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红树林湿地景观修复设计研究刘一江周婧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亚红树林湿地景观修复设计研究刘一江周婧雯
发布时间:2021-12-23T05:30:55.68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1期作者:刘一江周婧雯[导读] 本文通过对三亚红树林湿地现状进行分析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摘要:本文通过对三亚红树林湿地现状进行分析,从红树林生长环境、湿地修复方法、景观改造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提出三亚红树林浅水区的景观设计方法,使读者对红树林湿地景观修复设计有基本的了解,本文为三亚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及角度,也让更多人关注红树林生态并为之付出行动保护。

关键词:红树林;生态修复;景观设计;湿地规划
前言
红树林湿地的景观修复是对大自然充满敬意和热爱的表现,也为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曾经生机盎然的红树林如今变得满目疮痍甚至退化,我们能做的是利用现有的技术,在保护湿地生态的前提下,营造一个优美的湿地景观。

一、红树林的生态修复方法红树林的生态修复方法有许多种,根据红树林的损伤状况以及湿地的营养条件,可采用潮间带修复、生物恢复、植物群落恢复、挖沟引水、简单疏浚、红树林生态鱼塘改造等修复等方法保护红树林湿地1.潮间带修复法红树植物主要生活在潮间带,所以恢复适合红树林生长的滩涂环境是修复红树林湿地的有效方法。

简单来说潮间带修复技术,就是将对浸水过深的沉降滩涂抬高,然后清理海岸垃圾,清除潮间带内的入侵植物,通过改良土壤、更换土壤和移栽植物来修复污染严重的滩地。

2.完善生态结构生物恢复技术主要通过增加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改善生态结构和功能,促进湿地自行地恢复和发展。

植物的选择既要保证树种丰富度也要确保树种的适应能力,通过选取适宜的红树植物树种及合理的植物群落配置,改善退化红树林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

与此同时,还应该基于当地物种做一定的调查研究,适当地投放一些鱼、虾、蟹等动物,完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

3.丰富植物群落红树林植物群落恢复技术是指根据红树林群落的演替规律尽可能地丰富和完善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逐渐提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1)对于光滩和裸滩上植物群落的修复光滩、裸滩的生存条件恶劣,恢复初期只能靠栽植速生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的树种,快速建立红树林先锋植物群落,待场地的生境条件改善后,在植物群落中逐步增植一些适生的本地树种、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从而改善物种结构,提高生态的稳定性。

同时,恢复时通常会保留适量的裸滩,给水鸟提供觅食活动的空间。

(2)对于次生或退化的植物群落的恢复次生、退化的红树林湿地群落往往存在植株矮小、种类单一以及密度不足的问题,次生、退化的红树林湿地的修复不能过度改造,防止原生的植物种类和群落遭到破坏。

目前,采用分散区域清理后种植乔木的方法是改造退化群落的最佳方法。

小块间伐部分红树林后,重新种植或补充其他种类的红树林植物和本地湿生植物,这样可以增加植物种类,使植物以带状或块状分布,让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群落上层通常选择生长快速的树种如无瓣海桑树,下层通常选择桐花树。

4.拓宽引水渠道
红树林湿地所在的滨海滩涂区域多被占用为人工养殖塘,用于养殖鱼、虾、鸭、鹅等,为了提高短期的经济利益,养殖户不惜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养殖塘周围竖立围墙,从而阻隔潮汐流对养殖塘的影响,使得红树林的生长区域长期处于恒定水位,严重影响了原本红树林的自然生长。

此外,随着城乡的发展,不少鱼塘已经废弃,废弃后的鱼塘无人管理,日晒蒸发湿地水分导致塘内土壤盐度较高,也不再适合植物群落的生长。

目前国内外对这样养殖塘主要采用调整坡面角度、挖沟引水和加筑生态岛的方式改造。

一般来说将养殖塘内盐水排除,并联通外部海水,恢复自然潮汐涨落,使塘内土壤和水体的盐度逐渐降低。

同时通过就地填挖进行调整湿地坡面,结合生态岛的构筑和植物的栽植,逐渐恢复场地内的植被群落。

5.清理过剩淤泥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代谢能力强,容易产生落叶或腐败树枝,导致林下淤泥不断堆积,如果不及时疏浚,林区内与外部水系沟通的潮沟水道容易淤堵,同时,随着下垫面高程的逐渐升高,湿地底部将高于潮间带,湿地将不再适合红树植物的生长,因此,在林业养殖上,为维了持红树林湿地在一定范围内的正常生长,需要定期进行疏浚。

6.改造人工养殖塘
经人类开发过的红树林滩涂,往往存在大量的鱼塘、虾塘或咸水鸭养殖塘,养殖塘是造成红树林湿地滩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养殖废水的排放还会造成海水污染和富营养化。

在红树林恢复过程中应禁止人工养殖,进行“退渔还湿”,拆除养殖塘的相关水利设施,并基于现状对养殖塘进行生态恢复。

在恢复湿地时,通常的改良措施是在现状基础上通过挖塘排水的方法,恢复养殖池塘之间的水文联系;调整养殖塘内部的滩地高程,控制塘内水位到适当的高度,并适当在塘中堆筑一些生态岛,补植红树林和一些乡土湿地植被,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恢复。

还可以在塘中适当投养一些鱼类、蛙类等小动物,以完善生态链的方法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

二、三亚红树林湿地分布情况及构成要素
1.三亚红树林湿地的分布情况
三亚红生长的树林是在我国最南端的红树林,曾经红树林植被主要分布在三亚沿海且淤泥较深的滩涂地带。

近年来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红树林面积逐渐减小。

三亚市的红树林总面积为12133hm2 ,根据三亚林业局的统计,红树林主要生长在铁炉港、三亚河、榆林河及亚龙湾四个地区附近,其中青梅港保护区6240 hm2,三亚河自然保护区4000 hm2,铁炉港保护区686.667 hm2 ,榆林河附近地区1206.667 hm2。

经过调查(表1)发现铁炉港、榆林河和青梅港,还有一些地段适宜红树林生长,共有宜林地35236.67 hm2。

但详细核查后发现榆林河发展红树林的条件已经基本丧失,青梅港附近地区的发展条件也不太好。

只有铁炉港还有发展的条件。

在铁炉港附近20166.66 hm2红树林中,有1640 hm2泥滩地为适宜营造红树林的土地, 18526.66 hm2为一般适宜造林地,其现状多为废弃的养殖塘,虽然植被在自然恢复,但土地的产权有部分还在当地农户手中,如果和农户加以协商获得产权,则铁炉港还可以营造20166.66 hm2林地。

2.红树林湿地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
(1)植物要素
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红树林,每个区域对于红树林的定义和分类也不同,这就导致最终统计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也不一样。

在红树林中的植物可以分为真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和红树伴生植物三种类,伴生植物不算红树植物。

据统计,世界上的红树林共有86种,中国红树林有红树植物38种。

(2)水体要素
海岸潮间带是红树林生长的主要位置,湿地内水体连通外部的海水,受到海岸潮汐涨落的影响,面积较大的天然湿地内部还会形成大小不一的水通道体系,称为红树林潮沟体系,湿地内的水文环境复杂,湿地与海水之间频繁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潮汐和涨落导致的水位变化也创造了适合红树植物生存的泥沼环境,湿地内部的潮沟通道加速了红树林与海洋的物
质和能量交换,潮间带水位恒定不变或是切断湿地水体与外部海水的交流都会导致红树林湿地的退化和消亡。

(3)土壤要素
红树林赖以生长的场所是营养丰富、土质深厚的淤泥质潮滩,优质的淤泥滩可以为红树植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养分,也是加固红树植物根系的重要条件,流动性强且缺乏营养的沙质土壤是难以养活红树植物的。

同时,土壤的厚度和盐度也是影响红树林生长的重要因素。

三、三亚红树林浅水区的景观生态修复设计
1.设计方法
(1)分级式开发
湿地景观设计是改善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不仅可以恢复生态环境的自循环还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在规划设计前,基于现有的红树林湿地资源状况和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判断湿地内不同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环境承载力级别,再根据不同的级别来确定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的划分,实现对红树林湿地资源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2)生态和谐式
在修复红树林湿地环境的基础上,还要了解不同生物的活动需求,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给不同生物提供栖息、觅食、繁衍的空间,共同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自然科普教育资源,实现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和谐相处。

(3)多功能融合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游客的实际需求,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合理的游览路线、休闲游览区和科普宣传的空间,实现各个活动空间的互相连通,并结合游览路线,开展有关红树林湿地的科普活动。

2.浅水区设计
海南岛季节性降水量大,降雨频率高,浅水区的过渡土坡地带土壤容易被侵蚀。

湿地内大部分区域属于浅水水域,有水位变化的潮间带是红树林植物的主要生长空间,也是涉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例如白鹭、针尾沙锥等。

关于浅水区的设计可以采取一种近岸水域生态修复方法,结合红树林的生长状况以及受损程度将红树林由内向外分为五个区域,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红树林生态恢复区、红树林生态缓冲区、红树林生态扩展区、红树林外围保护带,其中大部分红树植物分布于红树林生态保护区。

(1)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一些稀疏生长在淤泥中的红树植物以及大部分密集生长在泥滩的红树植物。

区内原生红树林生长状况良好、生态条件优良,林区受损面积小。

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保证该区地形、植被的原生性。

主要依靠红树林的自然再生能力修复受损的部分,尽量减少人工干预。

区内遭受围墙养殖影响的处于低潮位的红树林,必须将围墙全部撤出以恢复红树林的正常生长。

在核心区的边缘适量的配置码头、栈道、路标等必要设施;拆除与保护无关的构筑物;科考研究和管理人员需要进入此区时,应严格控制人数并做好登记。

(2)红树林生态恢复区将破坏较严重和严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区域划分为红树林生态恢复区。

此区兼有红树林湿地知识科普功能,主要包括生长在淡水区域的红树植物和少部分生长在泥潭但遭人为破坏红树林。

在生态恢复区范围内,拆除影响自然潮汐的人工堤坝,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方法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

在林区自然再生不充足的地方,采取人工培育苗栽培,从而逐渐恢复红树林的生态环境。

区内存在破坏较严重的区域,可根据潮汐、海流以及土壤性质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红树林和半红树林群落种植规划。

生态恢复区内结合生态修复和景观治理,增添适度的观光、游览、科普等活动,不能修建永久性建筑,限制机动车地进入并控制游客的流量。

(3)红树林生态缓冲区红树林生态缓冲区位于海岸与陆地的交汇处,包括部分淡水湿地、农田、草滩地、林地和村庄。

该区具有重要的生态缓冲功能,同时也是管理服务和湿地景观游览的所在区域。

在新增或改建游览、服务设施的建筑时,应注意控制规模和构筑形式,确保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对区内荒地、旱地等实施植被的恢复,必要时可对农用田实施退耕还林。

在海岸、河流滩地和湿地的边界划分50米至100米的植被缓冲带,既能控制水土流失也能促进景观修复。

(4)红树林生态扩展区
红树林生态扩展区包括红树林的外围海域和没有成片生长红树林的沙滩区域,该区为红树林未来生长的预留空间。

在生态扩展区内不能修建永
久性建筑,应拆除影响自然潮汐的建筑物。

(5)红树林外围保护带
红树林外围保护带包括景观用地外围200m范围和河流入海河流上游 50m范围,该区不能建设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为保护区内环境,同时禁止捕猎、采石等行为,在外围保护地带内,应尽量控制人口,避免过度开发和产业密集。

3.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有关城市湿地景观配套设施设计的规定,合理布置公园中的各项服务设施,完善场地内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主要包括访管理处和接待中心等管理服务建筑设施;庭院、走廊、座椅、码头等休憩服务设施;餐饮、汽车租赁等配套服务设施;宣传展板、科研监测站等科普设施;公共厕所、垃圾箱等环卫设施;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场所等交通服务设施。

红树林景观区内主要以木栈道、木制休憩亭、浮桥为主要游憩设施,使服务设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同区域的游览线路可以欣赏不同类型的动植物景观。

由于湿地景观的特殊性,区内大部分处于潮间带和潮下带区域,受潮水影响较大,场地内的服务设施应根据所处位置以及使用频率,要求能抵御一定年限的最高潮水位线,在地势较低的场地公共服务设施采用环保、防潮、耐淹浸的材料,一般为架空栈道或浮桥的形式,水位上涨时及时关闭低潮带的活动区,设置警示标识牌,发布网络告示,确保游人活动的安全。

4.道路设计
(1)城市人行道
城市人行道属于原市政道路,大部分道路随湿地沿岸布置,城市人行道与景区的入口连接,并延伸至景区内部多个区域,该道路一般宽为7m~ 12m。

(2)景区游览道
景区游览道为景区内部的连接道路,采用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形式,因为该道路连接着景区主入口,所以一级游览道比较宽,并且设置有明显的标志指示,湿地景观的一级游览道宽为2.5m~5m。

湿地景观的二级游览道路根据地形、景观布置等按照曲线形分布,将该区域进一步细分,道路通常宽为1m~2.5m。

由于该道路由漫长曲折,符合景区内的地形走势和景点分布,大大增加了游客的欣赏时间和休闲体验。

(3)沿岸观景道
湿地景观与海岸线交接,形成漫长的游览线路。

三亚处于热带,常年气温都很高,所以湿地沿岸的道路增设戏水平台、垂钓平台以及各种岸线景观。

为了提高游客的观赏体验,在沿水面的观景道上布置花卉,丰富景观层次。

四、总结
红树林作为一种稀缺的湿地资源,本身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研究价值、经济价值与功能价值。

但是长久以来城市的扩张与建设,总是以侵占或损害红树林为代价来实现的,这使城市与人类社会站在了红树林生存的对立面。

本文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城市与红树林可以巧妙融合,达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局面;本文目的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红树林湿地,从三亚红树林湿地分布状况、湿地景观设计等方面对红树林的生态环境、设施完善、未来发展进行讨论,同时让更多人关注红树林生态并付出行动保护。

参考文献
[1]廖宝文.张乔民.中国红树林的分布、面积和树种组成 [J].湿地科学 2014,12(04):435
[2]魏诗梦.结合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以湛江龙王湾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9: 1
[3]魏诗梦.结合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以湛江龙王湾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9: 16
[4]曾宪光.惠州红树林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惠州学院(自然科学报),2008,28(6)∶55-57.
[5]刘秀. 钦州湾红树林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 2009, 38(4)∶259-260.
[6]李伟.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研究中的应用述评[J].林业调查规划, 2008, 33(5)∶1-6.
2020 年海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具备生态修复能力的红树林浅水区微观造景与林区规划研究。

(项目编号: S2020111000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