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吉林省旅游型村镇景观生态规划建设发展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06期现代园艺
浅析吉林省旅游型村镇景观生态规划建设发展之路
刘琦炜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摘要: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拥有一大批具有旅游价值的村镇,我国和吉林省的乡村振兴规划都对吉
林村镇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

结合村镇的发展,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景观生态规划建设,在规划设计中要依托天然环境优势强化村镇风貌、注重美观性与地域性相结合振兴多民族风格、适应旅游要求建立融通内外的流线景观系统,通过探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建设之路,对实现吉林省旅游型村镇的特色化与魅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吉林省;旅游型村镇;景观生态规划
1依托天然环境优势强化村镇风貌
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控制和影响,旅游型村镇则需要通过科学调整村镇的景观格局,维持景观功能健康、安全的同时,满足乡村旅游的需要,促进乡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带动村镇文化发展。

而进行生态规划时,首先要注意依托属于乡村原有的、特有的天然环境优势,打造优良的村镇景观环境,坚持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美观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村镇风貌。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位于中国东三省中部,向北与黑龙江相连、向南与辽宁相邻、西接内蒙古,向东与俄罗斯、朝鲜接壤。

整个省份东南高、西北低,以中部大黑山为界,东部有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有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和沙地区等,拥有图们江、鸭绿江、辽河、绥芬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力资源相对丰富(如图1)。

不同地貌特征下的村镇各具自然特色,还有四平市叶赫镇、吉林市乌拉街镇、图们市白龙村等国家级历史名镇名村。

以这3个著名村镇为例,都有良好的水系条件,叶赫镇有“北方小三峡”的美称,叶赫河自东向西流经叶赫全境,乌拉街镇境内有第二松花江、张老河流过,松江河镇就坐落于松江河畔;水资源丰富的同时自然植被覆盖率也比较高,林木丰美,比如,松江河镇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9.2%,由此实现了较高的空气质量。

这3座村镇目前也是吉林省较典型的旅游型乡村,在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时,水域景观、植物绿化及农业景观就成为了核心设计内容。

在规划中要注重生态系统的修复,维护生物链的良性循环,利用堤岸的形态设计自然式亲水岸,尽量使用当地石材及原生植物进行驳岸处理,实现自然水陆过渡,在这一点上叶赫镇率先进行了践行,通过沿河和水库的景观生态规划与改
造,实现了“静水环城霞淡淡,长松绕岭雾悠悠”的怡人风光;还要注意合理处理水系的连通确保水流通畅,利用河道打造乡村廊道景观;和村镇居民关系较紧密的沟、渠等水系末端设计要注意用水便利性与视觉优美性、自然生态性的结合,将硬质砌筑与自然化生成有机结合。

在进行绿化设计时要注意突出乡村本土特色,公共绿化以抗性强、适应广、便于粗放管理的本土植物为主,运用自然搭配方式营造自然绿化景观效果。

与农田相连接的边缘绿化不仅是生活空间与农业空间的过渡空间,它的处理也是形成整个村镇天际线形态的重要因素,要根据聚落的形态,就地取材种植速生林,隔绝外界污染与噪声,保持聚落内部生态平衡。

道路绿化要选择造价低廉且便于管理的植物,通过合理的层次设计形成错落有序的景观带或景观道路流线。

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注意2个方面,一是农田景观中农田斑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景观生态的稳定性及农业耕作的便捷性;二是林果业景观中的树种配置,以及林木、边缘植物、草坪的搭配要合理控制面积比例,突出主题的同时能够与乡村环境保持和谐。

基金项目:2020年度长春光华学院科研基金培育项目:吉林省旅游型村镇景观生态规划建设研究——
—以钱湾村建设为例,课题批准编号:QNJJ200020。

作者简介:刘琦炜(1981-),男,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图1吉林省东部水系与聚落关系图
147--
2021年第06期现代园艺
2注重美观性与地域性相结合振兴多民族风格吉林省是多民族省份,除了汉族外还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8%,省内设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自治州县。

许多村镇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色彩,在进行旅游型村镇景观生态规划建设时,要充分注重彰显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为拓展旅游产业的需要,吉林省的许多村镇都面临新一轮的景观生态规划,一方面,可以提高村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品质,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旅游的包容性和接纳性。

在此过程中,应尊重传统选址格局及与周边景观环境的依存关系,根据需要适度控制开发规模。

对生态村镇的建设,无论街道立面还是居民房屋建设和改造,都要深度调查所在村镇的文化习俗,控制总体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突出当地建筑的标志性特征,延续传统建筑风貌,保护村落历史文脉与乡愁记忆。

特别是一些有一定历史的少数民族建筑,尽量采取恢复和保护、修缮、改造建设等方式,强化民族建筑风格。

新建建筑按照“大聚集小分散”的原则,在外部造型上与村落传统建筑保持风格一致;改建建筑的外形、细部、色彩等要进一步突出所凝练的当地建筑特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体现淳朴的民族风情。

还要注意按照村镇传统空间格局、街巷肌理和建筑布局,适度开展村口、公共活动空间、主要街巷等重要节点的景观建设,体现地域、传统、文化、民俗等特点,避免千村一面。

通过美观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村镇整体景观规划设计,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在接受旅游承载性挑战的同时,积极建立乡村景观保护区域,不断探索保护体系。

3适应旅游要求建立融通内外的流线景观系统旅游型村镇是拥有良好“乡村性”旅游资源,有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潜力与愿景,旅游产业成为或计划成为主导产业的村镇。

旅游型村镇和普通村镇的明显区别在于村镇本身不仅是居民的栖息地,还要能够提供游客的参观游览所包含的各项活动设施,其中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从普通村镇向旅游型村镇的转型初期,交通流线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是村镇旅游和生活生产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必备条件,同时还能够优化旅游项目的交通区位。

组织游线也有赖于利用道路交通合理引导人流去向,村镇内的旅游资源和重要参观节点的配置以及资源效率的发挥,村镇内社会活动能够有秩序的进行等都离不开优秀的交通流线系统。

因此,适应旅游要求建立融通内外的流线景观系统,已成为吉林省旅游型村镇景观生态规划建设的重要工作。

旅游型村镇内的道路主要承担三方面的功能,首先,要满足基础交通,其次,提供给游客和居民相应的活动交流场所,另外,还能够形成村镇的框架结构,并沿道路沿线布置市政管线等。

道路的位置、宽度、形态直接影响整个村镇的空间形态,对整个村镇的景观生态起到骨架作用。

因此,主干道、次干道和游步道等道路的分级与具体尺寸数据选择要根据所在村镇实际情况科学控制;道路布局应在保持村镇原有路线的基础上加以设置,尽量避免破坏植被和山体,维护原有生态平衡,对地形较复杂,尤其是吉林东部位于丘陵山区的一些村镇,要选择合理的路线设计方式,解决高差的同时实现交通的便利;村镇内游步道旅游型村镇道路规划的重点与难点,其布局既要满足农业生产又要结合旅游观光,注意游步道的路网设置密度要适宜,不可破坏村镇区域内的重要斑块,防止景观过于凌乱,道路要求不仅便捷、铺装设置有趣味性,还要强调道路景观的艺术美感,所用材料以渗透性较好的材料为主,形成身之所在皆是风景的体验感的同时保持较好的水土状态。

4结语
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许多村镇都属于寒地环境,在进行旅游景观生态规划时,还要充分考虑气候特征和局部小环境的独特性,要将参观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综合考虑所在村镇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结合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利用。

以保护修复乡村生态为出发点,以彰显、传承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为主旨,以建设怡情村貌、带动村镇经济发展,实现百姓安居乐业为目标,打造具有寒地特色的生态村镇、文化村镇,以景观生态规划建设全面带动特色资源保护与现代村居建设有机融合,促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型村镇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先超,鲁婵.生态乡村规划[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8.
[2]那慕晗.严寒地区乡村旅游型村镇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6.
[3]王哲.关于寒地城市生态设计的几点思考[J].低温建筑技术,2004(01).
[4]张锐,车代弟.东北地区寒地村镇景观规划分析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王宁.长春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
(责任编辑王蔓)
14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