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弯弯的月亮》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是较为深入的分析月相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及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有效教学。
并争取多利用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表现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月相的变化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坚持中长期观察月相变化,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球的成因及公转方向。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重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自古以来月亮总是给人以很多遐想,许多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散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月亮诗歌或散文。
从学生熟悉的有关月相的古代诗词切入,苏轼《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提问:那么关于月亮,你想探究那些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关于日食月食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下两节课解决这节课先来研究月亮时缺时圆的原因)出示课题:弯弯的月亮
(一)画月亮的形状。
学生动手把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
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有的象镰刀,有的象圆盘,老师找了几副月亮的照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多媒体出现月亮图片,学生观察圆缺变化)
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板书月相定义)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
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天黑夜形成原因?学生回答
其实月球也是球体,太阳也能照亮月球一半,月球并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太阳的反射光线,既然太阳能照亮月球一半,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时缺时圆呢?(也可以说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小组代表发言——(所有假设都成立)
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假设都很不错。
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二、实验探究
(一)演示实验
1、多媒体出示太阳图片代表太阳。
改:用灯或蜡烛代表太阳
2、请8位同学上来表示地球上的人,地球上的同学站在内圆圈的8个点上,即表示月球运行轨道的8个观察点,(0度角、45度角、90度角、135度角、180度角、225度角、270度角、315度角和360度角),圆形泡沫纸的1号点要正对着太阳照射来的方向,并且要求面朝圆外,正视前方。
3、每人发一张蓝色泡沫纸
4、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的排球当作月球,白色部分代表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黑色部分代表没被太阳照到的部分。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方向?学生回答。
月球绕着地球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也就是说运动方向都是逆时针的。
教师拿着这个月球,绕圆形泡沫纸运动,排球的白色一面要始终朝着太阳,8位观察者要正视前方观察月球经过时看到的白色部分,把月球经过其前面时看到的白色部分的形状,用粉笔描画在发给他们的一张蓝色长方形泡沫纸上。
5、验结束后,按照序号顺序,将8张长方形泡沫纸贴在黑板上(多媒体出现左东右西示意图)。
学生从中能认识到一个月月相变化的规律(可以让学生找出十五的月相)。
1、上半月由缺到圆。
下半月由圆到缺。
2、上半月,月亮的西半面亮(右)。
下半月,月亮的东半面亮(左)。
(二)课件演示
下面,我们就用课件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说明:
1、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下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
2、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
3、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西面(右面)露出了一部分。
4、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
6、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
7、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
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
8、再转过1/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
9、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
10、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
11、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全黑的。
(三)分组实验
接下来我们每个同学也要一起从地球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月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我们在座的同学做实验的是要注意几点:(多媒体课件出示)
1、每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
2、拿着双色的小球,分别站到1-8的位置上。
3、一定要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记录在发下来的表格中(左东右西)。
4、因为座位的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来做。
5、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演示错误的动作)。
6、做完实验后可以同位交流一下。
学生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
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比较。
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
实验做了,看也看了,思考也思考过了,下面大家能不能给我一个月球会产生圆缺变化的理由呢?——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使站在地球上的人看月球有圆缺的变化。
(板书)
(四)﹑师生小结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它发射的太阳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三、巩固练习
很好,大家这堂课都表现的很出色,下面就来考验一下大家。
(出示测验题)
拓展延伸
教师讲述:茫茫宇宙,众多星球,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途径搜集有关“月球对人和动物的情绪、植物的生长有那些影响”下节课将搜集到的信息带到课堂上来与同学们共同交流。
【板书设计】
17 弯弯的月亮
定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月相
原因:1、月亮地球位置变化
2、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教学反思:
一、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这节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不管是发现问题、猜想、模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都让学生亲身参与,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归纳、分析数据中,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科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学方法。
这节课就是通
过学生模拟试验,在实验中学会分析、猜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部分。
三、环环相扣,构建科学概念
通过这堂课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多种多媒体信息,学生从宋词、图片,模拟试验,认识了月相的成因,,最后老师再进一步整理升华,师生共同构建出这节课的科学概念。
四、不足之处:
在科学课教学中,生成似乎成了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一个标志。
由于专业知识有限,上课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没能很好地处理。
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上课生成的资源转变成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今后在教学中加强训练,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归纳总结,学生发言要做到条理清楚、简洁、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