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测试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测试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残春
赵长卿
梅黄又见纤纤雨。
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
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
恼乱愁肠成万缕。
满眼兴亡知几许。
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
户。
(1)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感情。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1)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
(2)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标题《青玉案·残春》可知,本诗写的是暮春之景。
上片“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表达故园之思;下片“利名萦绊何时住”和“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可见诗人有归隐之意。
(2)从修辞方面来看,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直接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从语言风格来看,下片善用口语,如“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通俗易懂,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流露出隐居之意。
故答案为:⑴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
⑵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释】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从幽寂的环境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由此产生深沉激烈的情感。
B.颔联从听觉角度描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绘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
C.颈联中“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相对,感慨极深,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暗含诗人的心理变化。
D.尾联笔锋陡转,以豪放洒脱之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超脱豁达之情。
(2)与陆游的另一首诗《书愤》后四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相比,两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相同之处:两诗的颈联都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两句与本诗中“壮日自期”两句都以典故明志,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之情。
不同之处:《书愤》尾联以诸葛亮的典故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而《枕上作》尾联则借景抒情,诗人表明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实则是壮志不得实现的无奈与愤慨。
【解析】【分析】(1)D项,“尾联笔锋陡转,以豪放洒脱之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超脱豁达之情”说法错误,本诗尾联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超脱,实则是激愤之词,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痛。
故选D。
(2)仔细阅读本诗和《书愤》后四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发现本诗颈联(结合注释)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都是运用典故,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本诗颈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说自己早年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希望能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羡慕黄初平“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抒发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而“塞上长城空自许”是运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
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抒发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两首诗虽然都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但也有不同之处,本诗,由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就在尾联“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借景抒情,表达了要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无奈。
而《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
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诗人这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故答案为:⑴D;
⑵相同之处:两诗的颈联都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两句与本诗中“壮日自期”两句都以典故明志,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之情。
不同之处:《书愤》尾联以诸葛亮的典故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而《枕上作》尾联则借景抒情,诗人表明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实则是壮志不得实现的无奈与愤慨。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歘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释】①骅骝:赤色的好马。
②歘见:忽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诗人对韦偃画马作整体评价“画无敌”,并表达了喜爱之情。
B. 颔联写韦偃作画的过程轻松、洒脱、迅捷,但显得有些游戏心态。
C. 颈联正面展现绘画的内容,两匹马情态不同,但引起诗人对骏马的想象。
D. 全诗借韦偃所画骏马的形象,寄托了诗人特定时代产生的特定情感。
(2)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试从思想情感角度作具体分析。
答案:B
解析:(1)B
(2)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良马同生共死。
表现作者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
这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本色”相符。
【解析】【分析】(1)B项,“但显得有些游戏心态”错误。
“戏拈秃笔扫骅骝,数见麒麟出东壁”,这两句诗是说,画家提起秃笔好像在闹着玩似的,不费吹灰之力,竟一挥而就地
画出了千里马,它们形象生动可爱,宛若珍兽麒麟一样,蓦然间就出现在草堂的东壁之上。
这里的“扫”字和“出”字,把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这表现了韦偃画马所具的深厚基础和过硬本领。
故选B。
(2)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从思想情感角度考虑。
杜甫的作品中除了感时伤己外,更多的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忧国忧民。
杜甫的作品中除了感时伤己外,更多的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忧国忧民。
结联“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是说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能到哪里去寻找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同生共死、匡济时危呢?这里说明了良马是多么难得,而发现良马的确远非易事。
作者面对内乱外患,战争不息的多事之秋,这两句寄寓了作者渴望人才,选拔贤能,颇有“忧时思将帅”的深刻含意,这也充分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怀伤时的崇高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B;
⑵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良马同生共死。
表现作者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
这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本色”相符。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
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形象。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①。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②,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释】①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不足两年,作者官职多次调动,官迹所至江西、湖北一带(旧属楚地)。
②青钱:指荷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首句点题,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说明近年行迹,照应“匆匆“二字。
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不满情绪。
B.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表达出词人对景痛饮以遣离愁的情绪。
感情真实,造语质朴
C. 词中以“绿带”“青钱”分别比喻湖水与荷叶,生动传神;动词“萦”“点”更是激活了词句意境。
D. “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表达出词人对于此地风光的钟爱之情,暗含东归隐居之意。
(2)词末“后夜相思月满船”被历代评者赞为佳句,请简析其妙处。
答案:D
解析:(1)D
(2)①虚写(想象)。
写词人想象分别后自己思念友人的情景,扩大了诗歌意境,流露出强烈的不舍之情。
②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月色满船实是相思满船,写景同时融入了对友人的浓浓情意。
【解析】【分析】(1)D项,“暗含东归隐居之意”错误,从词中来看,“东湖春水碧连天”意思是“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这里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情,并无隐居之意。
故选D。
(2)从词中来看,“后夜相思月满船”意思是“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结合词题“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可知,词人此刻正与友人别离,而“后夜”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这是虚写,也是想象,由眼前拓展到别后,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把自己的不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相思”是情,“满船月”是景,这是融情于景,满船的月来抒写自己浓浓的情,可谓写境不隔,写情浓郁。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虚写(想象)。
写词人想象分别后自己思念友人的情景,扩大了诗歌意境,流露出强烈的不舍之情。
②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月色满船实是相思满船,写景同时融入了对友人的浓浓情意。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诗句鉴赏的能力。
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①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②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
③分析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三登乐
范成大①
路转横塘②,风卷地,水肥帆饱。
眼双明,旷怀浩渺。
问菟裘③,无恙否,天教重到。
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
算年来,识翁者少。
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
归鬓任霜,醉红④未老。
(注释)①范成大:南宋诗人。
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
②横塘: 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
③菟裘: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
④醉红:指酒醉后面庞泛红。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情。
B. “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相似。
C. “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
D. “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样。
(2)“横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下列诗句中“横塘”的情感内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
项是()
A. 复见花开人又老,横塘寂寂柳依依。
(唐·李嘉祐《伤吴中》)
B. 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
(唐·韩偓《横塘》)
C. 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
(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
D.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宋·范成大《横塘》)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C
解析:(1)C
(2)C
(3)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水肥帆饱”,“旷怀浩渺”,“故山更好”,“喜山林”“醉红未老”等句表达了作者归家时的喜悦和对自然山林的热爱之情;并通过“算年来,识翁者少”等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解析】【分析】(1)C项,“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错误,诗中“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句意为不要荡桨,恐怕惊扰了鱼和鸟儿,并未表现风力大小。
故选C。
(2)A项,诗句意为“又见花开但人衰老”,可见“横塘”流露出一种感叹时光易逝的情感。
B项,“两眉愁思”表现了一种感伤情怀。
C项,“塘南塘北稻花香”可见诗人心中对美好生活表达的喜悦之情。
D项,送客分别,细雨飘洒,流露的是离别的感伤。
C项情感欢愉,其他三项表达伤感之情,故选C。
(3)本题尤其需要看注释,抓词眼,上阙写了水涨扬帆,双眼明亮,胸怀宽广,问家乡吴县石湖是否安好,喊出“故山更好”,表现对家乡的热爱;而下阙所写喜爱山林,酒醉后面庞泛红却还未年老,除了表现归家的喜悦,还表现了对山林的热爱之情。
兴致高昂地回家后,却发现这么些年来,认识“我”的人很少,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在总结归纳答案的时候,注意多角度思考答题。
故答案为:⑴C;⑵C;
⑶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水肥帆饱”,“旷怀浩渺”,“故山更好”,“喜山林”“醉红未老”等句表达了作者归家时的喜悦和对自然山林的热爱之情;并通过“算年来,识翁者少”等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评价作品中意象的特点与作用,把握诗歌感情的能力。
在仔细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ABD三项中的“横塘”是寄托离愁别绪的地名,用以抒发愁苦之情。
C.中的“横塘”是作者行途中经过的地点,表现的是山川的美好,没有愁苦之情的寄托。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
唐·柳宗元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②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②莳:种植。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
B. 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
D. 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
“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
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
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
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人大自然。
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故选D。
(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
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
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
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D;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D
解析:(1)D
(2)“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分析】(1)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表述错误,“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
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时间指向将来而非过去。
故选D。
(2)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
“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
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
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
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
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
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
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
给人以“虎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