldv0B2LhR+dρ(8)(3)电阻R获得的功率为P=I2R(9)P=(Lv0BLRd+ρh)2R(10)当dh=LRρ时(11)电阻R获得的最大功率Pm=LSv20B24ρ(12)点评本题以科技前沿的新型发电机为背景的试题,将新颖的题干、设问、立意融为一体,诠释了磁场与电磁感应的联系,考查了霍尔效应的原理及其应用.其中第(2)问求开关闭合前后,管道两端压强差的变化Δp,要求学生建立液体受到安培力的模型,再根据压强与压力的关系,结合安培力表达式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进行综合解答.第(3)问对学生的数学极值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成为全国高考命题的一个指导思想,考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最能显示其能力大小,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现象和事件,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所选的素材都是一些常被关注的,希望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启发.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014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新课标卷第25题的另两种解法
![2014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新课标卷第25题的另两种解法](https://img.taocdn.com/s3/m/107e9b293968011ca300916e.png)
2014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新课标卷第25题的另两种解法作者:马驰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5年第09期2014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新课标卷第25题题目:如图1,O、A、B为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三个点,OB沿竖直方向,∠BOA=60°,OB=32OA.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一定的初动能自O点水平向右抛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恰好通过A点.使此小球带电,电荷量为q(q>0),同时加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与△OAB所在平面平行.现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某一方向抛出此带电小球,该小球通过了A点,到达A点时的动能是初动能的3倍;若该小球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另一方向抛出,恰好通过B点,且到达B点的动能为初动能的6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无电场时,小球到达A点时的动能与初动能的比值;(2)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参考答案解法如下.解(1)设小球的初速度为v0,初动能为Ek0,从O点运动到A点的时间为t,令OA=d,则OB=32d,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有dsin60°=v0t(1)dcos60°=12gt2(2)又有 Ek0=12mv20(3)由(1)、(2)、(3)式得 Ek0=38mgd(4)设小球到达A点时的动能为EkA,则EkA=Ek0+12mgd(5)由(4)、(5)式得 EkAEkO=73(6)(2)加电场后,小球从O点到A点和B点,高度分别降低了d2和3d2,设电势能分别减小ΔEkA和EpB,由能量守恒及(4)式得ΔEpA=3Ek0-Ek0-12mgd=23Ek0(7)ΔEpB=6Ek0-Ek0-32mgd=Ek0(8)在匀强电场中,沿任一直线,电势的降落是均匀的.设直线OB上的M点与A点等电势,M与O点的距离为x,如图2,则有x32d=ΔEpAΔEpB(9)解得x=d,MA为等势线,电场必与其垂线OC方向平行.设电场方向与竖直向下的方向的夹角为α,由几何关系可得α=30°(10)即电场方向与竖直向下的方向的夹角为30°.设场强的大小为E,有qEdcos30°=ΔEpA(11)由(4)、(7)、(11)式得 E=3mg6q(12)本题考查了小球在重力场的平抛,以及带电小球在重力场和电场复合场中的抛体运动.第一问很简单,从平抛运动位移偏角入手易于得分;第二问不是难题是易错题,关键是学生容易忽略掉小球所受的重力,另外笔者从能量守恒角度入手对学生来说是要求思维很高,不宜入手.对于恒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如果利用运动的分解则相对容易入手.下面对于第二问笔者给出两种解答方法:方法一运用运动的分解和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对于分别到达A、B 两点各列方程求出小球运动的水平及竖直加速度大小,进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物体所受合外力. 方法二运用正交分解将电场力分解,分别求出水平及竖直上的力做的功,再由动能定理求解,可能比参考答案的解法更能让学生接受.下面给出这两种方法的详解过程.方法一设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方向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建立如图3所示的坐标系,设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的加速度为ax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为ay,到达A点和B点时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分别为vAx、vBx,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vAy、vBy.令OA=d,则OB=32d,对A、B分别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Eqsinα=max(1)Eqcosα+mg=may(2)v2Ax-v20=2axdsin60°(3)v2Ay=2aydcos60°(4)v2By=2ay32d(5)由已知条件得12m(v2Ax+v2Ay)=3×12mv20(6)12m(v20+v2By)=6×12mv20(7)由第一问可得 12mgd=34×12mv20(8)由以上各式解得α=30°,E=3mg6q.方法二小球从O到A和从O到B分别由动能定理得Eqsinα·dsin60°+(mg+Eqcosα)·dcos60°=3×12mv20-12mv20(1)(mg+Eqcosα)·32dcos60°=6×12mv20-12mv20(2)由第一问可得12mgd=34×12mv20(3)由以上各式解得α=30°,E=3mg6q.对比这两种方法明显看到动能定理要优越的多.这两种方法都较参考答案容易入手.【阜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项目(2012JCJY21)】。
动点问题伴对折,分离聚焦助突破——2014年广东广州卷第25题思路突
![动点问题伴对折,分离聚焦助突破——2014年广东广州卷第25题思路突](https://img.taocdn.com/s3/m/2c08829da0116c175f0e48e7.png)
疑 惑 与不解 . 以“ 课 堂 小结 ” 为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们 可 以添 加 “ 导 学
语” : 你还有什 么疑惑吗 ?一句 简单 的提示 , 学生 在课堂 上生成 的困惑也有 了发 出“ 声 音” 的机会 , 这不 正是我们
所追求 的“ 原生态 ” 的生本课堂吗?
3 . 适 度 分 层 能 调 动 学 生 的 积极 - 性
上B C , 日 Ⅳ _ C Ⅳ,所 以由垂直平 分线性 质得B F = C F , 而 折叠性质带来B F = B C, 于是得 出等边 A B C F , 从 而有特殊 角度 出现 ,即 F B C = 6 0 。 , / _ E B C = 3 0 。 ,在R t AB C E 中,
如何处置 学习中的“ 与众不 同” , 及时化解学 习中生成的
③( 基础级 ) 将线段A 绕点O 按逆时针 旋转 1 0 0 。 . ( 提优级 ) 将 AA B C 绕点0 按 逆 时针 旋 转 1 0 0 。 . ( 图
略)
两道题 目都意在强化对 “ 旋转作 图的本质是先确定 关键点 ” 的认识 , 但“ 提优级例 题” 对作 图技能 的要求 明 显 高于 “ 基 础级 例题 ” . 不 同层次 例题 的出现 , 既满 足 了
2 0 1 4 年1 0 月
考卷解
动点问题伴对折 , 分离聚焦助突破
— —
2 0 1 4 年 广 东广 州卷 第2 5 题 思路 突破 与 教 学建 议
⑩ 江 苏 省 宜 兴 市 实验 中学 陆莉 萍
⑩江 苏 省 无 锡 市金 星 中 学 朱 宸 材
运动 问题与 图形翻折 变换是 中考综 合题 常见 的命
5 , 点E 为线段 C D 上 的一个 动点 ( 不 与点 c 重合 ) , AB C E 关 于B E的轴对称 图形为 AB F E , 连接C F , 设C E = x , AB C F
妙用平均速度巧解2014年高考理综(新课标2卷)第25题
![妙用平均速度巧解2014年高考理综(新课标2卷)第25题](https://img.taocdn.com/s3/m/13c9097e7375a417876f8f56.png)
龙源期刊网
妙用平均速度巧解2014年高考理综(新课标2卷)第25题
作者:陈永梅
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5年第03期
电磁感应问题,作为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历年来在各省高考题中均有出现.2014年全国高考理综卷(新课标2卷)25题考查了导体棒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电磁感应的有关感应电动
势,感应电流及相关功率的计算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
该题的标准答案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角度计算了感应电动势,有关功功率的计算采用各力做功代数和的方法,本人想在此采用平均速度的办法,计算平均电动势和各力的功率,解答该题,以与同行商榷.
题目2014年全国高考理综卷(新课标2卷)25题:半径分别为r和2r的同心圆形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一长为r,质量为m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直导体棒AB置于圆导轨上面,BA 的延长线通过圆导轨中心O,装置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整个装置位于一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下,在内圆导轨的C点和外圆导轨的D点之间接有一阻值为R
的电阻(图中未画出).直导体棒在水平外力作用下以角速度ω绕O逆时针匀速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
总体而论,2014年湖北高考理综卷第25题题目灵活,难度适中,解答思路较为宽广,第一问非常容易上手,第二问是一道区分度较大的题目,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方法、规律和过程都十分熟悉.题目本身注重基础,注重教材,这为多种思路和方法以及考生不同能力水平与
倾向的展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运动之中的常规考量--2014年广东卷中考第25题的思路突破与教学建议
![运动之中的常规考量--2014年广东卷中考第25题的思路突破与教学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cb4b37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3.png)
运动之中的常规考量--2014年广东卷中考第25题的思路突破与教学建议张青云【期刊名称】《中学数学》【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37-39)【作者】张青云【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正文语种】中文研读2014年广东省中考数学试卷,在保持总体难度稳定平衡的基础上,试卷结构更趋合理,基础知识覆盖面更广,特别是压轴题的设计,一如既往地以动态变化类为基架,突出考查学生在未来数学学习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和常用的技能,综合性更强,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恰当的区分度.本文拟对该压轴题展开一些思路探究,并围绕该题的解题教学给出建议,供同行研讨. 题目如图1,在△ABC中,AB= AC,AD⊥BC于点D,BC=10cm,AD= 8cm,点P从点B出发,在线段BC上以每秒3cm的速度向点C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垂直于AD的直线m从底边BC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DA方向匀速平移,分别交AB、AC、AD于点E、F、H,当点P到达点C时,点P与直线m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t>0).(1)当t=2时,连接DE、DF,求证:四边形AEDF为菱形.(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PEF的面积存在最大值,当△PEF的面积最大时,求线段BP的长.(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PEF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刻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思路探求(1)两种方法证菱形.如图2,在已知t值的前提下,可以求得HD的长,得到H为AD的中点,由EF⊥AD,可以有两个不同方向的思考:一是说明EF是AD的垂直平分线,得到AF=DF、AE=ED,再考虑证△AEF为等腰三角形,得AE=AF,从而根据“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的判定得到结论;二是由EF∥BC、H为AD中点,可以得出E、F分别为AB、AC的中点,再由中位线定理,判断出DE∥AF,DF∥AE,从而由“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判定得到结论.(2)二次函数中探求图形面积的极值.这里的运动型综合问题,涉及动点与动线两种运动对象,如图3,在研究△PEF的面积时,首先是要处理好动线段EF如何表示的问题.这是相似三角形学习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常规问题.在△ABC已知BC及其高AD长的情况下,不难得到EF=10-t,由此可表示出△PEF面积的函数关系式,并进一步求得该函数的极值.(3)分类讨论显常规.运动类问题中,多数都以考查分类讨论思想方法为目的,而研究某个三角形变化的形状,可谓是这类问题的一种常规而经典的设计方式.比如,这里研究△PEF为直角三角形,就可以根据三角形三个内角中可能为直角的不同,分三种情况画三个对应图形加以研究分析.图4和图5这两种情况并不困难,可分别利用相似三角形,得到相关的比例式,从而得到有关t的方程,求得t的值.图6这种情况,即当∠EPF=90°时,是最具挑战性的,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辅助线思路:如图6中,从勾股定理出发,需要表示出PE、PF的长.先由相似三角形,可以求得进一步可得到不难看出有EF2=EM2+PM2+FN2+PN2结论成立,由此可得到有关t的方程,解出即可.与此相比,图7的思路要显得简略得多,当然更不易想到,因为这需要敢于连接PH,并发现PH的魅力,作为Rt△PEF斜边EF上的中线,从而得到:再在Rt△PHD中应用勾股定理得到方程,求得结论.2.参考答案(1)当t=2时,DH=AH=4,则H为AD的中点.又因为EF⊥AD,所以EF为AD的垂直平分线,所以AE=DE,AF= DF.因为AB=AC,AD⊥BC于点D,所以∠B=∠C.因为EF∥BC,所以∠AEF=∠B,∠AFE=∠C,所以∠AEF=∠AFE,所以AE=AF,所以AE=AF=DE=DF,即四边形AEDF为菱形.(2)如图3所示,可知DH=2t,BP=3t,所以AH=8-2t.因为EF∥BC,所以△AEF∽△ABC,所以2所以当t=2s时,S△PEF存在最大值,最大值为10,此时BP=3t=6.(3)存在.理由如下.①若∠PEF=90°,如图4所示,此时PE∥AD,PE= DH=2t,BP=3t.所以求得t=0,不符合题意,舍去.②若∠EFP=90°,如图5所示,此时PF∥AD,PF=DH= 2t,BP=3t,CP=10-3t.③若∠EPF=90°,如图7所示,连接PH.在Rt△PEF中,H为EF的中点,所以PH=EF=在Rt△PHD中,因为(2t)2+(5-3t)2,解得s时,△PEF为直角三角形.综上所述,当现在的数学中考在总体难度控制、强调双基的前提下,似乎有一种“简单题目不复习也会,有难度的题目复习了也不会”的尴尬,以至出现有些地方或学校的考生总体平均分偏高,区分度却不强的现象,使试题的效度大打折扣.为什么压轴题会让大家觉得讲了白讲、教了白教呢?除了学生某些方面的因素之外,笔者觉得与教者在备课阶段对解题教学的定位和思考有密切的联系.教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带领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更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解题之后的回顾反思,反思解题中用到了哪些知识?哪些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是怎么想到它们的?困难在哪里?关键是什么?遇到过什么障碍?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是否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命题能够推广吗?……罗增儒教授认为,只有如此不断地追问与反思,才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眼前的解题,提炼出对未来解题有指导作用的信息,使理解进入到深层结构.1.化动为静运动类问题大都是以动点、动线或者几何图形整体运动为载体的,在分析问题时,首先就要弄清楚运动的相关要素,如运动的对象、方向、速度等,并将这些要素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使动态的问题,转化为常规的有静态味道的几何图形问题.比如分析本题时,我们首先就要弄明白动点P、动线m的运动方向及运动速度,把动线m的运动加载到动点H上,得到BP=3t、CP=10-3t、DH= 2t、AH=8-2t 等,以此为基础,再分析图3或者图4,就使问题显得更为清晰.2.重视数形结合运动类问题以运动为表象,其内隐的数学思想主要是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方程等思想,解题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数形结合,根据动态变化的不同状态来展开研究.就本题而言,无论是证明四边形是菱形、研究三角形面积的极值,还是研究三角形的形状,其实都是运动类问题中的常规形式,应当早已在平时的复习训练过程中“覆盖”过若干次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借助于数形结合,引导我们的学生养成将问题切割成若干小问题的意识,有敢于将“母图”分解为若干“子图”的勇气,形成一(小)问题一(子)图的态势.如第(3)问,要引导学生理解,我们的常规策略就是针对直角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果断地将其切割为三个“子问题”,画出三个对应的“子图”,然后由易到难,各个击破.3.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呈现,突破难点运动类问题的思维障碍有时就在于分辩不清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想办法让图形动起来,在动中观察和思考.比如,有些问题是涉及三角板运动的,就可以用三角板的移动来帮助思考等.教师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呈现动态的图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变化的不同状态,达到理解题意、突破难点、贯穿思路之目的,从而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本题第(3)问的教学,我们就可以运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呈现动点P和动线m的运动情况,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测量角度的功能测量相关的角度,或者通过建立相应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PEF,比如,我们过点E、F分别画EF的垂线、并以EF为直径作圆,如图8所示,则只有当点P运动到此虚线模型之上时,△PEF才可能为直角三角形.这些手段,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4.注重变式训练运动变化类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加强变式,以一变多.变式训练是我国数学教育在解题教学中的一个优良传统.罗增儒教授说:“变式练习的作用,首先是通过变换方式或添加次数而增强效果、巩固记忆、熟练技能;其次,是通过必要的实践来积累基本问题,积累理解所需要的操作数量、活动强度和经验体会.”本题的变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向以下几个方面拓展.(1)当点P运动到点C时,△PEF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设计,可以使问题从第(1)问的特殊,发展到第(2)问的一般,使两小题形成为一个完整的问题系统.当然,也可以追问图中其他部分的面积)(2)可以将第(3)问改为“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PEF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对等腰三角形的讨论,也是运动变化类问题中的常规设计,此问三种情况均存在)(3)将第(3)问改为“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EFPB为平行四边形?”(一样的是延续前面存在性设问风格,不同的只是追问其他发生变化的图形部分)(4)请求出tan∠PEF的值.(在运动过程中,∠PEF的大小其实是保持不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图4不存在的原因,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动点P与动线m 的结果,叠加在线段PE中,就使线段PE表现为以点B为位似中心的放大,当我们在几何画板中追踪线段PE时,可以清楚地看到线段PE的变换方式,如图9)当然,如果愿意钻研,本题也还可以从交换动点P、动线m的运动速度,或者让动线m从A向D运动等来展开研究.运动变化类问题是一类对知识的综合程度、能力要求都很高的题型,在惜时如今的考场上,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当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也正是在这样的题型上学生得分率普遍不高的原因所在.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面对运动变化类问题时,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其中的常规,使万变归“宗”.虽然这并不容易,但它的长期积累会升华为学生出色的数学才华,并促进他们反省思维的生成与发展.【相关文献】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刘家良.变化的是“形”,未变的是“质”——2014年天津中考卷第25题的评析及教学启示[J].中学数学(下),2014(9).3.浦叙德,谢洁红.从知识整体性视角设计主问题引领课堂教学[J].中学数学(下),2014(8).4.王端祥.从“简洁”视角赏析2014年上海中考卷压轴题[J].中学数学(下),2014(8).5.[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W。
2014年广东省中考数学(省卷)第25题的一题多解
![2014年广东省中考数学(省卷)第25题的一题多解](https://img.taocdn.com/s3/m/a778d67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5.png)
2014年广东省中考数学(省卷)第25题的一题多解
李少东
【期刊名称】《中学数学研究(下半月)》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题目:(2014·广东)25、如题25-1图.在△ABC
中.AB=AC.AD⊥AB点D,BC=10cm,AD=8cm,点P从点B出发,在线段BC上以每秒3cm的速度向点C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垂直于AD的直线m从底边BC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DA方向匀速平移,分别交AB、AC、AD于E、F、H,当点P到达点C时.点P与直线m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总页数】2页(P48-48,F0003)
【作者】李少东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纪中雅居乐凯茵学校,528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
【相关文献】
1.一题多解在高考中的应用——2014年安徽省高考理科数学第21题 [J], 朱安风;徐晓兵;
2.品味一道中考题感悟数学真善美——2017年广东省中考卷第25题评析 [J],
黄双华
3.中考压轴题该压在哪儿?——对2014年上海市中考数学第25题的分析与反思
[J], 刘华为
4.分析中考试题,体会核心素养——2019年河北省数学中考几何压轴题第25题的分析 [J], 姜秀芹
5.赏析安徽中考数学卷填空题压轴题——以安徽省近五年中考数学真题卷为例 [J], 李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年高考全国卷理综25题答题情况简评
![2014年高考全国卷理综25题答题情况简评](https://img.taocdn.com/s3/m/c55cbbc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4.png)
2014年高考全国卷理综25题答题情况简评2014年全国高考理综25题考察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属于理综综合题,难度较高,被一些学生誉为“水题”,但是以最终数据来看,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考验,考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就题干内容而言,2014年全国高考理综25题以现象为出发点,探讨具体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其影响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让江经济现象为例,考生深入剖析了现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提出了合理的政策等建议,可见考生在思维方法上比较合理,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认知。
其次,考生在把握解题思路上比较有心得,突出理论研究、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科学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把握主要问题、分类分析、比较运用、因果关系及联系实际等解题方法运用的比较得当,但是答题时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待加强。
此外,考生在句法结构、要点表达、语言文字方面有一定的掌握,尤其是语句表达准确、有条理、逻辑思路比较清晰,但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有一定的薄弱之处,例如表达时把握程度不够、衔接紧凑不够、词语不够精准等等。
最后,总体来说,尽管答题时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待加强,但考生的解题思路比较正确,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运用,其中特别是思维方法、语句表达等方面表现突出,考生可以继续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发展中国家虽然存在着种种社会经济问题,但是像中国这样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历史经验的国家,通过教育引导和鼓励,应当令年轻一代更加重视知识的获取,多学多研,努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不断提升社会的素质。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推动课程改革和技术研发,加强学习氛围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总而言之,2014年高考考题涉及到了广泛的学科,跨越了科学和社会学科,考生在解题时表现出色,对综合素质有一定要求,但也有一定薄弱之处,因此,未来学习还应该加深对社会经济学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把握综合素质的运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数形结合明结构,以退为进获思路——2015年广东广州中考卷第25题解析与反思
![数形结合明结构,以退为进获思路——2015年广东广州中考卷第25题解析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cc819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4.png)
数形结合明结构,以退为进获思路——2015年广东广州中考
卷第25题解析与反思
刘文燕
【期刊名称】《中学数学:初中版》
【年(卷),期】2015(0)8
【摘要】函数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函数考题也是考查数形结合的重要知识背景,各地考卷中也充分挖掘函数在数形结合上的考查功能,本文关注2015年广东广州
卷第25题,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讲解思路,并反思此类问题的教学思考,与同行研讨.一、考题展示及思路突破考题(2015年广东广州中考卷第25题)已知O为坐标原点,抛
物线y1=ax2+bx+c(a≠0)与x轴相交于点A(x1,0)、B(x2,0),与y轴交于点C,且O、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x1·
【总页数】3页(P36-38)
【关键词】数形结合;广东广州;卷第;教学思考;图像分析;并列式;变式;左平移;分类讨论;解题教学
【作者】刘文燕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6
【相关文献】
1.动态问题求解:分离、聚焦与构造——2014年广东广州卷第25题思路突破与解后反思 [J], 周红娟
2.数形结合明结构,以退为进获思路--2015年广东广州中考卷第25题解析与反思[J], 刘文燕
3.动点问题伴对称以退为进获思路--2015年绍兴市中考压轴题最后一问的思路突破与解后反思 [J], 沈岳夫
4.从思路解析到"一题一课":考题研究的追求——以2019年河北省中考卷第25题为例 [J], 杨建强
5.从思路解析到“一题一课”:考题研究的追求——以2019年河北省中考卷第25题为例 [J], 杨建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7
综 _ } 所 述 , 当 = 4 l 1 0 7 s 或 , = 寻 l 8 3 s 时 , △ ’ 为 直 … 角 『 _ f J
4 。
进 一 步 可 得 到 = 3 一 言 d 仁 4 t , 尸  ̄ = 1 0 一 a z ,
小堆行 { { _ : 仃 = l E V , F + P M2 + F N ! + P N 结 沦成 ● , 南此_ 1 f 得
到仃天t 的 斤程 , 解 即 町.
AF = D F、 A E = E D, 再 考 虑证 △A E F 为等 R 腰三 角形 , 得A E = AF , 从 而根据 “ 四条边
初 中 版中。 擞・ 7
一
B M = c 王
4 ,
R t A ̄ w1 ) v p, 为, w! : [ - I D 2 + P D , 昕 以 5 _ , . :
考卷解
运动之 中的常规 考量
— —
2 0 1 4 年 广 东卷 中考 第2 5 题 的 思路 突破 与教 学建 议
⑧ 广 东 省 东 莞 市 东 莞 中 学 松 山湖 学 校 张 青 云
研 读2 0 1 4 年广东 省 中考数学试 卷 , 在保持 总体难度
稳 定平 衡 的基 础上 , 试卷 结构更 趋合 理 , 基 础知识 覆 盖
相 等的 四边形 是菱形 ”的判定得 到结论 ;二是 由E F ∥
B C 、 H为A D中点 , 可 以得 出E、 盼 别为A B 、 AC 的中点 , 再
面更广 , 特别 是压 轴题 的设计 , 一如 既往地 以动 态变化 类 为基架 , 突 出考查 学生在未 来数学学 习和应用数学解 决问题过程 中最 为重要 的核 心概念 、 思想方 法和常用 的
s o ( 2 £ ) + ( 5 — 3 £ ) , 懈得f = 2 8 0 或『 = 。 ( 含去 )所 以, = 2
,
.
l
j 此相 比. 7 V , j 思路要 显得简略 僻多, 当然 更不 易想到 , L 大 J 为 这需要 敢
于 连接 P H, 并 发现 P H的 魅 力 , 作 为
的值.
存在, 请求 【 叶 J 此 时刻 的值 ; 若 不存 在 , 请说 明理 由.
1 . 思 路 探 求
( 1 ) 两种方法证菱形. 如 图2 , 在 已知 t 值 的前 提 下 , 可 以
求 得H D的 长 ,得 到J V 为A D的 中点 , 由
E
7 ‘ \ } 7 \ f \ \ . E
技能, 综合性 更强 , 具有较 高 的信度 和恰 当的 区分度 . 本
文拟对该压轴题展 开~些思路 探究 , 并 围绕该题 的解 题
教学给 出建议 , 供 同行 研讨.
一
\
图3
、
解 题 呈 现 与 思 路 探 究
段E F  ̄ t H 何 表示 的问题. 这是相似三 角形
学 习时经 常会遇 到的一个常规 问题. 在 。
由 中位 线定 理 , 判 断 出D E / / A F , D F fA E , 从 而 由“ 对 角
线互 相垂直的平行 四边形是菱形” 的判定得到结论. ( 2 ) 二次函数 中探求图形面积的极值. 这 里的运动型综合 问题 , 涉及 动点
与动线两种运动对象 ,如图3 ,在研 究 △船 F 的面 积时 , 首 先是要 处理好 动线
E
l ,
E F 上A D, 可 以有两 个不 同方 向的思考 :
一
图4
图5
图6
是说 明E
D 的垂直平分线 ,得 到 冈2
图6 这种情况 , 即当 / _ E P F = 9 0 。 时, 是最具挑 战性 的 , 可以有 两种不 同的辅助线思路 : 如图6 中, 从勾股定理 出 发, 需要 表示 出朋 、 的长. 先 由相 似三角形 , 可 以求得
形.
( 2 ) 在整个运动过程 中 , 所 形成的 AP E F 的面积存在 最大值 , 当AP E F 的面积最 大时 , 求线段日 P 的长. ( 3 ) 是否存在某一 时刻 , 使 AP E 助 直角三角形? 若
图4 和图5 这 两种情例式 , 从而得 到有关t 的方程 , 求得t
√ \ ∥
不难得到 1 0 一 ÷ ,由此可表示出A P E F  ̄积的函数
Z
时, 垂 直 于A D的直 线m 从 底边B C 发 , B
7 一 \
图 1
关系式 , 并进一步求得该 函数 的极值.
( 3 ) 分类讨论显常规.
运动类 问题 中 , 多数都 以考查分类讨论思 想方法为 目的 , 而研究 某个 三角形变 化 的形 状 , 可谓 是这类 问题 的一种 常规而经典 的设计方式 . 比如 , 这 里研究 AP E F 为 直 角三角形 , 就 可以根据三角形 三个 内角 中可能为直角
的不 同 , 分三种情况 画三个对应 图形加 以研究分析.
分别交 B、 A c、 A D 于点E、 F、 日, 当点P 到达点c 时, 点P 与
直线m同时停止运动 , 设运 动时间为t s ( t > O ) .
( 1 ) 当t = 2 H  ̄, 连 接D E、 D F , 求证 : 四边形A E D F 为菱
AA B C 已知B C 及其 高A D 长 的情 况下 ,
题 目 如网1 ,在 △A B C中 , A B= C , A D- L B C于 点 D, B C= 1 0 c m, A D=
8 c m, 点P 从 点B出发 , 在 线段B C 上 以每 秒3 c m的速 度 向点 C 匀 速运动 ,与此 同 以每秒 2 c m的速度沿D A方 向匀速平 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