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四句诗有实有虚,请找出虚写的一句。

(2)前两句诗写景手法独特,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3.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等情绪。

(2)请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

4.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写作背景)诗人孔绍安原是南朝陈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的吏部尚书)。

隋灭陈时,孔绍安才13岁。

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本朝沦陷,分从湮灭。

”这首诗是陈亡后不久,孔绍安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和身份的是“”一字。

(2)傅庚生先生在《联想与比拟》中写道“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
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请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第一句中两个“难”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创作背景)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帮助下盖成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4年,度过了一段相对的日子。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只好携家眷由成都乘舟东下,此诗为途中所作。

(1)前两联由近及远描写旅夜所见。

请选择你所喜欢的近景或远景诗句,作简要赏析。

(2)“飘飘”在诗中是飘零、漂泊的意思;“沙鸥”是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鸥一类的鸟。

请结合上述词语和创作背景,简析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8.古诗阅读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首以农家生活为题材的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分析】(1)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2)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

故答案为:(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点评】(1)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2)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

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10.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1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
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
狂风挽断最长条
(乙)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释】《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一时成之。

(1)(甲)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处境,(乙)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心情。

(2)结合(甲)(乙)两诗,分别分析每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香草名。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请写出体现诗人获罪之快的两句诗。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18.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1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20.古诗阅读。

请结合诗句,分析两文作者的情感。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杜甫①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③清江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时年杜甫50岁。

②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③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待汝成阴系钓舟。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借“千嶂里”的广阔来衬托“孤城”的渺小,从而巧妙的借景抒情,突出了戍边将士们的孤寂愁苦;同样董颖以“万顷”之大来衬托“双鸥”之小,借景抒情,突出了离别时的孤寂和伤感。

2.(1)寒山;暝色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前四句的意思“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

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可知“寒山”“ 暝色”体现了“空”的意境。

(2)本题抓住“何处是归程?”可品味出游子思乡之情,抓住“有人楼上愁”可品味出思妇盼归人的情思。

因此认为第一种或第二种或两者兼而有之都有道理。

本诗从主题上有多种理解,答此题时关键要从诗句下手,只要写出一种理解即可。

但要具体说明理由。

故答案为:⑴寒山;暝色;
⑵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分析诗歌的情感,需从诗歌中寻找依据。

理解的情感不同,注意分析的角度。

3.(1)徘徊(犹豫);昂扬(向上)
(2)这两句诗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具体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感情,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写酒菜的丰盛、精美,但李白却在这么丰盛、精美的酒菜面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当时苦闷、惆怅、犹豫之情,而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意思是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可见李白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情绪又变得乐观向上。

(2)结合典故内容和全诗的写作背景分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徘徊(犹豫);昂扬(向上)
⑵这两句诗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1)客
(2)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

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落叶》这首诗借描写落叶抒发了游子的思归怀乡之情。

“飘零似客心”中“客”的意思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因此“客”字体现了诗人心境和身份。

(2)《落叶》这首诗歌的意象选择了入秋的落叶,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喻为在空中漂浮不定的落叶,还运用拟人手法,写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形象表明了作者身处他乡的无奈,凄凉。

故答案为:⑴客
⑵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

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解答此题首先是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题干的要求,按照要求进行分析,从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寄与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理解作者的情感。

5.(1)第一个“难”意为困难,指客观之难;第二“难”意为痛苦(或“难受”“难舍”),指主观之难。

(2)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

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个“难”指难受。

写出想与心爱之人见面是困难的事,与心爱之人分别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就好比夏天风的若有若无
和花落一样,是无可奈何的。

(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使用双关语和比喻、象征的手法。

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作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据此分析解答。

故答案为:⑴第一个“难”意为困难,指客观之难;第二“难”意为痛苦(或“难受”“难舍”),指主观之难。

⑵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按照要求,选取赏析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6.(1)示例一:(近景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诗人借景抒情,自喻为“细草”“孤舟”,说自己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示例二:(远景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结合创作背景看,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答案要点:飘泊无依的感伤之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2)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尾联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一联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况,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近景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诗人借景抒情,自喻为“细草”“孤舟”,说自己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⑵答案要点:飘泊无依的感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
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1)一个“媚”字,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2)清欢既指诗人早春游山时,沿途富有生机的美景带来欣喜,也指与同游者清茶野餐,品茗尝鲜的闲适心境,还指历经人世沧桑后于平凡中体味出清淡的欢愉,此句也可窥见苏轼清雅的情趣和旷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淡烟疏柳媚晴滩”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

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

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

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豪气的表现,精神境界的高人之处。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感情的理解。

联系上文中的“雪沫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

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故答案为:⑴一个“媚”字,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⑵清欢既指诗人早春游山时,沿途富有生机的美景带来欣喜,也指与同游者清茶野餐,品茗尝鲜的闲适心境,还指历经人世沧桑后于平凡中体味出清淡的欢愉,此句也可窥见苏轼清雅的情趣和旷达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参考译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

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